我們以上著重講解的是覓心法也就是粗直視調伏妄念。而所謂細直視調伏妄念,也稱之為緣起性空,對治煩惱的時間相對於粗直視調伏妄念更短暫,所以相對之間,我們可以稱之為四大解脫中的裸露解脫。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著重講解粗直視調伏妄念?目的就是為了令我們的內心深處能有一個很深刻的印象。
我們說過,觀想的目的是為了斷絕實執,而安住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境執。想知道自己的實執性概念斷除了多少,就觀待自己在現實生活以及晚上做夢時,是否能對治一系列的顯現?若無法對治,僅僅口中說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除了給思維起個“空性”的異名之外,你的思維還是和往昔一樣熾盛、耽著,無法起到一點點的對治。
因此,在以後修的過程當中,還是需要多下一些功夫。尤其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要根據妄念的起現程度,做得善巧一些。比如一座中妄念不是太多,就盡可能安住;稍微有些妄念飄動,就用持風來調伏;妄念如果非常沉重,也不要壓制,通過一些起心動念對治煩惱,也必不可缺少。
我們說過,若能將思維轉為道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這也是在告訴我們,起心動念也是對治煩惱的一種法。因此,遇到煩惱非常沉重的情況,可以用剖析調伏妄念——觀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或者以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這樣的方式做觀察修。當感覺自己的心很疲勞,無法繼續往下觀想時,就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修止。
至於安住的見解能達到哪一個地步,要根據自己的禪定來定奪。如果你的見解還沒有達到無相定,仍舊需要配同著有相定而修。有些人覺得,有相定太低,自己還是要修無相定。一旦你有這樣的想法,就永遠達不到無相的見解,因為無相是修出來的,而不是想出來的。
舉例來說,當你想修“無相”而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的時候,這個“平靜狀態”和“空性”就已成為你所緣的對境,實際上還是有相定。有相和無相不在於你的眼前是否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境,而在於你的內心是否專注著某一個相。如果專注於某個相,它就叫做有相定。因此禪定是從內心的角度樹立的,而不是眼前能不能看見或看見什麼樣的境。
處於無相定的狀態時,並不是說什麼都看不見。無相定除了阿賴耶識五根遮止、看不見外境之外,一切都能看得見境。即便是前五根識,五根已經起作用,眼前也能看得見境。出世間禪定講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樣有境相。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眼前有境相,而將一切都稱之為有相定。有相和無相不是根據眼前是否呈現境相來樹立的,而是根據當時內心是否專注於某一個境之上,而樹立有相和無相之間的差異。
以上是從調順煩惱的角度和修持禪定上所講解的內容,懂得這些道理以後,還是要多重視一些。只要懂得這一系列方便,我相信修行並不會很難,因為簡單而言,修行就是安住修和觀察修,至於何時安住修、何時觀察修,就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知道這些理趣後,相信你永遠不會再為一座中心太散亂、無法調心而煩惱,也不會因為一段時間起心動念不多,而感覺自己修行還不錯。你不會再隨著妄念多少而飄泊。
要記住,妄念多,在調伏之中;妄念少,也是在調伏之中,一切都在調伏之中,就叫做修法。當你的修行不會隨著妄念而飄動,無論是有念還是無念,一切都在對治之中,就叫做自在。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自在。如果跟隨著妄念有無而飄動,有妄念就感覺自己的修行不大好,沒有妄念就感覺自己的修行還不錯等,都是被妄念所轉的顯現。有這種顯現時,即便你長時間沒有妄念也不是自在,因為你還在被無念牽著走。
很多修行者認為自己晚上基本沒有什麼夢相,所以自己的見解有所增上。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無夢是見解增上的表現,但有些人天生就沒有什麼夢,對這些人來說,這就不是見解增上的標誌。所以,修行是為了達到自在,這一點要銘記心中。
現前越來越多的修行者已經懂得這些道理,不再以妄念多寡來衡量自己的見解高低,也不會隨著妄念而飄泊——妄念多就心煩,妄念少就很開心,覺得自己的修行挺不錯。要記住,有妄念很正常,因為我們是凡夫,我們現前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對治、調伏,所以有妄念再正常不過了。沒有妄念也很正常,可以時時都在安住修中調伏一切妄念。所以,無論有妄念還是無妄念,一切都在調伏之中,這就稱之為自在。修行必須要做到自在,若做不到自在,就稱不上是修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