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7

普巴扎西仁波切

(前面音頻中斷)若是及時不會調整會產生什麼樣的歧途和迷失等等,前兩天我們一再提醒。因為我也一直在想,以上我們所傳講的一系列禪定,從禪定本身的角度來說,對於次第根機來說,這些禪定都是一門功德,要記住這一點。前兩天一再強調,說若是僅僅落到這麼一個地步會形成一種什麼呢?叫歧途,或者是一種迷失等等,指的是對它產生執著。


剛入門期間,我們都需要經歷這麼一個過程,這是特定的,無論以上所傳講的無相定等等,都需要經歷這麼一個過程。但今天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經歷這些過程的時候,不是一明白這些見解僅僅稱之為寂止的時候,就擱置一旁去尋找另一個見解,此時若這麼去做的話,我們也無處可尋。原因是什麼呢?你壓根就沒有更好的禪定可修,當前所擁有的可能就是你的全部,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在現有的條件當中配同著修法竅訣,前兩天一再強調“修法竅訣”,上面說若不懂修法竅訣會形成什麼樣的歧途及迷失呢?就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以及修學過程中形成成辦解脫一個歧途,主要所講解就是不配同著修法竅訣。


至於修法竅訣,我們這兩天一再強調要怎麼去做,我相信多多少少了解一些。也就是說,當前無論出現什麼樣的禪定,盡可能遵照我們平常所講解的法去做。無論當時僅僅是一個寂止,也需要在這上面長時間修煉著走,由於同時配同著修法竅訣的緣故,你這個禪定就會越來越淨化,會轉變成更高的禪定之中。


就像剛剛所說的,不能忘失正念是我們修法的一個根本,每當在修行期間時時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狀態、自己在怎麼做,包括有散亂、昏沉的時候,第一時間要明白我在昏沉和掉舉。只要遵照我們平常所演講的一系列方法去對治,無論當時狀態好與壞,相信一切都在對治煩惱。可不要把現有的這個見解擱置一旁,再去尋找另一個禪定,是不可得的,要記住這一點!


無論當前你的禪定有多麼糟糕,但只要平常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做修行,你的見解就會越來越好。若是當下擁有一些禪定,如同寂止般,是的,我們平常也講解關於八識方面的一些境界,什麼叫第八識阿賴耶識、什麼叫前五根識、什麼叫第六識、什麼叫第七識等等,那麼無知的人很容易就去辨別自己禪定處於什麼樣的狀態當中,這時候即便你已經認知這個禪定並不了義,但是除了這個禪定之外你現前一無所有,尤其把這個擱置一旁的時候,你就變成什麼都沒有的人。所以要記住,什麼叫次第,什麼叫一個系統修法。前面所修的禪定可能並不是很高,當前我們所得到的這個禪定可能摻雜於很多意識成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還是在染雜著一些污點,甚至也可以說這個境界並不是那麼太清淨。即便是這樣,若是長時間在護持個見解的同時配同著方便法,相信這個見解就會越來越增上,這一點必須銘記心中!


如果一再把這一系列看成是一個污點,重新再去尋找一門禪定,是不可得的,除非你是上等根機。要是上等根機的話,恐怕前面也不會是這麼一個過程。上等根機的話,前面一系列過程可能不需要經歷,直接進入很高的見解當中。從五道的角度來說,資糧道與加行道前面不需要經歷,直接達到見道,甚至學道和無學道等等,對這樣的根機來說當然是例外,但我們今天所講解的是次第根機,也稱之為利根之次第根機,那麼這樣的根機者在實程中必須懂得這一系列過程。


雖然我們前面做了很多很多辨別,也做了一些印證,但是所印證的這個見解,有時候站在了義的角度講解不了義的禪定與了義之間的差異,但這也並不是讓我們把當前所擁有的禪定擱置一旁。第一次修學過程中,包括今天我們在修行期間可能也會處於一個不了義的禪定當中,這是很正常不過的,但決不能把它當做是一個污點擱置一旁,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尤其剛剛所說的,令見解越來越增長要配同禪定本身的力量,還要配同著一些殊勝方便法,也就是昨天所說的,要配同著修行之竅訣。若這麼去做的話,相信真正的見解離你越來越近。


當然,有時候我們在實修過程中也會有一種,比如前面講解寂止,甚至進入到一種勝觀,這個明分越來越高,那時候如同很多人所講解般,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的時候很了了分明,無論眼前呈現什麼樣的相、耳前有什麼樣的聲音,都能了了分明。說“很了了分明”恐怕不現實,只不過是完全不處於一個無記狀態之中的一個了了分明。


我們舉個例子,雖然我們平常說很了了分明,那麼眼前很多很多相,如同你平常在執著某一個東西一般,同時所有人都在你面前一一明白嗎?現前可能做不到,我們只是給自己的禪定立了一個名稱,叫什麼?了了分明。但這個“了了分明”有時候我們做一些辨別,比如說與前五根識也會有相同的地方,前五根識相對第八識還是有一些明了,所以當時既沒有專注於某一個相,但相對之間一切都是平等。若什麼都看不見、聽不著也不是的,因為五根已經起作用。若把這種了了分明稱之為勝義諦,但從中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這一點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多多少少會了解一些。


但無論當時是什麼樣的,昨天一再強調,不要天天想到我要給誰交代什麼,所以一開始打坐期間就去尋找一個答案,就時時去尋找一個說的一件事情,看看這方面有沒有什麼感覺、另一方面有沒有什麼感覺。即便你現前不在一位導師身邊要給導師說一些什麼,但總之我應該把這些積累起來,每天都在尋找看有沒有什麼感覺。昨天一再強調,掉舉的徵兆就是這個,開始外散。但這個我相信多多少少很多弟子都會有,我也不知道為何要這麼做,是為了給上師一個交代,還是給自己一個交代,或者是有這麼一種感覺,無論不給誰交代,感覺到自己心裡有一種滿足和成就感,我也不懂,總之一開始打坐期間時時都在尋找著。即便是一個觀察修上面的答案,看看這怎麼說,應該這樣說還是那樣說。當然,入門期間真的有這麼一個過程。


記得以前我在上師身邊修決斷心之根本的時候,由於前面沒有很多聞思,就是理論陪伴,所以當時僅憑藉字句去觀照得出一個結論。但決斷心之根本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甚至講完以後不去修行,我相信當下也可以回答,但是我那時候真沒有什麼聞思的基礎,也不懂,所以一陣時間一直觀照,但最終得出一個答案,可能就是世間人所說的“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吧,白天想得太執著的緣故,晚上天天都做這方面的夢。我已經定下來白天的時候是這樣,晚上又做個夢說不是這樣的,所以早上一醒來的時候煩得不得了,到底我昨天定下來的是或者是不是呢?因為僅憑藉我觀照好像是這麼一個答案,但是昨晚上做夢的時候說這是不對的,所以心裡就很煩很煩,這也可以說明什麼呢?我的修行時時都處於緊張狀態之中,因為心裡想得最多的是我在導師面前說一些什麼。因為當時我也聽見很多人說,在上師面前一次不行,又回去修第二次,又……經幾次都沒有通過的人也有,所以我當時把這樣的事情當做是一個非常可笑,甚至也覺得無顏見面的這麼一種感覺,因此第一次我必須在上師面前說一些什麼,要把這件事情說得好一點。由於我當時帶著這麼一個情緒,所以在實修過程中非常辛勞。


我們平常在實修過程中也要銘記這一點,不要天天光想到我要說一些什麼、我要給誰有一個交代,真正要為我們交代的是什麼呢?就是讓心清淨下來。在現實生活當中以及面對死亡,包括未來時時獲得快樂,這就是我們給自己以及給自心一個交代,那麼這種修法盡可能要做到自然一些,大概就是這樣。大體當中我們有所了解,因此今天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狀態當中一切都是對的,只要不要把它當做是終極目標、時時執著它,要學會一種自然。


我們每當修學過程中不僅僅配同著方便,同時還有一個叫持風。這個持風本來不是直斷的教言,而是頓超的教言,為了我們在修學直斷的時候讓見解迅速增長,所以配同著這樣頓超的教言。因此每當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的時候,把口稍稍張開,慢慢從口裡呼吸,要學會這麼一種做法、這麼一種姿勢,這對我們的心靜下來有著很大的意義,這些在《上師瑜伽導修文》以及我們平常在講解過程中也多次已經提示過。


可能有些會期待著能不能再印證一下真正的見解到底是什麼樣的?比如說,前兩天一再講解寂止,下面當寂止轉化到勝觀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樣?這個勝觀達到止和觀雙運、一如的時候應該是什麼樣的境界?但要記住,我今天即便用什麼樣的文字來代替,對你們的實修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真不知道。我們今天需要做的是什麼呢?方式方法必須到位。尤其在做的過程中,一切如理如法去修學,所謂的真正見解也近在眼前,即便誰不給你用文字詮釋,我想也不是太重要。我們前面盡可能在講解修行的一些方便,至於真正見解,當你真正有了這個見解,到時再做一些印證也行。好,大概就這樣,下面我們繼續往下講解。


【我還有一些疑問,於是便又問蓮師道:“這麼多要訣該如何歸納?” 】上面我們已經講了那麼多的教言,該如何歸納?【蓮師聽罷便總結道:“這些修行要點可歸納為:所修量未究竟之前,應明觀本尊;】就是說,上面一直所印證的這些見解還沒有圓滿達到果位、圓滿達到自性之前,應明觀本尊。這一點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在眾多教言當中也說過,即便你當前已經明知“百部歸一名”的道理,但是日常修行當中還是要多修修本尊以及各式各樣的善行。我們平常也盡可能告誡所有的弟子這麼做,我們把修行分為座上和座下,當然也並不是說本尊一定在座下的時候修,座上的時候我們現前也在修本尊。什麼叫本尊呢?上師、本尊和護法或者空行,三根本應該融入到一體當中去做。修學上師的目的是為了賜予加持,修持本尊的目的是為了賜予共與不共同之悉地,修持護法的目的是遣除一切修法之違緣,那麼每當我們在修學上師瑜伽以及本尊,上師瑜伽即為本尊,天天都在說,上師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所以平常我們要以這麼一位本尊和一個上師瑜伽的境作為修行之這麼一個緣,原因就在此上,意義非常廣大。


當然同時也可以多修修一些本尊,《顯密甘露心滴念誦集》裡面也有一些本尊。但可能很多人都在說,能否本尊更多一些?我想修一些忿怒一點的,這樣一來就感覺到挺紮實,因為忿怒一點的可能遣除一切違緣力量更強一些,恐怕不是這麼說的。以前密勒日巴在打坐期間在自己不遠的一個地方有個山洞,裡面居住著一個魔鬼。當時米勒日巴想,我現前在這修行,這個魔鬼又在我的身邊,對我的修行決定是一個障礙,怎麼辦呢?我必須把這個魔鬼趕走。趕走的方式就像我們現前很多修行者想的一般,應該多念誦一些咒語來趕走。密勒日巴坐在地上就開始念誦咒語,念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看魔鬼還在那個山洞裡,因此心想,是不是我剛才念誦得太寂靜?寂靜本尊過於慈悲的緣故,沒有那麼強大的力量遣除魔鬼,所以我應該修一個本尊會不會好一些呢?所以他就開始脩大威德,甚至像忿怒蓮師,以及金剛手菩薩等很多很多忿怒本尊心咒。修忿怒本尊修了很長時間,還是看見魔鬼並沒有走,甚至可以說一動不動,還是過著他自己的生活。當時想,是否我自己要觀想成一個忿怒本尊,這樣威力更強大?當時念了很多,站起來就開始做很多姿勢驅這個魔。


到後面,魔看見不遠的地方有個和尚又坐著念什麼、又起來、又開始做一些姿勢、又在兩個手拍打著說遣除一切,可能是在做一些回遮文等等。魔鬼就覺得很可笑,就問:“你在幹嘛啊?在那邊不停地又坐下、又念、又站起來做個姿勢、又拍著手,不停在做一些,好像對著我這邊做一些事,你在幹嘛?”魔鬼就在那邊哈哈大笑,說“你在幹嘛?”密勒日巴說:“我要把你趕走。”他說:“為什麼要趕走我呢?井水不犯河水,我住我的山洞,你住你的山洞,我們兩個你不管我,我不管你,為什麼要把我趕走呢?尤其要記住的是,你內心被魔鬼束縛的時候,即便你今天把我趕走,第二個魔、第三個魔……所有的魔會不停的在你面前誕生,因為你的心已經被魔束縛了。你的內心當中若沒有魔的話,我這個魔和你有什麼關係呢?你過你的,你修你的法,我過我自己的生活。”當時米勒日巴突然想起他的上師瑪爾巴尊者說,漂泊輪迴的根源不是顯現,而在於個人的執著,並且講解一切顯現來自內心,內心本來是空性,何來的執著?當時一想到這些教言的時候臉都發紅,獨自進入山洞開始修行,此時魔的這個概念消盡以後,魔的形像也就消失了。


所以我們剛剛所說的,以後修學本尊也不要帶著這麼一個情緒。因為平常很多漢族弟子愛做這樣的一些事,說這樣好、那樣好。有時我就在想,無論修學什麼樣的本尊,功德是具有的,但由於你的發心不正的緣故,修學本尊能否成為解脫之因真的很難說。尤其在你身邊時時都講著一些魔鬼,這個不對頭、那個不對頭,我相信你永遠有遣不完的魔鬼在你的身旁,除非你的這個心何時達到清淨的時候為止。所以說從今天開始要學會清淨自己的內心。尤其從大乘教法的角度來說,我們今天在修密宗,密宗要把一切眾生觀為本尊,本來就已經觸犯了密宗三昧耶戒;單單從大乘教法的角度來說,凡是一切眾生,魔鬼也是餓鬼道中的一個眾生,它也是無始以來自己的父母,你今天把父母形成敵對性,已經喪失了菩提心的戒律、菩提心的精要,也可以說菩薩的一切戒律。所以當然不能有這樣的敵對性。


這是和你以前所依止過的導師,以及你平常在閱讀一些教言的時候對整體教言也不是太了解,僅憑局部的一些教言導致成你今天的這門智慧,和這個有著很大的關聯。比如說,你以前所依止的導師平常愛做這樣一些事:“這個是魔鬼要遣除” 、“那個是大魔、小魔……”,天天都在琢磨這樣的事情,因此在你的內心當中不知不覺也烙下一個印,所以以後你的修行當中也會往這方面去思考;甚至可能你以前也看過一些遣除魔障的法,裡面一直講解魔障應該怎麼去遣除等等,因此也給自己提供了這麼個信心,天天都想著我怎麼去驅魔。但要知道,一切魔的根源就是你的心,內心何時被魔束縛的時候,你眼前永遠沒有一個清淨的相。第一,對治一切煩惱是小乘教法的斷處,所以你已經觸犯了小乘的戒律;由於內心被魔束縛的緣故,你已經觸犯了菩薩戒律,因為三界六趣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你的父母,因此現前以敵對的思想,所以犯了大乘教法的學處;三界六趣一切器情世界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以及本尊,由於你現前內心被“魔鬼”這個污點束縛的緣故,所以當時也失去了密宗的三昧耶戒。所以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以後應該盡可能在這方面要多對治一下,要多對治自己的內心。當你內心被魔鬼束縛的時候,無論你在哪裡,都是魔鬼,當你內心清淨的時候,何處都是西方極樂世界。藏傳佛教有一位導師吉珍扎華江措曾經說過:“我現前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是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可能很多人會想,不是說死了以後有個地方可去這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嗎,怎麼會說這個娑婆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呢?一直都在講解,無論是漢傳佛教或者是藏傳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調伏自己的內心,這是一切佛法的宗旨,那也充分地告誡我們什麼呢?漢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也曾經說過:“一心向善者,西方極樂世界即在眼前。”也就告誡我們,清淨剎土不需要到外面去尋找,當你內心何時清淨的這一瞬間,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你所看見的一切永遠是和諧的,都是清淨的。當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無論表面上做個修法的形象,對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利益。無垢光尊者曰:“自心與法不能融契,僅具道貌之相,則無實義可談” ,指的就是這個。就是說,我們平常所修的一切法,沒有起到調伏內心的作用,雖然你表面上做很多修法的形象,說我天天都在打坐、我天天都在念咒,甚至我也去見過很多導師、我也去參加過很多法會,尤其現前在漢地降臨的導師一點都不少。


多年以來由於我的身體不好,所以只有在某一個地方待著,看看一些病,但各地地方的居士們一再希望讓我在四處走動走動,但是由於身體不允許的緣故,首先是這個原因,第二,短期時間接觸一些導師,恐怕我去得了、去不了都不是很重要的,因為導師們年年、月月、日日都在降臨,你只要把你的耳朵拉長些,我相信在你的身邊不缺的永遠是導師,決定是這樣的,所以平常也走得很少,就是由於你們身邊導師不少的緣故,無論是真的、假的。但平常對於真與假,我是決定不會說一些這方面的事,原因是什麼?因為後期人見的世面越來越廣以後,就覺得你為什麼要說個對與錯呢?對和錯還是自己對這件事情的一個態度。當然從本質上面來說,對錯也應該有這麼一個分界線,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當今信仰佛教,因為光去信仰完全不懂的一個人,他無法給你指導修學佛法的整個過程,當然我們得尋找一位好的導師,這是很重要的。但是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沉重,只要誰會說兩句話,都認為這就是真正的導師,但此時你要是特別去強調好與壞的時候,反而會帶來更多的一些指責,沒必要,所以我就想還是順著個人的緣分去做吧,有緣分的就去依止,無緣分的就去再尋找導師,總之平常接觸的法一點都不少。


但是光走一些過程,沒有調伏好自己的內心,天天處於分別念當中,現前可能會好一些吧,沒進入佛門之前,我們的內心是非常煩惱也好、急躁也好,總之,反正不在寧靜的狀態之中。一進入佛門,本來是想尋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但是一進入佛門之後,在現有煩惱的條件之上,又去增加了很多煩惱,又開始說這個好、那個不好等等,但無論是怎麼樣,只要內心不清淨的前提之下,你面前永遠是不清淨的。所以我們剛剛一再強調的是,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


剛剛前面所說的,把前面所講解的一切法歸納到一個要點當中的話,就是當完全沒有證悟到心性之前,平常是要配同著一些上師、本尊、護法去做修行,這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因為蓮花生大師從中如是授記,喇嘛仁波切在眾多教言當中也是這麼宣講的。因此,我們現前的修學方式,無論你的禪定高與低,平常修學一些本尊等等我們也並沒有把它擱置一旁。


有些會說,不是說萬法攝一嗎?不是說百部歸一名嗎?我當前所修的法就是上師瑜伽,能否把所有一切法都集中到一個點精進修行,可以嗎?可以的。但是有時候我們的心是很複雜的,一種法修行時間過於太長反而產生一種孤獨,沒有像第一次修學般的興趣,就很難有這種興趣。此時稍稍有一些其他法的輔助,更讓自己的內心創造更好的條件,有這麼一個輔助作用,所以平常念誦一些功課等等我想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但至於念誦功課方面,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藏傳佛教的僧人,無論你在寺院或者離開這個寺院,總之他每天念誦的功課還是不少的,即便這個和尚有多麼小,比如剛入門,總之他每天都有念誦的功課。但是在漢傳佛教裡,大家在一起的時候有早晚功課,都是上殿去唸早晚功課,但是當離開這樣一個環境之後,基本身邊就沒有什麼功課。但我想,平常沒有這種功課主要還是來自於禪宗的一個影響。禪宗講解明心見性,說“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因此認為我現前有這樣一個印象,時時都處於一個平靜狀態當中,時時處於實相般若當中,還用得著去修戲論法嗎?是的,從禪宗本身的角度來說,圓滿實證見解的時候,無論在座上、座下不樹立其他的一些法門,它本來就是一切法的根源,當然不需要。但是先問的是,你現前可能修過禪宗,甚至有禪宗的背景,但你真的已經達到禪宗的見解嗎?沒達到之前你的心還是散亂的。我們平常做功課的目的就是告誡我們,無論在座上、座下不要讓自己心散亂。喇嘛仁波切一再強調我們每天念誦108遍觀音心咒、108遍強制往生法的目的是什麼呢?在出定的時候也把心專注在念誦觀音心咒和強制往生法之上,別讓自己的心太散亂。


心散亂會導致成什麼呢?比如長期修定的人,你出定的時候心過於散亂的緣故,所以出定的時候還會形成極大的影響。不是在座的很多人也會有類似這種感覺,我這兩天要是多用用功,進入一種很深的狀態當中是非常輕鬆的一件事情,但是又過兩天,要是懈怠太多的話,要進入到一種很清淨的狀態需要費很大的勁。每次快到這個地步又無法進去,又到這個地方無法進去,這些都來自於什麼呢?出定的時候過於太散亂的緣故所致。所以根據個人的時間,平常恰當地修一些、做一些功課,意義非常廣大。但至於做多少,根據你們的時間條件來定奪,我時間多一點,我就修多一點;我時間少一點,就稍稍修一點。符合個人的時間,多方麵條件是很重要的。


記得以前我在亞青寺每天念誦的功課可能有這麼厚,是的,我天天在禪院的時候,念這個功課真的還能做得到,但是只要稍稍有其他的一些緣,這麼厚的書我可是做不了,因為太多了。所以這個我就覺得還是不切實際,原因是什麼?一兩天能做得到,長期做不到。後面慢慢慢慢縮,後面縮,就有這麼厚,這個能做得到。無論今天有多麼散亂,但抽一兩個小時對於一個修行者來說,這個真的不算時間。因為很多人說,出家人已經把世間的瑣事、所有的包袱已經卸下了,卸下來意味著除修行之外你就沒有什麼其他可做的,想的一切都是修行,那麼抽一兩個小時去唸誦功課,我想這個對出家人來說決定不是什麼。當然對在家人來說,你有很多很多事情可做,有時候給你佈置很多的功課難免會產生一些煩惱也有可能性,所以平常我們在教誡過程中,《顯密甘露心滴念誦集》也根據個人的條件相應地去做一些功課,也並沒有說必須把所有念完,但是平常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一些,要記住這一點啊!


【同時應以方便法攝持一切善行;】方便法指的是什麼?一切有為法。就是多做一些善行,無論是念誦一些心咒、念誦一些儀軌,同時從事一些善法,意義非常廣大。但這樣說來可能有些又會想,你不是一再強調萬法攝一、百部歸一名,為什麼現前又開始講解要多重視一些方便法呢?我們把西瓜丟掉去撿芝麻的話,就覺得好像現前我們可以擁有西瓜也可以擁有芝麻,但這時候由於個人無知和煩惱的緣故,把西瓜丟掉去撿芝麻,這可能是一個很可恥的行為,都會說這個人很笨。你要是沒有西瓜,光有芝麻的話,先從芝麻開始撿起走,它也是一個過程,這個需要知道。我們平常如是傳講的目的,今天我們有最殊勝、最精華的這麼一個修法,如果這個擱置一旁再去尋求一些有為法,就如我們平常所說的並不是這沒有功德,但是想即生成辦解脫恐怕又會形成極大的困難,所以我們現前需要的是也需要西瓜也需要芝麻,最終要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變成最大、最圓滿,這就是我們當前所做的事。要記住這一點啊!所以平常也要多做一些。


【當以智慧觀察時,應將輪涅所攝之所有萬法一概抉擇為無我之空性,並在無我之如夢境界中努力修持。” 】座上、座下我們都在傳講這個道理,尤其為了對這樣的法有個更深一層的認識,在講解上師瑜伽以及竅訣法的過程中還有個尋覓心之過患,指的就是無我的道理。


為什麼我們要破這個我執?因為有了我,就會相對有個他,他對我的感覺而產生貪嗔癡,貪嗔癡三毒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也就是說,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我執。首先我們必須對這個“我”有個很深刻的認識,它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對它有個很深刻的認識以後,必須遵照這個無我的道理,無論在修行期間還是世間當中,時時要關注,天天執著的這個假想的我執是虛幻的,是假的。以前由於無知的緣故順著這個假想而漂泊,如同晚上做夢的時候,夢裡頭由於不知道它是夢境,所以夢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煩惱、無窮的痛苦。但今天我在夢中認識到夢是虛幻的時候,我為什麼還要走老路呢?我可以改變一切夢境,即便順著夢境而走的話,夢也不會給我造成什麼影響。以前我們由於無知的緣故不知道這個我執是虛假的,因此順著我執而漂泊輪迴,產生不同的情緒漂泊、各式各樣的煩惱,比如你給我說一句話,我很煩惱,就是一直處於我執的狀態當中。當今天知道一切都是假想的時候,一切就不會過於太執著,煩惱也順著剛剛所認識到的智慧而消盡,因此應該在這方面多去觀照一些。


都說我已經修過法,是否修過法看看你的煩惱消盡多少。修法可不是光是走個過程以及僅憑藉你的口才,口裡能否講出一些道理。你首先必須要做得最圓滿,這兩天我們也一再告誡所有的修行者,先自度、培養自己,培養自己的同時為三界六趣一切眾生成辦解脫的願望永遠不變,當自己圓滿、經驗豐富的時候你再去救度他人,意義更廣大一些。原因是什麼?因為你已經有了這樣的經驗。如果沒有經驗,僅僅憑藉個人的口才講解這些道理,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真不知道。就好比一個小偷當老師,給大眾講解偷盜是一種過失,誰信呢?因為老師你就是個大偷,所以他的說服力不強。那麼要講解偷盜是一個過失者,首先這位老師決定不是一個偷東西的人,學生才會聽從他的話。因此,平常應該在這方面多去做一些,尤其這個無我的道理意義非常廣大。


雖然這一段時間很多人都已經求完這個法,甚至即便沒有按照次第方式去求完法,我們平常也在做這樣的事。比如我們講解三種調伏妄念,前面有剖析,緊接著粗直視調伏妄念當中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意識轉為道用一切法都聚集在粗直視調伏妄念當中,我相信你們多多少少都閱讀過一些。因為平常為了給很多修行者提供一個方便,在修行過程中更細緻,所以我們不僅僅講的過程中如是傳講,還形成了文字。包括把歷代傳承祖師很多的教言已經立為文字,現前時時可以去閱讀,這對我們以下修行也創造很好的條件。但總的角度來說,就像剛剛所說的,要把所有一切法都要運用在修行當中去,別光說我以前說過“我是不存在”,那今天所謂的情緒不是來自於我執太強的緣故嗎?口裡說過的東西太多了,以前我還說過“一切都是空性”,所以這倒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我們在實修過程中盡可能按照這樣的法去做,大概是這樣。


前面從禪定本身的角度來說,像剛剛無我的道理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觀照:一個是觀察修,在觀察修過程中尋找這個我執;安住修的時候,盡可能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修持。當自己的見解越來越赤裸的時候,我執也會即時斷除,當見解達到圓滿的時候,我執也可以頓時斷除。但現前沒有斷除的緣故,禪定先不說,因為你並沒有達到無我的境界。光是從觀察修的角度,這個觀察還沒有真正納入心相續形成一個定解,所以當時所說的一切都是在表面層次上說是無我,但是內心深處仍舊還是在接受我執。這就是我們在修這一段法的時候,覺得一切好像真的是我是假的、是虛幻的,但是在進入另一個環節的時候就沒有前面的這種感覺,這就說明我們修行時間過於太短,尤其是它的影響力還不普及、不是太廣,因此導致成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就好比修覓心法的弟子們,平常雖然從觀察修的角度來說都知道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但是由於對這個空性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因此形成什麼呢?當你在觀心是空性的這一瞬間,可能執著沒有那麼強,但是一旦離開這個環節,你還是感覺一切萬物那麼真實。尤其我們天天都在說,要是觀察修達到一個圓滿、達到一個深層的地步,晚上做夢的時候夢中也能知道夢是虛幻的。但現前大部分都做不到這一點,就充分地說明別說下面的緣起性空、四空雙運,光是前面的觀察修還是沒有得到一個定解,對它的這個認識,因此導致成今天這樣的一個結局,所以還是需要長時間去觀修著走。這個只是從剛剛講解尋覓心之過患與後面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兩個步驟當中講解你今天的修行如何,大概已經知道了。


【我繼續問蓮師:“如果這些境界即生未能圓滿現前,那時又該如何?” 】上面所講解的這些,如果今生,我當下還沒有圓滿,但又要面臨死亡,我應該怎麼做呢?


【蓮師滿懷信心地回答說:“若即生確實未能圓滿究竟這些修法,】就是你的見解還沒有圓滿赤裸,說到這個圓滿,見解能否赤裸,因為我們現前在實修過程中,一再希望能達到一個圓滿的見解,但是圓滿的見解,由於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沉重、壽命短暫的緣故,能不能在短期時間獲得,可能有時候又成為一個什麼呢?光是一種希望,甚至還是不知道真正能否達到這樣的境界。這時候我們需要了解的是,成辦解脫還要分為即生解脫、臨終中陰解脫以及法性中陰解脫,下面有生中陰等等。我們先講解的是即生解脫,都在即生解脫的範圍、今生可以成就的範圍當中,分為這麼一個階段。因為這麼講解的目的就在於憑藉我們今天所修的正行,根據它所得到的見解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有三個不同的地方可以獲得解脫。


第一,“即生解脫”指的是,即生解脫如無死蓮花生大師般,當然他就不需要呈現死的徵兆,因為整個傳記當中沒有記載蓮師何時示現這麼涅槃的一個過程,整個身體直接帶到魔界當中去度化魔鬼,完全沒有在人間示現死亡的這麼一個過程,即生成就也就是無死蓮花生大師般。


緊接著以下講解第一本淨解脫和第二本淨解脫,兩者都在即生解脫範圍當中。“第一本淨解脫”指的是什麼呢?你現前在修學這個禪定,這個禪定已經在座上有一些很深刻的認識,也可以說對見解已經有認識了,但所認識的見解時間並不是很長,可能是短期時間、短短的時間裡,因此我們把它稱之為,見道的見解也是一剎那,一剎那已經認識到見解,就好比你已經看見初一的月亮。在這個時候若是示現涅槃的話,在第一本淨解脫,指的是什麼呢?四大分解、五根斷除稱之為外隱沒次第,從我們現代的看法,他已經呈現死亡的徵兆,因為那時候呼吸已經停止了、心的跳動已經停止了,但是這一時間還有一個叫內隱沒次第明增得三光,沒有呈現之時,執受見解就可以成辦解脫,這叫“第一本淨解脫”。


第一本淨解脫就不需要很多禪定夜,也有禪定夜,但是基本不需要很多禪定夜。什麼意思呢?說很多修行者在臨終的時候心口還帶著一個暖相,就是熱熱的,但是人已經去世,可以安住三天、五天、七天,最長的二十一天等等。這些從某種角度來說和剛剛所說的第一本淨解脫之間,當然第一本淨解脫更殊勝一些。第一本淨解脫的見解非常非常圓滿,所以在一瞬間當中不需要再等待很多個禪定夜來圓滿它的見解,在執受見解當下就已經成就了,它不需要這個禪定夜。這些還是需要懂一些,要不現前很多人都在說,某某成就者在示現涅槃的時候,幾天的時間裡心口都是暖的,那時候呈現很多很多瑞相。第一本淨解脫的就沒有多少禪定夜,當下就已經解脫了,也沒有以下的這些禪定夜的過程。就是說心口就不需要什麼暖,當下已經成就了,這是第一本淨解脫。


喇嘛仁波切當時說,他前面有一個侍候他上師的一位弟子叫阿嘎尼瑪,昌根阿瑞仁波切以前一直見到誰都說阿嘎尼瑪的見解很好的,所以他決定不需要再經歷第二內隱沒次第。喇嘛仁波切說,那天早上,阿嘎尼瑪的身體很不好,尤其又是一個冬季,他和阿嘎尼瑪在一個帳篷裡,離他們不遠一處就是他們的上師昌根阿瑞搭著個小小的帳篷。那天早上,已經多少天了,阿嘎尼瑪身體一直都不是很好,早上他起來想給上師昌根阿瑞說阿嘎尼瑪今天的一些症狀。當時喇嘛仁波切看見他還可以,雖然不是太好,但已經病了好多天了,就到上師身邊把阿嘎尼瑪的整個過程說了一遍。由於當時昌根阿瑞身邊還需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反正就這麼耽誤了一點點時間,回來的時候阿嘎尼瑪已經圓寂了。圓寂以後,中間沒有多長的時間,但是紅白菩提都已經出來了,當時昌根阿瑞過去說,我以前不是一直說阿嘎尼瑪圓寂的時候決定不會像一般人一樣。這就是第一本淨解脫,他不需要禪定夜。


所以這個得懂一下,尤其是出家人,要不以後說某某某某修行者圓寂的時候胸口還不是很熱,但是其他的徵兆生前也非常好,為什麼在臨終的時候會這樣?像有些在三天的時間心口都是暖暖的,那三天的時間臉色都很好,三天以後,也就是說從這個定中出來以後,就真正呈現他本來的面目,就是死亡的一些徵兆,這又是什麼呢?比到第一本淨解脫的話,後者還稍稍差一些,當然後期成就的境界是一如的,因為他需要幾個禪定夜才能圓滿達到第一本淨解脫的境界,所以前面和後面不同的地方就在此上。你今天對見解有很好的認識,但又不能長時間執受這個禪定,當然出定的時候還會有散亂的時候,總之時時都處於逆緣轉為善用當中,那麼即生在第一本淨的時候獲得解脫。


現前修行過程中有一些覺受,尤其是修到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的時候,我們一方面去觀察,一方面去安住。安住的時候並不是用思維去造作一個緣起性空,什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是見解本身當中有這麼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清明之狀態的話,稱之為覺受。只要能執受這個覺受者,平常當然出定的時候還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尤其持戒方面要做得清淨,那麼即便在這個人面前示現涅槃的話,外隱沒次第已經過去了,緊接著內隱沒次第,明、增、得三光呈現,寂滅貪嗔癡八識法以後,人就會悶厥過去。這個時間裡歷代高僧大德都宣講沒有成就的機會,比如說明、增、得,一個光明呈現的時候,中間會不會有成就的時機?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只要經歷內隱沒次第的時候,這個過程都得要圓滿。後面就會悶厥過去,也就是我們通常說,條件允許的人把亡者的屍體放在家裡幾天,那時候就如同我們平常所說的悶厥一般。平常悶厥的時候心臟還在跳動,還有脈搏,還有稍稍呼吸,因此他還活著。但是多多少少如處於這種感覺般,他心識已經處於迷惑當中,但身心還沒有完全分離,明增得的時候他就會像暈過去一般,身心沒有分離,這時候通常就在家裡放三天的時間。


從明增得三光當中一醒來一般,就像我們晚上睡覺從酣睡當中醒來一般,會出現一種光明境界,稱之為第二本淨解脫,叫意識融入虛空。就像剛剛我們所說的,有這樣的見解者在第二本淨的時候就能執受禪定,至於你這個禪定的清淨度根據這個來定奪,需要三個禪定夜、五個禪定夜、七個、二十一個禪定夜,根據你見解的清明度來定奪。一個禪定夜的時間,當我們安住直至昏沉和妄念開始束縛、起現之間為一個禪定夜,這個有時間長與短。有些禪定夜很短,有些禪定夜很長,但總之需要多長禪定夜,在這個時候就能獲得解脫。但這個解脫是成佛啊!這個成佛一瞬間可以帶走身上十萬個他相續的細胞,也就是身上十萬個眾生,包括中陰界有緣三千眾生同時成就,並且這個成就者會示現各式各樣的化身。為什麼地藏王菩薩說,三界六趣一切眾生沒有成就之前、成佛之前,我永不成佛,就是說我要救度一切眾生。這一點我們剛入門期間也是這麼發願,願天下所有一切眾生成辦解脫,所以當你一成就以後,會示現各式各樣的化身來救度一切眾生,因為這是你的事業,同時可以帶走十萬三千個眾生一起成佛,功德是無量!


後面講解“法性中陰”四個成就之地,但這個必須是修過頓超的人。可能有些會想,我以上沒修過頓超,那麼以下法性中陰成就四處,我有機會嗎?就要看看你今天在實修過程中,比如眼前呈現一個形象的時候“誒,這是什麼?”只要一瞬間產生執著的時候,在法性中陰期間也沒有解脫的時機。原因是什麼呢?法性中陰主要講解光明境界,在臨終的時候,無論你往昔修過或者是沒修過,在你面前都會有這樣成就的時機,但對一般的眾生來說一剎那就過去了。一個東西呈現在你面前“這是什麼?”這個成就的機會就過去了。緊接著又呈現一個其他的相“誒,這又是什麼?”又過去了。這麼來個四次,法性中陰成就的機會在你面前已經過去了,沒有了!緊接著以下只能等待著有生中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及以後投生在哪一個道當中精進修法,看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比如你現前在修學直斷期間,無論眼前呈現一切之相都能執受本體,就好比老人面前小孩子在玩耍一般,小孩子無論在前面跳、唱,對一個年齡很大的老人來說,永遠影響不到他,不是由於他的定力,而是老年癡呆症,時時處於一個什麼都不關注的狀態當中,你跳是你跳的,對他不會造成一絲毫之影響。我們只是舉的例子,不是說見解也處於一個迷惑狀態當中不去執著一切外境,見解本來是有智慧清明的,只是舉個例子。今天你在修行期間,眼前即便呈現一切之相、身上有各式各樣的感覺,只要第一時間對它產生執著,你在“法性中陰”真沒有成就的機會,一點都沒有!


我們剛剛說過,每個人在“法性中陰”的時候都會呈現四次解脫之機會,但是由於你執著的緣故,一瞬間就消失、一瞬間就消失。比如說前面有一個相出來,誒,這是什麼?流星一般就過去了。虛空融入光明是四個解脫的第一點,但是下面的這個是頓超的法,我們就不講解什麼名稱了。虛空融入光明,一瞬間呈現各式各樣的一些景象,只要一瞬間,誒,這是什麼?過去了。第二個又呈現一個相,“誒,這又是什麼?”一瞬間就過去了。就這麼來四次,法性中陰四次解脫的機會由於你的耽著完全沒希望了。所以這段時間我們一再強調,時時要執受見解,我們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要呈現什麼,而是為了成辦解脫。比如說當呈現一個相,時時執受自己的禪定修著走,即便當下沒有達到體用一如,但是盡可能護持自己的這個本體,那麼這時候妙力如何起現,由於沒有轉成執著它的緣故,又憑藉多少個禪定夜,你在法性中陰也可以獲得成就。


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如今天天都在講解覺受的人,你在法性中陰真沒有機會。尤其法性中陰沒有機會的話,一生成就的機會就在法性中陰以上,下面要不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說的往生到化身剎土當中,要不投生到六道有佛法的地方,但回來還得要繼續修行。不需要繼續修行,當下成就度化眾生,是在法性中陰以上。所以要記住這一點,時時執著個人的感覺、時時執著不同的覺受者,前面當然沒機會。即生、第一本淨解脫、第二本淨解脫都沒有機會,那麼下面法性中陰更沒有機會,由於太執著於你這些感覺的緣故。無論以上修過頓超、沒修過頓超,法性中陰的顯相在你面前一剎那的時間都有,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的,但有些可以把握住這個機會,有些把握不住,一瞬間就過去了。所謂的“把握”指的是什麼呢?執受禪定。所以天天講感覺的人,現前已經知道,講感覺它到底是一個好事還是壞事,我想多多少少在講解法性中陰的時候就知道了。


對於呈現光明境界,單純從直斷的角度來說也會呈現在你的面前。因為光明境界是需要靠不同的坐式、不同的看勢把它擠壓出來,但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你見解越來越赤裸的時候,光明境界也會自然呈現你的面前。尤其是虛空三振竅訣,修法的方式和我們當前直斷完全相同,只不過是住的地方稍稍需要高一些,因為外虛空前面應該是很寬闊的地方,也就是說直斷也能呈現光明境界。但至於能否在法性中陰四處獲得解脫,完全取決你所執受的禪定。沒有禪定的光明,永遠不會有解脫時機,這就看你的見解了。下面是帶業往生化身剎土以及投生到六道當中等等。


我們剛剛所說的“未能圓滿現前”指的就是法性中陰以前。【則臨死之時應修破瓦法(往生法);】“破瓦”是音譯,翻譯成漢文就叫“往生“,也叫“遷轉法“,我們通常把往生法叫“遷轉法”。破瓦法總分為五種破瓦法:法、報、化三身破瓦法、具三想破瓦法以及超度亡者靈魂之破瓦法,分為五種破瓦法。


五種破瓦法當中,我們現前所修學的“三身破瓦法”也是在做,但若不具備以上條件者,“具三想破瓦法”我們今天是否也在做?也在做。因為具三想破瓦法還要分為意願往生法、強制往生法等等。現前我們在實修過程中和麵臨死亡當中,做往生法分為兩個階段。我們現前是在修往生法,也就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一再告誡所有的弟子,每天不少於念誦108遍強制往生法。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在做,不要光說我在修禪定。是,我們是在修禪定,但是禪定又能清淨到多少呢?這時候還有很多法的輔助令自己的禪定更加清淨,能起到切實之作用,所以108遍強制往生法也不要擱置一旁。


還有一點,前兩天一再提示,因為現前很多人面前一旦聽到往生法、遷轉法、破瓦法的時候,好像不知不覺覺得這是面臨死亡的人做的事,也就是一般都是老年人修的法,對於年輕人來說修破瓦法是否是一個不好的緣起呢?當然不是的。這是你對破瓦法完全不了解的原因所致。“破瓦法”指的是什麼?也叫往生法、遷轉法。遷轉什麼呢?把我們的意識遷轉成智慧,把我們現前不清淨地方的這些煩惱遷轉到一個清淨剎土,就叫遷轉法。說白了就是轉識成智,把我們不清淨的意識轉變成智慧,這就是破瓦法也好,遷轉法也罷、往生法的真正意義。


意識是有限制性的、有限的,把有限的意識轉變成無限的智慧,從壽命的角度來說當然是長壽佛了,和修長壽佛完全一如。很多人希望自己在世上活的時間更長一些,那就修破瓦法。轉識成智本來就是無量壽佛的一種修法,就是讓你的壽命更加延長的一種法。但這不僅僅是往生法,我們平常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為了轉識成智,把意識轉變成智慧,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意識有生滅性,但是智慧是超越生滅的;意識是時間有限制性的,但是智慧是超越一切時間的,當然是無限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就知道,修學這些法並不是單單老人們做的事,年輕人也應該如是去修學。


尤其無論哪一方面,比如說我現前身體不太好,那就修往生法。原因是什麼?轉識成智。意識具有很多因而產生果的這麼一個循環道理在裡面,所以導致成各式各樣不愉快、不順心的事,但是當意識轉變成智慧的時候,一切病魔得以消盡,所以它是最好的藥師佛修法。若是你平常覺得我做什麼事情都不是太順利,我要增長福報,智慧的福報是無量的,所以有限的福報意識轉變成無限之智慧福報的時候,那你的福報大,沒得說的,所以它又是一個財神佛的修法。這些都是我們在理論上對它的了解上面還是有一些漏洞,所以導致成很多人的想法是往生法可能是老年人修的,年輕人不宜修這樣的法,實際上並不了解此法的道理而形成這樣一個疑惑。從此以後,像剛剛所說的修破瓦法意義非常廣大,每天都得修108遍。


至於修學方式,當然你現前可以如是修行,還可以把這樣殊勝的法傳遞給他人做修行,意義非常廣大。總之修行方式,前面的發心當然不可缺少,同時要深信頭頂上所居住的阿彌陀佛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它即是觀世音菩薩、蓮花生大師,所有的一切上師等等,都是這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形像以藏式、漢式都行,總之把一尊阿彌陀佛觀想在頭頂之上,正行就要做到心不散亂,把心專注在阿彌陀佛的心間,在念誦短短108遍祈禱文期間盡可能把心收回來,不要讓心散亂。念的是:“祈請大覺阿彌陀佛尊,加持往生西方極樂剎。”就這兩句,每天不少於念誦108遍,意義非常廣大!我們自己已經懂得,再把自己所懂的法賜予給他人,意義非常廣大。


還有一點,以前我上師曾經這麼說過,你現前把某一個法賜予他的時候,這個法因為你長期一直都在修,甚至現前繼續往下修的法,那麼賜予給他人的意義更廣大。以前我們在亞青寺修頓超的時候,上師說他現在年齡很大了,所以直接坐在太陽之下身體也不太好,那麼今年你們在講頓超的時候,因為弟子能否很順利地呈現頓超光明境界,一方面還是取決於導師,所以你們平常條件允許的時候,也在這方面多修一些。就是說,你要把什麼法賜予給他,這個法一定是你自己所修的,若是,那麼對他人的意義更廣大。要不現前很多很多是什麼呢?自己壓根不這麼做,只是從一本書上看見這個法很好,我再把這個傳授給他人,那麼這個加持力意義不是太大,有時候還要講解一些緣起法。以後我們也在這上面告誡所有的修行者,尤其是很多出家人,你想把這些法賜予給他人,首先你必須做到這個法你長期在修,以前也在修、現在也在修、未來也修,把自己真正修的這個法賜予他人,這個傳承加持力意義更大,就是這樣的。


【或者中陰境界現前時,依憑上師竅訣】這個上師竅訣,不一定說僅僅在你面前做個印證。但還有一點,現前很多人都看過《西藏生死書》,裡面當某個人去世的時候有很多印證的法。好多年前我在上海動手術,那天來了幾個居士,他說每天都過來給我做做飯,要不給我帶一些吃的,因為那時候正好是動手術期間,天天吃醫院裡面的飯,他們這些居士就覺得營養不足,他們在家裡燉一些湯給我帶過來。但有個居士有一天沒過來,第二天過來的時候,他說昨天沒過來的原因是昨天他朋友家的一個親戚去世了,所以他就按照《西藏生死書》裡面的一些印證法在他耳邊說了一遍,說看見什麼樣的光,你不能跟著光走,那時候應該執受什麼樣的法。我說:“這個人信佛嗎?”他說:“不信,雖然前面有個信仰的這麼一個歷史,但是信的是基督教。”我說:“那你在他面前說的時候,你覺得有意義嗎?”他說:“《西藏生死書》裡面是這麼講解的。”


我們先舉個例子,你現前把這個印證跑到街上,讓一個完全不信仰的人坐下來,在他面前念一下,他是什麼反應呢?不給你一耳光已經謝天謝地了。當然當時去世的人已經躺在上面沒有生命症狀,已經死了,因此無論你給他怎麼做印證,反正你覺得很好就很好,他可能不起來罵你、打你。但若是真的是活著的人,決定會給你一耳光,因為他生前壓根就不信這個,你面前說不說,他能聽得進去嗎?活的時候聽不進,死了以後真能聽得進啊?所以印證也要有個對境。有一個就叫對“牛彈琴” ,是嗎?在完全不接納的人面前,無論你講解什麼,他能聽得進去?活著的時候都聽不進去,死了以後能聽得進去嗎?說“強行灌輸” ,強行灌輸,當時他無法反抗之外,能反抗的話你可能就沒法出這個門。所以這個“竅訣”指的是,一位有經驗的導師為他做一些破瓦法。


當時我也在想,這個破瓦法意義非常廣大。雖然很多導師也在四處做一些破瓦法,目的在何處呢?很多出家人包括在家居士,因為要超度自己並且要度化眾生,雖然現前的身份只能以在家的身份。為什麼很多阿阇黎都要以出家人為主?因為為了佛教的純淨。要是以後全變成老頭、老爺都在當導師的話,就覺得這個佛教看似就那麼回事的,是嗎?若是出家人在當導師的話就顯得有點不同,就是為了佛教的純淨度。即便像高原地方在家居士功德有多麼大,實在沒辦法的前提之下盡可能用出家人來代替,就是為了佛教的清淨度。


但並不是說在家居士不能做這樣的事,我們平常也看見四川一帶還好一點,因為瑜伽士相對少一些,要是青海一帶瑜伽士可就多了,什麼事情都是瑜伽士在幹。但這也並不代表在家居士不能念誦,當自己有了成就以後,再把這個法賜予給他人,意義非常廣大,無論是以什麼身份。主要是出家弟子們,自己必須有一個破瓦方面的成就以後,在面臨一些亡者的時候,念一些破瓦法意義廣大。但由於我們地處條件不允許的緣故,暫時又不能按照很多很多這樣的儀式做修行,但以後就看條件吧。條件成熟以後,不僅僅是為了救度自己,還救度更多的一些眾生,因為我們這個傳承有很多很多殊勝的方便法。“憑藉上師的竅訣” ,指的是五種破瓦法後面救度亡者破瓦法,指的就是這個。


【或身系系解脫等方式於三身剎土中獲得解脫。” 】身體上帶著解脫輪。這個身系解脫輪,以前我問上師,解脫輪和護身輪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平常解脫輪比如《一字續》,關於一些很多續部等等,它本來就是解脫輪,就係帶在身上,令自己獲得解脫會創造很好的條件。還有一些,因為很多人都喜歡戴一些上師的像、要不本尊的一些像,但反正有正面和背面這麼一個區別者。面向外的時候就叫護身輪,要知道啊!面向外的時候,護持自己的身體不被外面的一些惡緣侵犯,你把護身輪面往外戴;你要是把它變成解脫輪的話,上師的像、本尊的像往內戴,就叫解脫輪。說以前上師嘎烏盒裡頭有很多佛像,有些是往外、有些是往內,因為當時我一直在做上師的這些,因此知道哪一些佛像應該往外,有些是為了遣除一切外在的違緣,有些是往內靠,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身心獲得解脫。面嚮往外的時候就叫護身輪,面向內的時候就叫做解脫輪,戴的時候就這麼戴,這些懂一些也挺好。


有專門的解脫輪,也有些護身輪,但是從總體角度來說,只要面向外的一切都叫護身輪;面向內的,因為平常我們在系這個解脫輪的時候,它都會面向內。因為解脫輪前面是一個十字形,十字形面向外的時候,裡面的這些文字都是往內的,它可不是你自己想怎麼穿就這麼系一下就行,這是有很多講究的。即便我們平常戴一些導師的像,往內就是解脫輪,因為上師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堅信這一點,那就戴著這麼一個像,當然可以。有時候轉過來、轉過去,都有這麼一個區別。甚至很多人把佛像變成兩種,外面一個、裡面一個,這樣也挺好的,往外是護身的,往內是解脫的。


“解脫等” ,這個“等”字裡面當然還是含攝有上師的加持以及主要是甘露丸等一系列功德,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也一再強調所有的弟子,平常甘露丸若是身邊擁有的話,就根據自己身邊的多少,若是少一些,就把幾個甘露丸泡在一瓶水里面,每天早上形成一個習慣,一天喝一次。雖然在講甘露丸功德的時候說,上品者,一天四座前,每一座前吃一次為上品。就是說每天四座,每座前面吃一次為上品;每天早上起來吃一次為中品;每到十五至一個月的時間吃一次為下品。就是說,無論你現前有多麼糟糕,也應該在十五至三十天之內要吃一次,若是中品的話,每天早上吃一次,但是這個也沒有什麼做不到。我們的上師平常身邊就帶著這麼一個瓶,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第一件事就要喝一滴甘露水。現前很多人總覺得要是倒在瓶裡頭還是挺麻煩,還不如直接吃一粒,當然可以啊,但是要形成一個習慣。


剛剛已經說過,我們以不同的方式在度化自己的身心。為什麼密宗在講解過程中,第一見解不迷惑,還有個修行方便多啊。修行方便多,在創造見解方面,座上有很多方便,甚至還有外在很多很多一些殊勝方便,包括甘露丸在內。蓮花生大師曾經說:依修行就能成辦解脫的法歷代傳承祖師都在講解,無論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的都在講解“這樣修行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不需要修行,光吃就能解脫的聖物,只有我蓮花生大師才擁有,就是甘露丸!


但是這個甘露丸。還有一點,在高原地方很多人最重視的是這個來源,甘露丸裡面配備的很多加持品的來源。若來自一些不清淨手中,我們說這個甘露丸的加持已經喪失,就沒有很大的加持力了;還有一種是加持力很大的,來自很多清淨者手中,我們平常所做的都來自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和法王如意寶手中,一切都是很清淨的,所以平常就吃著甘露丸意義非常廣大,要記住這一點。


當然,很多會說,以前我是知道甘露丸功德很大,但是我沒有那麼多甘露丸。但是有時候我看見很多居士並不是沒有甘露丸,當問起你的甘露丸呢?說“我時時供在佛堂上啊” ,是的,聽起來很好,一顆甘露丸的功德有多大呢?比如你把全世界所有的一切護身符帶在自己的身上,還不如帶一粒甘露丸功德大,因為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壇城總集,所以供在佛堂上沒有什麼不可,非常好。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還是由於你太懶惰的原因。因為吃,說是沒有那麼多甘露丸,怕吃完,實際上懶得去吃它,“好是可能好,但放在這上面吧。”不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有種習慣,什麼東西都往上面放,雖然不一定全都是最好的,但扔在下面也不行,怎麼辦呢?就放在上面吧。就是由於懶惰的緣故造成的,因此還是吃一些好,吃一些。等待著什麼時候才吃?以前像藏地有些人一輩子只能得到一丸甘露丸,他就放在嘎烏盒裡面,等待著面對死亡的時候再吃。若現前你已經擁有那麼多甘露丸的時候,為什麼現前不去嘗試一些,還放在一處,真不知道幹什麼。尤其漢地又潮濕,等兩天裡面會長出很多蟲子,當然這些蟲要是把甘露丸吃了它一樣可以解脫。


還有一點,甘露功德,甘露丸度化眾生,可能很多說,有些沒有信心的吃甘露丸有功德嗎?一樣有功德。在《甘露功德文》說:“甘露丸度化眾生,這個緣不依他信心有。”有信心、沒信心,只要誰嚐到甘露丸一樣能得到加持,所以這個功德是非常非常大,平常盡可能這樣去吃。今年我們也做了不少的甘露丸,前兩天還有一些居士說要一些甘露丸,這次只要我們這邊夠的話當然還可以寄,但這個給一方師聯繫一下,都可以寄一些。因為我們做甘露丸並不是存放在某個地方讓它慢慢慢慢增長,當然甘露丸也會長一些,前面我們做的甘露丸長了多少多少小的甘露丸出來,會的。但是當然我們不是為了讓它長多少出來,而是為了度化眾生,所以只要需要就問問一方師他們,他們就會安排。但這些,每次都吃一些,意義非常廣大。


每次都是這樣的,因為今天又說了甘露丸,這兩天一方師的微信決定會爆,都要甘露丸!但是平常也並不是不知道甘露丸有那麼大的功德,為什麼平常又那麼懈怠呢?人就這麼可笑。就像我們平常修的時候一般,修的時候好像就像個修行者,不修的時候比凡夫還凡夫,我們可不能這樣。無論在什麼時候,該做的事情一樣去做。


【一直向蓮師提問,到現在才可謂心滿意足,於是我又回到持明眾會的行列中。】因為這是在光明境界當中,在蓮花生大師剎土裡做會供的時候,同時在蓮師身邊,是德欽朗巴問蓮花生大師的一些教義。


這個文字雖然不多,但這兩天一再講解這個道理,從剛入門,尤其在座上如何修行,直至到後面往生三身剎土等一系列方便,我們已經講了很多。這些要運用上去,光聽了沒有什麼意義。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利益,因為當聽到鑼聲都可以堵塞三惡趣的門,那麼聽見佛法的意義非常廣大,但是我們僅憑這一點還不夠,因為我們想今生要成辦解脫啊!所以平常在這方面做修行,意義非常廣大。


像這些都稱之為密法,有時候我想密法拖延時間太長也不太好,我們現前還欠著好多呢!還有《白蓮花論》、還有《喇嘛仁波切教言》,這兩天還在講解《白蓮花儀軌》,過兩天,我想凡是所有弟子都把《白蓮花儀軌》學習一下,因為這又是持明傳承,我們上師的一個伏藏品。裡面的心咒“嗡啊吽舍 嗡瑪尼貝美吽舍”是根本咒,“嗡瑪尼貝美吽舍 瑪瑪歌楞沙悶達”是事業咒。但根本咒,下品念誦三十萬、中品七十萬,上品者一百二十萬,這個得做到,至少我們都得要做到三十萬遍,因為觀世音菩薩心咒三十萬遍時間也不會很長。所以過兩天我也一直想,先把白蓮花四臂觀世音《白蓮花儀軌》講解一下,平常也在做這個儀軌,同時也有這樣的一個修行,這樣一來對我們以後成辦解脫也會創造很好的條件。


並且我們這個儀軌,在救度一切亡者、超度亡者方面的儀軌也是很齊全的,等兩天了我再跟出家人以及在家居士好好講解,以後在條件允許的地方如是去超度一些亡者靈魂,意義也非常廣大。因為再加上尤其是出家人,平常我們所吃的飯又不是自己做生意,又不是憑藉自己,當然都會說我已經說了很多法,因此憑藉這個得來的,但實際上還是信施亡財的,所以像亡者的一些財富,我們時時都在此度化他們的靈魂,也是我們的責任。有時候有這麼一個儀軌,短期時間做一些超度也是必要性的。


喇嘛仁波切以前每天都會有很多死人的名字寫在上面祈請上師超度,上師把這些名字彙聚起來,到某一天的時候就念一遍《四臂觀世音菩薩白蓮花儀軌》做超度。所以以後無論在什麼地方,幾個出家人甚至陪同著一些居士做一些超度,我想也挺好的。無始以來至今,我們身邊決定有很多冤親債主,這是特定的。包括我們今生,身邊去世的很多親人也需要我們幫助他,所以平常念誦、從事一切善法,當然也是在幫助他們,但有時候有這麼一個儀軌也覺得沒有什麼不可以。


今天咱們就講這麼多。


附第七講內容:


        我還有一些疑問,於是便又問蓮師道:“這麼多要訣該如何歸納?”


        蓮師聽罷便總結道:“這些修行要點可歸納為:所修量未究竟之前,應明觀本尊;同時應以方便法攝持一切善行;當以智慧觀察時,應將輪涅所攝之所有萬法一概抉擇為無我之空性,並在無我之如夢境界中努力修持。”


        我繼續問蓮師:“如果這些境界即生未能圓滿現前,那時又該如何?”蓮師滿懷信心地回答說:“若即生確實未能圓滿究竟這些修法,則臨死之時應修破瓦法(往生法);或者中陰境界現前時,依憑上師竅訣或身系系解脫等方式於三身剎土中獲得解脫。”


        一直向蓮師提問,到現在才可謂心滿意足,於是我又回到持明眾會的行列中。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4~6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4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下面我們繼續講解蓮花生大師的這部教言。從覺受的角度,昨天我們講解什麼叫覺受,以及在修學過程中何時會產生覺受等一系列理趣。但還需要瞭解的是,難道所有修行者都必須經歷這一系列過程嗎?這不一定哪!要記住這一點。


昨天我們一再強調什麼叫覺受,因為昨天主要還是先從見解的角度講解。比如說,剛開始期間得到的稱之為寂止,逐漸修學會達到勝觀,最終達到止觀雙運的時候稱之為心性之特點。但這個過程中會產生什麼樣的感覺或一種覺受,昨天一再強調這個,所以我們下面也要從覺受的角度講解,尤其是從賢的角度,也就是好的方面。


但是作為修行者,光知道這些道理還不夠,因為我們首先要知道,覺受對一個修行者來說是一種好的現象,是見解逐漸增長之過程,要讓這個覺受呈現於你的面前,那麼必須有很好的見解。下麵所傳講的賢覺受——樂、明、無念三種,難道什麼樣的人都會產生樂、明、無念三種覺受嗎?不會的。你要是沒有很好的見解之前是不會產生這種覺受的。也就是說,一個凡夫也好,當你的見解還沒達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是達不到這個覺受的。


舉個例子,當你從某個地方去一個終點站,但要是原地不動的話,即便這個路途上有一些不好的風景或者是好的風景,你決定看不見,原因是什麼呢?你還是在原地不動。甚至你在原地動了一些,只走了幾步,但可能也看不見。比如,整個路程三分之一的時候,有個好的風景或者是不好的一個風景,但必須達到此路程三分之一的人才能看得見這個風景。如果原地不動,甚至剛開始離開原地的人是看不見這個風景的,無論它有多麼壞,甚至它有多麼好,都看不見。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覺受不一定是過失,是見解增長之過程。但是我們這兩天一再強調的是,由於我們業及煩惱沉重,再加上可能是一種慣性,呈現什麼樣的相、有什麼樣的感覺,很容易去執著,所以我們就講解執著是一種過失,但並沒有講解當時的覺受是一種過失,要記住這一點。


那麼每一個修行者在修行的路途之上,都會經歷這一系列過程嗎?這不一定。剛剛我們已經說過,若是有人問,你有什麼教證和理證呢?以前喇嘛仁波切曾經講過這麼一個公案,喇嘛仁波切身邊有幾位金剛道友,其中在亞青寺有一位老和尚,到後期的時候,可能去過亞青寺的人也聽說過一些吧,這個老和尚到晚年的時候一直癱在床上,他是非常慈祥的一位老和尚。上師說,這位老和尚在修行的過程中,每天都會產生很多很多覺受,可以說他的覺受是非常非常豐富的。有時候他們兩個在探討一些道理的時候,上師都覺得很驚訝,怎麼這個人有那麼多覺受呢?有時候是好的覺受,有時候是不太好的覺受,總之,無論怎麼說,覺受多得每天都會產生很多很多種覺受。


但又在昌根寺那邊有一位老和尚,後期可能誰都不知道,因為這是很早以前的事。那位老和尚,當時我們也見過,個子很高,大概一米八以上這麼一位老和尚。上師說,他與這位老和尚探討這個見解的過程中,這位老和尚說,從第一次修行直至今天,沒有產生過一次覺受,無論是好的或者是壞的,包括晚上做夢的時候,夢中也沒有認識到一次夢,但是兩位老和尚圓寂的時候,呈現成辦解脫的瑞相沒有絲毫之差異。所以當時上師在大眾面前告誡,有時候我們從“有”的角度講解什麼叫覺受,但是“有”的角度當中,不一定說每一個修行者都必須得“有”,也有“沒有”的。那我們這一段時間為何在這上面一再強調呢?因為它從“有”的方面講解,要記住這一點!所以一再強調文字叫詮釋,不要時時跟著文字走。


在我等歷代傳承祖師堪布昂瓊的教言中說,無論你通達多少多少理論,當在實修的時候必須借助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之教言,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的這些。今天我們所得到的一系列都來自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道驗,就是上師在修行過程中以及一生當中的經驗賜予給我們後一代弟子,可不是來自于書本上。哪個書本上說什麼,哪個書本上說什麼,因為書本就叫詮釋。書本可以作為我們當前修行之一個引導方向,但是若是把這上面講解的稱之為特定的話,可能會產生很多很多不足的地方。


今天我為何還要講解從“無”的角度當中呢?因為這兩天一再強調什麼叫覺受,可能很多人會想,有那麼多覺受,我為什麼沒有呢?難道我的修行已經錯了嗎?是否我的修行已經偏袒了呢?要不怎麼不會像書本上所講解般那麼多的覺受呢?別說是好的方面,甚至連壞的方面都沒有產生過,因此就會產生很多疑惑,但這個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很正常不過的。


我當時也給你們講過這麼一個公案。我在禪院的時候,但禪院已經到了後期,因為我們當時在上師面前求成熟口訣法,也不會說到了時間就必須及時把這個成熟口訣法全都求完,因為我們把一個完整的成熟口訣法求完,可能已經拖了好多年。禪院是三年的時間,我在禪院之前也有兩三年的修行時間,起加來快有五、六年了。後面,有一天上師說成熟口訣法後部分還是要繼續傳講著走。有一天我就到上師身邊,上師給我做了三身印證。因為在印證三身的時候,從本體、自性、大悲周遍三個角度講解如何斷除俱生無明、遍計無明。當得到印證以後,我心裡也挺高興的,因為那時候不能說我的見解有多麼高,但由於長期如是修煉的緣故,稍稍懂得一些。就像我這兩天告訴我們在座的很多弟子,第一次在修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的時候,無論從觀察修或者是安住修方面,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經驗很不足,但是由於長期修煉,一方面精進修行,另一方面也閱讀很多教言,所以他的經驗越來越豐富,這兩天在探討覓心法的時候,好像中途就沒有那麼多像往昔,不能叫做迷惑,但不圓滿的成分在裡面,就覺得非常非常好。我想這一系列來自於什麼呢?還是來自於長期修煉的緣故。那時候我已經修了五六年,所以稍稍對這件事情有所瞭解,可以說,無論從文字上,從經驗上面稍稍知道一些,那天我非常高興。


但那天我去見上師,因為每天都要四座,只有在座間的時候去謁見上師,回來的時候,當然就沒有做飯的時間。心裡想,完了!今天下午我可就吃不了飯了,只能吃點糌粑就要開始修了。但當時我們禪院裡面有個老和尚,他看見我那天下午去見上師,所以提前在自己家裡多做了一份飯,就讓我回來的時候跟他一起吃。我一下去的時候,老和尚還在外面等待著我,說,我剛剛看見你去見上師,想回來的時候可能做不了什麼飯,我給你已經做好了。我很高興,就到老和尚身邊去吃飯。因為我心目當中,當時對禪院所有的老和尚是非常敬佩的,尤其是這位老和尚,可以說我自己的一些經驗,乃至我所理解的一些道理沒有一個隱藏,因為在我的感覺當中,認為這些老和尚都會懂的。


那天他一邊炒菜一邊問我:“你今天去見上師,主要是什麼?”我說:“今天先去彙報一下自己的見解,同時上師給我做了直斷後面部分的一些印證。”他說:“是哪一部分?”我說:“三身印證。”說完三身印證以後,我就把整個過程告訴了他。他說:“好像不對吧?”我說:“為什麼呢?”“因為堪布昂瓊在一部教言當中可不是這麼印證的。”他說了一下,我說不對的,因為他所說的這個印證是站在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覓心法上面印證的三身之見解,斷除二種無明。我說這個不行,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當時所謂的本體或者是自性,都是意識造作出來的,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本來就是意識造作,無論多少,意識造作怎麼能斷除意識造作?他說,前者本體和自性當中恐怕斷除不了,只是講解一個詮釋,但後面兩者一如的時候就能斷除。我說,不能這麼講吧?我們平常在印證見解的時候稱之為斷定自決,從三個不同的方面講解,而不是講解三種見解和境界。那麼前兩者不能斷除的時候,後一者也不會斷除,原因是什麼呢?一個盲人看不見外面的景色,兩個盲人在一起還是看不見外面的景色,這是特定的。別說兩個,十個盲人在一起也看不見外面的景色。所以,前面本體不能斷除二種無明,自性不能斷除,但是最終兩者合為一體的時候,它還是意識造作,也斷除不了,不應該這麼印證三身吧?尤其是印證,處於智慧轉為道用當中,這是意識轉為道用,完全是兩個概念。


他說,你看看,我是來自於一本書得知的,他把堪布昂瓊的一部教言給我看,尤其從中也是從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當中印證三身,書上記得明明白白。完了,把我的見解完全打破了,因為我不懂啊!當時不懂很多道理,只是覺得,從我自己所認識到的角度來說,以及今天剛剛上師給我做過印證,應該說暖暖的加持還沒有消盡之前,我不應該那麼快就忘記,再包括自己平常的經驗不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來自於堪布昂瓊的教言,是我們歷代傳承祖師之一,誰說這是不對呢?說不對,是對祖師的不敬;說是對,完全不和自己所瞭解的見解一如。


後面我也沒說什麼,也說不出來什麼,吃完飯回去以後再打坐。反正打坐期間不由自主地就出現這些顯現,這到底是怎麼,又重新再走一遍,也好像我自己的想法有點對,但是我也不能否定堪布昂瓊所講解的。反正就這麼折騰了幾天的時間,到後面煩得可不得了,天呐!剛印證這個見解,回來就出現這麼一件事情,該怎麼辦呢?


有一天下午,我又返回到上師的身邊。上師說:“前兩天不是已經見過面,今天還有什麼事嗎?”我說:“今天沒有什麼事,前兩天印證見解的時候是否是這麼印證的,因為我好像有一點點不太懂。”上師說:“對啊!已經很懂了。”“但是為什麼堪布昂瓊在一部教言當中不是這麼印證的?”上師說:“《金剛薩埵續》部當中不是傳講以21種不同的根機印證21種不同的見解嗎?”我說:“是的,以前上師這麼講過。”“那麼,堪布昂瓊這部教言是針對什麼樣的根機宣講的,你可知道?”我當時完全明白了,就是這樣的!書本只能作為詮釋,當你把什麼事情都拿到自己的身上,就覺得有點不符合。


我們先舉個例子,這一段時間很多很多弟子在不同導師面前求法的時候,有些導師什麼東西都要背上背著走,是的,藏族人的習慣,什麼東西都愛背。但是在漢地,很多人用手提,要不肩上扛。但是導師一再強調,必須得背的時候,很多人就覺得為什麼背呢?太重,我背背還行,但是手能提得動的,為什麼不讓我手提呢?因為導師在宣講這部法的時候可能針對的是這個對境,他手可能不太方便,即便他沒有什麼殘疾,但是由於當地的習慣,可能什麼事情都是由“背”來背。但是,你作為習慣另一種方式的的人,可不能直接說你是這麼背的,我也要這麼背,因為那時候要善巧一點。是的,你是這樣背的,但我現前可以手提著走,總之,目的只有一個,就要把這個東西拿到哪個地方去,這就叫一門智慧,八萬四千種法門都是這麼宣講。因此現前很多人都在想,這個好像不符合於我的條件,那個也不符合。一切都符合,只不過是你不瞭解其中的奧妙、其中的道理而已,所以我剛剛所印證的見解就是這樣的。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什麼呢?文字作為詮釋,指的是這個。


這兩天我們一再強調什麼叫覺受,可能都會在想:覺受、覺受……有覺受的人可能很高興,原因是什麼呢?反正無論是好與壞,總之沒有什麼高低,都叫覺受,是一件好事。尤其是有覺受的人,完全符合這兩天所講解的法,心裡挺高興的。但有時候沒覺受的人,他已經修了一陣時間,也沒什麼覺受,心目當中就產生其他的一些思想,就想,天呐!是否我的見解沒增上?是否我在哪裡修得不對啊?因為我沒覺受。


但是我剛剛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這兩個公案,就充分地告誡和提供我們什麼資訊呢?“有”與“無”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只要“有”和“無”就應該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調伏,這就是我們今天傳講那麼多法的真正目的。我們今天所提供的資訊,就是讓我們無論有或者是沒有覺受,都應該按照正常方式去調伏,要懂得這些道理。這樣一來,就不需要天天去想,我要“有”個什麼樣的感覺。


尤其是天天想到我需要一個感覺的人,我還是告誡,要記住,你今天所修的並不是尋找一份感覺,而是為了尋求解脫。感覺,尤其是時時尋找感覺者,完全已經墮落於輪回當中,此時已經阻礙了成辦解脫的一切,所以說,我們作為修行者,時時要記住,要斷除執著、要斷除這個敏感。不要天天、時時想著我身上有這樣一個感覺、那樣一種感覺,一切都來自於心力。心的力量是非常非常強大的,一個“無”會變成一個“有”,甚至稍稍又變成一個很大的“有”,一切都是心力。也就是說,時時很敏感的人,第一次感覺不太強大,但是由於長期執著的緣故,真會對自己身心造成極大的障礙啊!我們佛教當中一再強調,漂泊輪回的根源和墮入輪回的根本是什麼呢?是執著。那麼我們再從世間的一些方言去說,就是這個心念。


前兩天我從美國一個雜誌看見一個科學家近千百次地測試,最終可以斷定,就是說,過於太煩躁、妄想過於太多的人,決定會造成身體很不健康的因素,這充分地告訴我們心的力量就這麼強大!這只是講解眼前的一件事情,從我們長遠的角度來說,什麼叫長遠呢?今生快樂我們當做是眼前的事情,臨終自在和未來解脫是長遠的事情,把這個看得更遠一些。那麼阻礙未來的時候成辦解脫一系列障礙是什麼呢?就是執著。所以實修過程中盡可能做到自然一些。


昨天我們主要從見解的角度當中,從寂止到止觀雙運整個過程稍稍講了一些,真的需要在這方面多去瞭解一些啊!尤其從有相定開始入手的時候,第一次,由於我們平常在閱讀很多教言,包括很多導師講解過程中都說妄想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多多少少給我們已經烙下了一個很深刻的印。那麼這個印象導致成什麼呢?當一開始修行期間,不知不覺已經往這方面緊張,就怕進入一種什麼呢?妄想之中,怕自己會不知不覺進入一個昏睡狀態之中,所以時時防備這一切,無論是心態還是身體都會偏向於緊張,這是很正常的。第一次啊!


但是我們可不能時時處於這麼緊張狀態之中。修什麼法,比如有相定,死死地盯著某一個相。心死死地盯著某一個相的時候,身體也開始在出力,也開始在緊張。就好比我們小的時候到醫院打針,可能有些沒打過針,大部分都打過針,打針的時候,小孩子是非常怕針的,所以心中有一種恐懼感,這時候身體也會發緊,所以身體繃緊繃緊的,整個肌肉開始繃緊的時候,醫生說過於太緊張了,你放鬆一些,針一點都不痛,慢慢慢慢安慰的時候,一瞬間把針打進去。就是說,心緊張的時候,身體也會發緊。我們今天在修學過程中,我們所緊張的是什麼?怕昏沉、怕掉舉。那麼對這兩者產生恐懼的最大原因還是對於善巧運用瞭解得不透。若是懂得什麼叫善巧運用,無論有昏沉和掉舉,對這個修行者來說不會造成極大的障礙,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什麼呢?逆緣轉為善用。


第一次修學過程中,可能有些處於緊張狀態,但這時候要學會自然,越來越放鬆一些。但這個放鬆,先要從心中去知道我要放鬆,不要過於太緊張,同時配同著一些方便,比如持風等等。我平常聽到好像很多人在說持風的時候,必須要深呼吸才叫做持風。不,持風本身的修學方式是僅僅把口張開,慢慢學會從口裡呼吸,這就叫持風。但做一次深呼吸,是為了對治當時一些粗大的妄念和昏沉等等,靠這個之外,平常只要一安住,就要學會把口稍稍張開,從口裡呼吸。


當然,由於往昔不習慣的原因,第一次總感覺到口張開也挺累的,甚至口裡呼吸的時候,口裡也感覺到有些乾燥。這倒也不要緊,你可以再動動口啊!我們並沒有說,行不行都必須一直呆呆的,直到你這個法結束為止是不准動的,當然沒有那麼說!修行是非常非常講情義的,這倒一點都沒什麼過失。當然也不需要那麼過敏,說什麼事情都必須鑽牛角尖,必須要這樣。所以有時很多不是說,很多修行者修得腳都痛得受不了,能動還是不動?動了,會不會怎麼樣?不動,會怎麼樣?要是想那麼多妄想,還不如早動了,就沒有那麼多妄想,何必呢?所以我該動的時候就動唄。


因此,剛剛所說的,盡可能學會到自然。因為平常很多修學還是過於緊張狀態,原因是什麼呢?當你在安住過程中,這個心還是很難靜下來。一方面,靜下來的時候,由於不夠自然的緣故,所以這個見解還是不夠清淨。靜下來有兩種顯現:一種是熟練,一種是真正赤裸見解。即便沒有赤裸見解,只要你已經越來越熟悉這個見解的話,身心也會顯得非常非常平靜,這也就是我剛剛所說的,什麼法都需要一個過程。


這兩天我也陸續在想,像我們剛開始修行者,像有些弟子,為了讓他們不要那麼懈怠,所以過兩天、過兩天我又再講一個法。但有時候我又在想,這樣有必要嗎?如今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城市,因為讓我們懈怠的外緣太多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同在一個幽靜山林般,把所有的時間都運用到修行當中恐怕很難做得到。那這時候就變成什麼呢?如果天天講解,只是你對這個法的認識熟練之外,恐怕不會創造這個道驗。所以我就在想,講得真不能太多,還是在某個上面去串習,這樣可能對見解增長意義更大一點。


我們先舉個例子,在觀五方佛標誌的時候,你對某一個標誌還不太熟悉的時候時間已經到了,但你還是急著修下面的法,開始進入第二步。實際上,別說定力,連這個所緣的境都不熟悉。像中央毗盧遮那佛、東方不動佛,這些標誌還好說,南方寶生佛,好像有一點點複雜,因為我們平常對這方面並沒有那麼細緻觀想過,所以這時候決定覺得很陌生的。第一次你可能去看這樣的一些照片,甚至你可以去畫這樣的一些像,總之我想在幾天的時間當中,別說真正樹立一個定力,甚至連觀一個相恐怕都很複雜。因為什麼法,它前面都有一個熟練的過程。


我們在修頓超的時候,上師說近二十天以前恐怕無法與禪定相合,原因是什麼呢?無論是坐式,還是看式,包括很多很多,都得需要熟練。但現前我們這一段很多人的修行就是這樣的,只是走一個過程,緊接著開始求學下面的法。當然,這個也不能怪弟子,因為按照亞青寺平常所講解的法可能比這個時間更短,但我為什麼在這邊稍稍長一些,還覺得時間不夠呢?因為平常我們修行的時間不會在幽靜山林般那麼長啊!因為令我們懈怠的外緣太多了,所以基本處於修行當中還是挺困難的。這一點用不著我說,我相信你們都知道到底我是怎麼修的。


剛剛所說的這些也沒有什麼不懂,不是說沒有什麼不懂,要細緻一點,要細緻一點,這樣一來,你修的見解就會越來越增長著走。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如今所有修行者是值得稱讚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個心要讓它清淨下來,僅憑藉我們平常的方法是無法做得到的,還需要方式方法;第二,即便稍稍懂得方式方法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說,修行者,為什麼我們時時都在讚歎,原因就在此上。因為其外的很多善行相對之間心還是散亂的,這是特定的。無論你去聞思,雖然我們還是一再強調專注,但是相對獨自一人座上對比的話,還是散亂的。或者是你參加法會,受個灌頂,從事各式各樣的善行,心相對之間還是挺散亂的。


這兩天不是也有很多人都在說,獨自一人修行期間,別說我的心靜下來多少,我一直處於時時都有那麼妄想的這麼個認知之上,就覺得很煩。時時都處於認識到自己的妄想有多麼漂泊,這就叫做正念。所以我們也在說,座上與座下不同的區別,獨自一人修行與其他善行不同的區別就在於此上。因為座上的時候你怎麼運用,我們先擱置一旁,但總之你已經知道一瞬間當中產生的一系列妄想,一瞬間當中產生的一切妄想你都會明明白白,可以說是了了分明。平常從事很多善行恐怕就沒有那麼專注,那時候的正念還是處於忘失之中,很難提起正念,這就是兩者不同的區別。


再加上我們這兩天一再強調,由於眾生根機有強弱的緣故,總分為下品、中品和上品之心力者,所以這一點之上,我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反正有些感覺。從事其他一些善行的時候,可能僅僅處於它的數量,以及當時所做的這件事情之上,他不會太關注於我的心調伏多少,我的見解增長多少,所以我們這兩天一再強調這方面。為何在講解過程中不知不覺還是稍稍偏重于、讚歎於我們當前的修行,原因是什麼呢?不是不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非常符合。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調伏自己的內心,時時處於一個見解當中,這是真正的佛教。平常所從事的一系列善行,功德是具有的,但是還在散亂之中,與我們當前所講解的法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啊!這個我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知道一些。


比如,自己獨自修行過程中也會觀待自己的內心,即便在導師面前彙報問題的時候,也在彙報我的心是怎麼清淨的,我的見解已達到什麼樣的地步。而不只是僅僅說你前兩天佈置的一萬遍我已經念完、十萬遍我念完,什麼事情我做完了。所以真的很了不起,要繼續這樣去做,因為我們這樣做的真正目的,當然還是處於共同外前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之中。今天看似我們修行者不會覺得這樣的做法有多麼不好,但是我相信身邊可能很多很多人都會覺得,為什麼要這麼專注呢?信佛也就信信佛就可以了,平常能做得到的善行就做做善行。做不了,反正自己想幹嘛就幹嘛,哪像你們這樣的,天天獨自一人在某個地方好好修行。


但若是從人身難得與壽命無常方面去觀待,相信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是最有意義性的。因為今天雖然活在世上,但是可怕的無常何時降臨到我們身邊,誰都不知道。但我相信世上所有的人,當無常降臨到身邊的時候,世間人,他決定不會覺得我以上所做的一切有多麼多麼好。若是真有一種解救方式,我相信他是非常願意的,也就是我們當前所修的法。在面對死亡前,但是為何等待這個時候才會想呢?這就是福報不足、業障沉重這麼一個表現。


今天我們幸運,在沒有降臨無常之前已經對這樣的法,甚至對這樣的修行生起一個非常強大的信心,所以這是非常有意義性的。因為當無常真正降臨到身邊的時候,我相信你會把今天所瞭解的甚至所有的道驗運用到這個時候,就知道我今生修行有著多大的意義。反正我們終歸要離開這個世界,今天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我們時時都說我是這個家的主人、這個地球上的主人等等,但有一天我們什麼都不是,唯一留在世上的可能就是一堆骨灰,其外什麼都不是,那個時候對自己真正有意義性的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並沒有考慮很多除成辦解脫之外的很多事情,我想這就是一個真正修行者的行為,真需要往這方面多去發展一些,到這個時候,我相信你就知道我們當前所做的一切有多大的意義。


這兩天我們也陸續看見很多即將要面臨死亡的人,當時在想,我們以自他交換的方式去想想,我現前處於他的這個階段之中,我會怎麼想呢?因為深信我現前餘下的時間只有一兩天,即便當前這個醫學有多麼先進,但是人的壽命到盡頭的時候誰也改變不了。如同經書當中所說的一般,長壽佛親自降臨到你的身邊為你授長壽灌頂,或者是藥師佛親自降臨到你的身邊來給你治病,恐怕也無法挽救你這個生命,到這個時候,只有等待著離開這個世上,那時候這個人又會怎麼在想呢?但有一天,我們所有的人都要面臨這麼一個場面,這是特定的!可能在自己的家裡、可能在某個修行的道場、可能就在外面行走的過程當中。總之有一天,我們都要面臨這麼一個場景,這是特定的!所以今天先去想想,先去感受一下,我要是真是這樣的,我現前真的已經到了倒計數的時候,甚至這個時間已經離我很近很近的時候,我應該怎麼想?我此時在想什麼?我應該怎麼去想等等。若是不知不覺產生一些恐懼感,意味著我們當前的修行真的還是沒到位。所以,我們今天所傳講的這個法,盡可能在修行上面多用用功。


人活在世上,說是為所有一切人承擔著很多責任,實際上還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幸福。但有時候細緻想想,即便眼前的這個幸福在你身邊發生多少,但是緊接著還要面臨死亡和面對未來的一系列情景,那時候你有多大的自在呢?所以往這方面多去想想,我相信在修學過程中永遠覺得是一種喜悅。


我們平常所講解的每一種修法,每一個法當中圓融一切,雖然如是傳講,但是從經驗的角度來說,恐怕還是要站在不同角度去圓滿,因為我們還沒達到這個見解。所以菩提心,可能只代表著菩提心,因為當時同時生起出離心還是挺難的。理論上當然樹立,但是理論和現實,一再強調還是先分開一些好,不要天天說著理論。理論可以的,我們長個翅膀也可以在天空中飛翔,這也成立啊!原因是什麼呢?成立的原因是,現前不是有一種改變自己的基因,說不定會長個翅膀有可能性啊!一旦要是長出翅膀,你也可以在天空中飛翔。但是問題是,你現前還沒有翅膀,所以飛不起來,當有翅膀的時候再說吧。所以還是要面對一些現實會更好。


剛剛所講解的這些大概已經懂了一些,下面我們繼續講解昨天所傳講的三種覺受。


【此時,三種覺受會紛然呈現:】昨天所講解的就是這個。但是還需要瞭解的是,覺受不是真正的目標,也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不是覺受。剛剛一再強調,在實修的過程中,覺受是一個過程。比如下面樂、明、無念三種覺受,它是一個過程,對完全沒有修過這樣的法,以及沒達到這個地步的人,永遠不會在他面前呈現覺受。即便有這樣的見解者,也不一定在他面前有覺受,這一點必須要懂。否則你可能會一再想,我怎麼沒有覺受呢?我怎麼沒有覺受呢?等等。所以,一直沉溺於這麼一個去追求覺受當中,因此還是一種過失。但是覺受產生的時候,也不需要那麼驚訝,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如是修行而達到一個過程的時候,它就會呈現這樣的顯現。但這可不是終極目標,原因是什麼呢?摻雜意識,它才會有這樣的覺受。當這個意識越來越清淨的時候,覺受也會自然消失。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當中曰,所謂的很多覺受,就是由於你還處於所知障當中,因此才產生的。當一切所知障消盡之後,覺受也就會順著它消失。所以,從清淨見解的角度來說,它不一定是最了義的境界,這些都得懂。這樣一來,我相信在路途上,你永遠不會執著於這些,是這個、那個。當然,可能是很多導師宣講過程中的一些特點,但是導師們所宣講沒有一個講錯法的,即便有個導師非常接受你這些覺受,他也沒有講錯啊!對,有些法當中,把樂、明、無念三種覺受當成是一個特定的見解,也有這種宣講方法。但若是這樣,為何我們所宣講過程中一再強調不要去執著呢?但有些導師好像很容易接納,甚至還會給你做很好的印證等等,原因在何處呢?今天我也可以接納這一系列現象,說是由於修行的緣故,見解逐漸增長,但要是把它說成太好的話,你天天去執著於它。剛剛已經說過,執著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執著也是我們的慣性。因此這一段時間裡,現前很多很多人心中對夢的執著越來越小,當然一方面是你的功德,另一方面恐怕也是講這個法導師的影響吧。由於導師永久不會接納你這些觀念的緣故,你想把自己的夢境在導師面前說得有多麼精彩,但導師恐怕一語就過去了:“什麼都不是的!”就是由於處於這些緣故,一方面個人智慧增長,知道一切都是虛幻;另一方面,導師也不太接納這些法,所以在我的面前一切都變成越來越自然,無論是好、壞,都不太執著它。要不很多很多可不是這樣的,一見到誰,我給你講個夢。


甚至我在亞青寺,有一次有個人說他時時都能認識到夢境。但當然是不懂的緣故,我相信他在某一位導師面前,導師可能接納他這些觀念。後面我說,你真能認識到夢?他說,時時都能認識到夢。我就在想,天呐!這個人的見解有多高!但是怎麼也看不出來他的見解有多高啊!是他說得不明白還是我聽得不清楚?是的,我是一個藏族人,因為漢語方面並不是我的強項,所以說不定我可能沒有聽清楚,當然我不能把一切怪在他的身上,可能是我沒有聽清楚。但是後面我反復問了很多次,他都說夢裡認識到夢。我說,好,現在這樣吧,我們先不說你認識與不認識,你昨天晚上做夢了嗎?他說做了。從第一次做夢直到後面醒來為止,你把整個過程給我講個故事一般講講。他就開始講。好,當他說到快要認識之時,我說現在可以說你是哪一個階段認識到的?他說“醒來的時候知道夢。”費了那麼長時間功夫,最終說醒來以後他知道夢是虛幻的!我說,漢地不是說,罵人的,扯什麼淡哪!早上起來,這誰都知道!因此,不要過於太執著於這些顯現,反正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解脫,與解脫形成障礙的一切,我們現前盡可能別往這方面發展,目的只有這一個。


剛剛已經說過會呈現不同的覺受,我們先講解樂的覺受。樂的覺受是什麼樣呢?【當心能安住,且充滿安樂感,並一緣了然時,此乃樂貪之覺受現前。】這個“樂”字,剛剛說過,樂、明、無念三種覺受的這個“樂”字,不光是一點點樂,就是我稍稍高興一些。我在修行過程中,比如憑藉共同外前行的一些助伴,所以當時產生對修法的一種喜樂、一種喜悅,這就叫樂的覺受嗎?還不是真正樂的覺受。因為覺受,通常在加行道當中講解樂的覺受,也就是說,它的見解多多少少還是處於高一點的層次之中,樂的覺受啊!


但下面的這些樂,也當然叫樂,但當時的這種樂,因為用世間的方式、用世間的緣,你永遠達不到這個樂的感覺,樂到這個地步。憑藉世間的方式,無論怎麼叫你樂,你也達不到這種感覺。所以很多很多人會把樂、明、無念三種覺受當成是什麼呢?我真的好像開悟的。禪宗不是講解一種脫落、爆炸的嗎?因為突然產生出來的一種感覺,所以很多人都稱之為一種脫落。臨時可以稱之為脫落倒可以,但可不是實相般若啊!因為它是覺受。


當時我也產生過這樣很多次樂的感覺,這個樂的感覺到一定的時候,這個樂,因為在打坐期間,這種喜悅強得可不得了,甚至達到什麼地步呢?比如說,每次我們打坐兩個小時就感覺到很累,但是當這個樂的感覺一產生的時候,一天不吃不喝,你都想處於這麼一個狀態當中,非常非常喜樂,就不想離開它。因為不想離開,充分地說明覺受還是摻雜于意識成分,所以那時候是有這樣很細微的思維造作。但是從樂本身的角度來說,它是我們壓根沒有產生出來的一種感覺,是非常喜樂的一件事情,甚至我不想離開這個禪定。


我在漢地遇到一位居士,我們也是第一次見面,是由於他身邊的一些道友們介紹他來見我。因為現前多多少少,很多人都說亞青寺是一個實修的聖地,所以只要在修行方面有一些經驗就得多問問亞青寺的這些導師。無論怎麼說,亞青寺就叫“亞青鄔金禪修聖處”,都是以修行為根本、修行為重點的這麼一個聖地,所以很多很多導師在修行方面經驗是很豐富的,可能現前在各地地方都是這麼宣揚的。也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當時某一個修行者,他在禪堂裡頭去打禪七,打禪七到末尾的時候,禪七時間不長,大概也就是七天的時間,到末尾快要七天的那一天就出現一種感覺,可喜樂得不得了,用他的話來說,就叫無法用言語表達。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原因是,這個“樂”字,一輩子都沒有產生過這樣的樂感,是一個非常非常強大的一個樂,所以他也認定禪宗講解“脫落和爆炸”應該是這樣的,因為登地菩薩還講解一個極大的喜樂,可能就是處於這麼一個狀態當中。無論怎麼說,反正那天他就進入這麼一個狀態當中,時間不太長,因為修禪的是打禪七期間,是聚眾、大眾一起在打禪七,所以什麼事情都定有規定,比如你禪坐多長時間,中途還要跑香。所以跑香的時候,說我今天的感覺挺好的,就告訴在漢地管理這個制度的這位和尚,說“我現前這個禪定有多麼多麼舒適,我在這個禪定當中還想安住一陣時間”。但恐怕不會讓你這麼做的,當然你還是要去跑香,他跑完以後再回來坐就沒有這種感覺了。樂的感覺就是這樣的,它是短期一段時間具有的,但是過了一陣時間就沒有這種樂的感覺了。要記住,覺受是生滅性的。


那時候他自己心裡非常高興,就去問這位禪師,因為每次在哪個寺院打禪七,相信有一個主持這個打禪七的主持者,就告訴他我這兩天打坐期間有這樣一些感覺。這位主持說,你已經“開悟”了,這是“實相般若”。出於什麼原因導師印證他是實相般若,我就不知道,因為有些可能是密意,有些是什麼,我們也不懂,但總之就印證他這叫“實相般若”。主持說他組織打禪七已經有多少多少個年頭了,這整個年頭當中,這一次是唯一出現已經“開悟者”,是非常非常稀奇,甚至值得慶祝等等,所以就為這位居士做了很多很多印證。


這位居士很高興,高興的是,因為“開悟”了,當然高興了!但也不太高興,為什麼呢?因為那天下午一座期間的後面有這麼一個感覺,一起來跑完香,回來的時候沒感覺了,再也無法進入這麼一個狀態。因為樂、明、無念三種覺受,可不是想出來的,而是一種境界,當過去以後再去尋找,是永遠找不回這個覺受的,所以再也沒找到。當時他得到這樣的“授記”,心裡也挺高興的,甚至人家看他的眼光也不一樣,因為這次打禪七唯一“開悟”的就是這一位,多舒服的。但是,當然默默當中還有一個煩惱,因為這個只有自己承受,見解沒了!但當然他不敢在人家面前說,怎麼說也要顯得自己已經“開悟”了,但後面在家的時候也高興、也煩惱,一直處於該怎麼辦當中。


那天可能是外面一些道友介紹他,說當時我在外面,要去見見我。那天我們第一次見面,他說他前兩天打禪七的時候有這樣一種感覺,前面說了一點點,我稍稍知道他的見解應該是這樣的。我說,我們是第一次見面,當你把所有都說完以後,我再說對與錯、是與非的時候,我相信你可能不會接納。原因是,我們是第一次見面,你也不認識我,你也不瞭解我,所以我口中說一句話,如今無論在哪個導師面前問,他多多少少都會有一個答案,可能是“是”,可能是“非”,可能是“對”,可能是“錯”,都會有一個答案,但是僅憑藉這個,不一定你能接納,現前你就別說了,餘下的境界我給你說,因為我好像聽出來你這就叫“樂覺受”。


當我說完以後,他說就是這樣的。我就說,這個在我們修行當中稱之為什麼呢?叫覺受。覺受還要分為好的覺受和不好的覺受,這稱之為賢覺受、叫樂覺受,但時間決定不會很長。他說就是這個原因,今天來問你,要是長期有的話,天呐!還問誰啊!我自己就在家裡供著,自己供自己。開都開悟了,還問什麼。所以就是這樣的。要記住,剛剛所說的樂覺受就是這麼一種感覺。當出現這種感覺的時候,可不要想到我已經達到很高的地步,今天可能真正開悟了,但這些都稱之為覺受。大概樂覺受的感覺是這樣的,都稍稍知道了。


【如果一味貪執此等樂受,行者就會墮入欲界,】樂、明、無念三種覺受,若執著三種覺受,後面墮入的結果是三界,那麼樂覺受墮入的是欲界。就是說當有這種感覺,要是過分去執著它,因為覺受本身是一個好的顯現,但由於你過分執著的緣故,形成墮入欲界之因,又變成一個過失。所以我們這兩天一再強調,悉地和魔障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如同手心和手背一般。翻過來就叫做手心,翻過去就叫手背。就是說當覺受產生的時候,執著就叫輪回,不執著就叫涅槃,就這麼簡單!至於在你面前一切變成悉地還是魔障,一切取決於你。本身覺受呈現是一件好事,但看你怎麼去運用。也就是說,一塊鐵,鐵本身就沒有什麼好鐵和壞鐵,甚至對一個完全沒有鐵的人來說,鐵還是挺好的。但是緊接著以下這個鐵會變成好和壞,就看看你把它打成什麼樣的工具。打成好的工具,它就是好鐵,打成壞的工具,就是壞鐵,一切取決於你的手工,看你把它打成什麼樣。覺受也同樣一個道理,看你怎麼去運用它。我們先舉個例子,對某些人來說,有這種覺受的時候,覺受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過分執著的緣故,即便你覺得自己有多麼殊勝,但已經形成墮入欲界之因,已變成魔障。


還有一點,我們昨天說過,從個人修行的經驗當中來說稱之為覺受,可能是自己處於這麼一個見解當中呈現的一個覺受;從外緣來說,是世間空行母考驗修行者的能力。我們把魔障總分為外魔、內魔和密魔。內魔稱之為世間空行母。智慧空行母不會在你面前呈現不同的形象來考驗你,而是世間空行母會呈現不同的相來考驗你。所以這些覺受從外緣的角度來說,也稱之為世間空行母在考驗你修行者的能力。所以我們平常在閱讀《米勒日巴傳記》的時候,有時候又看見一個魔鬼,有時候又看見一個好的事情、一些佛菩薩的形象,有時候又這樣、那樣……看似好像非常非常奇特,但實際上一切都是世間空行母在考驗修行者,看你修行得如何,這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


還有一點,這一段時間很多人都說我已經修了很長時間,但是好像修行方面沒有很好地增上,多數來自於什麼呢?多數來自於精進。也就是說你的這個時間過於太短,多數時間處於一個小時左右。因為一個小時,第一次修學期間為了打好基礎,可能一個小時已經夠用了;但是順著以下時間裡一直處於一個小時時間當中,還是有點不夠,原因是什麼呢?我相信長期修行的人有這樣的一個感覺,你今天到這一座修行的末尾,到後面的時候,會進入到一種說不出來的很清淨的狀態當中,但是這個時間不能過於太長,長了以後,後面煩惱緊接著會更多,但是要是時間也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好像無法進入到這個狀態般。我想只要好好修行過,你們決定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但前面一瞬間就進入這麼一個狀態是非常困難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出定的時候沒有把這個心好好地護持著。若讓它散亂,散亂再開始打坐的時候,一瞬間就進入到我們想要的、很深的一種感覺當中是做不到的,所以它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


比如一個小時當中,可能前面需要一個小時以後才產生感覺到挺好的半個小時,但由於你的時間過於太短的緣故,比如說到十、十一、十二、十三,是一個很好的感覺,但今天從零到十的時候,你的修行就結束了;第二天又從零到十的時候,修行又結束了,真正的感覺可能需要培養在下面十以後,但你沒有時間,你沒有這麼去做,這時候時間應該稍稍長一點。比如這個感覺從十一到十五,十六以下可能就是昏沉和掉舉,由於時間太長的緣故,還是會產生一種反面的感覺,那麼十一到十五之間是最佳的時間,但是你把這個最佳的時間已經拋棄了,所以一直處於從零到十,今天零到十,後天零到十。當然這種修法不是說沒有功德,但是對一個真正修行者來說,這種感覺還是沒法進入到一個很深的狀態當中。


我為什麼這麼傳講,因為這是有依據的。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經說,他在山上閉關的時候,一陣時間裡,因為獨自一人在山上閉關,所以入定的時候也時時護持著自己的心,出定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外緣影響到自己的內心,多多少少還能護持著自己的心,所以在打坐期間,前面是需要一個過程,但這個過程非常短就可以進入到自己感覺到,我們先不說這個感覺很深,是真正了義之見解,但總之比前者已經深入,在很高的地步,這是特定的,這就不需要前面很長的過程就可以進入這個狀態。因為昌根阿瑞仁波切獨自一人在山上生活,有時候沒有火柴了就無法生火,要不沒有鹽了,吃飯的時候就沒味道,所以他就獨自一人跑到商店去買東西。買完東西及時跑回家開始修行的時候,需要五、六天以後才會恢復到這個狀態。想想,到下面買一個東西及時回去,這麼一個短短的時間、這麼一個散亂也好,會影響那麼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只要一出定,各式各樣的外緣影響我們情緒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在修行期間,前面很長一段時間以後才能培養出一個好見解出來,但是你可沒有樹立這個時間。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修到一定的時候,時間長一點、再長一點、再長一點……後面你會感覺到是這樣的,這樣一來你的見解增長會來得更快。


說我已變成習慣,這個時候實在坐不住。習慣是非常非常不好的!我們前面所講解的“時間要短、次數要多”,並不是告誡我們變成一個習慣,而是要延長這個時間。第一次只能做到這麼多,後面必須延長時間,這個我可不僅僅以昌根阿瑞仁波切這個公案作為依據,甚至我自己在修學過程中曾經也有這樣的感覺。外地很多修上師瑜伽的弟子,由於你的時間還是過於太短,當然你可能會找很多理由和藉口,由於工作太忙、每天太累的原因,早上即便起來,一個小時已經夠多了,再長了我可受不了。多想想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我相信你受得了,歷代傳承祖師就是我們的榜樣,所以應該這麼修著走。


這就是剛剛所說的,修行過程中要讓見解逐漸增上一些方便。當然我們講解它的覺受,還要講解它的見解,因為我們這種講解與理論好像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什麼呢?理論只講解一些道理,大概就是這樣的,甚至把自己所說的一切立為一個真實,就樹立很多教證和理證。但是我們現前的教證和理證,最重要的是經驗,可不是誰說的。


【還會給自己帶來風疾並遭魔女之危害;】我們先舉個例子,在修學過程中,因為這裡頭講得更細緻一些,像其他只是講解一些招來很多魔障的危害之外,並沒有講解“風疾”。指的是什麼呢?因為很多人說“我受涼了”,要不“我這兩天身體突然不太舒適”等等,一系列來自於什麼呢?因為當你在修的過程中出現一些樂的感覺,就貪執這個樂的感覺,你會得這樣的“風”。當然,它還要分輕者和重者,輕度的話,就稍稍發點燒。開玩笑,這個恐怕也不會的,一執著就發燒,前兩天我都發燒了三天,那天也沒感覺到有什麼樂感。好了,就是這樣的。


但這些,當然由於因果,歷代傳承祖師傳講這一系列教言並不是開個玩笑,真的有這樣的現象。所以說,平常無論什麼時候還是盡可能斷除執著,因為執著會導致身體上面有風疾,就是說像中風、感冒等一系列,它都稱之為風疾方面的一些病,會產生這樣的病。以及遭到魔女之危害,對修行造成很大很大的障礙,說我現前自身心有這一些違緣障礙,甚至外緣,什麼家裡這個事情、那個事情太多等等,就是由於這樣的緣故會導致成很多很多障礙。這就是貪執樂覺受導致的過失。


【如果出現如黎明之天光一般明瞭的覺受,這就是明嗔覺受現前的標誌。】


這個“明覺受”不單純是眼前呈現一個非常明亮的光,我們把這個“明覺受”稱之為眼前呈現的“相”和內心當中的一種“明”,因為這個光明可以是外面的一種明瞭和內在之明瞭。


“外在之明瞭”就像剛剛所說的,在修學過程中突然產生一道光一樣。比如你在黑暗當中出現一道光,就好像在一個非常光亮的地方修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


“內在之中的明瞭”是什麼呢?好像我什麼都懂了,前兩天什麼都不懂,突然什麼都懂了。另一方面,甚至眼睛也逐漸達到一種明瞭,會通徹,能看見很多很多,心也已經開始通徹,知道你在心裡想什麼等等。但這個“明瞭”,我們昨天也稍稍講過,江達那邊的一位出家人,他說他在裡面打坐的時候,眼睛可以通徹,外面的牆已經遮止不了什麼,別人做什麼事情他都看得一清二楚。


當時我們在修學過程中真是這樣的。以前我在亞青寺無意當中遇到一條黃狗,那個黃狗不知道前世什麼因緣,對我好得不得了。每次我要出門的時候,它會送我一兩公里以外,回來的時候也在一兩公里以外等待我。不是天天在等,還是那天默契知道我要回來在等我,我也不知道,總之,只要我回來,它在兩公里以外決定在等我,這麼好的一個狗!所以那段時間我在修行期間,它在外面走來走去。有一天我把一些吃的東西忘在外面,在房間裡打坐期間,我即能看見這個狗狗好像在旁邊守持著什麼東西一般。當然看見就看見了,平常一再強調別去執著,看見就看見,還是按照正常方式修持。到後面出定以後,我就起來看,是的,中午很多很多東西我丟在那邊,那個黃狗一直蹲在旁邊不讓其他的狗去偷這個東西。


所以明覺受,它有很多眼前之明、眼前看得見的明,包括像外面的牆一類的都能通徹;內在的明,就像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甚至很多很多道理,一下不明白的就明白等等。當然,見解逐漸增長也有這樣的功德,這也是見解增長之一種表現,是一種好的顯現。但要是對它產生執著的話,因為覺受我們剛剛已經知道了一些,若是對它產生執著,後面說的是【行者若貪執不已,即會墮入色界,並給自己帶來熱病及魑魔之損害。】所以說,為了遣除這一系列,最重要的是別去執著的意思。現前我們越來越知道執著是漂泊輪回之根源,我們現前只是站在賢覺受的角度講解會出現這樣的覺受,若執著會導致成這樣的過失。以下我們還會繼續講解劣覺受,不好的覺受。


那麼劣覺受和賢覺受之間是否也有一些差異呢?賢覺受的見解高一點,劣覺受的見解低一點?都不是的。尤其薩迦派歷代很多高僧大德都在講解,第一次開始修行期間,比如一個螞蟻窩,很多人可能見到過螞蟻窩,你先不去攪亂它的窩,去看外面有幾隻螞蟻,但你拿著一根棍子去攪一下它的窩,裡面所有的螞蟻由於嗔恨心的緣故,全出來開始攻擊,那時你才知道裡面螞蟻有多少!但你一陣時間不去動它,它就慢慢慢慢全靜下來,又看不見幾隻螞蟻了,所以這是一個過程。第一次修學期間可能你會有一種心相對平靜的這麼一個感覺,但是中途突然產生很多很多妄念,甚至感覺到沒法對治一般,這些都是我們的修行已經歸為正道當中的一種感覺,是一件好事,要時時銘記這一點。這時候怎麼辦呢?還是按照正規的方式去調伏。


我們平常感覺到很煩的原因是,因為已經變成敵對性,認為昏沉和掉舉本來就不是一個好東西,就像個傳染病般,只要靠近我,可能會傳染到我的身上,第一時間就把它當做是一個敵對性,當成是壞事。但若是懂得善巧運用,昏沉掉舉雖然呈現,是很正常不過的現象,我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調伏。這個就像剛剛螞蟻,你只要一攪它的窩,全都跑出來鬧一陣時間,但是再不去動它,它就會慢慢慢慢靜下去。只要再不去攪亂它,就按照正常方式去調整,它也就慢慢慢慢靜下去。到後期也會產生各式各樣不好的覺受,因為有些覺受就講解,比如今天頭髮都是黑的,第二天早上突然全都變白;要不你的嗓子平常很好的,突然就變成嗓子很糟糕的;要不很不好的變成好的,但這些都是一段時間的感覺。無論身上產生不同的覺受,以及內心當中產生不同的感覺,都稱之為覺受,別去執著。


今天從賢的角度講解明覺受,前面明覺受已經知道了。


【如果如波浪不興之大海一般的無分別狀態現前,此則名為住癡覺受。】樂、明、無念的無念覺受是什麼一種狀態呢?無論處於什麼狀態,好像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一切都是空性,這個空性不需要自己親自在上面添加一個空性,有一種一切都是空性的感覺,這個空性的感覺非常深刻,甚至會達到什麼呢?以前昌根阿瑞仁波切身邊,喇嘛仁波切之前還有一位叫阿嘎尼瑪,說阿嘎尼瑪產生這種覺受的時候,有時候他自己跑到導師看不到的地方拿塊石頭,使勁壓一下,看能不能(壓得動)。因為在他的感覺當中,沒有一個不能自主的,一切都是虛幻,就好比前面這個空間,在這個空性當中,你怎麼行走都可以往前推動,所以在他面前,無論看見我們覺得阻礙的,但在他的感覺當中一切都是通徹的,有這種感覺。但是感覺和實證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感覺只是一種感覺,但是達不到真正的效果,所以這位導師就拿著石頭使勁壓一下,還是那麼硬。有時候他跑到河邊,看著急流的河,讓河——停!河還在流。因為在他感覺當中,好像可以駕馭一切,可以自在一切。


甚至說以前有一位高僧大德,平常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嚴謹,決不會開玩笑,做一些令人覺得“這個在做什麼?”,老和尚非常非常嚴謹。但是有一天很多和尚看見老和尚站在一塊很大的石頭上面又跳一下、又跳一下,老和尚在上面跳了幾下就下來了,他們就問老和尚:你在幹嘛?他說,他今天在修學過程中產生這麼一種境界,認為我可以飛翔,所以我就跑到石頭上看看能不能飛起來。但跳一下,飛不起來;跳一下,飛不起來。空的覺受就是這樣,好像什麼都沒有一個做不了的,認為一切都是空性,大概就是這樣的。


我相信你們以下的修行當中也會產生類似這樣的感覺,但要記住,無論出現什麼樣的感覺,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解脫是我們當前修行的全部,無論在這個過程中呈現令自己感覺、令他人感覺有多麼奇特的事情,這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做什麼事情,我相信我們都有一個目的地,沒實現這個目的地,與目的地或者這個目標開始背道而馳的一系列顯現,對我們修行者來說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剛剛所說的,此則名為住癡覺受,就是無念覺受,在“樂、明、住”當中,這個“住”是無念的意思。


樂、明、無念稱之為前面貪、第二嗔、第三癡覺受,【修行人若對此貪執不舍,就會墮入無色界,同時感受精神顛倒錯亂及怨鬼侵害之痛苦。】也就是平常感覺到身心不自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心不太自在的,都是對於無念狀態過於太執著的原因造成的。我想這方面還是得懂一些,這些不僅僅是稍稍講解一些就完事,因為裡面所講解的一系列因果關係決定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在修學過程中盡可能往這方面好好發展。


【故而對這三種覺受,既不應取受也無需刻意捨棄,安住在無執著的自解脫境界中盡力護持即可。”】就是當呈現這些顯現的時候也不要去接納。什麼叫接納呢?哇!這麼好的東西,我去執著它、接納它;或者看見這樣的覺受,我不要刻意去捨棄它。那怎麼去呢?就按照正常方式去調伏。


正常方式去調伏,這個正常,可不是我們所謂的“正常”,什麼都不管、這麼坐著就叫正常,因為其中還有很多竅門。我們在講解修學過程中主要站在四個精要當中傳講:傳承法脈清淨而具普遍之信心、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這時候都應該運用上去,要記住。


那麼不要去執著,自然當中安住,這個“自然”,什麼都不想,在空性當中,難道這就是一種修行?它對我們成辦解脫會不會造成一些障礙?以及它是否是一種歧途等等?下面有很好的解釋。


因為前面只是從覺受的角度讓我們不要太執著,那麼後面的這一句話就是說“安住在無執著的自解脫境界”。無執著自解脫,“無執著”不是說什麼都不想,呆呆的在一個狀態當中,就叫無執著。即便前面的詞句有這樣的含義,但緊接著下面還有一個叫“自解脫之境界當中”。解脫本身的特點是便智雙運,時時銘記這一點,不要單單樹立空性。你的空性境界有多麼殊勝,但還是處於世間禪定之中,這和解脫無關。盡力呵護這樣的見解即可,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在沒有真正達到見道以前,止觀交修還是必不可缺少的。不要一貫去想到,我現前稍稍能把心靜下來,所以觀察修就擱置一旁等等,這些思想都要不得,必須要把當時所需的一切都要運用上去,這個對你的修行是一種好事,決不會造成障礙。


這是我們今天所講解的覺受,大概也沒有什麼不懂。但今天最重要知道的是,無論你以下修行當中有覺受和無覺受,不一定說有覺受他的見解有多高,沒覺受的就沒有見解。剛剛我已經舉過例子,這兩位導師圓寂的時候是一樣、平等的,功德都呈現很多很多成就的瑞相。尤其是沒覺受的那位老和尚,一米八多高的身體,後面就變成很小的這麼一個法體。這些都充分地告誡我們,從解脫本身的角度來說,兩者都沒有絲毫之差異。但今天只是從“有”的角度在告誡所有修行者,別去執著;那麼“無”的時候,也不要天天去取受“我想要這麼一個覺受”等等,這也是一份執著,也是解脫的一個障礙。無論“有”和“無”都按照下面所說的“無執著自解脫境界”當中,就這麼護持著走就可以了,就別在這上面再添加很多很多分別心。


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解的法,大概就講這麼多吧。好好修,好好修,真的得好好修,只要好好修著走,相信我們的見解一天比一天增上。尤其即便面臨死亡,我想,在我們的面前真的已經不算什麼。由於長時間做這個準備的緣故,尤其是已經知道什麼叫做了脫生死,什麼叫生死,完全已知道生死,甚至生死已達到了脫的時候,那麼當時的境界就沒得說的,因為今天我們就在成辦這一點。所以多下一些功夫,好好修著走。


大概就這麼多,今天就這樣吧。


附第三、四講內容:


        蓮師回答道:“修持這個法門時,初學者會滅盡煩惱與分別念,現出安住之覺受,此則名為寂止;而後明瞭覺受現前,這就叫做勝觀;當二者雙運時就稱為止觀雙運。此時,三種覺受會紛然呈現:當心能安住,且充滿安樂感,並一緣了然時,此乃樂貪之覺受現前。如果一味貪執此等樂受,行者就會墮入欲界,還會給自己帶來風疾並遭魔女之危害;如果出現如黎明之天光一般明瞭的覺受,這就是明嗔覺受現前的標誌。行者若貪執不已,即會墮入色界,並給自己帶來熱病及魑魔之損害;如果如波浪不興之大海一般的無分別狀態現前,此則名為住癡覺受。修行人若對此貪執不舍,就會墮入無色界,同時感受精神顛倒錯亂及怨鬼侵害的痛苦。故而對這三種覺受既不應取受也無需刻意捨棄,安住在無執著的自解脫境界中盡力護持即可。”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5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下面我們繼續講解蓮花生大師的這部教言。前兩天我們主要從覺受的角度講解修行者在修行的路途之上怎樣會產生覺受,覺受產生的時候該怎麼對治等等。前面說過,所謂的“覺受”也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呈現,尤其沒修行過的人可以說是一輩子,甚至沒達到這個地步之前是永遠見不到這種覺受的。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凡是一切覺受都是見解增長之過程,是一件好事,但一旦要是對覺受產生執著的話,如同上面所講解的,就會變成墮入三界之因。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過失,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每次修學過程中無論你面前的覺受有多麼多,甚至從你的感覺當中這些覺受有多麼殊勝,但必然是一個覺受,因此當然不能執著,也不值得執著,尤其一執著已形成墮落。


這兩天一直都在講解什麼是修法的歧途,覺受本身產生的時候並不叫歧途,但是對這個覺受產生執著的緣故,一切均變成修法之歧途,也就是說障礙解脫之道,因此以下在修學過程中都必須銘記這一點。


如今我們接觸的所有弟子,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但這個幸運當然也來自於宿世的因緣,也是後天所創造的條件。因為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很難的,就像很多人在閱讀歷代傳承祖師的傳記,在閱讀過程中除了羡慕之外,永遠沒想到我也應該像歷代傳承祖師一般精進修行,這樣的思想在很多人面前還是很難做得到。因為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由於他本身對佛法的理解不透,光站在一個行為的角度總覺得挺辛勞的,所以只把它當做是自己的一個榜樣,覺得非常好,但是不一定想到我要學習他的事蹟。但是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不僅僅在閱讀歷代傳承祖師的傳記,同時已經對歷代傳承祖師的事蹟產生一種興趣,一種信心,並且憑藉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智慧,把自己的身心也多多少少投入到這麼一個行為當中,這是非常非常殊勝了不起的!因為我們一再強調,尤其從實修本身的角度來說,這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可能都會說,一進入佛門的人難道不是在修行嗎?是在修行。但是在修行,這兩天一再強調,由於眾生根機不同的緣故,我們把根機總分為下品、中品和上品之心力。三品心力者雖然都在修行,從總體角度都在說我要調伏內心成辦解脫,但是在修學過程中的思想,以及很多方面有著很大的差距。我們只是這麼說,剛入門期間以及當前所修的過程中,我相信你的思想有著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說往昔非常喜歡往外觀,就是每當修學過程中,我今天已經做了多少,甚至我去過多少多少神山、我謁見過多少多少導師、我參加過多少多少法會、我受過多少次灌頂、我學過多少理論、我做過這樣那樣多少善行,上供十方三世諸佛菩薩,下施三界六趣一切眾生,所以在他的心目當中最著重的是這個過程,以及善的數量。


但是上品心力者所追求的可不僅僅是一個過程以及數量,而是憑藉當前所修的法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觀察自己的內心,逆緣——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消盡;順緣——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麼增上,以及他的見解等等,時時都在關注。包括我們平常也在說,你已經修了多長時間的法?在那麼長的歲月,那麼長的時間裡一直都在修行,那麼今天改變自己的內心起到多大的作用?不能光立起這個指拇去數多少多少遍。僅憑這一點不能成辦解脫,歷代傳承祖師有很多教言,如無垢光尊者曰:“口頭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勝果”,以及阿底峽尊者曰:“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為墮入三惡趣之因”,和《普賢上師言教》《功德藏》之中曰:“只順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什麼呢?憑藉數量不一定有好的結局,但只要時時改變自己的內心決定有好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在修學過程中,由於眾生根機不同,以及針對這樣的根機所傳講的法不同的緣故,所以在宣講過程中可能有一些區別。


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很多人都會想,在某某導師面前求法的時候,時時都以數量為根本,說這一段時間要念誦多少、這一段時間念誦多少。但在我們這樣的傳承當中,平常並不是太著重數量,而時時都在講解你的心調伏多少等等。實際上每一位導師講法決定都是對的,沒有一個錯,那麼至於個人的條件,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應該站在很寬闊的角度、普遍的角度去認識一切,這樣一來,你內心所謂的分別心永遠不會在你身邊有立足之地。否則像剛剛所說的,完全不懂的人就開始在這上面做一些分別心,這個好還是那個好,那個說法是那樣的,這個說法是這樣的,但是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八萬四千種法門是針對八萬四千種根機,如今傳授不同法門的導師們在傳講過程中雖然有一些差異,但實際上一切都是針對弟子,至於對你來說,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我就接受什麼樣的法。這樣一來就知道,無論我們聽聞什麼樣的教法,永遠在內心當中不會產生一絲毫之分別心。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他在不同的導師面前聽過不同的教言,但無論是世俗諦還是勝義諦,永遠沒有產生過一系列、一絲毫之分別心,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已經知道一切法是針對什麼樣的煩惱而所宣講的。站在個人的角度,我現前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我現前需要哪方面的教言,我相信不需要去問誰,自己知道。


今天我們在宣講這些教言過程中,雖然有時候做一些相比,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對某些法產生分別心,這一點必須認清。要是這樣的話,八萬四千種法門當中,當你修學一個法門的時候,難道其他法門都在誹謗的範圍當中嗎?當然不是的。不僅僅不在誹謗,我們今天在實修過程中一切法都要圓融到一個法當中在修。真正密法的特點主要來自於三句,也稱之為精要,也稱之為三句要義。因為仁珍嘎繞多吉勝喜金剛把密法傳授給文殊友的時候就傳講這三個要義:印證見解、斷定自決和解脫自信。那麼我們一再講解斷定自決,就是萬法攝一或者是百部歸一名的道理,一旦要是不精通這個道理,你真沒有密宗的味道了,甚至也可以說你對佛法的瞭解還是不透!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教法乘次無量,入乘之門眾多,演說之詞聚亦廣大,然若未能修持真實義之精華”,指的就是這個。“胸中雖持十萬之多法函,臨終之時亦難獲得真實之利益”,要想即生成辦解脫者,我們現前就應該配同個人的根機修學相應的法,但是永遠不會有一些非常不好的分別心。包括我們在修學過程中,無論產生各式各樣的覺受也應該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去對待呢?當然是平等的角度去對待,不能去執著它。這樣一來,我相信你的修行會越來越好。


當然,多多少少現前我們身邊的很多弟子修行還算不錯的,怎麼講呢?因為以前在我們的心目當中一再認為只要有昏沉掉舉的時候,我的修行永遠處於一個不太理想的狀態當中,但是今天可不會往這方面想得太極端、太多,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時時都在強調一句話,就叫“善巧運用”。剛入門期間,昏沉和掉舉是凡夫的本性,只要你是凡夫,有昏沉和掉舉是很正常的。就好比是火,它決定有溫度;是水,決定是濕的。就像你是凡夫,有貪嗔癡煩惱,也就剛剛所說的昏掉是很正常的,這也是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的習氣。那麼從今天開始進入佛門期間,一瞬間變成沒有昏沉和掉舉的人可能嗎?不大可能。即便可能的話,我們下面還會講解修行的一些歧途,可能就處於這麼一個狀態之中,所以這時候有昏沉和掉舉很正常。但昏沉和掉舉本身又不能成辦解脫,該怎麼去做呢?就在講解善巧運用。怎樣才能把逆緣轉為善用,一直都在講解不同的方便法。


比如從成熟口訣法的名稱來說,名稱叫法不同而已,實際運用方式與上師瑜伽完全一如,稱之為什麼呢?叫“意識轉為道用”和“智慧轉為道用”。在《上師瑜伽導修》之中稱之為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根據你當前的狀態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那麼此時對治煩惱已經不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就看看你能不能如理如法去運用。也不要僅僅處於今天我昏沉掉舉太重的緣故,修行不太理想等一系列分別心,這個永遠不需要在你的思想當中產生。這就說明什麼呢?這就說明在修行的路途之上,作為一個密宗的弟子,應該更需要瞭解一些善巧運用,否則會變成無垢光尊者所講解般“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禪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無記狀態也好、無念狀態也罷、平靜狀態也好,這麼一個狀態當中,但是若不知道“善加運用”的話,那麼即便實現你的願望最終也是世間禪定。


我們今天所做的是為了成辦解脫,所以當前也有很多人認為我這段時間也在修禪定,我的定力還是挺不錯的,我可以在很長時間當中止息一切妄念。“止息一切妄念”我相信不是一個欲證解脫者的欲望吧?應該不是的。我們當今這麼做的真正目的在於何處呢?是為了尋求解脫。解脫恐怕不僅僅是要止息一切妄念,若是這樣的話,華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當中曰:“若能執受本體”也好,但這是後期的見解,初期當中若能善加運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剛開始入門期間就不符合於這個教言哪!所以我們平常一再強調這樣做的原因是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所以初期修學期間要懂得善加運用。


那麼到後期的時候妄念會變成什麼呢?“若能執受本體,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指的是什麼呢?一切都是它的妙用。尤其後期我們還在傳講四大解脫當中的“本來解脫”,如空室入盜,這個妙力無論怎麼起伏,由於執受本體的緣故,永遠對本體不會造成絲毫之損失,本來就在一如當中。尤其是妙力還有很多起伏的緣故,顯得這個本體更為莊嚴。就像一個空房子,空蕩蕩的房子裡面顯得很靜,但只要進去幾個小偷,越多小偷在裡面翻來翻去,他雖然得不到東西,但顯得這空房子裡頭很熱鬧啊。因此就講解這個“善用”。所以無論是初步還是最終,這個妄念真不需要把它當成是染上傳染病的患者一般,當然不需要這麼去當著,若是運用得很好的話,它真是成辦解脫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


由於我們平常如是傳講的緣故,在這一段時間裡,很多修行者這方面想的越來越少了。因為當他在修學過程中也會輕鬆地對治一切煩惱,永遠在自己的修行裡沒有一個好與不好的說法。因為好與不好以前我們把它分得很清楚,但是後面看你怎麼觀待它,要是觀待好的話,一個壞的也會變成好的。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若是運用得很好的話,妄念本身是漂泊輪回之根源,但由於你運用得很好的緣故,它就是成辦解脫之方便。因此我們也不講解你這一座時間裡,觀察修也好、方便多,或者是安住多,總之要記住這個特點,心性本身的特點是便智雙運,沒講解智慧高、方便低,方便高、智慧低的一說,那麼在實修過程中也應該站在便智雙運的角度去創造一切。至於在實修過程中憑藉個人的能力,有時候方便過於太多、智慧過於太多,這是根據你的能力來定奪,但是總體當中對它的認識應該以平等對待。這樣一來,我相信無論你怎麼修行,永遠不會覺得我的修行有多麼不好,因為你有很好的方便去對治它,因此這一系列方便法才是最重要的。


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個心,僅憑藉你自己這樣的一種感覺,以及自己的方法去對治它,恐怕寸步難行,最終以失敗告終。若是能把歷代傳承祖師殊勝的方便法運用到這上面的話,你不但會產生很多功德,甚至究竟還會步入圓滿的境界當中。這就是運用過程當中兩者不同的區分,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無論你在哪裡修行要時時銘記這一點。所以這段時間一再強調方式方法要到位,一旦你的方式方法到位,見解赤裸真的不在話下。就是由於你的方式方法沒到位的緣故,一再按照自己的方式,我覺得這樣好、我覺得那樣好,我相信要是順著我們覺得好而走的話,今天早上我相信沒一個人覺得這麼早起來到這邊聽課,還不如好好睡一覺呢。我相信這是我們共同的欲望、共同的貪執。但是這樣就變成和修行無關,就成辦不了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所以這也告誡我們什麼呢?不能順著個人的欲望,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我們通常說觸犯一切戒律,甚至觸犯三昧耶戒的最大過失是什麼呢?無知和煩惱。也可以說造很多業障的根源是什麼呢?主要還是無知和煩惱。煩惱過於沉重的人就會造很多業。或者你完全不知道這件事情該怎麼做,即便你總體當中對佛法有信心,知道什麼叫善,但很多很多支分當中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是善與惡,那麼在無知的前提之下也會造惡。我們有時候可能出於個人煩惱沉重的緣故,私心本身就很重,有些可能是由於無知的緣故,認為可能就是這樣的吧,所以這兩者都會導致成什麼呢?後面的見解會產生反面的結果,就是很不好的結局!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尤其是我們這次所傳講的這部教言,文字雖然稀少,但裡面所傳講的教言,一句一詞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利益啊!


前兩天我們也一再強調,當你在修行過程中,無論眾多導師在有文字宣講過程中,一再強調昏沉和掉舉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從小乘直至密乘之間都是如是傳講的。雖然有時候說小乘叫“斷除昏沉和掉舉”,大乘叫“轉變昏掉”,密宗叫“運用昏掉”。名詞雖然這麼運用,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多多少少還是會覺得昏沉和掉舉決定是不好的。哪怕你口口聲聲說我現前所修的是密宗,那密宗的特點是什麼呢?當然是運用,運用昏沉和掉舉。但是沒一個人能“運用”昏掉,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若是處於昏掉當中,永遠就是昏掉,和正法完全相反。所以,雖然口口聲聲說我是修學密宗的,但實際上他還是覺得這個昏掉是不好的。包括大乘教法,像漢傳佛教很多修行者,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是轉變昏掉。即便叫“轉變“,當然在運用過程中它有殊勝的成分在裡面,即便說我是大乘教法轉變昏掉,但實際上他還是討厭昏掉,他還是會把昏掉當成是一個最不好的,這是特定的!就是由於你一開始對昏掉產生一個敵對心,認為它決定不好,無論是誰。


包括我們平常修行的過程中也會這樣。一修行期間多多少少處於緊張狀態,緊張的目的是什麼呢?為了防止昏掉產生,所以心一旦緊張身體也會發緊,因此每當修行期間很多人都說很累,我還要多動下。因為一次兩次打坐還行,時間稍微長點肩上好像壓著一個什麼東西,要不胸口很悶,甚至感覺到身體可累得不得了,什麼原因呢?因為你剛開始修行期間把昏掉當成敵人,時時防止著昏掉,因此心中不由自主地形成一個緊張狀態,時時防備著有昏沉和掉舉,所以這時候心裡決定會緊張。就好比我們小時候到醫院打針,醫生說坐在板凳上把臀部露出來的時候,醫生在那邊整那個針,這邊小孩子看見這個情景心裡緊張得不得了。當醫生快要打針的時候,說放鬆一點、放鬆一點,但你太過於緊張,心裡太害怕的緣故,身體就會發緊,這種狀態時間越長就感覺到挺辛勞的。不是這兩天有很多人說,我在修行期間能不能中間動一下,因為繃緊繃緊的感覺挺累的,就是處於緊張狀態,不會放鬆的原因。


我們剛剛所說的剛開始修行期間,你把昏掉當成最不好的東西,所以一開始修行期間難免會有這樣的感覺,那這時候怎麼辦呢?就必須先懂得今天所講解的這些道理,這樣一來,在修的過程中多多少少會輕鬆一些:哦!原來是這樣的。像我們平常看見,但這些都是一種藝術品,因為很多都是演出來的,說農村的人,說到要輕鬆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麼輕鬆,一說到真正輕鬆就如同坐在炕上一般,什麼都要脫掉,把鞋要脫掉,什麼都脫掉,認為這就叫輕鬆。只要真正懂得輕鬆的時候,多多少少就不會過於那麼緊張,所以要記住這一點。時時處於一個防備狀態,怕有昏沉和掉舉的時候,即便在短期時間你可以制止一切昏沉掉舉起現,但是你的身心是非常辛勞,很累的!這樣的修行不久的將來決定會失敗,要記住這一點。因為你時時處於緊張狀態,今天可能你會感覺不錯,多少分鐘的時間裡面我可以防止一切昏沉和掉舉起現。但要記住,修行可不是一兩天,尤其你修行真正目的也不是僅僅防止一切昏沉和掉舉,而是為了成辦解脫啊!這時候就應該更加懂得該怎麼去對治昏掉。


所以我們剛剛所說的就是由於這個原因,甚至在修行過程中雖然講解方便和智慧處於一如狀態當中去做,即便你現前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還是站在平衡的角度去修學,說是這麼去說的,但是多多少少都會偏執於什麼呢?還是禪定。每當在導師面前宣講過程中,說我現前在多長的時間當中能止息一切妄念,我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的。當然,我們在座很多弟子因為長期修行,再加上平常我身體有所好轉的時候,稍稍講解一些教理的緣故,當然也不僅僅來自於我的身邊,也來自于很多高僧大德的恩德,所以很多修行者現在越來越開始往輕鬆、往便智雙運的方向在發展。但是還有一部分還是處於剛剛所說的,由於個人私心太重,我想怎麼去做,我感覺到可能這樣可能會好,在我的理解當中某某書本上是這麼講解的,某某導師是這麼宣講的,因此我還是盡可能往平靜狀態方面去發展吧。


前兩天我用公案,就是說用很多人的經驗,以及教證和理證來講解什麼是真正的禪定,這兩天一再強調。我們下面就要開始講解這樣的禪定,希望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能從總體角度多學習一下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這樣一來,你在實修過程中就不會處於那麼緊張的狀態,修行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每次我聽到很多來自各地的弟子在彙報自己見解的過程中說:這樣會修,那樣不會修。每天早上我獨自一人修行過程中,有時候把當天所聽到的話運用到當前的修行中,這還真是不會運用的緣故,不是不會修行,而是他們壓根不懂的原因。因為我們剛剛說過,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根機,若能把方式方法搞懂的話,你的修行將永遠處於正確當中,決定不會產生一絲毫“我不會修行”的概念。現前“我修不了”、“我不會修”等一系列,壓根就不懂的緣故,完全憑藉個人的思想、個人的意願去走,那麼決定不會有好的結果。像剛剛所說的,最終決定以失敗為終,沒辦法,只能這樣!所以方式方法必須到位,記住這一點。


剛剛一再強調,我們在實修過程中若是僅僅偏向于安住修,會導致成什麼過失呢?下面開始講解,要記住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兩天我們為什麼說,時時按照次第修行者聽這部教言最好多聽聽一些,因為他多多少少還是有經驗。他不像天天從文字上學理論的人一般,因為文字怎麼拉都行,只要粗一些他也可以講解他的見解,但是和經驗完全是兩個概念。


上面我們主要講解在實修過程中如何呈現不同的覺受,【聽到蓮師的回答,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當修行者以既不執著也不貪戀的心態行持時,有無出現歧途或迷失的可能?”】要記住這一點哪!就是說上面一再強調不要去貪執、不要去執著它,那麼時時都處於不去執著、不去貪執的狀態當中,這樣的修行會不會進入一種歧途或一種迷失的狀態當中呢?我想這可能也是很多人修學過程當中,也是稍稍有一些智慧的人的疑問:我就不貪執,那麼會不會變成這樣呢?【蓮師對此回答說:“除了本身既是利根者並且前世也修行過的人以外,】說是本身是利根者,“利根者”指的是僅憑藉導師的一絲毫之這麼一個緣就令弟子獲得解脫,這就叫利根者。歷代很多高僧大德都是這樣的,因為他不需要一個漫長修行的過程,這個我們大概都知道,像漢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惠能大師在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就開悟,像這樣的高僧大德就不需要前面走很多很多過程,在遇到這麼一個善緣的時候當下能悟證見解。那麼這個時候就不需要再去想前面所謂的歧途和迷失等一系列過錯,不需要的。因為當下開悟的瞬間已經從這兩者等一系列逆緣當中超越,沒得說的!


下面還有一批就叫“次第根機”,即便導師當下以不同的緣為你印證見解,但又不能開悟的人,那會怎麼樣呢?還有一點,我們剛剛說前面這一句話的同時,雖然我們平常也一再強調,因為當前很多修學密宗的人認為,往昔歷代高僧大德都是憑藉導師一瞬間的印證而得以解脫,那現前我作為密宗的弟子是否也需要在一位元殊勝的導師前得到一個殊勝的印證?就是我們通常所講解的心印傳承,就是直指心性,是否也需要這樣一個儀式?但要記住,直指心性可不是一個儀式,隨時隨地憑藉導師的一個姿勢和一個緣就可以開悟的。但是這方面,對於末法時代眾生來說,由於習氣煩惱沉重的緣故,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末法時代的眾生所有都拿著一棍打死,說一切都沒有這個可能性,當然這個太絕對性,但是相對來說還是挺困難。因為首先我們看看個人的條件——信心。都認為自己的信心還是挺充足的,但實際上我們的信心真的經不起考驗,想想歷代傳承祖師在依止導師過程中的一系列事蹟,若是我們的話,恐怕在受到這樣一些挫折或者事情的時候,我們可能想到最多的是離開。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的信心即便覺得有多麼大還是經不起考驗,這也是上品與次第根機之間的差異。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去觀待,有時候要記住,直指心性即便有這樣的緣分在此,但由於弟子根機不足還是起不了切實之利益。


但現前很多人所謂的“直指心性”期間,你得不得到見解先擱置一旁,首先導師前面可能也有文字稍稍詮釋一些,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但又在這樣的一個場所上,無論導師僅僅是以表示傳承,還是心印傳承或者是口中用“啪”字,以及用不同的一些詞來強行印證,在這個時候可能一瞬間會進入到一個無念狀態當中,這個還是挺正常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先舉個例子,你進入一個陌生的地方,心目當中就覺得這個事情很奇跡,因為不知道下面會發生什麼樣事情的時候,這時候你的心決定會有異常是空白的,無論平常你做什麼事情。因為當時導師在“印證見解”,說在“印證見解”的時候,都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但不知道未來導師還會做什麼。甚至有時候我們在接受灌頂期間,不知不覺當中導師來一個“啪”字,嚇得一塌糊塗,都在下面發抖,因為他不知道下面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真認為和導師說的一樣:清淨。一清淨,心完全專注于清淨狀態當中,沒想到導師突然來一個“啪”字,嚇得半死。就像平常你在做一件事情,壓根就沒想到旁邊有人嚇你,那時候突然來一個“嗨”字,嚇得!所以那時候突然進入一個空白的狀態當中,我相信也是挺正常的。但是多數會把它當做這就叫“見解”,見解要是這樣的話,這樣的場所時時都具有,你就在旁邊找一個,看你時時能不能嚇嚇我。嚇的時候你決定會進入一個空白的狀態當中,甚至有些脾氣不太好的還氣得個半死,所以這個和見解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吧。所以我們有時候從正面的角度講解什麼是真正的差別,有時候從反面的角度講解與正法無關和相違的事情,目的還是糾正我們的禪定,要記住這一點。


前面已經知道,對上等根機來說就是這樣的。那麼上等根機一瞬間成辦解脫,當時就沒有什麼歧途和迷失的說法。除這個之外,【如果不懂修法竅訣,行者當下修行時會出現歧途及迷失之可能。】要記住這一點,修法竅訣!不懂修法竅訣,一貫把心安住在無念狀態就會產生下面的無色界天的四空處,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一再強調修行竅訣!雖然很多人說“竅訣”,可能導師所傳講的法就叫“竅訣”。是的是的,也是這樣的,但是“竅訣”指的是什麼呢?竅訣指的是把很多很多法都集中到一個精要當中就叫竅訣。但這需要一位元導師來為你引導,並且自己在接受這個法的過程中還要全面。否則會變成剛剛所說的,雖然你現前也認為自己在修竅訣,實際上已經不知不覺進入四空處都有可能性,所以一再強調“修行竅訣”!


現前我們把這個“竅訣”說得再詳細一點,就是四精要法。“四精要法”在運用過程中分為兩個階段,傳承法脈清淨而具普遍之信心、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同時進行和次第圓滿,分為兩個階段。“同時具備”是見解圓滿赤裸者,就像上面所說的利根者,一瞬間證到見解的同時,四種精華同時圓滿,為何說前面的歧途和迷失得以消盡的原因就在此上。還有一種是用“次第方式”去圓滿,也就是我們當前作為次第修行者一步一步做圓滿的原因。當然,一法當中要圓融一切,這是最終,因為從理論光說它必須圓滿一切,在現實當中有幾個人能做得到呢?所以用“次第圓滿”是按照次第方式在修學,即便按照次第方式圓滿,但是在次第圓滿的同時已經從歧途和迷失當中超越,這就是由於具有修法竅訣的緣故所致。


這兩天我們一再強調,從文字上先把《上師瑜伽導修文》背誦下來,無論你的年齡大小,這上面我們一點都不開綠燈!無論你現前記憶力有多麼差,比年輕的時候可能還需要幾倍的時間去背誦,也得把它背誦下來。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在修行方便之上運用的更圓滿。要不你壓根就對這些方式方法不是太圓滿,在做的過程中,雖然自認為修得還是挺不錯的,因為我天天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下面看看就知道,光是平靜狀態會有什麼樣的過失。


我以前也給你們講過這麼一個公案,當時我在漢地見到一位老居士,他說他平常也在修禪定。修禪定當然還是一再按照自己的方式,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那時候我就看看他修行有沒有一個次第道。什麼叫次第道呢?從認識智慧的角度當中,我們把禪定分為寂止和勝觀兩種。寂止還要分為有相定和無相定,不是需要這麼分開,而是對於次第根機來說,第一次修學禪定之時,沒有這麼一個次第道很難成辦很高的見解。就像小孩子要把一個東西慢慢慢慢疊到很高的地步,必須先從地面放第一個,下面的基礎一旦不具備,比如我們要在上面放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永遠沒地方可放,一放就會掉在地下,所以下面要很多層支撐點,一個一個疊在上面的一個支撐點。


從認識智慧的角度來說,我們前面講解那麼多寂止,後面講解勝觀以及止觀雙運一系列過程,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對於次第根機來說,後面的見解還是很難實現。所以我問他,你在實修過程中所緣的對境是什麼?因為第一次心如同一匹野馬。我們平常也看見有些人在馴野馬的時候,第一次這匹馬完全不會順著他的吩咐而走,所以馴馬的這個人可能從馬上要掉下來多少次,真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因為在馴馬過程中,馬決定不會聽從你的吩咐。就這麼長期時間馴著,後期馬完全聽從主人的吩咐,你讓它往左它就往左,往右就會往右,甚至讓它停它就會停。但是前面馴的過程中是很複雜的過程,要經歷很大的苦行。


我們現前在調伏內心的過程也是這樣的,往昔讓它想什麼就讓它想什麼,讓它做什麼就讓它做什麼。現前進入佛門之後我們就要開始馴它,不能讓它想什麼就想什麼,不能讓它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要把這些心都收回來,這時候第一次它決定不會聽從你,那麼不聽的時候,按照很高的方式一瞬間就讓它聽是做不到的。但慢慢慢慢,先有一點聽,再有一點聽,慢慢慢達到完全聽的狀態。所以第一次讓它聽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解的,從智慧的角度來說,這個禪定相對之間還是挺粗糙的,從它開始做起,不得不這樣,沒辦法。


所以當時我問這位居士,你在修禪定的時候第一次所緣的對境是什麼?他說不知道,只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止息一切妄念。那麼“平靜狀態”或者是“止息一切妄念”適用範圍太廣了,因為外道教三百六十個門派有三百六十個平靜之狀態,也就是說即便是外道教他也在修定。我們平常也看見很多外道教的一些行者,他也在深山老林,天天都坐在一塊石頭上打坐。無論他所說的“打坐”稱之為瑜伽也好,稱之為這樣那樣,因為這個詞句相同,但是意義有著很大的差異,總之他也是這麼在做的。像世間又要講解四禪八定,即便是出世間還要講解九乘次第,都在講解“平靜狀態”。那麼我就問這位老居士,你當前所謂的“平靜狀態”是運用的哪一個乘法、哪一個層次當中的平靜之狀態?當然老居士會說他真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只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


若我們在座的弟子們當中有這樣的人,那就說明你這個修行真的有些不圓滿。原因在於什麼呢?因為你完全沒有方向,說不定你在修外道教,說不定你已經變成世間,說不定你在九乘次第哪一個部門當中,雖然口口聲聲打著一個旗號,我是修大乘教法,我是修密宗的,但實際上你的見解別說大乘和密宗,甚至可能變成最淒慘的一個地步都有可能性。就好比沒有一個目標的做法,一切都叫亂做事,像天空中放箭就叫亂放箭,因為完全沒有目標。因此像那麼多禪定當中,沒有一個目標性的修法就叫亂修,盲修瞎煉。現前很多人都知道盲修瞎煉是排斥的一個法,不能這樣做,但是你是否自己不知不覺也進入盲修瞎煉當中也很正常哦!


修行真的要謹慎一些,天天都在講我們修行的目的,因為世間很多人說,好,你信仰就信仰一些,不要過於太專注。專不專注首先看看我值得專不專注,我對它的認識有多高。若是你覺得這個必須是我今生必辦的事情,那會自然專注,沒辦法。就好比世間人永遠不會說你對工作太專注,工作太專注的人都會讚歎他,原因是什麼呢?他為何那麼專注呢?因為他知道這樣做下去的意義。所以我們現前作為修行者有些很專注,有些不太專注,原因是什麼呢?還是憑藉什麼呢?宿世的因緣和今生對這個法的認識。


很多人都說我對法還是挺感興趣的,實際上細緻問問自己,有時候在沒有煩惱、在很平常的狀態當中修行,還是想修修法的,但是當遇到逆緣的時候恐怕就沒有這種心態,這就說明什麼呢?說明你還是對法的認識度不足,所以我現前要強調的是,我們今天修行可不僅僅是為了湊個熱鬧。很多可能都會想,信仰可能就是為了湊個熱鬧,平常在家裡待得很煩,所以有很多人的地方去朝拜一下神山吧,要不去受個灌頂,受個灌頂他也不懂,反正灌頂的地方人是挺多的,所以就在那麼多人面前受個灌頂也挺好的,就先開心開心。就好比現前老人們到一些高架橋下面跳個舞,廣場上面一起唱個歌等等,都去的,沒有人反對。但是說不要過於太專注,但這根據個人來定奪。總之我們要記住,我們當今信仰佛教可不是為了湊個熱鬧,也不是為了走個過程,這一系列對我們來說沒有絲毫之利益。我們當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解脫可不像某些人所瞭解般,死了以後到哪裡去。解脫應該從今天開始說起,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獲得永恆不變的快樂這叫做解脫。解脫不要僅僅等待著某一個時候到哪一個地方去,要是這麼去認知的話,我相信沒一個人不去期待它。世間的做法和我們出世間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世間可能是出世間所有願望當中的某一個理想、某一個階段,比如說今生。但是他所追求的今生快樂是用另一種方法去創造,但這個創造最終還是達不到永恆。總之,我們今天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成辦解脫,因此上面應該更嚴格細心一點,不要過於太粗糙,這樣真的修不出什麼出來。剛剛一再強調,如果不懂得修法竅訣,那麼他在當下修行時便會出現歧途及迷失之可能,要記住這個啊!


修法之竅訣已經說過了。我們一再強調在實修過程中以兩種方式在運用,主要是觀察修和安住修。如何觀察、如何安住時時都在宣講,這時候還是最好追隨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為好。前段時間我們也在說,因為世間一直宣導要創新,那麼現前我們一再強調要追隨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這兩者之間是否還是有一些矛盾和衝突?當然沒有,因為兩者在性質、本身所追求的目標上有著天地懸隔之別。世間時時處於思想當中,所以它必須要創新,因為思想本來就是一個無盡止的。但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心性完全已經超越這個時空,那麼實證這個超越時空的見解者,他才會把這個境界以及成辦這個見解的方法賜予給一個後代,憑藉我們思想如何去思維是達不到的,所以一再強調要追隨歷代傳承祖師教言的原因就在此上。不要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因為兩者壓根就不在一個境界和層次上。一個在思維,在這個時間與空間當中;另一個是超越這個時空當中,所以這兩者可不能並肩去言談以及去做,當然是兩個概念。


所以我們剛剛一再強調,要記住追隨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尤其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上師瑜伽導修文》要背誦下來。導修文除念誦儀軌之外一切解說都要背誦下來的原因是,因為裡面主要所傳講的是一個完整的修行一套。從前行之前行兩個步驟、入座前行三個步驟、共同外前行四個步驟、念誦儀軌,無論以什麼樣的念誦儀軌都不要緊,我為何不要讓你把念誦儀軌背完的原因是什麼呢?由於個人的因緣,我相信你前面可能依止過很多導師,甚至你手中可能有很多導師的上師瑜伽,因此今天步入這個傳承的時候,就覺得要把前面的儀軌擱置一旁再去念誦這個儀軌,這行倒沒什麼不行的,但是總覺得前面的導師對我的恩德,包括對導師情感,就是恩德方面,這個情感主要來自恩德,因此還是放不下,我還是想念誦前面的儀軌。可以啊!所以我讓你們不需要背誦念誦儀軌,因為這個念誦儀軌,你可以運用本尊儀軌,也可以運用上師瑜伽,尤其什麼樣的本尊、什麼樣的上師瑜伽儀軌都可以運用。對於密宗而言,無論你是哪一個傳承,不同的區別就在於念誦儀軌之上,但具體操作方式完全一如,這可不分什麼密宗那個傳承和這個傳承,只要是密宗必須如是遵照。那麼念誦儀軌,當念誦心咒的時候就要運用三種方便,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三種精要,這三者都必須一一明白通達。最後“回向”要具備兩個條件等一系列稱之為一個完整的修行一套,這個過程必須得懂。


這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如果不懂得修行之竅訣,那麼當下修行者很容易會進入歧途和迷失的可能,指的就是這個。現前為了避免產生這個過失,我們一再強調這麼去做,這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修行者應該會這麼做吧,這樣一來會變成什麼呢?無論你在哪裡修行,今天即便在外面出差的時候,只要有一個靜處,如果在火車上,你坐在一個臥鋪裡面,裡面也沒有多少人,我想在那邊坐個十分鐘。修行,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尤其修行變得短短的時間也是很圓滿的修行,因為圓滿通達的原因。一旦要是不懂的緣故,就會變成時時都有漏洞。漏洞會導致什麼呢?我們說遵照小乘的教言需要無量劫以後成佛,大乘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追隨密宗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可以在短短一生當中成就。時間上有著那麼大的區別,這就說明什麼呢?這就說明方式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剛剛一再強調這一點,現前越來越知道我為何讓你們要把《上師瑜伽導修文》背誦下來的原因。


每次我們無論講解什麼法都樹立很多教證和理證,作為補充我們當下的真實性。這樣一來你們心目當中,當然我相信也不會有疑惑:導師為何讓我們背這個,可能沒有多大的意義。今天看似真的需要這麼去做,因為上面已經說過,若是不懂得修行竅訣的話,很有可能會進入歧途和迷失之中。所以為了避免這個過失,應該要把這一系列做得圓滿,就覺得我應該要這麼去做,真需要這麼做!即便前面沒有把它背誦下來,盡可能把它背誦下來,大概就是這樣。


【比如若執著于安住在萬法皆如虛空般之境界中,】比如說從理論上知道一切萬法都像虛空一樣,一切都不真實,都是虛妄的,我就在上面先添加這麼一個“念”,繼續安住在這麼一個無記狀態、空性狀態當中,那麼這時候就會變成什麼呢?四空處當中的第一處,【就會墮入空無邊處;】無念狀態當中、無記狀態當中。即便這一段時間裡沒有絲毫之妄想,但還是處於世間禪定之中,稱之為空無邊處。


我想很多人都會這樣,一再強調不要太偏向于安住,要時時懂得一些竅訣法,原因就在此上。因為天天處於一個無念的狀態當中,無論我們前面給這個禪定安立什麼“萬法皆如虛空般之境界”,就安住在這麼一個狀態當中,慢慢慢慢進入到一種完全沒有絲毫之妄想飄動的狀態當中,也處於一個無記狀態當中,叫“空無邊處”,叫“世間禪定”,即便這個時間有多麼長。尤其我們今天的時間也不會長過真正空無邊處,因為四空處的時間是八千個大劫。別說是這個“劫”字來說,連幾天幾夜我們也無法入住,也就告訴我們,連我們這麼短短的時間與四空處相似的禪定,有解脫的機會嗎?但還需要知道的是,在圓滿具備竅訣的同時,有時候也會有這樣的一些感覺,也會進入這麼一個狀態當中,但是由於時時配同著竅訣法的緣故,所以我們不會把它當做是唯一追求的目標。所以這時候我們把它當做是成辦更高見解的基礎,是配同這個見解的一個方便,就是上面所說的竅訣法,這樣一來你的見解就不會長期停留在這麼一個狀態之中,這就是懂得竅訣法的意義,這就叫“空無邊處”。


【若一邊思維心識之量廣大無邊,一邊安住下來,此則會導致行者墮入識無邊處;】剛剛所說的,心裡想著心識之量廣大無邊,是的,我們當前修學過程中也有很多人說,我現前修學過程中由於完全不執著一切,就如同在看著四邊所有一切般,就在這個上面如如不動地安住。但是要記住,無論是上面“空無邊處”或者是“識無邊處”,都處於無記狀態當中。多多少少就像很多人所說的,我處於這麼一個狀態當中,好長時間我都沒有什麼感覺,但從裡面出來的時候才知道我剛剛已經步入這麼一個很深的見解當中,認為這個見解挺舒服。是的,不知道這個時間和空間。不知道時間與空間指的是什麼呢?因為不在有念第六識和第七識狀態當中不知之外,並不是說它本身無知,要記住,它還是在遍計無明的範圍當中。遍計無明,一基現二道以後稱之為輪回道,它還是有識的。因為上面一直都在講解前面思維、去想等等還是在意識範圍當中,只不過是沒有第六識第七識般這麼粗糙的念而已,但並不代表它沒有“識”。有“識”意味著二元對立還是仍舊存在,所以它不是了義的見解。即便臨時感覺有“念”可以降伏,可以壓制下來,但還是處於一個無記無念狀態當中。大概就是這樣的,這就叫“識無邊處”。


【若執著於觀心非有非無,始終安住在觀心不屬有無法之境界中,如此將引行者墮入無所有處;】前面說的很多很多思維成分,比如前面在講解“空無邊處”的時候,安住在萬法皆如虛空般,“識無邊處”的時候思維心識之量廣大無邊。後面“無所有處”的時候,安住觀“心”不屬於有為法之境界當中,因此一切沒有一個所緣的對境,僅僅處於一個無念狀態當中叫“無所有處”。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不要當稍許有這麼一個禪定當中,即便沒有其他的一些昏沉和掉舉,所謂的感覺不到,有時候方便法決不能擱置一旁,也就是觀察修。尤其我們在安住過程中還在講解一種什麼呢?為了更加提高這個勝觀的度,所以還在講解一種持風。比如你在安住過程中,稍稍把口張開,慢慢從口裡呼吸,這樣對提高你的明分有著很大的意義。若是時時處於這麼一個狀態當中,對(避免)直接墮入這麼一個無記狀態起到切實之利益。慢慢從口裡呼吸,當然第一次你用口裡呼吸可能不太適應,原因是什麼呢?總覺得好像心需要專注在這個呼吸上一般,這是第一次不太熟悉的緣故。即便有這麼一個少少的意念在其中,我們也不能把它當做是一個過失,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這兩天一再強調,第一次要提起正念的這個“正念”叫改造意念之正念,多多少少還是有心的作用,心在起作用,所以我們可不能把它一貫當成是一個過失。所以在第一次修學過程中,我們雖然講解安住期間盡可能別去攪亂自己的禪定,但也並不是說在整個過程中不能摻雜絲毫之意識,因為這時候只能憑藉改造之意念來護持當時的見解,所以有意識是挺正常的,也別把它當做是太不殊勝吧。這就叫“無所有處”。


【若執著於一法不立,一切法皆為空性之理,又將導致修行者墮入非想非非想處。】要記住,這不光是一種思維,因為他有這方面的思想,但是最終還是處於無記狀態當中,一個無念狀態當中,這就叫“非想非非想處”。以上稱之為四空處。


從這個角度來說,每當我們在修學過程中,如果不配同著觀察修,僅僅在安住修當中樹立,說不定真會成四空處,所以每次所講解的一系列方便法,還是要配同著禪定一起運用。比如持風,甚至上師瑜伽導修之中的,第一剖析調伏妄念以及粗直視調伏妄念,現前大部分都處於這麼一個階段之中,這些都不能擱置一旁。當然,即便是剖析調伏妄念同時還在講解什麼呢?要善巧一些、靈活一點,根據當時自己不足的地方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比如觀上師皈依境、念誦心咒,或者是觀共同外前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之因果,或者是祈禱上師、修菩提心自他交換、自他平等、自輕他重等等,憑藉這些來逐漸開始創造禪定,這樣你的禪定清淨度就會越來越提高。


禪定總分為寂止、勝觀和止觀雙運。寂止,單單處於剛剛所說的要不無念狀態當中,或者偏向於這麼一個無記狀態當中,無論有相、無相,都處於這麼一個狀態當中。如果此時勝觀的明分、光明度越來越起來的時候,多多少少和前者有著很大的差距。前兩天一再在強調,勝觀的時候,既有點像第六識又不像第六識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趨向勝觀。但是現前也有很多把第六識和見解混雜在一起者,當然見解有所進展的人在這方面做一些辨別是挺好的,但是剛開始入門者盡可能別去做辨別,因為你壓根就沒有很好的禪定,與誰做辨別呢?若是還強行讓自己做辨別的話,還會把自己當前所擁有的禪定打破,那麼這時候就變成了一無所有了。當前所擁有的禪定又不對,再去尋找更高的禪定又不得,這時候怎麼辦呢?只有放棄一切修行,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做了。所以第一次它是配同著一起的,到後期當見解有所進展、有清淨度的時候,再逐漸開始做一些辨別,它都有一個次第道。所以希望在實修過程中,有時候即便在大眾講解道理的時候稍稍提示一些,但並不見得剛入門的人都必須去做辨別,這樣真對自己的修行不利啊!


從剛剛所講解的四空處當中就逐漸已經認識到,在實修過程中,現前我們可不是光講解理論哪!光講解理論我相信你把這個背誦下來,你也大概知道什麼叫四空處,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今天講解是,既是在講解理論的同時,還在辨別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當你在實修過程中,現前逐漸開始認清到觀察修的重要性。甚至也有些人說,要是這樣觀察的話,我一座期間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觀察修當中,這樣好嗎?非常非常好!現前是這樣的,但不見得過一陣時間是這樣的,因為觀察修的目的是,憑藉它去瞭解更多的道理以及清淨你的心。那麼讓這個見解逐漸增上,到後期的時候你的見解就會越來越增長,甚至時間越來越長的時候,你的觀察修就會越來越短,這是特定的事。


但也不是說,今天我慢慢慢慢是一、明天是二、後天是三,一直往這麼一個數字走,但這個也不一定,因為我們的心變數太大了,今天你即便感覺到三,明天說不定又返回到一,也有可能性。因為資糧道與加行道期間,它的變數太多了,變化太多了,好一點,壞一點,好一點,壞一點……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總之無論是什麼樣,只要有了善巧運用,無論處於什麼狀態當中你都可以很好去對治它。現前已經知道觀察修的重要性,竅訣法的重要性。


【之所以墮入其處,乃因心有假立及貪執之煩惱障,故而墮入。】要記住這一點,為什麼前面一再強調都稱之為墮入,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你僅僅在意識當中假立心大概是這樣的,就像前面所說的心識之量廣大無邊,都是假立的。說“無念狀態當中也應該……”,無念狀態當中本身就沒有這種感覺,所謂“心識之量廣大無邊”不就是心的後期給它添加的一個名稱嗎?比如今天拿一個棍子把你打倒在地上,相信你完全處於無記,因為悶厥狀態當中不會有什麼思維,但醒來的時候你說這就叫空無邊處,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當時心識之量廣大無邊,不能這麼說!因為那一段你什麼都不知道,甚至有些剛開始醒來的時候,說你是誰、我是誰,連誰都不認識,你怎麼還認識到心識之量廣大無邊?所以這只是後者以及前者給這個假立這麼一個名稱,但是最終還是處於一個無記狀態當中,所以四空處的過失就在於此上,都是假立。


“以及貪執之煩惱障”就是對它過於太貪執,還是心識過於太沉重的原因造成的。但要記住,心識分為兩個步驟:一個是無念、一個是有念。一說到“心識”不要時時想到第六識和第七識,因為還有第八識和前五根識,它是無念狀態之中。因為第六識和第七識無法感受到第八識和前五根識到底是什麼一種狀態,若知道,那麼酣睡的整個過程和悶厥期間,它也知道那個狀態應該處於什麼狀態當中,但是壓根不知道,因為它處於悶厥無念狀態,但是它又在“識”的範圍。因為密法講解二種無明和三種無明,無論有三種、二種,此無明就叫“遍計無明”。


“遍計無明”是一基現二道,輪回道和涅槃道之後的名稱,那就說明它還是在“識”的範圍當中。識,當然有二元對立了,有“能所”二執,只不過是細與粗的區分之外,因為沒有能所對立就不能稱之為識。所以稱之為輪回道的時候,他決定是一個識,因此它也多多少少,只是在明顯的狀態當中無法感覺到二元對立,但總之還是在二元對立,臨時感覺最深的就是一個無記狀態、無念狀態。


剛剛所說的,就是由於“因心有假立及貪執之煩惱障,故而墮入。”【修行人對此當保持正知正念,且需不放逸精進修持。】要時時提起正念。提起正念,怎麼能提起正念呢?說白一些,在修行過程中時時知道自己處於什麼狀態當中。那這不是意識造作嗎?前面說過,若逆緣能轉為善用的話是成辦解脫唯一之方便哪!不要一再把這種意識當做過失。所以我們在實修過程中講解剖析調伏妄念,要起心動念去想皈依境、念心咒,用起心動念去想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用起心動念去祈禱上師以及修菩提心,一切都處於起心動念當中,那麼這種“起心動念”也稱之為正念。正念當中這個正念叫“改造意念之正念”,是成辦解脫按照次第修學過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個方便法。


如果平常對正念這種思維非常反感,那麼你能不能在出定的時候多反感反感自己的思想?平常出定的時候,若是對思想想得很不好的事情應該多反感一些。比如你產生煩惱的時候,能不能對這個煩惱產生一些反感;當我執太強的時候,能不能對這個我執多反感反感。不該反感的地方我們就要反感,該反感的地方,時時處於一個放逸狀態不去管它,只要出了修行的坐墊之外我什麼都行,我想什麼就讓它想什麼,我做什麼就讓它做什麼,但是一到這裡面就規規矩矩的,所以有時候我們修行還是有點裝,不知道讓誰看。因為平常我也看見很多修行者也是這樣的,看起來真像個修行者,但是只要一過了這個地方,這個我也不說一個具體,以前我接觸過很多南傳佛教的僧人,因為當時僅僅是小乘教法,南傳佛教對行為是非常重視的。有一次在一個協會我見到很多南傳佛教的僧人一起在用餐,那天我就看看南傳佛教的行為。他們進來的時候,那沒得說的,一看這個僧人決定處於正知正念當中,連眼睛往邊都不看,就看著前面,哇!天哪!真好!我想,他們真的什麼時候都是這樣嗎?因為當時有很多居士在場,當居士們一出門的時候,那些僧人袈裟也放在那邊了,直接坐在上面,一隻腿放在另一腿上,叫二郎腿,就在上面開始這樣坐。不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平常的修行有點像這些人的做法,只要一坐在座墊上,哦!不能有起心動念,只要出來以後,我想幹嘛就幹嘛。所以平常我在想,出了這個坐墊之外,應該多去反感一下這些煩惱和我執。在這個坐墊上面,坐墊本身的功能也好,因為當時時時處於正知正念當中,所以這時候不需要在上面再添加很多東西。


“修行人對此當保持正知正念,且需不放逸精進修持”,要時時提起正知正念,且需不放逸精進修持。我們順著文字去學,應該要不放逸精進修行,但精進修行恐怕沒有像書本上按照次第精進修行我們就能精進修行。精進修行的前提是什麼呢?時時要陪伴著共同外前行,這也是我們在修學竅訣法的時候,在觀察修上面運用最多的一個方便法,也是我們在座間的時候需要多閱讀的一個教言。共同前行非常重要!能否時時處於不放逸精進修法就在於共同前行上,要記住這一點。如果光心中帶著我精進修法,一次兩次行,長時間很難做得到,因為修行本來就是一門苦行。所以說,在修學過程中時時要陪伴著共同前行,因為共同前行意義非常廣大!


第一進入佛門期間共同前行非常重要,陪伴著它,你以下精進和信心就會越來越增上,即便後期遇到各式各樣阻礙,比如各式各樣的覺受,尤其賢的覺受相對還是感覺挺不錯的,無論你執著與不執著,但是修行方面可能不會失去信心。但是有了一個劣覺受、不好的覺受,煩惱太沉重的時候容易放下,但這時候應該更加陪伴共同前行,修行者最難成功的一個步驟就在這個時候。當煩惱很熾盛的時候容易打退堂鼓,若是在這個時候稍稍堅持一些,遵照導師的教言配同著共同前行,相信成就近在眼前。


比如我們平常看見很多人賽跑的時候,快要到終點站,有些人只有幾步之遠他就倒在地上,因為他完全已經失去了心力,就是這個意志力,我跑不動了!實際上你這個時候再多用用勁,這幾步我相信你也能跑得過去。但累嗎?決定會累的!但有了希望的緣故,這時候的希望就是你的快樂。比如我們看見某些人可以跑到前面,他累嗎?他累!但他是一直處於累的狀態當中跑上去的嗎?不是的。因為他已經知道這樣跑的真正意義,所以還是帶著快樂。到了終點站可能他站不起來,甚至需要很多人扶著他走,即便是這樣,他的內心是充滿快樂的,因為他已經跑到最終的目的地,是第一位。我們在修學過程中也同樣一個道理,修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緣,那時候應該陪伴很多法幫助自己直往向前。這個過程可能你會感覺到挺累的,但是只要有共同前行以及懂得這樣修行的真正意義,即便感覺到累,你的內心很多方面還是處於快樂之中。


要不我們平常也看見很多賽跑的時候,這個是非常敏感的一件事,無論是誰,但動物是不會說話的,因此,人在賽跑的時候,快要到達終點站之前,很多人都會倒下,累!甚至有些已經跑到終點站,但是他到了上面就站不起來,累的!但是他快要跑到這個地步的時候,他還是知道這樣跑下去的意義,以及有了這樣一個目的地,所以同時也充滿著快樂。所以這些都需要靠什麼呢?都需要現前我們在修行期間共同外前行以及對法的認識。這樣一來,以下的路途上即便遇到多少阻攔,我相信你都會直往向前,甚至這時候解脫可能就在你的眼前,因此共同前行非常重要,要多去想想,多去想想!尤其前面只是看個一兩遍共同外前行者還是有些不夠,還需要多看看一些,因為必然我們在觀的過程中,由於從書面上的認識度不是太足,理解的這個度還是不是太廣大,所以難免在觀的過程中不太圓滿。為了觀一個圓滿的法,因此在書面上還是多去熟練一些,出定的時候可以多看看,這樣你的精進就會越來越增上。


【如不具足能持有正見之正念,即會墮入分別念之邊執,從而無法現見覺性;】一再強調正念的重要性。在《屠夫真言》後面也講了很多關於正念的重要性,正念能斷除一切煩惱,正念能赤裸見解等一系列功德。那麼今天我們在這邊也一再強調正念的功德,若是沒有正念會墮入分別念之邊執,是這樣的。就像很多人說,我在修行過程中不知不覺心已經跑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把心收回來,才知道心在散亂;或者胸前全都是口水,一看,怎麼這麼多水,誰倒的?才知道我已經在睡覺,這些都是忘失正念的過失。只要時時能提起正念,說白一些就是提起精神,所做的每一時刻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話,你就不會容易墮落到這麼一個邊執當中,這就是正念的功德,所以要多提起正念。尤其我們一再強調所有方便法時時都能提起的話,正念也在其中具備,應該這麼去做!


【如不具足現見無勤真義之正智,顯現即無法轉為道用;】前面在次第修學過程中如是去做,但是當見解有所進展的時候,就像裡面所講解的“無勤真義之正智”指的是什麼呢?就是上面正念當中第二種正念叫“無造法性之正念”。(沒有)無造法性之正念的話,一切顯現即無法轉為道用,眼前呈現一切之相就很難與本體成為一如,沒有見解的話,很容易順著它會跑的意思。即便剛入門期間,若有改造意念之正念的話,也不會順著顯現而飄動。


就像我們在座的很多修行者已經修到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當中,分為覓境法和覓心法。覓境法已經講過,都說一切顯現如同昨晚上的夢境一般,是虛幻的,那現實生活當中能做到這一點嗎?可能還是覺得很遙遠,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我們的內心還是沒有生起這個定解,需要長時間去修煉。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忘失正念的緣故。當然平常去想這件事情的時候,知道一切都是虛幻,甚至有這種煩惱起現的時候,煩惱的力量也變得很弱,甚至完全沒有什麼煩惱。但是當不去想它的時候,這個煩惱的力量就很強,一個小小的事情也會讓自己產生極大的煩惱,多數還是來自於什麼呢?順著顯現飄的原因,因此我們要把這一系列運用到修法當中。


不是說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解脫嗎?我們先不談後面的事,先探討今生快樂。今生快樂一旦要是認識這一系列,內心什麼時候有不快樂、不和諧的時候呢?就是由於忘失正念,不樹立在這樣法當中,就會產生一系列煩惱的情緒,因此希望以下修學過程中時時運用上去。


所以我們每當在講法的時候,時時都在提問你的心有多少改變,能把所瞭解的一切法都運用到修行當中,也就是行為當中,無論在座上還是座下都能運用嗎?若是不能運用,只能說你的修行還是挺差勁,別天天說到我在座上一瞬間的時候是什麼樣的,我昨天晚上睡覺還挺好的,這有什麼意義呢?要不我十多歲的時候好像睡覺是最好的,但是我現前睡眠一點都不好,這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時時都能處於這麼一個好的狀態之中,所以要把這一系列運用到修法之上。包括平常出定的時候都運用上去,這樣一來我相信道友與道友之間時時和諧,甚至像一些對佛法沒有什麼信心的人,一看見修學佛法的人心是這麼調整的,也覺得這個修法是非常好的。它不光是一個念經打坐,念經打坐只是一個方便,就像我們平常創造一個條件的時候,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但最終得到的結果就看看我們的心識調整如何?所以希望這一方面多去觀照一些,這樣一來當見解越來越赤裸的時候,就會知道一切萬物本來是空性,不需要再去往上面貼個什麼“空性”的標籤,而是時時處於這麼一個狀態當中。覺性本來就是無生無滅,在面對什麼樣的場面前,你永遠不會產生絲毫之恐懼。像往昔修行者在臨終的時候有沒有一些惡緣起現而導致成一些痛苦的感覺之外,但是執受見解,他已經永遠特定就是這樣的,不會產生由於我死亡的緣故而產生恐懼感,這基本上不會有。當然我們也不僅僅是光在某一時刻,從現前開始做起,應該這樣的!


今天咱們就說這麼多吧,好好去修,好好去修!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6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下面我們繼續講解蓮花生大師的這部教言。昨天我們主要從禪定的角度講解在修學過程中與正確禪定稍稍偏袒的一些境界或者見解,如是傳講的真正目的,也是在傳講在實修過程中方式方法必須到位。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剛開始修行產生這一系列現象也是很正常不過的,但若把它當做是終極目標來對待,那一切都變成錯謬。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在實修過程中,要把一個完整的修行一套都運用在我們每一座當中,甚至這兩天也讓所有修行者從前行之前行直到回向之間的整個解說都要背誦下來,目的就在此上。若能遵照我們平常所講解的方式去做,相信一定不會墮入前兩天所講解的這一系列錯謬之中。


一再這麼強調的原因是什麼呢?一方面,你對總體佛法的瞭解不透;另一方面,在運用過程中的方便不到位,所以導致成後面這樣的一些結局。但是我們剛剛說過,呈現這樣的見解有兩種顯現:一種是把它當做終極目標來對待,那麼這個是一種錯謬;但有一種是修行之過程,把前面所有的一切都作為成辦後面見解的一個臺階,這當然是一個功德,所以看你怎麼對待它。


尤其我們這兩天一再強調,比如說,第一次修學過程中,前面所有的見解都會呈現一些,那麼怎麼才能讓這個見解變成更高、更清淨、更穩定的一個見解呢?見解本身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同時還要配同著修行之竅訣,就是昨天一再強調的修法之竅訣,也就是殊勝方便法。我們應該以不同的方式讓見解迅速增上,而不是一再以當前所擁有的禪定去修行,欺騙達到更高的見解,這個還是挺困難的。


我們單純從三界的角度來說,色界的禪定在一禪當中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就充分地說明了什麼呢?這樣的禪定雖然臨時可以壓制一切粗大之妄想,但由於本身不具備多方面的殊勝方便,所以臨時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當後期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會墮落於輪回當中,這就充分地說明臨時可以壓制一切妄想並不代表這個禪定是究竟的。無色界天也同樣一個道理,它可以在這樣的禪定當中安住八千個大劫,但最終當因緣和合(也會墮入輪回)。就是說,這樣的禪定本來只是壓制一切妄想,並沒有完全斷除識聚,所以這個非常細微的“識”越來越變粗,當已經達到更粗糙會墮入三惡趣的時候,就說明前者已經越來越變粗,這也就叫因緣和合。也就充分地告訴我們什麼呢?單憑藉這樣的禪定是無法讓見解更高更增上的。若能增上的話,色界和無色界天最終不會墮入三惡趣,但並不是這樣,所以我們在實修過程中也要記住這一點。


尤其我們平常在實修過程中善巧運用非常重要!時時要銘記心中“善巧運用”。首先在實修過程中,要認識個人的身份,我是凡夫,有昏沉和掉舉可以說是我們的本性,我就是處於這麼一個狀態當中,今天我在修行過程中不是僅僅壓制昏沉與掉舉,而是怎樣才能把它轉為善用之中。因為這個“善”字一再強調要轉為善用,這個“善”字可以消盡一切煩惱,令我們達到圓滿之境界,所以必須把它善用,這才是最關鍵的。所以這兩天一再強調修學上師瑜伽,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安住調伏妄念等等,都是為了創造這個條件。甚至這兩天很多人想,亞青寺還有一個叫成熟口訣法,簡稱為竅訣法,我現前也想嘗試嘗試這個法。那麼在上師瑜伽導修當中當然有,甚至為了讓更多人消除這樣的疑慮,我們還特意講一個竅訣法,實際上就是上師瑜伽。


我們先舉個例子,整個竅訣法,往昔我們出了一本書,叫《勝乘獅吼妙音》,從三個方面來傳講整個竅訣法: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覺性、後行護持修行之方便,分為三個階段,這就是全部的竅訣法。那麼後兩者稱之為印證見解,因為當時你的見解已達到一定的地步,不需要再憑藉很多修行方便去創造,當然也不是說完全不需要,多多少少已經認識到見解應該是這樣,這個時候僅憑藉導師的印證來圓滿下面兩個部分。但是前面,“前行破除心房”是一個修行之過程,所以我們把它分為“意識轉為道用”和“智慧轉為道用”。


也就是“前行破除心房”當中講解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稱之為意識轉為道用;後面“不共觀察自性而抉擇為實相大圓滿五種辨別”稱之為智慧轉為道用。如果具體宣講,意識轉為道用以上,雖然它還在密法的範圍當中,還不是真正的密宗。密宗,它叫果法,不講解過程而直指心性,當然在智慧轉為道用的範圍當中。所以我們在座的很多弟子已經講了很多很多法,實際上我們還沒有講到最深的地步。哪怕你在書本上見到一些,書本叫詮釋,從總體當中引導你一個方向和大概知道一個道理,但是具體境界還需要憑藉一位元經驗豐富的導師為你宣講如何修行之方法,以及憑藉個人的信心和精進來完成這個境界,這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那麼我們把這一系列運用到上師瑜伽導修之中,剖析調伏妄念和直視調伏妄念處於意識轉為道用之中。因此這段時間也有很多弟子在修,比如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在前兩者當中一再傳講,甚至大部分都處於前兩者的範圍當中,原因在何處呢?聞思和修行雖然所傳遞的是一個道理,但方法有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它所得到的當然也有很多區別。


舉個例子,聞思僅憑藉文字可以瞭解一些道理,但是實修憑藉的是經驗,當你沒有達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不算你的見解。就好比你知道他擁有多少財富,這不是你的,你何時有和他一樣財富的時候才是你自己的。所以前者我們只能作為什麼呢?叫前行,也可以叫一個引領我們趨向這麼一個境界的方便,但不屬於自己,無論你懂多少!今天我們也在閱讀很多教言,也在學習很多很多教理,都在說歷代傳承祖師是憑藉什麼樣的方式修學達到過什麼樣的見解,就在說他人。那麼一直停頓在這麼狀態當中,就好比你在某人面前說我祖輩是多麼多麼富有,甚至我在某某某某地方有一個親戚,他們家有多麼多麼富有,你就和某個人在辯論。但是你一直都在說,我的那個親戚家有多麼多麼富有,但說不定你當前是一無所有,什麼都沒有。前面我們知道你親戚家擁有多少財富,這個可以作為自己以下成辦事業的一個動力,我要創造這個條件的一個動力,也可以作為一個方向,他是這樣做的,但何時自己達到這樣的地步之時才算你自己的,無論你前者說得有多麼好,都不屬於你。所以我們通常把智慧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原因就在此上。


當前很多人認為,只要擁有文字般若就算是自己的,就好比你在某人面前背誦《金剛經》一般,裡面宣講的都是心性的特點,好像你真正已經證得這個見解般。實際上別說你對這個見解的認識,恐怕僅僅是認識到字,念誦一遍而已,即便知道也是憑藉書本上為你所詮釋的這些道理而稍稍瞭解而已,這叫文字般若,不屬於你的見解。當然,對完全沒有進入,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對比,一切都是相對性的,還是算不錯的,是吧?但是,我們平常講解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根機。你剛入門期間當然你不會有這樣的經驗,所以就教你一些多念念《金剛經》,多說說你們叔叔家有多少財富,多說說你姑父家有多少財富,但是到後面的時候,就得問你自己,你應該擁有這些財富才能改變自己所有的一切。要不今天自己去乞討,無論你的叔叔、舅舅、姑父家有多少多少財富,對你沒有什麼意義。所以創造這兩種智慧,方式方法有著很大的差距,甚至得到最終結局也有很大的區別。


我們先從斷除一切逆緣來說吧,由於自己當下不具備這些禪定的緣故,我們說,我們修行的目的不僅僅要有這個禪定,憑藉這個禪定的力量來消盡一切逆緣——貪嗔癡一切煩惱;還要創造順緣——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當然,人與人之間的性格不同,我們每當在講解修行要改變自己的內心,可能很多都會想,為什麼要改變呢?修行是我的一種信仰,刻意去改變自己的性格是否很累?我現前也不知道我這個性格好與壞。但實際上所有的好與壞不就是看你怎麼去解讀嗎?當你解讀成壞的時候,無論這個有多麼好,它都叫壞;當你解讀成好的時候,無論它有多麼壞,它也是好的。還是取決於它,所以何必還要這麼去改變呢?這個改變多累!但是要記住,我們所說的改變不是說要改變什麼,時時想著這樣的事情去改變某一件事情,而是在講解當心性赤裸的時候一切都得以消盡。


舉個例子,太陽出來的時候,黑暗不需要一再想著這個黑暗必須消除,太陽一出來的時候,消盡一切黑暗是光明自身的功能。就是說,當你的一切功德和見解增長的時候,所謂的一切不良的惡習也順著它會改變,不是說由於我們天天想著我要改變什麼。這些我相信我們都會懂,這也就充分地說明了什麼呢?我們先從逆緣的角度來說,改變一切充分地說明你的功德和見解已經呈現你的面前。功德見解呈現你的面前的時候,這個黑暗或者惡習也順著會消失,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你的性格有多少改變,而不是一再尋思著我的性格要改變。要不很多都會覺得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天天都要改變一個性格?到底達到什麼樣的一個準則才稱之為改變呢?是的,單純站在一個世間的角度恐怕會這麼想,但我們剛剛所說的,改變一切指的是一種善行,無論在什麼時候你的內心都處於一個善的角度,這就是改變,這就是功德呈現的標誌。


說來說去還是告誡剛剛所說的,在修學過程當中方式方法必須要到位,一點都不能漏洞!所以有時候我也告誡所有人,我在修上師瑜伽過程中,光是前面學習有多少多少遍等等,目的在何處呢?導師為弟子宣講佛法的過程當中,僅憑藉書本上的一些解義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講解個人的一些經驗,這樣才有說服力,因為你曾經是這麼做的,你有這方面的道驗。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在上師瑜伽導修這方面還是要多去看看一些,多看看。別說到我以前看過一遍、看過兩遍,如今在修行過程當中一切都可以萬事大吉,擱置一旁等等,當然不是這樣的!座間期間還需要多看看一些《四精要法》,意義非常廣大。


我們天天都在講解,從理論的角度來說,顯密之間的差異是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為無辛勞、根機為上等之根機,但運用到修行當中就是四精要法:傳承法脈清淨而具普遍之信心、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那就看看,無論從理論上你瞭解多少,在實修過程中你又能把這四個精要法運用到多少?根據這個來判斷是否如你所說般你就是一個密宗的弟子,光說我修學密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很多人說我現前在念誦密宗的一些儀軌,念誦儀軌真不代表你是密宗的弟子,原因在何處呢?阿底峽尊者曾經說過,他有一位弟子是修無上瑜伽部的,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成就者,他的弟子修無上瑜伽部,是真實修學密宗最高的法,但由於個人修行偏袒,雖然表面上說是在修密宗,依止著他,也遵照他的一些教言在做,實際上一切均變成小乘教法。


當時他的侍者洛欽仁青榮波覺得很不理解,為什麼依止這麼大的高僧大德,並且修著這麼深奧的密宗,他又會變成小乘教法呢?阿底峽尊者說就是由於個人修行偏袒,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密法不在於形式上。光在形式上面說,我跟隨著阿底峽尊者修學的是無上瑜伽部,念誦的這方面、坐的姿勢可能就是這方面,但是一切調順煩惱之方便已經偏邪,所以一切均變成小乘教法。甚至阿底峽尊者還說,這都很幸運,再做得不好的話還會變成墮入三惡趣的因哪!所以不要僅僅說著我口裡念誦一個密宗的心咒、密宗的儀軌,乃至密宗相同的一些方便法,認為我真的是密宗,這個很難實現,所以這時候更需要知道剛剛我們所傳講的這一系列道理。因此阿底峽尊者說,法不依止正法的要求去做,這樣的修行方法還會讓你墮入三惡趣,所以要時時銘記這些教言。我們平常在這方面無論是教材乃至平常講解一點都不少,但現前應該把它運用上去。


還有一點,常在這邊,甚至有時候依止導師身邊聽聞教法的人沒得說的,但還有一部分人,說往昔我在某個導師面前聽過一兩節課,我現前就遵照往昔導師給我所佈置的功課在做,認為我完全可以遵照導師的教言行持。能做得到嗎?我們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可不是這樣的,阿底峽尊者曾經說,繼承我這個傳承的後一代弟子們請諦聽,我這個傳承的宗旨是,依止上師越長越好,聽聞教法越多越妙。因為如今末法時代,末法時代指的是什麼?由於眾生煩惱太沉重,再加上我們的思想過於複雜,如果不長期聽聞上師的教言,那麼在調順一切煩惱、成辦解脫的路途之上難免會產生很多很多阻礙以及障礙,這就需要我們長時間去聽來對治一切煩惱,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此平常我們在座的弟子們要記住這一點,每當自己修學過程中,修行的時候一再強調怎麼去修行,座間的時候配同著修行閱讀一些與它相關的教言,我想也是必不可缺少的。總而言之,就在這兩天所講解般,在修學過程中“四精要法”必須一一運用上。


前者為信心,沒得說的,因為有時候我們需要親自去創造這個信心。親自創造這個信心,信心叫信任,信任必須對我們所做的這件事情的一種認可。無論對導師的信心還是對法的信心,首先必須瞭解這位導師,去解讀這位導師和瞭解這個教法,這樣一來,你對他的信任度就會越來越強,也就是我們所謂的信心就會越來越清淨。信心可不是無因無緣的,即便是無因無緣,我們可能會感覺到,我前面並沒有瞭解很多道理,但是這個信心好像不需要依靠什麼因緣,突然生起一種無比的信心。但要記住,信心還要分為淨信、欲信和誠信三種信心。前兩者可能沒有很大的根據,尤其是淨信,是一瞬間產生出來的一種信任,由於沒有很多理由的緣故,所以它的生滅性、變數性也就更大。比如現前好像有信心,過一段時間當遇到一些其他緣,這個信心也會消失。


要讓自己的信心堅定,信心越來越清淨,那必須對所信心的對境有一個很好的認識,因此,這方面我們天天都在宣講這些道理,這是有意去創造信心。無意當中憑藉我們平常的修行,逐漸消盡煩惱的時候,信心是自性本具有的功德,所以信心在無意當中也越來越在增上。這一點,很多人都在說,去年和今年對比,我的信心真的有很大的增上,但是我也不是刻意去創造什麼信心,我就遵照導師的教言時時這麼去調伏。信心不由自然地在增長,這充分地說明你對自性的認識越來越在增上。


第二,通達方便。主要講解什麼呢?在調順煩惱的過程中該如何去對治這樣的煩惱。尤其剛開始修行期間,昏沉和掉舉已經變成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時時都在我們身邊活動,這時候就應該知道該怎麼去對治它。當妄想過於太重,昏沉過於太重的時候該怎麼去對治;昏沉和掉舉不太重的時候該怎麼去對治等等,“四精要法”當中有很好的方便去對治。


認識智慧主要講解禪定。禪定總體當中分為寂止和勝觀,寂止又分為有相和無相,勝觀還要分為勝觀本身和止觀雙運等等,還要分為一些過程,但這根據個人的禪定來定奪。最重要的是善巧運用,因為當你在運用兩種法過程當中,何時以方便、何時以智慧這個應該做得更圓融一些。根據妄念起現不同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若是時時運用得很好的話,我相信你的見解會越來越增長著走。


這兩天我們雖然有時候講解逆緣,但主要是講解圓滿修行方便,若是懂得這些道理,前面所講解的這一系列即便呈現你的面前,我相信你也能很好去對治它。大概就是這樣,今天我們繼續再往下看。


昨天一再強調,前面的修學方法一旦不到位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過失,這些也可以把我們剛剛所傳講的一系列道理運用到當前當中,也沒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


【如不具足無破無立之不放逸心態,心識即會聚於心間,從而引發癲狂錯亂;】“無破無立之不放逸心態”指的是什麼呢?心性本身的特點沒有什麼破除煩惱,也不需要去建立一個什麼見解,原因是什麼呢?心性本身的特點是便智雙運、明空不二、體用一如等等。何時對這個見解有所認識的時候,盡可能站在這麼一個角度去修行,本來也就是這樣的。但現前剛入門的一些弟子,由於剛入門期間,文字上雖然知道一些遠離破立也好,不破不立的一些見解、一種說法、一些教言,所以認為自己當前也可以做到不要去破除一切,也不要建立什麼見解,因此僅僅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即可。但首先要知道,你所謂的這個遠離破立,無有破立之見解,真的已經達到自性嗎?雖然我們平常也在講解,在安住的過程中,無論當時的安住清與不清淨,只要能安住下去盡可能不要攪亂自己的禪定,我們是一再強調這樣。但是這麼強調並不代表你的見解是遠離破立的,因為我們第一次創造更好見解的時候也需要這麼去做,但要記住,這可不是遠離破立之見解啊!即便我們把它解讀成遠離破立的話,只不過是相似有這樣的禪定,但並不是真正遠離破立。


我們今天的見解是有破立性,因為要破除一切逆緣,要建立一切順緣,這是我們剛開始修法的一個特點。因此,一直強調不要太狂。不要太狂的原因是什麼呢?壓根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認為自己這麼做就可以了。甚至也有很多人都說,我現前好像由於什麼緣而不會修行等等,這一切我們只能說明你已經遠離了一切修行之方便。看似像一個修行者,但實際上沒有把一切方便運用到自己的修行當中,那麼在這個人面前永遠不會有好的結局。一切順從自己的一種感覺,一切順從個人的一種自私,我自己感覺要這樣可能會好一點,由於這個原因而導致成對我的修行造成一定的影響等等,一切充分地說明了你壓根就不會修行!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修學密宗的弟子可不是所有所緣的人,不是所有人都能修學密宗。因為我在講解根機的時候,它是上等根機的一個行為,它可以短期時間能成辦解脫,但必須具備這一系列條件。所以我們剛剛說過,過於太自私、煩惱很沉重等這一系列人物,還是先去念一些心咒、創造一些善法。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先不要考慮上品心力者的一系列,就已經夠了。就像很多導師們所佈置的功課般,你就先念誦一千萬遍阿彌陀佛、一百萬遍觀世音菩薩,天天念誦這個經、那個儀軌,已經夠了,因為你這種修行者只具備這個條件。


要記住,一個真正上品修行者,應該把所有的一切都運用到修行方法上,而不是光憑藉個人的感覺,說今天由於什麼原因,因此打破我的修行,我現前沒法進入這樣的修法當中,一切都來自於什麼呢?你的修行還是自己感覺良好,實際上完全不符合我們當前所修行的一切條件。我們現前修行的一切條件是自己在駕馭一切,而不是某一個緣在駕馭我們。若是後者,你的修行永遠沒有立足之地;若是前者,無論你今天的修行好與壞,你永遠可以駕馭它,讓見解越來越往清淨和高處增長,記住這一點!


有時候真有這樣的一些人,說某某時候我在修行,我的修行很好,但由於什麼樣的因緣而打破自己的一切修行,如今什麼都修不了。像你這種修法,今天應該算是來得還是挺好的,反正遲早在你面前會產生這一系列現象,因為你已經駕馭不了一切。我們修行在講解一個自在,你永遠不自在,一切都順著外緣。地處條件好的時候、心情平和的時候,我好像有個修行;當各式各樣的逆緣產生在自己的面前,修行無從可談,甚至煩惱一沉重起來,一點都算不上一個修行者,還修什麼更殊勝的一些教言呢!所以我們應該駕馭一切,否則就像剛剛所說的,就會產生這一系列癲狂錯亂。


時時執著見解的人,方式方法必須到位,方式方法真的需要到位!即便有多麼糟糕,多多少少自己可以駕馭修行,我相信你的修行永遠會往上走。當修行時時束縛著你,它已經束縛著你、駕馭著你的時候,你遲早會失敗。就像剛剛我們說的一樣,在圓滿實證這個見解的時候沒得說的,它本來就是遠離破立之見解。但今天我們在安住過程中,當心稍稍有一點平靜狀態,盡可能不要去攪亂它,這時候不要去想:這個像第八識嗎?這個像前五根識嗎?這個像第六識嗎?這個像第七識嗎等等等等,還是不宜做辨別為好。因為我們當前正在創造定力的時候,這時候無論是什麼樣的“定”,先從這樣當前所擁有的定來創造更清淨、更圓滿的定,所以這時候不加以一些攪亂最好,儘量安住。但是有昏沉和掉舉的時候,又樹立方便法去對治,所以我們當前的修學方式是這樣的。


【若不明了此等現象均為不解無取無舍而安住之要點所致,即會陷入迷失境地;】就是說,前面所講解的一系列逆緣均來自於什麼呢?對它的不認識。尤其在修行本身的過程中也可以這麼說,還沒有達到解脫,也沒有去取捨,由於沒有認識到清淨的見解而導致成以上這些迷失的地方。當然,圓滿達到這樣的見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剛開始修學過程中我們也盡可能往這方面創造,這樣一來對見解赤裸能起到切實之作用,這個也就沒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就是說,對於真正的見解沒有認識的緣故,而導致成以下很多很多逆緣產生,一旦要是真正認識到見解的時候,前面所謂的一系列就不會存在。當然,這個對我們來說,今天還是覺得路途很遙遠,因為當下也無法實證這樣的見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我們先按照次第的方式一步一步修學著走。


【此時,若不能去除掉舉、昏沉、迷茫三種過患,放縱、庸俗之狀態就會顯發出來,行者即當墮入歧途。】若是時時處於這麼昏掉當中,我們首先把前面的三種過患,迷茫也可以樹立在一個昏沉之中,也就是說,若是時時處於昏掉當中,或者天天順著它,因此無法赤裸心性。


下面講解什麼叫昏沉與掉舉?昏沉和掉舉是怎麼形成的?書本有一些解釋。


【而所謂的掉舉是指自己的覺性不明顯,】有掉舉的時候,即便臨時感覺有了了分明者,它還是仍舊站在意識狀態當中,當然沒有赤裸覺性。【心識散亂並隨外境而轉;】稱之為掉舉。這個主要還是來自外散,比如在修學過程中,因為很多人對感覺非常執著,感覺非常執著的人很容易掉舉,什麼意思呢?每當在修行期間眼前時時去觀照,看看有沒有什麼奇特的一些顯現。比如說,我們平常所看得見的一面牆,但是牆中能否看得見其他的一些顏色?比如牆面是白色的話,有沒有綠色、有沒有黃色、有沒有紅色,稱之為“光明”。光明也不是這樣樹立的,但可能很多人都這麼去尋找。再看看還有沒有什麼奇特,比如文武壇城一類的一些顯現,甚至有時候我們睜著眼睛看某一個牆面,因為牆面不太平的時候就是不太平,但是稍稍把眼睛閉上,這時候外面的整體顯現就會露,說不定有兩個眼睛、有個鼻子、有個口一般,這個是否像一尊佛一樣?因此時時把心、五根往外散的人容易產生掉舉,就是由於心識處於外散當中。


包括身上的一些感覺,因為外散不僅僅是說眼前看得見、耳前聽得著的聲音,還包括身上的一些感覺等等。當一修行期間看看自己的身體上有什麼感覺,突然空了、突然明瞭,甚至有這樣的感覺、飄著的感覺,要不很重的感覺,時時都去尋求這是一種感覺的人,因為他的心很不平靜、很不自然,這時候這種感覺處於外散當中,就叫掉舉,因為那時候妄想很多很多。甚至也有一些人說,我平常雖然能把心稍稍安住下來,但同時安住下來的心很不清淨、很不乾淨,說白了一些,就是裡面還摻雜有很多很多思維,原因是什麼呢?可能還是過於太外散的原因所致,你天天在尋找什麼?比如這段時間我們對每個弟子講解一個法,讓他回去修,修出來的結果在導師面前說。從那天開始起你一再去琢磨,我現前修的過程中知道一些什麼?我等兩天要給導師說一些什麼?永遠在尋找一個答案。但這時候你的心決定很散亂很散亂,是靜不下來的,甚至感覺到稍稍靜一點的時候,這個清淨心一點都不乾淨,裡面摻雜很多很多細微的思維,還是在飄,一點都不乾淨。我想很多人的見解都會這樣,要記住,這些都是由於外散的原因造成的。別天天去追求一個什麼,別天天想著我要給上師說一些什麼,我要給自己有個什麼交代等等,甚至我還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我的修行有多麼多麼特別,今天我突然看見什麼,我是有過什麼感覺的人。但是這一些,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真沒有多大的意義。


因為首先要認清自己,就像我前兩天給你們開玩笑般,有時候我給一些人開玩笑說,他要開始依止我作為導師,以後能否在我面前得到很多教言?我說可以。但首先我先問問你,無論你現前,比如總體當中為了尋求解脫的想法,我想你是有的,但是在尋求解脫的同時你還有沒有其他的私心?比如我最終是要解脫的,但是現實當中有沒有我憑藉這個修法的平臺去創造世間的條件?若有的話,我就遵照這個來給你講解。但你說我是為了尋求解脫,因為前面也並不是沒有享受過世間的福報,但是已經越來越認清到輪回的過患,所以出離心也逐漸在增上,我今天在你面前修學佛法,就是一味追求解脫。好,我就給你講解如何尋求解脫。


可能有些會問:你對前者怎麼講?後者又怎麼講呢?前者,我可能會對你講很多理論,把你培養成一個很有口才的人,見誰你都會講一大堆。因為現前世間人就是這樣的,他本身就看不見你內心清不清淨,誰透過他的眼光能看到你心有多麼清淨呢?你可以裝一下唄!但是必須口才好,什麼都能說出來,把一個不是的說成是的,沒有的說成有的,有的說成沒有,那麼都會覺得這個人太有“智慧”了。你可以在這個地方創造你的一番天地,攝受很多弟子,也可以達到你自己需要的,但是這個能不能獲得解脫,今生能不能獲得解脫,我可不知道!


但是你今生想要成辦解脫的話,就應該遵照我們這兩天所講解的法。這兩天所講解的法,臨時我相信你也不會拿著這個去創造世間的財富,因為你壓根就沒有這樣的思想。但是相信只要自己的修行增上,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我的後一代弟子決定不會有渴死、餓死、凍死的人,這也是你的福報。但由於思想不同的緣故,前者僅僅是為了追求世間,後者才是為了真正尋求解脫,所以尋求解脫的弟子們,都要銘記這一點,必須這樣去做!


當然現前有很多很多說是為了修行,實際上成辦世間事業的人比比皆是,很多很多!因此一旦談到修行,獨自一人靜下心開始修行,就覺得真的是很困難很困難的事。都想,怎麼說要找幾個人,不能說我的事業有多麼廣大,但是我必須在很多人面前顯示一下我也不是吃素的。


好了,就這麼去對治昏沉和掉舉,不要天天想到,真的我要呈現個什麼出來,我要感覺出一個什麼出來,這一系列修法還是有很多誤區,尤其是形成掉舉的唯一一個條件,就是外散。


很多人都說,是的,我平常也有這種感覺,但這並不是我想在外面看見什麼,而是看見什麼自己內心很煩。我們剛剛所說的是刻意在外面去看一個什麼東西,但有人些覺得,由於看見什麼而讓自己的心靜不下來,所以我能不能把眼睛閉上?看見很散亂,說把眼睛閉上。我說這樣不大好。第一次你在修行過程中可能由於外面各式各樣的一些情景、各式各樣的一些顯現,可能會攪亂你的心,但是要記住,修行是面對現實,而不是逃避。第一次修行感覺到不太好,一方面來自什麼呢?一方面來自你本身對這個修法的理解還是不夠圓滿,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自己在私下已經定了個規矩,什麼意思呢?我必須靜下來。但是沒達到自己的地步,所以感覺到外面所看見的一切情景對自己的影響挺大,所以能不能把眼睛閉上?還是對這個法的理解不透!


甚至剛剛所說的,總體當中你在接受導師的教言,同時下面還有一個自己私下的黑匣子,裡面還裝著自己的東西,就是說還有一個私房錢。一個家庭當中所有一切都是集體的,但決定你還有一個小小的匣子裡面放著你的私房錢,你還在下面做一個自己的動作,這就是導致成眼前呈現一切之相對自己修行的一種障礙。


我們天天都在說,眼睛看見外境多好的一件事情,不會現前已經墮落到連眼睛都不要的地步的吧?但不是的,只是一時的,就覺得心散亂,沒達到自己的要求,所以恨不得把眼睛閉上。我有時候開玩笑說,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告訴閻王爺:等等等等,我想把眼睛閉上,什麼都看不見我才能修。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機會,誰都不知道。但等兩天實在不行就像西醫治療方法一般的,有什麼就切什麼,你的眼睛要挖掉不成?當然不能這麼去修,是吧?但這些都是一種感覺。


往昔我在亞青修學過程當中,有時候感覺到白天的時候心很清淨,眼前看見一切的景象,真的就如同我們說空室入盜,雖然沒有那麼強烈的感覺,但是眼前看見一切之相,一切均變成莊嚴和遊舞,覺得挺舒服的,但一陣時間真的就感覺到不好啊!晚上好一點,什麼都看不見了,黑洞洞裡頭打坐,更覺得自己的心靜下來。這些都是一種感覺,個人不同的感覺,但這時候不能順著個人的感覺而走,還是要把眼睛睜開。


因此我們剛剛所說的,不要在自己的下面做個小動作。完全符合我們這個教言去修,你永遠不會感覺到眼前看得見、看不見對自己造成什麼樣。當然,感覺上面可能有一些起伏這很正常,因為理論和感覺在現實當中完全是兩個概念,但是即便當時有這樣的感覺,你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調伏,這個感覺已經對你不會形成什麼障礙,不會影響到你多少。


我們剛剛所講解的是什麼呢?什麼叫掉舉?唯一產生掉舉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外散。所以實修過程中盡可能做到自然一些。該需要觀察修的時候咱們就觀察修,無論是觀皈依境、念誦心咒,或者是觀共同外前行、或者是祈禱上師,甚至現前很多人都開始步入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等等,我們可以往這方面做一些觀照。當在安住的時候,盡可能不要去攪亂自己的心,這時候要自然一些,否則你這個安住永遠不會太乾淨。就好比水,總體當中好像很清淨,但裡面一定有一些污點。所以你在實修過程中也會有這樣一些不乾淨的顯現,但這時候也不需要令自己產生極大的煩惱,原因是什麼呢?只要長期止觀交修,你這個清淨心就會越來越清淨、越來越清淨。但又要記住,清淨的心可不是一兩天修行就能達得到,這是長期修煉得到的一個結果,所以真的需要長時間不間斷地修學著走。別修了幾天以後就想像惠能大師的見解,說我怎麼不如他?所以放棄自己一切。我想這個你還是把自己過於太高攀的原因吧,惠能大師是何等的根機啊!


這就叫掉舉,主要來自於外散。外散,當前修學過程中主要來自於什麼呢?主要來自於去尋找一些感覺。包括我們這一段時間也告誡很多修行者,因為很多人去修行,去尋找一個清淨的地方來創造一個清淨的心,這種做法對嗎?當然對。但是又要記住的是,無論這個地方有多麼清淨,人一貫的性格是什麼呢?只要一熟練,他就不清淨了,這就是我們思想複雜的緣故。什麼事情都是這樣的,幾天之前感覺挺好,幾天之後就沒感覺了。


我前兩天問身邊的很多人,以前我第一次到成都的時候看見這邊的一些情景,包括這邊的一些風景,無論是吃的還是穿的,甚至買的東西,因為當時條件雖然非常糟糕,但是僅憑藉自己稍稍擁有的也能買得到一些,就覺得成都多好啊!真的,第一次離開成都的時候,好像我把大半個身體和心都已經留在成都一般的感覺,依依不捨啊!所以我在路上想,到底我有多留戀的地方?當時上師是在成都看病,因為中途我們很多人要上去,但這個可能是一部分,另一部分還是覺得成都這個地方太好了。所以到後面的時候我就問很多人,為什麼我現前沒感覺,去也是那樣,回來也是這樣,只是突然變了一個外面的景色之外,沒什麼感覺。因為這不需要問誰,我們天天都在說,人最可怕的事就是熟練,熟悉以後就沒有以前的感覺了,什麼東西都是這樣!


這兩天也有很多人說,前兩天剛成家,現在準備開始離婚,這個也太快了。是的,前面的新鮮感也不至於幾天的時間,但對你們真的是一個奇特,你們可能是一個奇特的人,怎麼說也會有一點點時間吧,但時間也不至於兩三天,應該還會長一點。但是終究到後面的時候,只要不調伏自己內心的人,只要不去適應這個環境和適應這個人,光想到他要適應自己,那麼你會永遠沒有一個清靜之處。不是現前有很多人說,我也在一個幽靜地方修行。是的,幽靜地方幾天的時間決定很清靜,時間長了,哎喲,這個也太孤單了!不太清靜,還是到一個聚眾的地方去修行。聚眾的地方,兩三天你可能覺得很好,但後面又覺得太喧嘩了,還是到一個清靜的地方。這樣一來我相信誰都沒有一個準確的目標,我應該怎麼去做。所以現前最需要的是,根據個人的條件,無論你生長在什麼樣的地方,我們要適應這個環境、適應這樣的人,你才能有立足之地。你要是不去適應這個環境、不去適應這些人,你永遠是漂泊的,永遠沒有一個立足之地,覺得都不好!所以一再講解這樣的道理,修行本來就是這樣。我們說,當內心何時清淨的這一時刻,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面前,誰都不需要去規劃,也不需要去打造,就是由於自己的內心已經適應這樣景色的緣故,一切景色都是美好的,要記住這一點!這還是在講解心不要外散,人要是時時處於外散當中,煩惱沉重,甚至在安住過程中心也不清淨,這就叫掉舉。


什麼叫昏沉呢?昏沉是說,心如前面掉舉般,它是反面的。【昏沉是說心倒不會散亂於外境之中,但其對任何法都無所緣,恰如被迷霧包裹之黑暗,心亦被睡眠遮蔽;】一直處於一個迷亂,什麼都提不起正念,提不起精神狀態,這就叫昏沉。主要來自於什麼?五根內收。前面掉舉是來自於外散,昏沉來自於內收。


什麼叫內收呢?每當我們修行期間,一上座,什麼都放鬆,眼睛也不想睜開。雖然我們講解很多手的姿勢,比如定印、休息印等等,反正就形成一個習慣,定印就這麼一個手上面放個手,也沒有完全按照標準的方式去修,因為完全提不起精神。就這麼稍稍修一段時間的時候,身體也直不起來,慢慢慢慢會招來昏沉,越來越感覺眼皮很重,最終不閉上不行,但是要不了多長時間你就完全進入昏睡狀態。說白了什麼叫五根內收?就是當你把頭放在枕頭上,晚上要睡覺的這一時刻就叫五根內收,因為你會放棄所有的一切,包括身體、心識都會處於一個放鬆狀態,就會招來昏沉。


我們平常說有些人很容易失眠,原因是什麼呢?一方面可能是來自於身體本身不好的一種失眠,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處於緊張狀態。你可能白天的時候工作過於太忙,因此對某些事情過於太敏感,晚上睡覺的時候,一直還是處於白天這個緊張狀態當中,身心不放鬆的緣故,所以還是無法進入睡眠。因此也有很多說,只要一上座容易昏睡,原因是什麼呢?五根內收。第一,身體不端正,眼睛也不按照我們正常的方式。我們說無上竅訣大圓滿的修行主要在三不動搖修法當中:身不動搖穩如大山、五根不動清如大海、意識不動淨如虛空。五根不動清如大海主要講解眼根,那時候眼睛也不愛睜開,所以就處於閉上的這麼一個狀態當中。由於眼睛一閉上,最糟糕的是什麼呢?因為它已經變成我們的慣性。比如睡覺之前沒有一個眼睛睜著慢慢慢慢進入睡眠的人,有也是萬分之一,甚至十萬分之一、一百萬分之一,很少很少。很多人的慣性是什麼呢?只要一睡覺,第一件事情就要把眼睛閉上。甚至你不在晚上睡覺的時候,白天在外面做了一件事情,回來坐在沙發上說,我要眯一下,很累的,這時候第一件事情,他決定是把眼睛閉上,眼睛閉上形成五根內收的一個前兆、一種習慣。我們今天在修學過程當中也同樣一個道理,都說把眼睛閉上,臨時感覺到心很清淨,但這個是逐漸開始進入睡眠之前的狀態,這個時間長短根據你睡眠好與壞來定奪。就好比晚上睡覺的時候把眼睛閉上,直至完全進入睡眠之前的過程,我想你也不會有很散亂的境界,但你想把它當做是一個很好的禪定,我想恐怕也不是這樣的。這多數還是來自於五根內收,要記住這一點,修行要精神一點!


坐的姿勢當中有散盤、單盤和雙盤之說。若是你的腳真的很柔軟,盡可能去雙盤,雙盤的時候身體不由自主地會端直起來,就會直起來。但是散盤,你要是同時不成為一個好的習慣,身體就會彎下去。因此若能做得到的啊,但那也並不是說不能雙盤的人前兩者都不宜修行,當然不是的。我們平常修行都是以散盤為主,我當時看見高原地方很多人修行都是以散盤為主,但是散盤同時應該提起精神,也就是同時要提起正念,不能忘失,一旦忘失正念容易進入昏睡狀態。所以這一系列來自於什麼呢?五根內收。


這時候臨時感覺到自己心有些清淨,但還是處於一個迷茫之中,這可不叫禪定啊!說眼睛閉上,還沒有完全進入睡眠之前,稍稍有了了分明,因為你這個意識完全沒有喪失之前,稍稍有一點明瞭,感覺到自己真的好像有一點清淨、有一點清淨,清淨清淨……就沒感覺了!前面的一段時間,即便你感覺到有些清淨,這和禪定一點關係都沒有。


昏沉和掉舉是我們修行的障礙,昏沉和掉舉又是怎麼起現的,大概講解的是這些。


【而所謂的迷茫則是說無有明分,心過度內收。】“迷茫”指的是沒有明分、心過度內收。昏沉指的是什麼呢?逐漸開始進入睡眠的這個過程就叫昏沉,完全進入睡眠之中就叫迷茫,就是上面所說的是無有明分,心過度內收的原因造成的。


以下修行要懂得這些道理,盡可能學會自然。就像前兩天說的一樣,由於我們平常修行多多少少還是在一個緊張狀態之中,我相信十個人裡面,一半以上的人昏沉相對會少一點,妄想相對會多一點,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第一次你在聞法以及自己對法的理解之上,認為昏沉和掉舉是漂泊輪回之根源,那麼每當我修行期間必須對治昏沉和掉舉,甚至要防止昏沉和掉舉起現,那時候一旦修行,心時時處於一個緊張防備狀態之中,防止昏沉和掉舉起現,那時候不由自主地在緊張狀態當中。打坐也時時盯著某一個相,即便說心自然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平靜狀態也變成你所緣的對境,還是處於緊張狀態之中。所以這時候由於心處於緊張狀態之中,身體也會發緊,所以每當感覺到修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身體繃緊繃緊的感覺到挺累的。甚至現前在漢地也有這麼一種傳講方法,說你從座上下來的時候,先活動活動經絡,再開始做自己的事情,由於座上過於太繃緊的緣故要這樣。但這種做法,當然從世間角度來說,要放鬆自己的身體是一件好事,但還是來自你在修行期間過於緊張的緣故所致。我們現前該調的不是從座上下來以後活動活動經絡,而是在座上的時候應該學會自然。


這怎麼去自然呢?總體當中你對佛法的瞭解應該有一個完整的認識,同時在運用過程中要做到圓滿。尤其我們所說的,正行修法主要在兩個方面:觀察修和安住修。尤其同時又知道善巧運用的時候,我相信你這種緊張狀態就會慢慢慢慢變成一種自然。第一次可能感覺到從座上一下來,身體繃緊繃緊,後面慢慢慢慢從座上一下來的時候,身體還是挺輕鬆的,這就說明你在座上並沒有那麼緊張。


但是到後期的時候,不是第一次,我相信第一次打坐的人興奮得可不得了,甚至身體很繃緊繃緊的感覺到挺累之外,永遠不會有昏沉。但是昏沉在什麼時候會發生呢?修了一陣時間以後,也修不出什麼出來,反正坐在上面,得給上師有個交代,也給自己有個交代,因為每天我必須修一座啊!這是我們上師瑜伽這個圈裡面都做的事,每天早上必須一座,但這一座,不是說完全沒有興趣,反正就這樣坐一座。到後期的時候一上座,全身心地放鬆,過分放鬆的緣故,一上座不到幾秒鐘睡著了!


所以我前兩天告訴很多失眠的人,怎樣才讓我們進入睡眠當中?打坐啊!念觀世音菩薩心咒,半夜你起來念觀世音菩薩心咒決定會昏沉,這就是我們的業力。尤其失眠的人,還用得著吃安眠藥嗎?起來打打坐、念念觀音心咒就會昏沉,尤其到一定的時候真的會放鬆,但這時候也不要過於太放鬆。因此,要尋找這麼一個狀態,不在昏沉、不在過於太緊張,也不在松緩當中,要一段時間去尋找。我們在講解身體要達到輕安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去培養,今天修行過於太緊張,稍稍放鬆點;過於太放鬆昏沉的時候,稍稍緊一些;又去松一點,慢慢慢慢去尋找一個平靜,這個“度”字需要你長期修煉去尋找,最終會達到一種輕安的感覺,每當在修行期間,身體非常非常輕鬆。不是說天天都處於感覺天空中飄翔,要不完全無聲的狀態當中,一種感覺之上,但總之身體是非常非常輕鬆的。也就是說心永遠不需要拿到身體上面去想,就會達到這麼一個地步,但這需要一段時間去培養。現在很多很多修行者是什麼呢?一修行我必須修出個什麼出來,方式方法全擱置一旁,這也就是我們修行最大不足的地方。光是身體坐式真的需要一段時間去培養,若是這一系列做得好的話,你的見解赤裸也會來得更快。


記得當時我們在修頓超的時候,我往昔也說過,雖然是一百天的閉關,但是前二十天的時間裡,第一次修頓超的人,上師告訴他,二十天的時間裡,僅僅把坐的姿勢和看的這個姿勢做好,已經是很好了,二十天以後才會有一種熟悉這種坐式和這種看法,慢慢慢慢可以配同著禪定,否則前面坐的姿勢,這樣坐也不對,那樣坐也不對。看的時候,我們在修直斷期間直視前方,但現前要不往上,要不側面看,總感覺眼睛也不大對頭。但是到二十天左右,你慢慢慢慢就熟練了,熟練以後才開始與禪定配同著一起,當時才會有一定的(感覺),前面一直都在調身體的狀態當中。打坐也同樣一個道理,僅僅是毗盧七支坐法可能需要一段時間去培養,而不是一坐就能坐得很好。


這兩天我們在講解如何打坐的人,前面都說打坐不是太舒適,甚至要不感覺到這樣那樣。很正常,因為我們現前雖然在講解一些禪定,實際上就是在熟練這個打坐、熟悉這個打坐,讓這個打坐的姿勢變成一種很輕鬆的狀態,時時都可以這樣去坐。坐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多這個不舒適、那個不舒適的感覺,已經熟悉了,後面你才能慢慢配同著禪定。我相信你們在座的每一位元修行者都會有一定的感覺,因為我們都是長期這樣修行過來的,大概就是這樣。


【欲行對治,】若是想對治以上的昏沉和掉舉的話,【當放鬆而於無取無舍之狀態中安住。”】要放鬆。但是這個放鬆也要去尋找這個度,過於太放鬆就叫內收;過於太緊張叫外散,所以再從中去尋找一個平衡度,既不外散也不內收、既不緊張也不松緩,達到一種自然狀態當中的時候,你的禪定等一切心識就會越來越乾淨、越來越清淨,就沒有那麼多的雜亂。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很正常的,但也不要因有這種不乾淨的識聚或者思維,因此而令自己內心很煩惱,這些也沒必要。


我每天都講一個小時多一點的時間,就講這麼多吧,下面最多還有一節課,明天早上我就把下面的一節課講完。這兩天我還是有點感冒,感冒有點重,平常一感冒的時候會岔氣,有一個氣跑來跑去。剛剛我為什麼中途一直在喝水,臉上一直都在出汗,就是這個氣跑到這邊,痛得可不得了,我當時在想快點讓它消失,要不我都快受不了。平常這個身體一輩子都是這樣過來的,也沒辦法。


就這麼去修著走,但是從修行的方法之上,我這次雖然沒有印證很高的見解,但是剛開始修行期間的一系列方便,應該算是講得還是挺細緻的,若是能按照我們這一段時間所講解的方式去運用,我相信你有個很好的一個收成,決定會是這樣!因此好好修著走,好好修著走。當何時能執受這個禪定的時候,無論什麼樣的事情,我們天天都在說今生快樂,我相信你今生永遠是快樂的。因為無論需要有意去調伏煩惱,還是無意憑藉這樣的禪定讓自己內心清淨,今生你一定是快樂的。即便無常降臨到身邊,無常指的是這個身體有一些改變之外,心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因此當你執受這個心性期間,在你內心永遠不會有什麼恐懼感。不生不滅的境界,哪來的一種恐懼呢?


前兩天我也陸續聽到很多修行者說在面臨死亡的時候,身體有一些生滅,就是今天的身體是這樣,過兩天它可能會變成骨灰之外,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有些是幾個小時,甚至不需要多長的時間身體一直都在變化。前一個月的身體和後一個月的身體,由於我們執著太強的緣故,感覺到身體就像前兩天一般,但實際上裡面的很多結構部分全都已經換成是新的,所以從科學本身的角度來說,不一定是前一個月的這個身體,所以身體時時都在變化,這是它的必然性。但心性永遠不變,只要能執受這一點,無論處於什麼狀態,我相信我們永遠是快樂的,不會絲毫有恐懼感,這也是我們當今修行的目的,活在世上的真正目的。


三界眾生,只有欲界眾生才能具備這個條件,那今天我們還是算很幸運的,雖然如今佛教與往昔時代對比是最衰敗時期,佛教衰敗並不是說沒有寺院和和尚,寺院和和尚平常比比皆是,哪裡都能看得見,但是我們所講解的是教證二法。教法來自于聞思,證法來自于實修,從事這樣事業的人已經是如同晨星般,很少很少!但即便是這樣,在這個佛教末尾時期,我們已經與佛法結上緣,並且也如同歷代傳承祖師修行的事蹟般,已經遇到這樣的緣,並且如理如法在修的過程中,我們真是很幸運的。只要不間斷地修行著走,無論什麼時候,即便是佛教很衰敗末尾的時候,但是從我們自心的角度、自身的角度來說,已經在創造與賢劫,像往昔修行者成辦解脫般,我們也從事著這樣的事業,並且也達到這樣的效果,所以沒有絲毫之差異。真需要這樣,多去修修、多修修。


平常即便你的工作有多麼忙,但修行還是不要擱置一旁,因為今天可能工作很重要,但是有一天你就會覺得修行更為重要。甚至若是細緻去觀待今生的工作,修行也是陪伴著工作。比如你的工作可能到某一個單位上班,修行可能獨自一人在某個地方修行,甚至時時觀待著自己,雖然兩者方法不同,但還是一樣創造著你今天的事業。因為我們天天都在說,沒有福報,無論你付出多大的代價,還是很難實現你的願望。想想,如今世上官位最大的、甚至條件最好的,難道他的大腦也是最聰明的嗎?經驗最豐富的?恐怕也不是,因為還要憑一個福報,就是前世造的業。不是很多經文當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嗎?還是要憑個福報,無論你現前修行,還是從事今生的事業。但未來的一切只有憑藉修行才能成辦,這一點我們天天都在宣講,所以好好修,修行決定不能擱置一旁。


甚至這兩天我們這邊正在講解法的很多人,不要光想到由於時間的緣故,因此我在能見到上師的這一段時間裡把所有的法求完,但一點意義都沒有!若是光是走個過程,我早已經把《勝乘獅吼妙音》這部完整的竅訣法放在你們的手中,還不滿足嗎?但當然,若覺得不滿足那就是配同著經驗,這個時候時間真的不是太重要,要根據個人修出來的道驗來定奪。如果你自己也感覺到我這一段時間修行沒有像前面般那麼好,那麼我就可以再延長幾天的時間,多修修法,因為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清淨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為了僅僅走一個過程。


舉個例子,在學校甚至在某個地方做什麼事情,只要後面得到文憑就夠了,因為我拿著這個證書說我是從這個地方畢業的,誰都會認可。但要記住,我們今天的文憑是憑藉個人的道驗,而不是說我走個過程,等兩天在閻王爺面前,說我什麼都求過了,我能不能從這兒進去?不行、不行,他決定不會讓你走。因為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和一切清淨刹土不在一個據點、一個實實在在這麼一個地點,而在於清淨心當中。當內心不清淨的時候,在你面前所呈現的真的是三惡趣的形象,永遠見不到清淨刹土,那麼談何我要成辦解脫呢?所以這一說已經在你面前不會實現。要讓自己的內心呈現解脫,憑藉當前的修行來達到道驗、經驗,要有這個經驗,何時現見這樣的見解才是我們今天修行的目標。所以無論你在修上師瑜伽,或者為了讓更多的人心不要過於太散亂而講解一些竅訣,但這個竅訣和上師瑜伽本身完全是一如。


有時候我還覺得,長時間不能在導師身邊的人更適合修上師瑜伽。舉個例子,上師瑜伽導修的有相定只有一步,就是所緣上師的皈依境把心安住下來。但是今天我們在講的過程中會講很多很多所緣的對境,實際上還是在講某一個定力,就是有相定。對於長時間不能在導師身邊的人所緣那麼多境,完全是走個過程。比如說,今天突然觀個這樣、明天觀個那樣,這個都還沒有熟悉,別說是禪定,連這個境都還沒有熟悉之前,又開始急急忙忙求另一個法,實際上完全是在騙自己,因為這個都還沒有觀清楚啊!我們剛剛所說,別說是完全靜下來、有定力,連這個觀想的境都不太熟悉的時候就開始進入第二步,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其外所修的一切法也同樣一個道理。因此為何說上師瑜伽導修更適合很多修行者的原因就在此上,你可以在某一個階段當中修很多很多法。


前兩天我在微信上看到某一個修上師瑜伽的微信群都在發“五方佛”的標誌,可能是說我現在已經開始修行,告訴所有的人。五方佛的標誌有著多大的利益呢?五方佛的標誌代表五方佛,成就五方佛的密意有著很大的利益。尤其所緣五方佛的標誌,上師當時授記對成就解脫會創造很好的條件。


以前我們在亞青寺,後面修上師瑜伽期間,很多人總覺得上師的皈依境觀得不太清楚,應該有一個這樣的唐卡,要不一張照片,後面我們就在上面整了一張上師的皈依境,也就是如今前面那個上師的皈依境。那天有個漢族弟子把皈依境做完以後拿到亞青寺,我把一張皈依境拿到上師身邊,上師說非常非常好、非常莊嚴,但若是在上面有五方佛的圖還會更好。我說,為什麼五方佛的圖會更好呢?因為所緣的對境中若有五方佛的標誌,對成就會創造很好的善緣!當時上師又看著皈依境說,蓮花可以代表阿彌陀佛的標誌,上面金剛杵可以代表不動佛的標誌等等。上師說,雖然上面沒有五方佛的這樣標記,但是在整個皈依境上面還是能找出五方佛的標誌,這對修行者所緣著這個境成就能創造很好的條件。


前兩天我看到有一個人問,為什麼大家都在發五方佛的標誌?光心裡所緣著五方佛的相對成就會創造很好的緣起,所以平常無論是書本上還是很多時候,很多人都喜歡五方佛的標誌,是嗎?大概是這樣的。因為我們在修有相定的時候,也有個所緣這樣的相,但是我們今天並不是在講解所緣的境怎麼樣,剛剛所說的是禪定。定力沒有修出來之前,光是走個過程(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前兩天我也遇到一位居士說,我本來是奔著你到亞青寺求竅訣法,但由於你身體不好,不在亞青寺,所以有緣我又接觸到另一位導師,在短期時間導師把所有的竅訣法賜予給我,就這樣我回來了。回到家以後,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去著手,問問這位導師,導師說要是不會修,你就先念念一些心咒吧。所以他就到我的身邊來問,該怎麼辦呢?還是像剛剛說的一樣,這樣的導師、這樣的弟子,成熟口訣法乃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它都調伏不了你的心,當然首先要符合個人的條件,你有這個條件還調伏不了你的心,我相信世上沒有第二個能調伏你心的法。


這一系列來自於什麼?還是走個過程。都想到,修完以後可能有一個好的結果。不會的,永遠沒有的。所以前面所有的定力,還是好好去修,別走個過程。當然我也相信,在某個地方長時間待著,某個地方長時間依止著導師走,這需要多方面的條件成熟,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即便我剛剛所說的,不能在某個地方待多長時間,但是見解必須得修出來,這並不是我們就這麼盲目也好,糊裡糊塗走個過程的理由。所以要記住,無論是什麼原因,決不要找藉口和理由,因為真正修行的目的是為了赤裸見解,前面一系列基礎沒有扎實之前,後面的法真的無法修行。


尤其我們這兩天說過,在短期時間當中,我們雖然說是在傳講密法,但從今天創造的角度來說我們還沒有講到密法。密法是果法,智慧轉為道用才稱之為密法,但是前面意識轉為道用的基礎沒有扎實,後面無從可講,就沒地方可講,講解也完全是導師騙弟子,弟子騙導師,終究不會有好的結局。所以說,還是多下下功夫,大概這樣,今天就這樣。


明天我們再把餘下的一點點講完,但不要緊,我們一直都在說你可以在網上多聽聽一些。當然網上聽聞還更好,現前很多導師都是這麼講解著走,這樣網上去聽聞又方便,一切都會更好,大概是這樣。


附第五、六講內容:


        聽到蓮師的回答,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當修行者以既不執著也不貪戀的心態行持時,有無出現歧途或迷失的可能?”


        蓮師對此回答說:“除了本身既是利根者並且前世也修行過的人外,如果不懂修法竅訣,行者當下修行時會出現歧途及迷失之可能。比如若執著于安住在萬法皆如虛空般之境界中,就會墮入空無邊處;若一邊思維心識之量廣大無邊,一邊安住下來,此則會導致行者墮入識無邊處;若執著於觀心非有非無,始終安住在觀心不屬有無法之境界中,如此將引行者墮入無所有處;若執著於一法不立,一切法皆為空性之理,又將導致修行者墮入非想非非想處。之所以墮入其處,乃因心有假立及貪執之煩惱障,故而墮入。修行人對此當保持正知正念,且需不放逸精進修持。如不具足能持有正見之正念,即會墮入分別念之邊執,從而無法現見覺性;如不具足現見無勤真義之正智,顯現即無法轉為道用;如不具足無破無立之不放逸心態,心識即會聚於心間,從而引發癲狂錯亂;若不明了此等現象均為不解無取無舍而安住之要點所致,即會陷入迷失境地;此時,若不能去除掉舉、昏沉、迷茫三種過患,放縱、庸俗之狀態就會顯發出來,行者即當墮入歧途。而所謂的掉舉是指自己的覺性不明顯,心識散亂並隨外境而轉;昏沉是說心倒不會散亂於外境之中,但其對任何法都無所緣,恰如被迷霧包裹之黑暗,心亦被睡眠遮蔽;而所謂的迷茫則是說無有明分,心過度內收。欲行對治,當放鬆而於無取無舍之狀態中安住。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1~3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1
普巴紮西仁波切

這兩天我們稍稍討論也好,開示一下直斷與頓超的區別。直斷與頓超的區別,也不是說我們這兩天就要開始講解什麼頓超,因為當前很多修行者聽從各式各樣的謠言,認為只要沒有什麼基礎,直接可以修學頓超等一系列這種認識,這樣瞭解還是有很多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大體當中咱們講解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當然同時最重要說開示也好,所說的就是直斷的見解。
相信我們這一段時間無論什麼時候都在講解現前,就是說你這一段時間所修的法內心調伏多少,見解有多麼增上,對心性的認識今天有多少等等。因此,還有很多很多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如阿底峽尊者曾經說:“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為墮入三惡趣之因”,也就是我們平常在探討過程當中並不是太著重於形式。無論你以上學習過多少理論,無論你以上參加過多少法會,或者是你念誦過多少心咒、念誦過多少儀軌,做過很多很多善行,當然功德應該是有的,因為我們時時都在講解因果不虛。但是當前講的最多的是你的內心調伏多少?你對見解的認識有多少?相信每一個修行者平常無論從事什麼法,一切都是為了追求解脫,說得白一些就是為了尋求心性。那麼我們今天就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若在調伏自己的內心成辦心性的話,你現前對心性的認識有多少,成辦這個見解已達到多高的境界,相信每一個人平常在聽聞我們這個傳承的時候,可能這方面說得更多一些。但是下面我們稍稍探討一些,為什麼我們平常一講解就要講解你的心調伏多少,你對見解的認識有多少等等呢?因為這根據個人的根機、個人的條件來樹立。在眾多教言當中曰:“根據你的心力強弱來樹立下品、中品和上品。”
下品心力者,就像我們平常所看得見的,總體當中他對佛法的信心是具有的,但是在從事一切善行過程當中他並不考慮很多。我的內心改變多少,我的貪嗔癡煩惱減少多少,我對見解認識的程度達到多高等等,他平常並不會太重視於這些,只是一味去做一些善。無論你去參加法會,或者是謁見導師,或者是朝拜神山,要不平常念誦一些心咒,因此所做的一系列善法,只是著重于這個行為,而不太著重於你的心改變多少,貪嗔癡煩惱減少多少。
我們先舉個例子,很多人從事這些善法的時候,這些善事當然他也有做完的時候,比如你到某個地方謁見一位導師,某個地方參加一次法會,但這些法會時間都是有限制性的,當這個限制的時間圓滿以後,你可能就要回歸到自己的住處,如果只是帶著“這個法會我已經參加完了,圓滿的結束了,這幾天的時間我很開心”,因此也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大事。但實際上他並不考慮很多,由於這一段時間也好,這幾天的法會當中,它雖然作為一個成辦解脫的方便法,但對我的內心調伏多少,我對見解的認識已達到多高,恐怕他不太注重於這個,他本身也沒有往這方面想,這是下品心力者,我相信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這樣的。
但是可能有些人會問,剛開始進入佛門的時候,相信多數都是下品心力者,難道這個過程是不對的嗎?因為沒有什麼對與錯。我們今天傳講這一系列道理,就是明知我現前處於哪一個階段中,那麼再問問你內心對解脫的渴望心有多強?因此這時候所做的行為和思想必須要合一。
我們先舉個例子,像往昔掙分的時候,我今天要掙兩分,但是你行為當中只做一分的話,最終只能得到一分,所以我們必須把行為和思想合為一體,心裡想多少我就做多少,我們剛剛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今天可能處於下品心力,但即便是這樣,當然我們的內心有所增長甚至還需要更加增上,原因是什麼呢?時時都在講解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並且下麵還講解輪回過患、業之因果。所以說,由於這些因緣,真需要往內多觀察觀察。這是第一,下品心力者。
這個我們可以廣集很多很多行為當中,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每天都行持著很多很多法,無論你在家裡獨自一人修學,還是與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共修,或者是我跑到很遠的地方參加一次法會等等,但此時就得先問問自己的內心,你這次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怎麼樣的?如果一切都是為了走一個過程,反正我把這件事情做完,這就是我今天所做一切善行的真正目的,若是不再更多去考慮自己的內心,不再更多去考慮見解,我相信成辦這樣的目的地,時間可能很長。這是下品心力。
中品者,在行持一切善法過程當中,他會著重於自己的心,時時都觀待自己的內心,尤其是從逆緣的角度來說,貪嗔癡煩惱是否有所減少?功德方面是否有所增上?雖然往內在稍微觀待,但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觀待的程度並不是太強,也就是說他對消盡一切煩惱、功德增長也稍稍重視,但不太重視。平常是在觀照一些,但不是太關注,這是中品心力者。
我們今天可不是在講故事,而在講解我們當前修學過程當中是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之中。從成辦解脫的時間上來說,下品心力成辦解脫的時間是非常非常長,是未來的未來。中品心力者,當你在行持一切善法過程當中,多多少少還關注一些自己的內心,所以成辦解脫的時間比前者更接近,但也是未來的時候。但你若內心想到我今生必須成辦解脫,必須得具備上品心力,那麼更關注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逆緣——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憑藉我們平常的行為,逆緣——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順緣——出離心、菩提心、信心以及見解有多麼增上,從這方面時時觀待。當我們所行持一切善法沒起到切實作用的時候,我們還要去尋找更殊勝、更圓滿的一些法義,這是上品心力者。
由於我們這個傳承本身的特點是針對上品心力者傳講的,因此每當弟子與弟子之間討論的時候,以及在謁見導師期間,每次我們都在講解,憑藉你這一段時間的修行,你的內心有多少改變,你現前對見解的認識已達到多高的層次,包括憑藉你的見解對夢境以及出定起到多大的作用。現前我們好像直接在講解見解,但這是針對上品心力者,因為我們最大的願望是我今生要成辦解脫。今生的時間,可能有些是當下,有些是幾個月,有些是幾年,但一生當中我必須成辦解脫者,必須這樣去觀待!
我們先舉個例子,世間人在成辦事業的時候就看看他的心力。比如說你想賺十塊錢,但你把這個時間定成一個月以後才賺十塊錢,那你賺錢的速度非常慢。但有一個人的目標是我一天要掙十塊錢,那麼他的行為等一系列完全與一個月以後掙十塊錢的這個人的行為以及思想不同。由於他的想法不同,做法也就不同,因此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一切都取決於心力。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時時都需要多觀待一下自己的內心,別光說著我平常行持多少善行。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曰:“自心與法不能融契,則無法調順煩惱怨敵”,指的是什麼呢?因為當前你所修的法一切沒有起到調伏內心的作用,僅僅走一個過程,那麼即便你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這就一再強調我們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
我平常也告誡,當然有些話只是小面積地說說,要是廣泛說的話,因為人的思想很複雜,他可能時時都會關注每一句,由於個人的智慧在解讀每一句話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理解成各式各樣的結果,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過失,像有些與佛法有關係,也與佛法不是太有關係的詞,我們很少在大眾的時候宣講。有時候你們覺得真的需要一些,因為現前很多人都喜歡聽這樣的話,如果單單只聽一個純正的佛教,就感覺到很孤獨,覺得好像沒多大意思。若是和世間交雜在一起,甚至和世間做出很多相同一些地方的行為,就覺得挺好玩的,尤其年輕人非常喜歡這樣的行為。比如國外很多高僧大德,你要是平常行為非常嚴肅,就是說言論非常嚴肅的人,就覺得自己和他之間好像有一層什麼東西擋住,總之感覺到無法接近他。若這位導師平常是一個什麼都並不是很忌諱的人,就覺得很親切。但是當然,有些人面前感覺到是這樣的,但不知道另一些人會解讀成什麼樣。
我相信這一段時間你們也看到很多微信,比如說有些導師做出一些行為的時候,有些可能會解讀這也挺好的,這也更接近我們的思想,所以平常交流起來也挺好,但是很多人可能就在指責這樣的行為,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到底怎麼去判斷呢?我想還是別去判斷他。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修行者,修行者應該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就叫修行。比如在藏傳佛教當中法稱之為什麼呢?叫“趨”。趨是什麼呢?趨是法的意思。但還有另一個意思,它就叫做改造的意思,也叫調伏的意思。那就說,這個法是改造和調伏的意思,那改造的對境是誰呢?當然不是外而是自己的內心,改造的是自己,這就叫法。所以應該這樣。
平常我們在宣講這樣道理的過程當中都會覺得,這個法門是否過於太拘束、過於太嚴格,天天都在講解你的內心有多少改變,你對見解的認識達到有多高等等,好像平常很不講解一些與世間相關的事情。但有時候我就給很多人開玩笑說,先問問你自己,你當今進入佛門,心裡帶著的願望是什麼呢?比如說你的企圖是什麼?我們先舉個例子,像世間很多人單單在世間當中混得也挺不錯的,但是由於對佛法心生淨信的緣故,他可以放棄世間很多,當然也並不代表從此以後就不需要依人間煙火,他還需要吃飯,他還需要穿衣,但是在以後的時間裡,他可能更著重于修法。因為我們剛剛已經說過,他前面有一定的條件,但是後期對佛法心生淨信,所以那時候偏重于修法,像這樣的人他以後對世間的追求心不是很大。那麼我們今天所講解的是非常非常適合於這樣的根機。
第二,像有些人在世間當中混得不太好,我進入佛門當然也是由於宿世的因緣,今生也對佛法的一種認識,我對佛法還是挺有信心的,但是同時還要圓滿自己的另一個欲望,什麼呢?我要借助這個平臺創造一些世間的事業,我要掙點錢;或者我要去搞一些名聲,讓很多人知道我;我要憑藉這個得到一些財富。若是這樣的話,我剛剛所說的,我們當前的這種做法已經圓融一切,但是由於剛開始入門期間,由於我們見解等多方面一下達不到這麼高的地步,這時候他就會怎麼樣呢?不由自主的往其他方面去發展。怎麼辦呢?首先我要把我這個“口”養好,因為如今這個時代,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掙錢最快的就是口,所以我得把這個口養好。比如現前不是有很多買保險的地方,我不買“身保險”也不買“心保險”,我就要買“口保險”,原因是什麼呢?它對我太重要了。至於以下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的,一切都要憑藉它。當然你可以往這方面去發展一些。
我們平常看見,當然我並不是指責這些啊,像有些人可能就做很多很多形式上面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前一再強調,我們這種講法,對一再心裡想著我要追求解脫的人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符合的,但是你要是還有其他的一些思想,也符合、也不太符合。符合指的是什麼呢?當一切圓滿的時候,禪宗有這麼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我相信一切都是財寶,不需要再去追求什麼,但是這樣的境界可不是一兩天就能成辦得了的,我還沒有成辦之前該怎麼去成辦我的名利呢?這時候就得像我們剛剛所說的,就看看哪樣是最好的,你就在靠哪一方面。比如說,就要帶著很多很多人搞一些形式的佛法,這個可能會對你的利益大一點,暫時可能掙得多一些。當然,現前很多人的思想觀念也逐漸改變,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我相信身邊有很多很多人恭敬你,所以你決定餓不著,也會冷不著,但由於很多人思想有點偏邪的緣故,僅憑藉這個恐怕也不大滿足,可能就有其他的思想。但是暫時我剛剛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求解脫的話,那麼必須得這樣——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所以這一段時間裡,我們一再強調,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修行者,你的性格有多少改善,這是我們時時強調的一句話。你的性格要是沒有改善,以上的修法只能說對你的心沒有起到切實之作用,這種修法說白了就是沒有意義。在《普賢上師言教》《功德藏》之中說“只順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指的是什麼呢?因為我們通常所講解的一切功德不在於你以上做過多少善行,別說你看過多少本書,別說你參加過多少法會,也別說你朝拜過多少神山等等等等,真正的功德應該立在你的內心,當前從善的角度來說改善多少。
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身邊所有的修行者,修行不是說等到死亡以後到某一個地方去,認為這就是修行最終的目的地,當然不是!修行從今天開始做起,要看看修行對你起到多大的作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性格改變、言語改善,一切一切既符合他人的條件,讓自己的內心煩惱越來越消盡,這就是修行的功德。如果性格等一系列逆緣並沒有改善,說我平常修行還不錯,尤其在安住過程當中什麼明空不二,什麼便智雙運,什麼體用一如等一系列見解,相似好像具備,說是相似可能你還是觀照出來的。觀照,憑藉我們現前去閱讀幾本書,我相信這個你也通達,這並不代表你真的已經通達這個見解,所以還是多去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時時銘記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言“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調伏自己的內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無論你當前修學什麼法門,當內心沒有清淨,順著一切逆緣飄動的時候,你就不在修行佛教,光口中說我在修學佛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這一點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也曾經說過“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就是說,你當前無論修學什麼法門,身作禮拜、口念誦咒語、調伏內心等一系列善行沒有起到對治貪嗔癡煩惱的作用,哪怕你平常做的善行從表面上有多麼廣大,那麼一切對你來說沒有絲毫之利益,只是表面的一個形象而已。就像某一個獵人外面披著一個袈裟說我就是出家人,裡面拿著自己的刀槍就到山上去打獵,沒有絲毫之差異!所以我們現前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外在,需要改變的主要是內在。當內心改變的這一瞬間,外在一切自然和諧,所以平常真的需要這樣。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人間佛法,只要有這樣的佛教,你無論活在世上的時間有多長,相信這一段時間是充滿快樂、充滿幸福的,就是由於我們當前修學佛法完全按照正道的方式做的緣故。若不是這樣,今生你可能這個過程還是一直是煩惱,最終得到的還是煩惱的結局,會更煩惱。希望剛剛我們所說的,由於根機有強弱,因此分為下品、中品和上品,那麼今天我們就得問問自己。
這兩天在修行方面,是的,我也在強調凡是修學我們這個傳承的弟子們,首先必須把加行修完,再開始進入正行。有些人也會問,難道所修的一切法都是特定的嗎?當然這個倒我也懂,法本身沒有特定的法。法一旦有特定的法,那八萬四千種法門自然對它產生誹謗,無意當中自然就在誹謗八萬四千種法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法是特定的。所以這一點我相信每個人都懂法沒有特定的法,八萬四千種法門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機而論,而宣說的。那麼今天我們在修的過程當中為何一再強調先把前面做好,再開始修學後面呢?當然我也知道,前面修的過程當中,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修過加行,那麼修學加行過程當中真的還是需要多去觀待一下自己的內心。因為我今天在講解某一個,無論舉個例子,或者是在解說某一個事情的時候,就在傳達一個資訊。這個資訊就是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要多認識、多往自己的內心觀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下品、中品,還是上品心力者,這對你今生成辦解脫有著很直接的關聯!
比如,當你在修學過程當中,前面所有的一系列可能僅僅是為了數量,當然配同著一些觀想這是特定的,但是多數還是為了數量。在這個過程當中關注自己的內心,我的見解有多麼增上,我的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可能有些人會有一些,但是不會時時去關注它。而是天天想到這件事情我什麼時候能完成得了,一再追求的是數量,一再追求的是形式,決定的。但是我們當前所修的上師瑜伽在內,它並不著重於數量,也不著重於形式,時時都在講解在運用正行過程當中,以兩種方式來調伏自己的內心,哪怕是一秒一分都在觀待自己的內心有多少改善。它可不像我們所說的我的心改善多少,恐怕也不是這樣的,而是時時都在關注自己的內心。這個我想在座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感覺吧,這就是上下不同的區別。
若是這樣的,那為何不直接讓他進入前面?比如說我們在修正行上師瑜伽期間,上師瑜伽既是加行又是正行,那為何不讓他直接進入上師瑜伽呢?因為它既是加行又是正行。不!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太沉重了。因為在我的身邊也遇到類似這樣很多的事情,修到一定的時候由於所聽到的謠言太多,認為我今天一切不順利的緣故,可能就是前面某些法沒有做到,就是這個原因,因此我現前應該返回去把前面的這些事情做完,這樣一來可能在後面成辦正行過程當中更順利一些。好的,心裡想的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恐怕也不是像你所想的那麼簡單。當然我也會順從他的心願,讓他先把前面的這一系列做好,一方面是為了積資淨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以後修學正行過程當中堵住他所有的一切路。你今天可以找藉口,說我前面的這件事情沒做好,因此導致成後面不太順利,那麼後期當你做完以後你再找什麼藉口呢?你說前面沒做好,但你已經做完了。所以有時候我也在問很多人,為什麼你不說《大藏經》沒念完的原因,所以我今天產生一系列不順心的事情呢?但沒人想。因此很多很多都是教條性的,聽來的謠言就是這樣的。
但是無論是怎麼樣,這一段時間我也盡可能告誡所有的人,先把加行修完再開始步入正行,這樣一來,後期你的煩惱也會少一些,我在為你傳講過程當中也可以把次第一系列圓滿法賜予給你。要不,我們說導師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也是三寶的總集,導師的語為法,但是當時我們可想不到導師的語為正法,還是覺得自己的思想超越上師的教法。所以為了堵住前面一系列,因此我們前面是這麼在修。但要記住,如是傳講的真正目的,我們並不是說這樣好與壞,而是在傳遞一個道理,要時時著重於調伏自己的內心,因為這也是佛教的宗旨。華智仁波切曾經說:“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指的還是這個道理。所以還是多去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
近這一段時間裡我身體一直都不好,要不到醫院去輸液,要不天天在家裡做一些理療、吃吃藥,所以我們沒有講成多少法。但是我相信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很多法,甚至平常當條件允許的時候,也盡可能在說一些道理,如是傳講的真正目的在於何處呢?就是讓每一個修行者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因為要記住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這一點是我們時時所傳遞的一個資訊。若是沒有它,上面我們所講解的一系列,無論是心力強弱等等,對你來說恐怕沒有那麼很強的感覺,原因是什麼呢?哪怕是心力強、心力弱,反正就是那麼回事。但是當有了共同前行的陪伴,你就會覺得三種心力我應該選擇什麼為好,因為緊接著還知道什麼叫輪回之痛苦,還知道業之因果,所以這時候更加去追求適合個人的條件。即便當前自己不具備這些條件,還會往上增上,這是特定的,所以同時還需要想到人身難得與壽命無常,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雖然活在世上,但是可怕的無常何時降臨到我們的身旁誰都不知道,我相信你們身邊,即便是這兩天也陸續聽到有人即將要面臨死亡等一系列顯現,甚至有些已經死了,雖然這些顯現暫時沒有落到我們的身邊,但是不久的將來會落到我們的身旁。下一個人聽到的是我們這些人即將要面臨死亡,甚至已經步入死亡等等,恐怕就是這麼一個下場,這是不久的將來,特定的!我們天天都在說,再過五十年,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幾乎已經不在世上了,五十年!也就是說餘下的時間裡可能最多就是五十年,做得好也就是那麼多,做得不好也就是那麼多,反正五十年以後我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這是特定的!
要讓一個人形成一個勝利者、一個贏家,光憑藉眼前的這些事情做得好與壞,這個真的從我們佛法的角度來說還不是一個贏家,也不是一個勝利者。因為在面對死亡以及在面對現實很多很多事情過程當中,由於對很多事情的認識還不透徹的緣故,難免給自己帶來很多很多煩惱。家庭煩惱、事業煩惱、很多健康方面的煩惱等等等等,決定有很多很多煩惱,就是對事物的認識不透徹的緣故,也就是說這是當前的煩惱,但是這些我相信順著時間會淡泊一切。
舉個例子,若是說到煩惱和痛苦,當自己父母去世的那一瞬間,可能是世界上自己一生當中最煩惱、最痛苦的一天,就是那一時刻。但不是到了兩三天以後也就變淡了嗎?這我相信一切都會變淡,這倒好辦,但是面臨死亡前恐怕沒有那麼簡單,那時候無論你身邊有多少親朋好友,無論你當前生活條件有多麼優越,恐怕誰都幫不了你,即便當時把你放在金銀的寶幢之上,甚至身邊堆積各式各樣的財富,恐怕你也不會生起一絲毫之快樂,甚至由於看見這些景象的緣故,還對世間更貪執,內心更痛苦。因為你當前已經知道我雖然擁有那麼多,但現前沒法帶走它,沒法去享用它,就好比餓鬼道當中有外障和內障。外障,他眼前能看得見很多財富,也看得見很多很多食物,但是由於旁邊有很多很多守持,幾十年當中吃不到一粒米,也喝不到一滴水,他不是看不見,身邊全都是食物和水,但由於沒有能力去拿這個,甚至你要去拿這個,身邊守持這些食物兵卒可能會把你打得要死不活。也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講解餓鬼道的痛苦,在面臨這樣的狀態當中,你可能就是一個餓鬼道。眼前能看得見一切,但是沒有能力去享用它,雖然這些又是屬於我的名下,屬於我的東西,但我又不能享受,因此帶著這樣滿肚子的痛苦,心裡想一想還是很不是滋味的。所以希望你們還是往無常方面多去觀照一些,要記住我們永遠不會像今天一般,這時候你會越來越知道修行對自己有多麼重要,尤其今生成辦解脫有多麼重要。
但是有時候我們對這個“解脫”的認識還不夠細緻,總認為到達某一個地方這就叫解脫地方,名稱為解脫。就好比中國有很多地方,叫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等有很多地方,認為解脫可能就是一個地名,當然不是這樣!解脫是一個境界,指的是什麼呢?解脫指的是順緣,好的一面名稱,好的一面一旦呈現的時候,就充分說明逆緣方面已經得以消失。
逆緣指的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從逆的角度來講解。解脫是一個光明,是一種快樂,永恆不變的快樂,那麼就充分地說明他已經從痛苦當中解救,完全沒有痛苦。那麼首先要認清到痛苦的來源,對一切萬物的本性沒有很好的認識之前,我們會把一個壓根不會起煩惱的事情,由於對它產生極大的貪執而導致成煩惱的起因。舉個例子,昨晚上做夢的時候夢本來是虛幻的,相信每一個人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會出一口氣,無論晚上做的是什麼夢,包括是噩夢也會歎一口氣,噢!原來是假的,所以這時候心情也就平靜下來。就是當一醒來瞬間的這一念,消盡了整個晚上幾個小時的一切煩惱,那麼這幾個小時的煩惱來自於什麼呢?當早上一瞬間醒來的時間知道它是虛幻,就說明它不是真實的東西,但為什麼幾個小時還在折磨你呢?因為你把虛假的東西當成太真實了,這就是我們平常修行的目的,要認清到一切萬物的本性。
比如說,我們平常由於夢中不知道夢是虛幻的原因,所以它會折磨我們幾個小時,還算可以啊!由於我們平常也可以是人間這個體系也好,平常的習慣也罷,睡覺的時間大概就這麼長。一旦這個睡覺的時間是一千年、一萬年的話,它會折磨我們一千年、一萬年,本來就是一場虛假的東西,它會折磨我們很長時間!但無論時間長短,我們先擱置一旁,總之,晚上做夢的時候夢本來就是虛幻的,這一點每當醒來的這一瞬間人人都知道,但由於在夢中不知道它是虛幻的原因,它會折磨你幾個小時,讓你在裡面笑,讓你在裡面哭,讓你做出各式各樣的那些表情出來,實際上它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東西,由於我們不知道它虛幻是虛幻的原因而折磨幾個小時,直至醒來為止,那麼這就叫逆緣。
逆緣煩惱來自於什麼呢?把虛幻當成真實的原因造成的。一旦要是認清虛幻為虛幻的話,它就叫做解脫,是順緣方面的功德。比如說,晚上做夢的時候,一旦夢中認識到夢為虛幻的話,那麼即便有什麼樣的夢境,對你不會造成一絲毫之影響,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已經知道它是虛幻的。無論這個時間長達多少,你永遠是快樂的,甚至你可以駕馭一切夢境,你想有夢,它就有夢,因為你可以駕馭它。就如同一個老人看著小孩子們在玩耍一般,老年人由於太老的緣故,這時候他的思想不集中,他可能要不在呆呆的一個無念狀態當中,要不可能他的思想已經走神在想另一個事情,此時小孩子們在前面如何玩耍跳來跳去,對他不會造成一絲毫之影響,這只是舉的例子啊。也就是說,若是夢中知道夢是虛幻的話,你可以繼續往下做夢,你可以做噩夢也可以做善夢,無論做什麼樣的夢境,它永遠不會束縛你的心,不會讓你產生一絲毫之痛苦。
比如,我們平常夢裡頭一條狗咬你,你既有恐懼,後面咬到你的時候還會痛苦。但是你要是一旦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你可以讓一千條狗、一萬條狗來咬你,一切都變成一種游舞和莊嚴,原因是什麼呢?很好看哪!夢境會顯得更莊嚴、更熱鬧,但是它永遠不會束縛你的心,因為你知道一切都是虛幻。就好比你現前把眼睛閉上,此時開始幻想前面有一條狗,但你知道它是虛幻的時候,這條狗有多麼大,可能高得比幾層樓還高,但是也不會動一根毫毛。但平常現實當中我們把狗當成狗,可能有些人會想,現實當中和我們所想的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現實當中由於長期對這件事情執著太強的緣故,它就變成一個固定性,它就變成實實在在。就像一條水,水平常它是融化,可以流動性的,但是遇到冬季這樣的緣,它就變成堅固的一個冰塊,由於長期慢慢慢慢形成一個大的冰塊,你要想把它化掉也不是一瞬間,還需要慢慢慢慢化掉。
當前我們對一切萬法總覺得這個和夢中有點不一樣,因為現實所看得見的一切太真實了,就是因為對它的執著時間太長了!舉個例子,說往昔印度有一個地方一個村莊,當時有一個老太婆,都說這個老太婆是魔女,好像那一段時間也挺怪的,一到下午誰接觸這個老太婆,家裡好像會出一些災難,所以這個村莊一到下午,誰都在躲這個老太婆,但是長期下來村裡人都覺得這個還是很不方便。比如說你要是家裡沒事的時候,下午我早點可以關門休息,但是我要是有事的話我必須得出門,一旦要是在路上碰到她的話不是還要倒楣嗎?這個非常非常不好辦。所以後期村裡很多老人聚集在一起商量,要不我們就把這個老人就搬到另一個地方,從此以後見不到的一個地方,我們就給她建個小小的房子,就讓她一人待在那邊。後面大家一致同意這樣,此時就把老太婆就遷到另一個地方。
當時老太婆心裡很不舒服,很難接受這個觀念:為什麼我是魔鬼啊?因為這個村莊裡頭憑她的長相,比她難看的人多得不得了,為什麼一定我是魔呢?如果憑性格,我的性格還算不錯,為什麼我一定是魔鬼呢?所以老太婆一直不服氣。但沒辦法,一個村子裡面的力氣和一個老太婆對比的話,當然老太婆無法反抗他們。但是唯一讓老太婆做得到的就是憑藉心念,我心裡去想。我身體已經老到這個地步,直接對抗可能是我做不了,但是我心裡可以幻想啊!從那天起她就想,我要是能變成一隻老虎多好啊!老虎就說明我可以直接去對抗他們,所以老太婆就在那邊天天想自己是老虎,自己是老虎。時間長了,前面光需要強行,因為老太婆知道自己不是老虎,但是強行讓自己想我就是老虎、我就是老虎!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但是時間長了以後,就變成習慣也好,這個習氣的力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潛意識的力量,她自己真感覺到沒有像前面般那麼強行觀自己是老虎,而是有點隱隱地感覺到我就是老虎,這只是她自己的一種想像。她繼續觀自己是老虎、自己是老虎,到一定的時候真的自己的思想完全已經集中到一個老虎之外,再沒有什麼其他想法的時候,她就變老虎了!心的力量就這麼強,就完全沒有其他的思想,一切均變成“我就是老虎”一念的時候,最終達成她自己也覺得我就是老虎,真變成老虎,就開始傷及這個村莊裡面的人。
心的力量就是這樣的。我們今天由於把山河大地當成太真實的原因,由於長時間,不是今生一世,而是無始以來一直把它當做是最真實的緣故。下面我們還會稍稍講解一些任運八門,就是六別法等等,稍稍知道一基現二道,何時第一次呈現一切形象的時候,它是什麼一種形象,逐漸開始對形象產生執著,這個執著,外面的形象從無逐漸開始變成有、有、有、有……變成今天一些堅硬的東西,就是由於執著太強的緣故造成的。
所以我們所說的開悟、開悟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讓我們認清一切萬法的本性,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煩惱,從順緣的角度就能得到光明之境界,這就是我們當前修行的真正目的。解脫不是一個地名,它可以說是一種境界,可以說是一門智慧,也可以說是一種享用的快樂,怎麼去理解都行,總之就是這樣,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時時要關注自己的內心。修行不要僅僅想到我在座上,由於沒人干擾自己的緣故,好像覺得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但當在出定的時候面對各式各樣人期間,內心的煩惱還是與往昔相同,那就幾乎算不上是一個修行者。修行不是僅僅在座上你有多麼清淨,座下的時候一樣要清淨,若不清淨及時要改變自己的內心。
相信由於我們時時都在講解這些道理的緣故,平常這樣的話語我聽的很少:誰煩惱有多麼沉重,誰煩惱多麼沉重。當然不一定沒有煩惱,但是希望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是非常好的。在我們的這個圈圍當中,最好的是他永遠不會在我面前說誰好、誰不好,很少講這樣敏感的對境。我想這個很好,因為這兩天陸續聽到很多人說這個那個,我就及時打斷他的話,這個先不說吧,你自己去評論他,當你對他有信心的時候你就去依止,好好去修他的法,沒信心的時候也別說他好與壞。因為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我身邊所有的一切活佛不是商品,不需要你來說好與壞,即便好與壞,好到什麼程度我也不會賣給你。你若想依止,覺得依止這樣的導師對我今生成辦解脫有利益的話,那你去依止,我當然羡慕。但若是覺得,你覺得在你的面前恐怕不太清淨的話,你也不需要說他的一些壞話。”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深的教言。當然上師講解的不是教言又是什麼呢?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系列普及到所有的一切事上面。何必要說他好與壞呢?他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他不是商品,你不會覺得好就想把他帶回家吧?我想他也不會跟著你走,那何必說他有好有壞呢?就那麼天天都要有一個結果,沒必要的、沒必要!當你內心煩惱的時候相信誰都是壞人,雖然我比你們坐得高一點,就是包括我在內,我決定也是最壞的人;當內心清淨的這一時刻,你的怨敵也是最清淨的人,一切取決於你。所以這兩天我陸續在微信上面看見,無論是藏傳佛教或者是漢傳佛教,在上面講很多很多是非的事情。我就覺得,天呐!當你說這個人不好的時候,你決定比他更不好!
以前昌根阿瑞仁波切時代,喇嘛仁波切曾經講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帶著他的女兒來見昌根阿瑞仁波切,說他的這個女兒很奇特,奇特什麼呢?平常什麼都看得見,能看得見人,還能看得見非人,所以每當在家的時候突然又說道,“來了一個老太太”、“來了一個什麼中年人”,把家裡嚇得!所以每次到了晚上,家人早點讓她吃完飯不讓她出門,因為家裡嚇得,尤其是小孩子沒法與她一起生活。甚至平常由於這樣的一些顯現,導致成她自己精神也不太正常,很不正常也不是,就是有點古古怪怪的。當時她的家人在昌根阿瑞仁波切面前問:她這個怎麼辦?昌根阿瑞仁波切問她:“你在看見非人的同時能看見佛像嗎?”她說佛看不見,只看見鬼道的一些眾生。昌根阿瑞仁波切說:“你可能和鬼還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什麼樣的內心才能看見什麼樣的,比如說鬼道的才能看見鬼,人能看見人。”因此,從這一句話當中就能明白,壞人能看得見壞,好人就能看得見好,當你說某個人不是的時候,你比這個人還不是,這是特定的事,要記住!我相信你沒有那麼高尚的智慧,你能辨別出什麼好與壞,釋迦牟尼佛整個教言當中,永遠不講解那麼多是非的話語,難道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不高嗎?智慧越高的更是平等的,但是越說是非話的人越說明他的內心煩惱更沉重。
要記住,我們今天可不是在指責誰,也不是在講故事,而在說修行必須調伏自己的內心,與這種相關的事情及時要斷除。別光想到“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嗡瑪尼唄美吽舍”、“嗡啊吽班匝兒格熱班瑪思德吽”、什麼都不想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身要七支坐法、語要排出九節佛風、意要發菩提心,這就叫修行嗎?可能是修行的一種,但不是全面的。無論以什麼樣的方便,修行主要所對治的是自己的內心,心要是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表面即便做一些身要七支坐法、語要排出九節風,沒有絲毫之利益。前面已經說過“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指的就是這個,就讓我們別太裝,別做一些沒有絲毫利益的形式,就是告誡這一點。修行應該時時,無論在座上,座上憑藉這樣的方便去對治自己的內心,座下時時關注自己的內心,這就叫修行,要記住這一點。
所以我們剛剛所說的,從多多少少的角度來說還是挺好的,因為我們永遠不講解他人的好與壞,是非的話越來越少,恐怕一方面是怕這位導師平常非常不喜歡這樣話語原因吧。我們當然也不分什麼外和內,但有時候常年不在我們身邊的人,有時候遇到一些的時候就說出很多很多是非的話語,從這些角度我就更敬佩我們身邊的這些弟子們,因為永遠不講解這些是非的話語。不講解意味著什麼呢?當然講出來的時候是煩惱達到極頂的地步,因為煩惱還要分為幾個層次,煩惱稍稍不是太嚴重的時候,他可以存在心中不需要噴出來,這個不是說沒有煩惱,但是沒有達到極頂。當口裡噴出來的時候你的煩惱已經達到極頂,沒辦法!就像氣球達到一定的時候它只有爆炸,爆炸的時候裡面的氣就跑到外面了,這是氣最充足的時候,但是要記住決定會傷到自身,因為氣球破了,你自己已經“破”了。你“破”了什麼呢?破了解脫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希望。我們不能說沒有煩惱,但是既有煩惱也要存在自己的心中,決定不要讓它從口裡噴出來!這方面我們還是算非常非常不錯,所以我們時時也在講解禍由口出,因為這是煩惱達到極頂的一種表現。有時候我們這麼講解也不是指責某一個人,總體當中該表揚的地方咱們表揚一些,也就依靠這樣的方式也知道自己現前做法是對的,不對的地方咱們又開始指責一些,要讓他及時改變,這樣一來,這就叫修行。
是的,我們下面就要講解直斷與頓超,可能很多人都期待著什麼叫做直斷?什麼叫做頓超?尤其我們這次講解直斷主要從,就是說一個現證真實見解之外的一些偏袒,前兩天我們也一再強調這樣的一些境界,所以從這方面講解,我想對你以下修行決定有很好的幫助,這是特定的事情。但是同時還需要講解一些行為,光在座上,我相信座上你決定是一個菩薩,菩薩當中的菩薩,原因是什麼呢?由於沒有很多人的干擾。當然,自身的習氣而導致成一些煩惱情緒可能會有的,但是這個反正天不知、地不知、你不知,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我們只能說他是個菩薩一樣的,相對可能煩惱會少,煩惱有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很少。但是我們今天需要的是,菩薩不僅僅在座上短短一兩個小時當中要當菩薩,而要把晝夜二十四個小時都要當成菩薩,那這時候應該時時站在菩薩的角度去觀待一切,就是要改變自己的內心。要是這樣的話,作為出家人當然沒得說,是時時所恭敬的對境,即便是在家居士,從現前生活的角度來說,煩惱越來越減輕,生活過得越來越充足、越來越幸福,憑藉這樣的方式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就是我們當前修行的全部,大概就是這樣。
下面我稍稍念一點點,做一點點解釋,蓮花生大師的開示——《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
【我又轉化了一個話題:“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之修法,它們的區別何在?”蓮師解釋說:“所謂本來清淨是指所證悟之見解實相能得以現前;而任運超越則是說現見光明之後,最後就趨入法性現量境界,此乃遠離伺察意之一種特殊方便。”】
【我】德欽朗巴是藏傳佛教的一位大伏藏師【問蓮花生大師:“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之修法,”】本來清淨指的是直斷,說白了也就是我們當前所修的上師瑜伽就叫直斷。任運超越指的是頓超,又從另一個名稱來說——“修光明境界”。兩種修法,【“它們的區別何在?”蓮師解釋說:“所謂本來清淨是指所證悟之見解實相能得以現前;”】當前可以證到心性。但是修學方式頓超,當然頓超也是為了證悟見解,這是一如的,只是證悟到的名稱,比如說直斷講解什麼呢?它講解實相般若、體用一如、便智雙運等等。但頓超講解的是什麼呢?圓滿光明境界、童子瓶身界等等等等名稱,但實際上還是講解心性本身的特點。
但從修學方法上面有著很大區別,我們往下看,【“而任運超越則是說現見光明之後,最後就趨入法性現量境界,此乃遠離伺察意之一種特殊方便。”】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是修行方便有著很大的差距。雖然在《大圓勝慧》當中從九個角度講解直斷與頓超不同的地方,當然主要還是從呈現的光明境界以及在面臨臨終的時候成辦解脫一些殊勝地處,講解九個不同的特點。但是兩者直接趨入心性是一如的,都是為了成辦心性是一如的,但修行方便有著很大的區別。
按照歷代傳承祖師在眾多教言當中曰:賢劫眾生煩惱不沉重的時候,單憑修學頓超成辦解脫也有這麼一個殊勝修學方式,不需要憑藉直斷的什麼基礎和陪伴,就僅僅修學頓超這麼一個殊勝方便即能成辦解脫。但是後面由於眾生煩惱太沉重的緣故,那麼沒有很好的直斷基礎,直接修學頓超是不得力的,原因在何處呢?因為修學頓超就變成什麼呢?貓等待老鼠一般。一到晚上貓一般都會在平常老鼠出洞最多的地方,就蹲在那邊看老鼠什麼時候出洞。當老鼠一出洞的時候就一躍,跳到老鼠身邊抓住老鼠。頓超修學也就變成這樣,因為它所修的是光明境界,但這個“光明”還要分為很多種光明,我們先不講解。主要是從外在形象當中赤裸見解,但是沒有見解的基礎,時時等待著會出現什麼樣的相呢?這是否叫圓空光,這是否叫金剛鏈等等,時時等待著某一個相呈現。由於沒有直斷的緣故,那麼這種修法就叫什麼呢?沒有直斷的修法,一切都處於思維造作之中,所以它當然不是什麼見解。
尤其我們再舉個例子,在修學頓超過程當中呈現不同的形象,我們可以認定它就是光明境界嗎?不、不,它還有很多種顯相。比如說業風飄動之相,還有一種覺性妙力之相,總體當中分為兩個階段。“業風飄動之相”指的是什麼呢?它不需要見解,自然在你面前呈現圓空光、金剛鏈等等。我想在南方相對少一點,因為天氣稍稍熱一些,很多人在家裡洗個澡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北方,由於天氣太冷的原因,所以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到了需要放鬆的時候就到一個澡堂,滿地都是澡堂,就到澡堂去。但是澡堂裡面由於所有的水都有溫度的緣故,它裡面的房子說大但是總之還是有限制性的,所以裡面的燈哪裡都開著,下面的蒸汽一旦與上面的光結合到一起,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光,所以一進入澡堂那完全進入另一個世界。因為各式各樣的彩虹,這邊一個彩虹、那邊一個彩虹,甚至有些還能看見彩虹旁邊有一些圓圓的,是否叫圓空光?所以對這些形象太執著,一進入澡堂就在那邊看著那個圓空光。“誒,你幹嘛的?”“我在修頓超。”頓超恐怕不是澡堂修出來的,因為歷代傳承祖師成辦解脫者沒一個從澡堂出來他就已經證悟光明境界,所以這些都是因緣和合形成的,但是很多不懂的人認為它可能是這樣,但是這些我們都知道,它是很多因緣和合而形成的一個相。業風飄動之相是你不需要有見解,但是眼前可以呈現很多相。
還有一種,我相信這一段時間有時也看見很多修行者,當這邊的太陽稍稍好一點就面對著太陽,光上好像有很多相,挺好看的。認為上面有些圓圓的什麼東西,有些各式各樣的彩虹,甚至也有不停在飄動這麼一個像鏈子,也像一個很細的鏈,又好像像一條龍也不像龍,反正就這麼個東西天天就在眼前飄動,說這個就叫頓超。當然不叫頓超!這就叫“業風飄動之相“,誰都有。
甚至前兩天我在很多眼科師面前一直都在問什麼叫“飛蚊症”?因為我必須搞清楚金剛鏈與飛蚊症兩者之間區別在何處?所以多數是眼睛不好的原因造成的,別說金剛鏈,可能就是眼睛不好的原因,一種病的症狀叫飛蚊症,就這麼一個黑黑的東西,突然又過去、又過來……這就是眼睛不好的預兆。要是繼續下去,你這一輩子有一天眼睛瞎都有可能,雖然是沒瞎之前說的瞎話,但總之也是不好的一種徵兆。
這是講解一些直斷與頓超之間的差異,這就叫業風飄動之相,它完全不需要見解。因此以後要銘記這一點,賢劫期間沒有直斷的基礎直接傳講頓超,像這樣傳承已經非常稀少,因為歷代傳承祖師已形成一種法規,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沉重的緣故,沒有一定的見解基礎去修學頓超的話,這個頓超不會有很好地增上,所以像亞青寺,你的直斷沒修到一定的地步之前是不講解頓超的。直斷是憑藉另一種修持方式赤裸心性,頓超是憑藉光明,眼前呈現本體本身具有的一切光明,依靠頓超本身的一種修學方式呈現在你的面前而達到見解,一切都是為了達到見解。直斷是往內樹立見解,頓超是往外影響到內而赤裸見解,總之一切都是為了赤裸見解,這一點之上是一如的,但是要記住必須有見解的基礎。
說到見解,我們還需要在上面稍稍提示的是,不能讓見解增上的最大障礙是執著,所以在頓超期間為什麼需要有直斷的基礎,就是怕你天天執著外面的相,天天等待著外面出現一個相,那麼這樣的修學方式,即便修多長時間也不會有很好見解增上,因此必須斷除一切執著。也就是這一段時間在單單修學直斷的過程中也告誡所有修行者,無論在修學過程中出現什麼樣的一些感覺,第一時間要知道斷除一切執著。有了執著是解脫最大的障礙,因此必須斷除執著,這是兩者之間從大方向的一種區別。
我們這兩天僅僅是聊聊天,但是時間不需要太長。時間不長的原因是,一方面我的身體緣故,有時候我自己也忘記我是一個病人,我相信很多弟子也會忘記我是一個病人,這時候我也完全就順著我自己心裡所想的,一講話就講很長時間,過兩天又會倒下,所以還不如我們每天稍稍說一點點,就不需要講解很多。
今天所講解,前面只是講解一些共同法,後面從文字上面,因為這個也不能講得太細緻,下面我們還要講解直斷期間,主要從逆緣的角度印證一些見解。但是頓超方面可能還不便講解很多,就像剛剛所說的業風飄動之相也不能說的過於太多,沒必要,因為我們現前並不是在修頓超,覺性妙力之相就更不宜講解,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覺性妙力之相還要從法性現前相、覺悟增長相、明智如量相,法性滅盡地相分為法性因滅盡地和果滅盡地兩種。因滅盡地以下都在講解頓超的一些境界,所以這些都稱之為覺性妙力之相,但是這個更不宜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講解,因為我們現前並不在修頓超。希望以後有一些地處條件的地方也能修學頓超,當然是最佳的一件事情,但是現前我們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都在修直斷,因此頓超方面只是稍稍提示一些。就是說,沒有直斷的基礎之下不宜修學頓超,對你也沒有什麼利益,尤其是眼前呈現一些景象,不要看到說《大圓勝慧》當中說有個什麼金剛鏈、有個什麼圓空光,因此這個是否也叫頓超?完全是兩個概念,因為剛剛已經說過,業風飄動之相也能呈現這樣的相。
記得我小時候幾歲起,因為那時候第一家裡條件也並不是太好,再加上我們家鄉記得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冬天地震多的不得了,小小的地震,所以村裡告誡所有人晚上不要睡在房間裡。因為高原地方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它並不結實,不需要什麼七級、八級,五六級基本上全都倒下了,所以還是讓大家都到外面,比如說房頂上,外面要是院子上面蓋著,就在上面睡著,晚上睡在那邊,尤其晚上月亮出來的時候就跟著月亮走,邊上就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也跟到一起在飄,就覺得好玩。那時候當然不知道它還叫這個名稱、那個名稱,後期才真正知道圓空光和金剛鏈可不是這樣的,相信以後我們在講解頓超的時候就能知道。
今天我們著重講解的是,眼前呈現無論你感覺到有多麼殊勝,一切都是虛幻的,尤其一切都來自於業風而不是覺性。是業風意味著什麼呢?它會障礙你的修行而不是對你修行造成幫助,那麼更不要去執著於它,不要關注於它,大概是這樣。
今天又講了一個多小時,大概就這麼多吧。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2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下面我們繼續講解這次所講解的這部教言。前面部分主要講解直斷與頓超之間的區別,後面講解關於修學直斷過程中容易呈現的一些逆緣,所以這次我們主要所講解的也是後半部分。

必然怎麼說,在座的很多人修學直斷的時間,有些可能稍稍長一些,但是相對之間還是在意識轉為道用的範圍當中,因此很高的一些密法還沒有求到。這個求,它並不是說在導師面前接受到這樣一個法,就認為我已經求到這樣的一個見解,但這個不見得自己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我們每當講解的時候都根據個人的條件在講解相應的法。

從我們當前所具備的條件來說,大多數還不具備這個條件,甚至這是從見解的角度講解的。從地處的條件來說,當然更不適於修學頓超。比如,從地處的條件來說,雪域高地我相信很多人都去過,一年四季還是挺晴朗的,但是在講解頓超的時候,還是講解從二月份到六月份之間這四個月不便修學頓超,因為當時地上的溫度挺高的,難免水蒸汽會飄到天空,因此天也沒有那麼藍。但是相對漢地,二月份至四月份的天空還是很藍的,那麼在雪域高地這個時間都不便修頓超,在漢地說地處條件就更不具備了。無論是從見解還是地處條件,以及主要是這方面,因此我們當前講解頓超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這次我們講解主要目的還是下半部分,就是關於修直斷過程中容易產生的一些逆緣。當然,像這樣的逆緣,說不定有時候是由於個人無知的緣故去創造這個見解,認為它就是真正的見解;要不可能有些在修學正確禪定的過程中,它只是一個過程,就相當於你從你自己的家到某一個終點站,路上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風景一般,無論當時的風景有多麼不好,它還是已經成為到達終點站更近的一個路。但這些都是很正常不過的,只不過是我們在實修過程中對這些見解有所瞭解以後,對以下修行能起到切實之作用。

前面我們稍稍講解一些這樣的道理,對我們以下修證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當前可以說,由於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沉重、福報淺薄的原因,遇到很多具德導師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但是說謠言的,無論是無知的人,甚至像這樣也沒有真正具功德者,反正各式各樣傳謠言的人越來越多,這時候難免會步入這樣的謠言當中,對我們以下成辦解脫會構成極大的障礙,因此,懂得這些道理就知道我以下該怎麼做。要不時時都處於謠言當中,你的修行就會變成沒有立足之地,就不知道我今天該做什麼。比如,我好好在修學一個法的時候,又聽到另一種謠言,是否我再去嘗試一下這個法?又去嘗試另一種法……所以永久都在漂泊之中,這樣對我們以下修行真會造成極大的障礙。時時要銘記一點,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我們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研究、去考驗自己,萬一無常降臨到身邊的時候,可能我們就要空手進入未來,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就要開始步入痛苦的這麼一個殿堂之中,那時候才真正知道不精進修法、不正確修法的過失。所以希望以後修學過程當中,當然前者我們必須懂得該怎麼去修學,這樣我們就有立足之地,無論各式各樣的謠言有多麼多,永遠搖動不了你這棵大樹,所以我們前面稍稍講解一些直斷與頓超。

平常像“頓超”這個詞,很多人面前可能是很陌生的,由於我們平常講得很少,甚至即便講解直斷的時候也很少樹立這樣的名稱。但是有些人說不定也聽說過這個頓超的名稱,甚至可能也閱讀過這方面的一些教言,因為當前這個時代,密乘雖然傳講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尤其是第七條,不具備根機、不具備成熟這個見解者面前,無論是自己親自去閱讀還是為這樣的人宣講,都會觸犯第七條根本誓言。說,天天都在說的,但是有些人面前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所以平常反正我去閱讀一下,看看裡面在說什麼?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間諜一樣,看看到底裡面有沒有什麼秘密,我們真不懂裡面有什麼。有時候要記住,讓我們別這樣去看的真正目的在於何處呢?就是說,你現前去閱讀對你沒有什麼利益的。相信每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奔著利益而走,但是當這樣去閱讀對你沒有利益,甚至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的時候,盡可能別去看,沒有什麼意義,反而剛剛所說的還會造很多很多業。

剛剛已經說過,由於現前這個時代,只要條件稍稍允許,我相信從某種角度來說,漢族人的手還是挺大方的,尤其當進入佛門之後,你要是為了這些,即便付出多大的代價,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願意,但是光是願意還不夠,有些時候我們還要守持三昧耶戒。此時可能有些會說,在某某某某導師面前並不是這樣的,但要記住,我們必須要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要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當然,我們也不說某一個人的做法不對,但是不符合歷代傳承祖師教言的時候,咱們也不指責對境,還是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為好。

歷代傳承祖師對這方面還是非常非常禁止的,也就是說很嚴格的。比如《大圓勝慧》,即便是《六中陰教授》當中的“法性中陰”等等等等,平常是很少傳講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也聽說過,在亞青寺雖然也講解頓超,但是這個頓超可不是有人就講解頓超。比如,每到秋天的時候講解一遍《大圓勝慧》,它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條件,比如前面有一定的見解,當你具備這個見解,甚至下面你還有可以去修《大圓勝慧》的前行,並且今年一百天可以閉關者,才可以為你宣講這樣的法,也可以讓你參加這樣的法會。因為《大圓勝慧》在亞青寺已經變成每年特定的一個法會也好,特定的這麼一個修行,所以說,就看看你能不能加入,也不是為你特定要傳講一個法。

《六中陰教授》當中的“法性中陰”也同樣一個道理,比如說不具備這個條件。不具備這個條件可能有幾種原因,一方面是當開始講《大圓勝慧》的時候,你的見解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這是第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你的年齡太大,要不身體可能有一些缺陷。因為《大圓勝慧》外前行當中,又要到很高的山上去修各式各樣的法,比如外區分有寂、內區分有寂期間,這個行為相對老年人和身上有些殘疾的人是不大方便的,像這些人就不便為他講解這樣的法。但《大圓勝慧》讓他去聽,前面的前行又沒有圓滿,怎麼辦呢?後面還是要讓他修學頓超,那麼後期就講解一個“法性中陰”,讓這樣的人修學。這也充分地告誡我們,我們這個傳承對頓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為後一代弟子們,無論你現前生長在何處,但是平常三昧耶戒,也就是這個規矩是必須要守的。

因此,我們剛剛已經說過,直斷與頓超從我們當前,也就是說容易理解的方法去指點他,直斷與頓超修學方式是什麼樣?我們通常講解本體和妙用,也可以說是空性和光明,也叫便智雙運。那麼直斷,主要從空性的角度執受見解;頓超,依光明來修學見解。但是要記住,直斷講的空性來樹立自性的時候,它不單單是一種空性,這一點我們下面還會講得非常細緻。

先舉個例子,《般若心經》和《金剛經》所講解的是否是直斷的見解?當然是。但裡面所傳講的一系列都是空性之見,難道心的本體僅僅是一個斷空嗎?當然不是。所以平常要銘記這麼一點,文字只能作為詮釋。比如說,它也是針對不同的根機而宣講的,相信每一本書的這位作者在起初“我要寫這本書”的時候,決定是針對某一個緣,這是特定的!

舉個例子,像印證見解,從空性方面作宣講的時候,就充分地說明所緣的這位對境平常在實修過程中對明瞭方面過於執著,所以為他要多宣講一些空性,這也就是我們當前所看得見的《般若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等很多很多都是在傳講空性方面,但要記住,不單單是一個空性。心性本身的特點,雖然在方便法當中有時候傳講空性,要不講解明瞭,但實際上它是平衡的,是便智雙運、是明空不二、體用一如的。因此在大乘教法,尤其是漢傳佛教禪宗也這麼說過:“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無論你用什麼樣的言語去表達這個見解,臨時感覺到有多麼精彩,它不是心性本身的特點。原因是什麼?因為你還是墮入一邊。

密法也是這麼傳講,說是"超越言語"之見解。龍樹菩薩也曾經說過“我沒有絲毫之承許”,因為有了承許,它這個見解就有污點。但是此“承許”不是怕他人說我見解有污點,而是見解本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見解本身的特點。但是在描述過程中可能站在不同角度,因此,從直斷和頓超的角度來說,也好像是重點從這麼一個方面去創造見解,但最終必須認清到是在修見解而非只修過程。

因為當前很多修行者不知不覺也好,非常重視也罷,總之,對這個過程執著非常強。說這個過程當中,天天都期待著我能看見什麼,我能有一些什麼感覺,看見和感覺即便有多麼豐富,要記住,一切都是為了向著解脫在走,那就說明顯現和感覺都是好事,但是一切都是為了顯現與感覺的話,已經進入偏袒之中。所以,為何我們平常講解過程當中,針對某些人,你要是一說到感覺,恐怕沒有繼續往下說的權利,導師會直接打斷你這句話,說:“一切都是虛幻的!”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我面前遇到過類似的顯現,原因是什麼呢?在某些人面前不要講得過於太多,原因是什麼?當有所採納你這些觀點的時候,你也不知不覺往這方面去執著了。因為今天必然怎麼說,導師說這個還不錯,那我明天再看看有沒有更豐富、更精彩的一些現象,我再去給導師說說,讓導師也多高興高興,當然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但是即便做得有多麼好,也就不過如此。這方面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可以說是沒法想到的一個結果,因為當問到導師的時候,導師一句話:“好的,都是虛幻的,別去執著!”所以就是怕去執著。

我們剛剛所說的是見解,我們再講解一些與這個相關的事情,在現實生活當中,像有些家人,尤其是年輕人或者是像有些人,平常說他有這樣的感覺、那樣的感覺,此時最嚴重的是,稍稍有信仰者不知不覺就開始採納他的觀點,繼續開始問小孩子:“你看見什麼?看的時候形象是什麼?要不這樣,我明天帶你到一位導師面前去問問,要不我再去問一下其他一位道友”等等等等。當你已經開始採納他的時候,接納他的觀點的時候,小孩子認為他的這個做法是對的,即便前面他說的時候打的是妄語,或者是真的有這樣一些感覺,但當你接納他的時候,這個小孩子從此以後這種話就會越來越多,甚至慢慢慢慢由於你的接納,會讓他趨入到一個非常不正常的結果當中,其後果就是誰都感覺到他有點瘋瘋癲癲。甚至像有些正常人,他自己感覺到也挺可笑,認為還是挺稀有的。比如說,當時真的有這樣的一些感覺,但是當有一個人真的非常非常採納,甚至有一個他很有信心的人一旦要是接受、接納他這個觀點,這個人以後恐怕就會變成真不好的一種現象。

所以我們平常一再強調,在修行過程中執著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因為你的現前好與壞不重要,主要是對它的執著。一旦執著越來越強,無論這個顯現有多麼精彩,一切均變成墮入三惡趣的因,因為過於執著的緣故。所以我們平常一再強調,別去管這些顯現,不要去想!別去想,這些顯現就不會影響到你的情緒。就好比你們剛剛進來的時候,我的前面放著這麼多東西,但是我沒提到它們之前,這些雖然在你們的眼前但對你們沒有構成一絲毫之影響,原因是什麼呢?你壓根就沒有執著於它。

那麼我們平常為何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些事情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呢?由於你已經開始接納這個觀念。舉個例子,昨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裡頭我好像出門被車撞了,雖然自己不願意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早上一醒來,它是假的。假的同時你還是有點執著於它,就是這個執著,這一天你決定過得不好。可能你會被撞,可能不會被撞,但即便撞與不撞,你這一天決定是很煩惱的,就是由於執著它的緣故。夢,就像你前面所說的一切都是虛幻,但是多多少少你已經開始接納的原因,今天就會造成極大的情緒飄動,這就是我們天天告誡所有的人,別去執著,執著對我們沒有什麼利益,反倒對以下的修行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所以希望以下修學過程中要記住這一點,甚至我們平常也可以多看看一些教言,但是在修的過程當中和印證個人的見解必須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為你宣講,這一點非常重要!雖然不能說我多麼有經驗,這個經驗有多麼豐富,但多多少少平常在講解過程中都講解一些我曾經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因為我光講解一些理論,即便怎麼說,我從十六歲離開家鄉直至今天在上師的身邊,雖然上師已經圓寂五周年,但是以上我一直都在上師的身邊,多多少少也學過不少的理論,所以僅僅從文字上說什麼為他人宣講,我想這個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最多要是前面的有些忘失,再把書拿回來多去背誦下,低著頭多去背背,我想它也會回來,但是這個即便怎麼說,還是文字上面的一些解釋,這個文字是針對什麼樣的人,咱們也不懂。所以現前為他人宣講過程中,必須根據個人的經驗為他宣講,這是最圓滿的法。所以平常多多少少還是講解我以前遇到過什麼樣的事,我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因此配同著它應該以下怎麼去修學等等。

總之,這麼講解的真正目的在於何處呢?就是告誡平常書本當然要看,當然要去學,但是一切都稱之為詮釋,只是從大體方面去尋找自己的方向,但是具體操作立為文字是遠遠不夠的。平常我也遇到很多人說我也在打坐。你是怎麼打坐的?看著書本上怎麼講解怎麼打坐。要記住,賢劫千佛沒一位把書本當做導師而成辦解脫者,這就說明什麼呢?我們可能也不會成為第一例,因為從多方面去觀待自己,我們真不如歷代傳承祖師。像歷代傳承祖師這麼高、這麼殊勝的根機,也沒有形成第一例,難道末法時代煩惱重重的我們,能依靠這樣的一個小小,也不能說小小,像這樣不全面的一個緣就能成為第一例,恐怕也很難做得到,大概就是這樣。

這些平常要多瞭解一些,我們有時候稍稍講一些法,主要在於什麼呢?平常在修的同時,有時候有一點導師的指點對我們以下修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這兩天講解過程當中也稍稍提示一些。因為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你若沒有共同前行的陪伴,以及對整體佛法沒有很好的瞭解,修行是很孤單,甚至感覺到也不能說是太淒涼,但總之並不是那麼很喜悅的一件事情。還不如我去參加法會,還不如我到一個地方去朝拜神山,當然裡面摻雜的世間成分、世間的觀念更多一些,無論怎麼說,反正我口裡就一直不承認我是和世間有什麼關係。比如我要去朝拜神山,我永遠不說我是去旅遊的,我就是去朝拜神山!但是我們可以去欺騙世上所有的人,但我相信,閻王爺這個,從古至今都說有閻王爺,我們把它稱之為這位老年人恐怕是很難欺騙的。所以,一再強調,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但是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我們時時都在講解,由於有著共同前行的基礎和陪伴,相信你以下的修行應該是,時時有很大的樂感和喜悅,我可不敢說,但多多少少會有的。若是不是太明顯的話,我希望在座間的時候多去學學《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備忘錄》、《聖者言教》等一系列教言之共同前行,多去學學對我們以下會創造很好的條件。

有時候我們也在想,我們當今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解脫,那麼解脫必須要從實踐當中成辦,理論可以作為方向,但是沒有實踐你永遠到達不了這個地步。比如我今天要去拉薩,光是想著是到達不了拉薩的,真想要到達拉薩,必須行動起來,何時到達拉薩就已經到達拉薩。雖然前者和後者都在說到達拉薩,但前者僅僅是一種想,後者才真的實踐、實現,也已經到達拉薩。我們今天在修的過程中也同樣一個道理,僅僅停頓在一個聞思上面,這麼說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當然,達到這樣的境界,中途還要講解那麼多過程,因為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太遠了。理論一句話可以描述所有一切,但是現實當中,這麼一個短短的路程可能需要經歷十萬八千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已經嘗試到一些——修行有多麼難!

我們先舉個例子,這兩天大部分弟子已經開始修學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我們先把安住修擱置一旁,僅僅從觀察修當中,以前我相信你在閱讀一些教言的時候,也知道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甚至好像當我知道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時候,生起一種無比的信心,就覺得原來是這樣的!但是真的有很深的定解嗎?恐怕不是這樣的,只不過是臨時感覺是這樣的。但是這種對空性的認識,它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呢?基本上也就是那樣,想的時候,哦,原來是這樣,是空性,但實際上一點都影響不到一切。

先舉個例子,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能看見一切萬物,甚至可能令我們產生喜樂、痛苦、煩惱的事情比比皆是,當這些緣產生在你面前的時候,恐怕就想不到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由於你平常所瞭解的這個空性太淡了,僅僅是表面層次的緣故,沒有進入到內心深處,所以還是會煩惱,還是會高興。再加上,由於我們平常所瞭解的這個空性道理沒有影響到夢中,晚上做夢的時候還是時時被夢牽著行走,它讓你哭,我們在夢裡哭個一晚上;它讓我們笑,一個晚上都在笑,總之,一切都是夢說了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習氣說了算,而不是我可以駕馭夢境。這就充分地說明了,因為一句話很簡單,說一切都是空性,但是要實現這個願望,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多多少少有一些道驗:這有多麼難做。

我們從第一次開始修學直至今天,修到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之間,已經有了多長時間的功夫?雖然好像知道一些道理,但是現實當中並沒有這樣的道驗,即便有也是非常非常弱,並沒有那麼強。因此,由於太弱的緣故導致成什麼呢?在出定的時候無法影響到出定,也無法影響到夢境。所以,只是在說的過程當中,你能說出一些空性之道理,平常還是與庸俗同道,和凡夫同道,把虛假當成真實之同道,我們還是這樣的!這就充分地說明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非常遙遠的。我們現前要把前面理論當中所說的空性,再變成實踐需要經歷多長時間呢?我相信都知道。但即便是這樣,由於陪伴共同前行的緣故,相信這個過程還是挺喜悅的,因為知道人活在世上真的需要兩面齊全。我們平常的觀點是什麼呢?根據當前的狀態,我們也並沒有說我今天一定要多麼多麼苦,並沒有這麼講解,而是根據個人的條件。那麼我就根據今天我自己的條件,世間過得好一些,在整個世間當中沒有什麼煩惱,修行的時間多一些,見解修得好一些,因此來成辦一切。所以今生快樂,未來的時候更加自在的人才叫勝利者,也叫贏家。

平常很多人做什麼事情都希望自己是贏家,一直希望自己能成功,一個真正的成功者是今生有快樂,臨終的時候有自在,未來可以解脫的才是真正成功人士。要不今生無論做得有多麼好,在臨終和未來當中無法實現你的願望,只能叫失敗者,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先舉個例子,可能很多都會說一生過得好好的,應該心滿意足了,真的那麼簡單嗎?從小直到現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吃過美食,甚至吃過很多次美食。小的時候可能是父母帶著我們去吃美食,大的時候憑藉個人的條件、能力去吃美食,我相信都吃過。甚至小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穿一些華麗的衣服,當然這個華麗的衣服也沒有什麼標準,幾十年前所謂的衣服和幾十年以後,所謂的時尚也好、時髦也罷,也完全已經改變,總之在自己的感覺與他人感覺當中,我們前面也穿過,甚至後期憑藉個人的能力也穿過一些衣服,但對於今天來說還不是這樣嗎!尤其你對於這件衣服有多麼執著,白天可以穿著,晚上還得要脫的,是嗎?沒有一個人把什麼衣服都穿在被窩裡面。

總之,如同這個比喻,過去我們都享受過,但對於今天當下來說,像穿著,在誰面前穿著,當時可能還很風光,因為我們也知道穿衣服不是為自己穿的,一切都是為他人穿的。要是為自己穿的話,我這件衣服還挺舒服,但是都說“上師,不太好看”,原因是什麼呢?上面有幾個補丁。但我前兩天也告訴他們,我不是由於已經落到只能穿這件衣服的地步,因為這是當時父親給我做的。有時候我們還開玩笑,我說,哇!當時我父親真的好像有很高的智慧,有神通一般,因為那時候我很瘦,還是算很瘦,想想還不到20歲的時候做的這個衣服,現前已經胖成這樣了,穿起來衣服還好大,再胖一點還能穿,所以我就在想,我當時是怎麼穿的這件衣服?怎麼過來的?因為現在穿著還合身,那時候可能比到現前的身體不能說有一半,但是決定沒有這麼胖,那時候我都不知道這個衣服是怎麼穿過來的。大概就是這樣。

所以,光說到過去我做過什麼,對我們當前來說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人活在世上,現前一輩子都在快樂,尤其是面對死亡的時候能了脫生死,未來的時候解脫,他就是真正的成功人士,沒得說的!歷代傳承祖師就是我們的榜樣,尤其蓮花生大師也曾經說:“今生的時間越長也是稍許個月,未來的時間是無量的,來生當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現前就要進入佛門精進修法。”所以,兩方面我們都已經做得挺圓滿。

平常我也告誡所有的修行者,出家人更不用談了,你已經把世間所有的瑣事包袱卸下了,現前除了修行調伏內心之外,沒有什麼很多可想的,想得最多的也是為了願三界六趣一切眾生成辦解脫。對於在家居士來說,因為個人的福報,你身邊可能還會有很多很多(瑣事),但是要記住,由於調伏內心的緣故,時時處於和諧當中,不要產生那麼多的煩惱,煩惱對你真沒有多大的利益。雖然平常為了想發洩發洩自己內心的這個氣憤,但是這個發洩可能又傷及到他人,及傷及到自己,最終的結局一點都不好,所以這不是一個明智人做的事情。那麼真正明智的做法是,從當前發生這一切過程中,他及時可以調整,尤其在修行過程中我們就在改變這一系列。這樣一來,今生更快樂,在面對臨終的時候也能駕馭一切了脫生死,未來解脫。所以都必須要這樣,我們現前就在從事這樣的事業。

昨天稍稍已經講了直斷與頓超之間的差異,什麼叫直斷,什麼叫頓超,昨天上面已經說了一些。

下麵德欽郎巴又問蓮花生大師:【“未得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就觀修任運超越之光明,此種做法是否會令行者誤入歧途?”】比如說,若是沒有一個很好直斷的基礎去修頓超的話,這樣可不可以?這樣的修行會不會讓自己的修行趨入歧途當中,變成一種錯誤的修法?

【蓮師答道:“通達本來清淨之後,即可證悟內外諸法一味無別的本性”。】“通達本來清淨之後”指的是什麼呢?本來清淨,“本來”這個字在我們本性當中怎麼運用呢?用超越三時為“本來”的這個詞來概括或者描述。因為通常我們在世間的觀念當中都有時間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本來”指的是什麼呢?不是講解很遠的時候,而是講解完全沒有時間的觀念,沒有這個限制就叫本來。“本來清淨”指的是心的本體完全已經超越這個時間和空間,就叫本來清淨,如同《般若心經》所講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當然它並不是僅僅憑藉言語去表達,而心性本身的特點已經完全超越意識造作,我們稱之為本來清淨。

當然,光憑這一句話,我們還是不大瞭解本來清淨應該是什麼樣的,那麼今天我們所修的本來清淨是怎麼在修呢?從觀察修和安住修兩方面去創造本來清淨。本來清淨本身的特點是什麼呢?是便智雙運的,要記住這一點。本來清淨的特點是便智雙運,方便和智慧是平等的,那麼今天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從總體當中應該有這樣的瞭解,要知道這樣的道理,因為本體的特點是便智雙運,那麼我今天在做的過程中盡可能往便智雙運方面靠近。當然,在修的過程中由於個人的能力,有時候可能會偏重一些方便,有時候偏重一些智慧,這並不叫做我們已經誤入歧途,而是憑藉自己的能力來成辦兩者平衡,達到一味。

就像我們這一段時間修的過程當中,正行的特點是什麼呢?觀察修和安住修。那麼這一座當中,如何觀察、如何安住呢?根據個人的條件,比如這一座當中,妄念過於太多、昏沉過於太重,那麼就靠方便法去對治;若是這一座當中覺得心稍稍平靜一些的話,就用安住修去對治,這種修法就叫止觀交替——先去觀察又安住,又觀察又安住。前面可能有時候觀察修多一些,安住修少一些,有時候安住修多一些,觀察修少一些,但是這樣反復修學,目的是最終達到一如,就達到兩者平衡——止觀雙運。這就叫勝觀,也就是心性的特點。

相對來說,我們在座的弟子裡,由於平常如是傳講的緣故,說“我這一段時間修行不太好”,“我今天修行不太好”的說法越來越少了,當然,你說完全不具備,因為我們還是一個凡夫,還是在修行的路途之上,所以難免會有這樣的一些情緒,這也很正常。但是多多少少由於我們本法講解的一種加持也好,或者已經認識到這個觀點的原因,多多少少這樣說的弟子已經少了很多了。

我們先舉個例子,以前我們總覺得由於昏沉太重、妄念太多的緣故,所以怎麼都修不下去,這時候多多少少告訴我們什麼呢?因為你的修行,自己已經有一個目標,我應該要怎麼去做,但這個符不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先擱置一旁不說,總之,在自己的觀念當中,決定有個我要怎麼去做。當然我們都知道,凡是所有修行者都認為昏沉和掉舉是漂泊輪回之根源,這也是歷代傳承祖師教言當中如是傳講的。但是,昏沉和掉舉如何運用?即便傳講,恐怕這個人從認識上,或者在瞭解上還是不夠透徹,所以導致成昏沉和掉舉一再強行壓制,想步入一種清淨狀態當中,所以天天煩惱。但是我們現前這種修法可不會是這樣的,昏沉和掉舉順著它而飄走的話,是漂泊輪回之根源,這是沒得說的,但是若能把它善加運用,把這個不好的運用到好的方面去做,這是成辦解脫唯一的條件。所以華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當中說“妄念越粗大”,當然前者是“若能善加運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說有妄念是好的,妄念越多越好。但是要記住,要知道該怎麼去調伏。

說到怎麼去調伏,可能很多人還是覺得我怎麼去調伏呢?因為我們前面講解觀察修,從中還講解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當然,你要想從另一個名稱來解釋,成熟口訣法當中意識轉為道用和智慧轉為道用,就是整體觀察修的方法。就是由於擁有這一點,昏沉和掉舉一切加以善用,所以就不需要再說昏沉和掉舉有多麼不好。當自己感覺到昏沉掉舉過於不好的時候,你可能理解還是有點偏袒,因為“善加運用”你已經擱置一旁,僅僅還是站在要壓制一切昏沉掉舉,處於一種無念狀態當中,但這種修法無垢光尊者曾經說過:“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禪天定?”指的是什麼呢?僅僅壓制一切昏沉和掉舉,處於一個寂止狀態當中,即便能實現你的願望,最終得到的僅僅是世間禪定。也就是說,別這樣去做的意思,這時候觀察修更為重要。

可能有些人會說,由於我的定力不足,這一座當中我一直期盼著自己的定力多一些,就是這個定力深一些,我可以長時間如如不動在一個境界當中,但是由於昏沉太重、妄念太多的緣故,所以沒法步入這麼一個境界當中,這該怎麼辦呢?這就是你的理解還是有一些偏袒。因為我們一再強調,剛開始入門直至究竟果實當中,它有一個次第道,那麼這個過程中,該怎麼去調伏一系列根據個人的條件來定奪,所以你也不需要有那麼大的情緒。你把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以及經驗豐富的導師為你所宣講的一系列方便銘記心中的話,我相信你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飄動。

舉個例子,第一次樹立本來清淨這個境界或者直斷的時候,我們所說的是根據個人的條件,說不定這一座當中一直處於觀察修當中,比如你在修上師瑜伽,天天都在觀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上。說到這個,還需要聲明一些的是,由於往昔的一種習慣,像顯宗一再強調一心不亂,因此所緣的對境也是唯一的,是某一個境。如果同時觀兩個法,就覺得這不是一心,認為“一心”必須要專注某一個相,“一心”必須要專注某一個點上,所以無論是持名念佛、有像念佛,他都專注某一個緣上,某一個相上。但是今天我們在修上師瑜伽的時候,既要觀皈依境,又要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那應該把重點緣到什麼上面呢?是上師的皈依境,還是重點所緣到念誦的心咒上呢?比如當把心專注到皈依境上的時候,這個心咒就不太那麼明顯。若是把心專注於念誦的心咒之上,就像我們顯宗所講解的持名念佛般,皈依境就顯得有些模糊,那到底怎麼為好呢?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有一點是什麼呢?過於太極端、過於太緊張的緣故、過於太專注的原因。

在有相定的時候,是需要緣一個相,就是專注在某一個境之上,但是專注的同時還要學會到自然,這就充分地告誡這個修行者不夠自然。“自然”指的是什麼呢?既不緊張又不松緩,既不外散也不內收就叫自然。過於緊張的人永遠處於某一個階段當中做得好,另一些就完全忘失。還有一點,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心性的特點可不是一心一用、二用、三用,而是多用、無量用,那為什麼說一心可以無量,可以用很多很多,原因是什麼呢?就充分地說明它是非常自然的。那麼今天我們修的過程當中可能不夠自然,但是也應該儘量往自然方面發展。尤其前面第一次修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的這個所謂的自然做得並不圓滿,所以難免需要專注在某一相之上的話,那麼這時候把皈依境作為重點,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同時做成一個自然,就是有一種習慣。因為我們通常有些事情,不一定說必須專注某一個相、某一個事情。我先舉個例子,你剛才到這邊來的時候是一步一步過來的,難道過來的時候,你的思想必須專注某一個步驟上嗎?左腳、右腳、左腳、右腳、跨大、跨小,你都能記得很清楚嗎?當然記得不太清楚。但難道你不是走過來,是飛過來的嗎?也不是,當然是走過來,所以有一種叫做習慣。

但是很多時候真的需要學會自然,別想到我剛一開始進入佛門的時候,我不懂自然,所以把一切擱置一旁。不懂就得學,決不能由於不懂和無知作為你的藉口。就像我們昨天講解,由於眾生心力有強弱,分為下品、中品、上品,可能有些人說,我剛開始入門期間必然是下品。不要光找個藉口,我相信你進入佛門的目的是為了迅速成辦解脫,這是特定的,那麼更應該往中品和上品方面去發展。們這樣講解的真正目的就知道,也不能說完全不足,但是裡面還要知道一些大小、強弱的區別,這就叫智慧。所以這時候,我們先把那心所緣到上師的皈依境之上,同時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但是相信蓮師心咒可能不太清晰,因為心主要所緣于上師皈依境的緣故,但是同時要學會自然。

但這個“自然”該怎麼自然呢?是的,我也知道要自然,雖然我知道自然,但不知不覺當中還是有點緊張,是什麼原因呢?第一,總體心態當中要知道我要自然。就像我們在修寶瓶氣的時候,壓住氣,配同著思想,我心裡要想著氣壓在肚臍之下。思想和氣好像覺得有什麼關係,當然有著非常大的關聯,到時我們還會繼續往下講著走。

現前也同樣一個道理,總體當中心裡要學會到我要自然,“自然”意味著什麼呢?因為總體當中你也開始在放鬆,這是一方面。當然僅憑藉這一點還不夠,還要配同著什麼呢?止觀交修本來就是創造自然的一種方便,尤其是持風。我們一再強調,在修的過程當中,稍稍把口張開,慢慢從口裡呼吸,若是長期如是去做,這個自然也就慢慢慢慢創造起來。若感覺到身體過於太緊張,當時做個深呼吸,稍稍停止一下呼吸,當感覺到有點疲勞也好,由於已經憋著氣的緣故,時間長了決定會感覺到挺不舒適,所以稍稍不舒適的時候,因為它和生圓次第不同,下面是僅憑方便來成辦智慧,上面是憑藉智慧來成辦智慧的時候,它總體當中的觀點是,應該盡可能往自然方面去發展,所以不要讓自己過於太勞累。感覺到稍稍有一些,但這個當然也根據你昏沉和掉舉起現的程度來看。昏沉和掉舉過於太重,那麼持風也好,當時憋氣的時間稍稍長一點,尤其是昏沉太重的時候,稍稍長一些,由於憋氣的緣故,昏沉早已經沒有立足之地。若是昏沉掉舉不是太重的時候,憋氣的時間不要太長,因為它和寶瓶氣完全是兩個觀念。剛剛說過,下面生圓次第是憑藉方便去成辦智慧,現前是智慧而成辦智慧,由於它本身的基礎和觀念不同,因此做的過程當中有著很大的差距。大概就是這樣,這個已經知道怎麼去觀。

那麼當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我們去觀察修,說不定這一座當中大部分都處於觀察修當中,天天都觀著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稍稍感覺到心有些平靜的時候,繼續把心專注在上師的皈依境之上,那麼這種安住的時間,恐怕第一次短短的時間裡不會很多。比如一座為兩個小時,真正安住的時間,前後加起來有沒有十分鐘都不知道,多數還是處於觀察修當中,只能這樣。

什麼叫善巧運用呢?根據妄念起伏大小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就叫做善巧運用。那麼我們第一次修學過程當中,由於禪定的定力不足,所以觀察修必須作為重點。那時候不要給自己較勁:不行,我還是要安住,不行也得要安住,不是說無上竅訣大圓滿著重的是禪定,所以我必須行不行都要這麼去。但這麼極端修行者,最終對他的身心決定有一定的影響,修行應該是非常自然、非常輕鬆、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情,但由於你把這件事情當成了很極端,所以後面帶來的是很不好的結局!

所以,你現前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相信你自己知道,那麼這時候根據自己的條件樹立兩種不同的方便法是最恰當的。別說我已經修了多長時間一直都處於觀察修當中,說觀察修不是起心動念嗎?有時候我就覺得,為什麼你一再和起心動念較勁呢?起心動念不好嗎?起心動念多好啊!有了起心動念我們可以生活,有了起心動念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起心動念很好啊!說我們家有一個沒有起心動念的人,已經在床上“安住”了多長時間,現在我都已經不耐煩要繼續贍養他。所以,從這個觀念當中,沒起心動念不好吧?起心動念太好了!

但是,當然要知道該怎麼去運用這個起心動念,這一點就是我們修行者與不修行之間的區別。不修行者起心動念越多,跟順到它而走,所以天天煩惱。我們現前起心動念越多,加以善用,一切均變成智慧和功德,所以沒有煩惱,這就叫修行者!起心動念本身沒什麼可怕的,為什麼天天要給起心動念較勁呢?“上師,我雖然這麼在修,但是我總覺得有一些起心動念”。請問,你為什麼不說,你今天中午一直都在想吃飯,我的起心動念太重了,所以我不想吃飯了,可不可以?沒人這麼問的。只要離開這麼一個座位,這麼個小小的座位之後,起心動念沒有人去關注它,就是一到這上面,起心動念是不行的,就把起心動念當成是比世上最嚴重的傳染病還傳染病,把它看成太壞了,就是有了你這個東西,因此導致成我今天這樣的結局。但是出定以後萬事大吉,起心動念,他不僅僅那麼愛戴,甚至還在培養起心動念,不是嗎?所以說,要是真的重視一些的話,在出定的時候多重視一些。起心動念,我們把它分為善與惡兩種,多重視一下惡起心動念好不好?就是說,多善待一下善起心動念,多去對治一下惡起心動念,這是非常好的。

至於座上修學過程中你本身已經提起正念,一切都處於正法當中,那時候和起心動念較什麼勁呢?有就有吧,這是一個過程。就好比母親把小孩子一生出來,“怎麼一直還躺在床上,人家都是在外面掙錢”,因為他是嬰兒只能這樣。甚至不僅僅這一段時間這樣,以下還有爬、走,甚至你還要撫養他很長時間。到了後面,二十歲之前,不僅僅你要撫養他,後面你就要成為他出氣的桶,可能還要揍你多少次都不知道。後面長大成人以後他才知道你有多麼好,但這是以後以後的事情。

現前我們在修的過程當中要記住,有起心動念是很正常不過的,不要僅僅想到起心動念就是一個過失。因此我們一再強調這麼一個觀念,在《屠夫真言》中華智仁波切曰:輪回,也就是這個起心動念是需要斷除的,但是最初不依起心動念是無法成辦心性的,因此初次修行配同起心動念成辦解脫乃至關重要,還是講解起心動念善加運用的功德啊!以及《椎擊三要》當中曰:“若能善加運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沒有說它是過失。

所以,不要一再跟到個人的習氣:我想這樣、我想這樣,因為在修學過程當中,不要把這個我執拿得太多。有些人可能還沒到這個地步,甚至有些人已經修完這部法,就是尋覓心之過患。都已經說過“我”是不存在的,那還有那麼多的我,尤其在修的過程當中,無論在修行上,時間上面,你的我執比以前更多。那所謂的“我執”指的是誰是“我”啊?所以還是把這個放下吧,因為它是漂泊輪回之根源。

我們說首先要依止一位具德和具緣的導師,此時真的要把自己的身心託付給這位導師,一位真正具德上師決定不會欺騙你的,這是特定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先例。當然,也不能像老狗尋食般,見到所謂的一位導師去依止,那後面的結局是什麼樣的我也不知道,多數可能還是來自於不細緻觀察的緣故。當觀察好以後,真的要把身心託付給這位導師,要聽從導師的教言,這上面再不要去打折扣。好像在聽導師的教言,但下面我還是要把它改造一些,這樣對你以下的修行決定是一種障礙。

若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前講解方式是什麼樣呢?第一次修的過程當中,無論你的昏沉掉舉有多麼嚴重,只要樹立方便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用觀察修的方式去調整它,那永遠處於修行狀態當中。因為要記住,你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當然都會說為了解脫,為了成辦自性。請問“自性”的特點又是什麼呢?當然都會說是便智雙運、體用一如、明空不二。那麼我們現前在修的過程當中,無論以方便還是智慧,是否都是成辦自性呢?若是的話,方便和智慧成辦解脫,哪個高哪個低呢?心性本身的特點當中,便智是雙運的,沒有哪個高哪個低。現前在調伏煩惱、成辦解脫的過程當中,兩者功德也是平衡的,哪來的那麼多把方便擱置一旁,天天都處於智慧當中呢?可能還是你的一種偏袒認識,認識不夠圓滿。若是一旦認識圓滿,我們時時都處於有昏沉掉舉就開始觀察修,當感覺到心稍稍平靜一點的時候,繼續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修止,那多輕鬆啊!永遠不要給自己較勁,永遠是平靜的、永遠是快樂的,因為我無論有昏沉掉舉或者是清淨,都在對治一切煩惱成辦解脫,那麼心情是非常舒適的。

所以,每次我遇到類似說這種話的人,平常就在這邊打坐心裡在想,我天天都在說這一句話,為什麼現前還有那麼多的疑惑呢?說白了,還是沒有遵照導師的教言,還是沒有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誨,而導致成今天所謂的我不會修、我修不下去等一系列現象。當然,若是沒有一個系統,沒有一個次第傳承,你說修不下去,這很正常,誰都修不下去,因為你今天永遠處於一個法當中,行不行就是它,所以今天行,明天不行的時候,難免會飄動一些情緒。但我們所調伏的一切方便可多的不得了,尤其也符合密宗的特點,密法與顯宗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由於修行方便多的緣故,所以我們很容易去對治一切煩惱,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去做。

當然,多多少少真的還是挺好的,但是有時候不知不覺會不會說我這段時間裡稍稍還是不錯的,心還是很容易定下來的。所以我這兩天一直都在想,以後要是往這方面過於極端的人,我真的要去找幾個藥,讓他永遠處於無念狀態當中。但又在想,這是不是一種犯罪啊?雖然滿足了他的心願,但實際上,我相信最終他也不會覺得這很好。有一天一醒來的時候,“繼續再吃藥嗎?”“不吃了,不吃了,這個不太好,因為天天處於無念狀態當中,一點都不好。”是不好,真不好!所以,不要天天想到無念,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

說平常我在修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這個好不好呢?一點都不好!這就叫悶厥和酣睡狀態,這和禪定一點都沒有關聯。有者會把禪宗歷代高僧大德的公案運用到此上,說虛雲老和尚傳記中講解,當時他在某個時候煮紅薯,一瞬間就入定了。後面出定的時候,鍋裡面全都長毛了,也就是說已經壞了,但是在他感覺當中如何如何。我們天天都在說,在描述某個功德的時候,他會著重從某一個觀念上面去引申。但先要知道,當時講解此公案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他決定想增加讀者的信心。但增加信心所針對的人,需要你提供什麼樣的信心?你現前卻站在一個不同的角度,認為我的想法是……你是另一種根機,你卻把自己的個人見解添加於上面,那別人就會覺得有一點對不上,特定是這樣的!

相信虛雲老和尚,像這麼高僧大德的見解,可能不僅僅處於一個無念悶厥酣睡狀態,就像突然暈過去一樣,醒來後,我不知道這個過程暈了多長時間,但裡面紅薯全都長毛了,所以這就是他的見解。要是這個見解還需要靠禪定,當時外面有一個人拿著棍子往頭上一敲,恐怕也會暈過去一兩天,但這不是禪定。禪定不是為了暈過去啊!這當然不是虛雲老和尚的見解!

要永遠記住,悶闕和酣睡我們平常是在描述第八識阿賴耶識,永遠不講解它是心性,心性不是沒有智慧的。心性在空性一邊雖然講解空性,但是明瞭方面還是要講解智慧啊!在《金剛經》當中說,“應無所住”雖然講解空性,但是“而生其心”指的是明瞭,是講解智慧啊!心性不是沒有智慧。恐怕不像我們所瞭解一般,“上師,我這兩天好像有點像虛雲老和尚,因為突然不知不覺過去了。”虛雲老和尚不是這樣的!

尤其來自於禪堂,就是在漢地坐過禪堂的,因為每次在禪堂裡,一座的時間有長短,總體當中時間也不長,最多一個多小時,有些可能只有半個小時、四十多分鐘、五十多分鐘,時間不長,說這個時間裡,我完全不知道這個時間的觀念。我想多數還是處於什麼呢?因為當時禪堂裡頭吃的好,據說大包子,一個包子有這麼大,所以你想喝喝水也不需要禁止,完全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禪堂裡頭的生活就是這樣,口張著,包子就從上面掉下來。生活這麼好,再加上我相信你所坐的這個地方,恐怕這個禪堂裡面的老和尚也把墊子做得很好,軟軟的,再加上很多人穿上很厚的衣服,相信你一開始打坐已經進入這個狀態是很正常不過的,太舒適的緣故。因為每當我進入被窩裡頭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進入被窩就完全不知去向,一醒來怎麼已經到這個時間了。尤其是白天真不能進入被窩,一睡著,醒來的時候到底是晚上還是早上?好長時間才能反應過來,太舒服了!因為弟子們把下面墊得又那麼柔軟,上面穿得又那麼好,你不這樣才怪呢!所以這不叫做真正的禪定。

平常在實修過程中根據個人的條件樹立兩種不同的方便法,我相信以後我們在修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會好,尤其是見解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不要在那個時候與妄念和昏沉較勁。當然,提起正念是必不可缺少的,時時要提起正念,要知道我在做什麼。前面“知道”可能處於一個意識狀態當中,但是由於憑藉前面止觀交修,後面的“知道”就會變成智慧。所以我們把正念分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無造法性之正念”,指的就是這個。前者為意識,後者為智慧,這是一個過程,但你沒達到後面之前,把前面擱置一旁想去直接尋找後面,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是惠能大師,要記住這一點。這樣去修,相信我們以下的修行就會越來越好,剛剛所說的就是這樣。

一直都在講解“通達本來清淨之後,即可證悟內外諸法,一味無別之本性”。就是慢慢先是止觀交修,後面就達成止觀一如。但止觀一如,我們現前不能僅僅順著文字來說,文字當中“一味無別之本性”又指的是什麼呢?因為在我們修的過程當中還有一個過程,止觀感覺到已經雙運的時候還要分為了義和不了義。第一個階段可能是不了義,也就是說,總體當中已經和本性相關也好,很濃的成分在裡面,但同時還有這樣一些意識的成分在裡面,所以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不了義之勝觀”。勝觀本身沒有不了義和了義,這是根據我們的修行程度來樹立,要記住啊!勝觀永遠不能講解不了義勝觀,勝觀本來就是了義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前面還要講解不了義和了義,這是根據我們的修行程度而言。

我們先舉個例子,我手裡拿的這個紙,它本來是很清淨的,我在上面放個小小的一個微塵,你說這是純粹的紙嗎?不是的,因為上面還有一個污點,只不過是我們看不見而已,並不能說這就是很純的紙,因為上面已經有污點。從這方面講解了義和不了義,但“勝觀”這個詞本來就沒有什麼了義不了義,它本來就是清淨的!以後用詞要恰當一些。說等兩天,佛也有了義和不了義的佛,人家不給你一耳光才怪,是嗎?因為勝觀指的就是佛的一種境界,你卻說這個也有了義、不了義。從我們成辦佛的角度而言,已經越來越靠近於佛,它已經不能純粹樹立意識狀態當中,已經有很強的勝觀。但是這個“勝觀”,它又不是最純正的勝觀,裡面摻雜於少少意識成分。不能叫做全是意識,因為已經有勝觀的成分,也不能說純粹是勝觀,所以我們只能在從中樹立這麼一個名稱,叫“不了義”和“了義”,要知道用詞是怎麼用的。那麼修到這個時候,憑藉這個“不了義”逐漸開始修學達到“了義”,這個過程我們還會繼續講解,因為到達某一個層次,它的觀察和安住等一系列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平常修的時候一直都在宣講。

最終達到圓滿一味,就是便智雙運的時候,圓滿雙運的時候,【在此基礎上再體味、修持任運超越所講到的有關覺性妙用、明點等的義理,則身心內外之一切貪執皆可自然滅盡無遺。】在這樣的基礎當中我們先不說,上面所說的“諸法一味無別的本性”指的是圓滿已經實證本性的話,就用不著修頓超了。成佛以後還有個頓超可修,那就說明佛以上還有一個佛,當然不是這樣的!我們剛剛已經說過,頓超或者是直斷一切都是為了成辦心性。那麼上面所講解的“諸法一味無別之本性”指的是什麼呢?就如同我們剛剛樹立的兩個詮釋,就是不了義和了義。在不了義的基礎當中去修學頓超的話,你這個不了義轉化成了義來得更快。

頓超從另一個解釋當中叫做“跳躍”,比如說五道,先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學道、無學道。但頓超修行它叫跳躍,比如你在加行道的時候,直接跳到無學道成佛了,就不需要經歷下面這些過程,因為它有個殊勝的修學方法,這就叫頓超!但必須有這樣的基礎。有這麼一個基礎再開始修學頓超的話,所謂的那時候呈現的一切,無論是眼前呈現的圓空光還是金剛鏈,包括是文武壇城等等等等,一切均與本性相對之間是一如的,可永遠不會順著——來了個東西,這又是什麼?又來了個東西,這又是什麼?永遠不會是這樣。因為這時候多多少少已經可以執受本性,已經有禪定,這也就是當前亞青寺為何先講解直斷後講解頓超的原因。

所以你不會一味去追求我要眼前呈現什麼,要不就會變成,以前有一個也不能叫做瘋瘋癲癲,但是平常做的很多行為總覺得好像與眾不同的這麼一個老和尚。有一次修頓超,因為他對我還是挺有信心的,所以每次都會跑到我的身邊,有一天跑過來說,我今天好像有一種境界想在你面前說說。我說,好啊!他說我在修的過程當中出現幾個明點,前面兩個明點完全可以作為兩個眼睛來用,但下面有個明點只是歪了一些,也可以當成鼻子來用,唯一缺的是沒有一個嘴,下面要是再有一個明點就有點像嘴了,這樣我可以把它成為後面各式各樣的光,可以把它形成是一個佛的頭。佛頭也不是這樣去變的吧?這樣去找的吧?甚至還問這個怎麼樣?我現前能否可以把這個直接說給上師聽?天哪!我說,上師真的平常性格非常好,如果性格再粗暴一些,不給你一耳光才對,這哪像佛像?眼睛也沒有,哪個眼睛是圓圓的?鼻子也是有長的,這樣也不是一個圓圓的鼻子,哪個人的鼻子是圓圓的?亂說的!就會變成這樣的。天天都想自己琢磨,創造一個相出來,這個像不像一個東西?那個像不像?完全是憑藉他什麼呢?想像力。想像力很豐富的人決定在頓超之中可以創造出很多,那個拉過來,這個拉過來,這個又像一個東西。甚至有些時尚一點,誒,這個像不像,巴黎不是有個塔,叫什麼塔?埃菲爾鐵塔。是否像巴黎那座塔?反正全世界有很多很多很好的美景,長長的一條,這像不像中國的長城?是的,無論是清淨、不清淨都是本體之妙用,這倒也不奇怪,但是恐怕也不是這樣呈現的吧!這個像不像布達拉宮?有點紅。但反正世界上建築最好的都樹立在這個像不像,當然這些都是很時髦的人哪。但這些都是靠自己的想像力,這不是頓超,頓超不是想出來的,真不是想出來的。尤其要去想,那可糟糕得一塌糊塗!

我在上面稍稍透露一些我第一次修頓超的時候,第二天就在前面呈現一尊很大的釋迦牟尼佛像,可不是想像的啊!尤其這個時間是下午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因為頓超著重的是早上和下午的光色會更強一些,時間不長,可能就是十多分鐘。那一段時間我心情可好,當太陽落山以後,順著光,佛像也就慢慢慢慢消失了,但回向我都不知道我是怎麼回向的。那天回到家以後,真的不知道到底我要吃飯還是不吃飯,在外面走著的時候心裡可高興得不得了,因為我是見過佛的人啊!這是多大的光榮!我們說我是去過聖地的人,都覺得很光榮,但是聖地只是一個舊址,什麼都沒有,他都覺得很光榮,但是我那天可是真正見到佛的人哪!因此,走的時候基本上頭都是往上抬,不往下看。

但是最糟糕的是第二天起,第二天早上當然還是帶著那個喜悅,因為第一天我已經有了,雖然看見這個像是兩天前的下午。第三天我想,昨天看見,第二天決定會有的,第二天早上一看,真沒有。找啊!左邊右邊,有時候看看,怎麼今天怎麼沒有了?有時候頭動一下。昨天的喜悅早已經不知去向了,痛苦緊接著開始降臨到我的身邊,一直找、一直找,這一座我都不知道是怎麼過去的,一直都在眨眼搖頭,又看看左邊,又看看右邊,怎麼昨天那麼好的景色,今天就沒了呢?就這樣等待著二十天以後,因為過了幾天我真正才明白過來,我今天可不是在找誰啊!我是在修見解啊!這兩天我在幹嘛?真的好像著了魔一般,後期我才真正調整過來,到二十天左右才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之中。所以說,找是找不到的,我都找過的,二十天當中。

前面就叫業風飄動之相,因為那十分鐘的時間裡,我可以起心動念,但當然眼睛是如如不動的,一動我就怕它會消失,這個我做得到,但心裡還是默默地高興得不得了。也就是說意識可以摻雜,沒有什麼很好的見解,但是它還是具有的,因為它是業風飄動之相,不是覺性妙力之相,不需要有見解的去攝持也好、執受著見解,但是它是遷變性的,前面一瞬間就有,下一瞬間就消失了。因此,我們現前所講解的真正的頓超是在執受見解的基礎之下呈現一系列,永遠不會像我剛剛所說的這麼去尋找。時時都處於境心一如當中,即使沒有那麼很深刻的印象,但總之還是在這麼一個狀態當中去修學,不會太執著。就不會像有些人說:“上師,我也知道在你面前是不能執著的,但是在多少多少年前,我呈現過這樣的一個形象,但你要記住,我是不執著的。”多少年前的事情還掛在嘴邊說不執著,我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執著。若是真正有一個實有的東西,恐怕你會放在一個鋼鐵的匣子裡面,說,你看,打開一個,像俄羅斯有一個用木頭做的,外面是一個人的形,打開裡面還有一個,再打開裡面還有一個,打開打開……到後面,只有這麼小小的還能打開,我想你決定會裝到這麼一個裡面。什麼叫“幾十年前、十多年前,甚至前兩三年我出現過這樣的相,我是不執著的”,但你看看這又是什麼意思?這還不叫執著?!

所以平常修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再強調一切萬法的本性,那就得當成一切都是虛幻的,別去執著,因為執著以後,就會影響到你的情緒。真正有了見解以後,你也不需要說它好與壞,時時處於境心一如當中修學。所以必須有這樣的基礎,前面講解的就是這樣。

【則身心內外之一切貪執皆可自然滅盡無遺。】這樣才能消除一切貪執,甚至像貪嗔癡一切煩惱自然當中會消盡,完全變成沒有足跡,就是由於執受空性的原因,有了直斷的基礎,要記住這一點,所以我們平常的修學方式也是這樣的。

【未達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修持任運超越時就會以二取執著來觀修明點,】就像我剛剛前面所說的這個比喻一般,【如此修行就會像孩童採花一樣了無實義。】這個好、那個好,能不能看小孩子在花叢中見到花,即便找到花,也叫做業風飄動之相,對成辦解脫沒有一點點利益!

【即便圓滿見到了明點等外境的顯現,但內在智慧、功德及證悟還是無法現前,因此不可能真實證達法界之究竟本性。】就是這樣,我們剛剛一再強調,因為僅憑藉前面的一些公案就能知道。但是還有一點,有時候業風飄動之相,它不僅僅是一個相,有時候可能還會給你授記、說話,當然也是自己的感覺當中啊,會給你授記很多很多,但是這一系列,前面必須要認知一切都是虛幻的。很多時候由於前面不懂這些道理的緣故,只要真有這樣的一些顯現,很容易去執著它,所以說,無論在修學直斷與頓超期間出現什麼樣的形象都不宜執著。當然,有了直斷的基礎,更不會去執著於它,因為執著講解凡夫,無執著是講解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講解的前面沒有直斷的基礎修學頓超是沒有很大的利益。

再問,我一生當中好像沒修過頓超,那麼僅憑藉當前的直斷,能否也能如實呈現頓超之顯相呢?決定可以的!緊接著我們以下還會講解虛空三振竅訣,當然虛空三振竅訣是需要一個地處條件,因為它必須面對很寬闊的虛空,你真的要修的話,要不在高層樓上,反正前面沒有什麼可障礙的地方,下面我們還會講解,當時如是修學也能呈現頓超的顯相,但是還需要知道的是,修學頓超的目的也是為了證悟心性,與直斷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只不過這個頓超,從我們密乘當中怎麼分呢?密法總分為外三部、內三部。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內三部: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和大圓滿。大圓滿還要分為心部、界部和竅訣部。大圓滿分為心部、界部和竅訣部,是從執受本性專講直斷的角度當中分為心部、界部和竅訣部。竅訣部是,既是直斷與頓超一個圓滿境界,但又從頓超的角度下面還要講解外、內、密、極密四個滴,那麼圓滿頓超的境界是極密心滴,就叫頓超,因為除此以外密法也沒有更高的法,但是它們直斷的基礎都是一如的。下面外內密當中講解頓超,它有些是局部性的,並不是很圓滿。圓滿,像《大圓勝慧》等一系列傳講方式是極密心滴,是頓超角度當中最圓滿的法。但是修學這樣的法,地處條件必須要具備,甚至前面見解基礎必須得有,要不修這樣的法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今天開始我覺得頓超那麼殊勝,那我應該要去尋求一個頓超,這兩天也從各地地方來一些藏傳佛教的堪布活佛,我們都知道成都這個地方,像各地地方來的導師們也挺多的,所以平常他們也在從事自己的事業,同時也想在我這邊求一些頓超。但當時我就想,講個法性中陰還可以,但是講解《大圓勝慧》,因為前面還要講解前行部分,你壓根就沒有這個條件,雖然他們口倒張得很大,也希望能得到最圓滿的一個法,但是有時候作為這個傳承的,不能叫做繼承人,就是遵照這個傳承的修行者,我們必須執受我們導師所傳講的三昧耶戒以及本傳承的三昧耶戒。有時候這麼在想,因為地處條件不允許,沒有一個修行地處的緣故,大概就是這樣。

今天咱們就講這麼多,這兩天身體好一點的話,大概在星期六、星期天兩天講解一些,明天開始大部分又要上班,上班期間我們就不講解,明天也就和新來的弟子聊聊天。因為我這一段時間身體也不是太好,真不是太好,但是這個也不是這兩天身體才不好,而是已經很長很長了,近十五年之前就開始一直身體不好,也不是這兩天。所以有時候,當稍稍好一點的時候,咱們就這麼短短的時間當中聊聊天,我想這對你們當前修行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相對之間真的很不錯很不錯,但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還需要更加精進修著法走。

大概就是這樣,我們以後進進出出的時候,還是要多注意到一些。

附本講內容:

    我再問:“未得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就觀修任運超越之光明,此種做法是否會令行者誤入歧途?”

    蓮師答道:“通達本來清淨之後,即可證悟內外諸法一味無別的本性,在此基礎上再體味、修持任運超越所講到的有關覺性妙用、明點等的義理,則身心內外之一切貪執皆可自然滅盡無遺。未達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修持任運超越時就會以二取執著來觀修明點,如此修行就會像孩童採花一樣了無實義。即便圓滿見到了明點等外境的顯現,但內在智慧、功德及證悟還是無法現前,因此不可能真實證達法界之究竟本性。”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3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下面我們繼續探討蓮花生大師的這部教言。這兩天咱們講得最多的是在修的過程中如何修行,以及修的整個過程一些境界也好,包括一些覺受在內。

作為一個修行者,我們平常在印證見解的同時,還會講解很多修行之方法,這也意味著若修行之方法沒達成圓滿之前,如實實證心的本性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我們平常對共同外前行講得也挺多的,共同外前行講得多的原因是,因為從實修本身的角度來說,沒有共同外前行的陪伴,修行真的是非常非常難行的。但這一點我們平常一再說歷代傳承祖師的足跡有多麼多麼殊勝,甚至很多人把歷代傳承祖師的足跡當作自己當今修行的榜樣,這也充分地告訴我們什麼呢?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它並不像其他時候做的善事一般,因為其他的善行相對之間還算是挺容易的。但是實修與平常我們所謂的很多善行相比,相對還是挺複雜的。那麼這個複雜也好,艱難的行為,若沒有共同前行的陪伴,如是修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共同前行的重要性。

平常修學共同前行的時候,既需要在座上的時候觀察修,還需要座間的時候多去閱讀一下共同前行方面的教言,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若是沒有這些陪伴,我們即便講解以下的這些見解,當然聽時好像是這樣的、那樣的,但是最終還是很難證悟到這樣的見解。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共同前行對我們來說有多麼重要,這一點我們平常無論講解什麼法都一再強調,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修行者,平常對共同前行方面還是要做得多一些。

包括修上師瑜伽或成熟口訣法的時候,我們一再強調兩種修學方法,一種是觀察修,一種是安住修。在觀察的過程中一再強調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業之因果的重要性,因為有了它的陪伴,無論我們以下如何修行,我相信修行就會越來越精進、信心會越來越增上,對我們以下成辦解脫會創造很好的條件。當然,剛開始入門者,由於對共同前行的認識僅僅處於一個標題,就是僅僅知道人身是難得的、壽命是無常的、輪回是痛苦的、因果是不虛的,僅憑藉這一點,你內心當中的感受決定不會很深。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還需要多去閱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業之因果方面的一些教言。比如《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備忘錄》《聖者言教》等等,平常應該多去閱讀一些,這對我們以下修學能創造很好很好的條件。

包括我自己在修學過程中平常也在想,何時離開共同前行的時候,基本上很難處於善行當中。當然,說是我在修善,但是當在行善的時候充分地說明什麼呢?充分地說明你現前還是處於與共同前行同時陪伴在一起的狀態當中。就像剛剛所說的,對於共同前行等一系列會做得很好的原因,後期在修行過程中會更加精進,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共同前行重要性的原因,所以希望我們平常在修的過程中,共同前行還是要多重視一些。

下面我們講解的是如是修行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境界,從見解本身的角度會出現什麼樣的境界,這個境界還要分為很多次第道,這個次第道還會出現什麼樣的覺受等一系列顯現,今天我們繼續往下看。

【我接著又問:“修持此法時,增減之覺受又如何?”】

緊接著德欽郎巴又問,修持此法的時候,就是說在修禪修的時候,增減之覺受又如何?就是說修這個法的過程中會增加什麼樣的覺受,會減少什麼樣的一些逆緣?

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這一點,相信從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我們都從事著很多很多善行,那麼在從事很多善行的過程中,有些時候行持善行,我們只重視它的過程,就是說我今天已經做了多少件善事。有時候著重於什麼呢?觀待自己的內心,著重逆緣有多麼消盡,順緣——見解有多麼增上。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形式上面兩者都稱之為善行,但是與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以及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言對比的話,前者當然更為殊勝,也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時時觀待自己內心,追求解脫這樣的法更為殊勝。因為要記住這一點,在《普賢上師言教》《功德藏》之中說:“只順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告誡我們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要多重視一些你的逆緣煩惱有多麼消盡、功德有多麼增上,從這個角度立我們這一段時間的修行有沒有增上,而不在於你平常所做的善行有多麼大、數量有多麼多。

剛剛我們說過,從我們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來說,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很多變數。剛進入佛門,當然有些現前可能也是這樣的,他們最著重的是過程,就是說我應該要做一些什麼,時時都在追求我要做一些什麼。無論是身作禮拜,或者是到各地地方去朝拜神山,以及我口裡念誦不同的心咒、不同的咒語等等。因為這時候著重的是這個過程、數量,做的這個善行,而不太著重我的心調伏多少。當然我們也不能直接說這種做法沒有功德,我相信憑藉這樣的修行,能消盡自己的逆緣、功德增上,能起到切實之作用。但是與直接修行對比(還是不足),因為漢傳佛教當中也有一句話:“從根本上用功”,“根本”指的是什麼呢?在講解決斷心之根本的時候已經說過心在主導一切,那麼從心上面下功夫的話,就不需要太著重於身體做了多少、語言做了多少,因此時時可以觀待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當你對法有所瞭解,甚至已經開始步入更高——從精進的角度也越來越精進,從信心的角度也越來越有信心的時候,那麼此時所觀照的並不僅僅是一個過程,不僅僅專注的是一個數量,而是在於什麼呢?而是在於我的內心調伏多少。

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所有的修行者,你在這一陣時間裡可能修了不少的法,無論是學了一些理論,從密乘的角度,當今有很多導師都在講解生起次第修本尊,可能你天天都在修本尊。圓滿次第方面,雖然講解他身方便法和解脫方便法,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傳承著重的是解脫方便法。解脫方便法相對之間對氣脈明點也講的稀少,當然與圓滿次第相關的修法也會講解一些,但是著重講解圓滿次第這樣的時候也稀少。或者是修學密宗無上竅訣大圓滿,主要講解直斷與頓超。無論修學什麼,我們都不講解你修了多長時間,而是在講解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內心有多少改變。比如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麼增長。

當然,有時候我們在探討順緣的時候,僅僅講解功德,功德意味著你的見解也如是在增上,這就是我們通常為何講解直接調心的緣故,因為我們這種修法稱之為在根本上用功,也非常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今天的做法不僅僅口裡在說“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調伏內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實際上也這麼在做,這就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因為我們不太著重於過程。甚至華智仁波切曰:“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心是一切法的根源,調伏自己的內心是歷代傳承祖師的演說目的。這也充分地告誡我們,今天我們無論自己修行,包括平常在問一些問題的時候,都要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再強調,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遙遠的地方,而在清淨心之中。

這一點,在修學成熟口訣法的弟子們,當修到境心是否為一如的時候,大部分都已經回答過了。此時也在講,上至西方極樂世界,下至三惡趣,一切都來自於心的顯現。當內心清淨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當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當中,它都是三惡趣。這一點,不僅僅我們這一段時間所修的這個法當中已經得知,甚至漢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也是如是講解的。惠能大師曾經說:“一心向善者,西方極樂世界即在眼前”,還是講解唯心淨土,也就是告訴我們,當你內心何時清淨的這一瞬間,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你不需要再去打造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和這樣的一些情景,因為自然呈現西方極樂世界。當你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眼前的形象即便有多麼好,由於你內心永遠不清淨的緣故,所以看見的一切都是不清淨的。

所以我們平常著重這一方面,時時都在告誡所有的弟子,時間當然需要,後面的果實對次第根機來說,時間也是挺重要的,因此在時間方面多精勤一些,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結果:你的內心改變多少。光說我修過多少多少,真的和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遙遠的,時時要銘記心中,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解脫,當沒有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無論你所從事過多少善行,說到不客氣一些的話,你真沒有一絲毫之功德!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某一個據點,因此要憑藉個人清淨心去面對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你離西方極樂世界以及解脫有多麼遙遠,我相信不需要去問誰,問問你自己就知道了。因此,無論你現前行持什麼樣的法,都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為重中之重。

當然,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樹立更多的時間去修行。但是當條件不允許的時候,即便不能抽出很多的時間精進修法,但是更著重於自己內心。座上我們如是在關注自己的內心,座下的時候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要時時想到我今天在想什麼、我今天在做什麼。當與善相關的事情及時回向三界六趣一切眾生;當與惡相關的一切事情必須及時做懺悔清淨,這就叫修行者。

下面我們從見解的角度講解,憑藉我們當前的修行能消盡什麼樣的逆緣,功德會怎樣增上?從這個角度講解。但要記住,對於次第根機來說,首次以止觀交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很多時候,由於我們平常的思想偏重于安住修的緣故,無論在什麼時候,不知不覺,行不行都要安住,因此在回答一些問題的時候都在說,由於這一段時間心過於散亂,因此安住不下來,這該怎麼辦?從某種角度來說,可能是你的心過於太散亂的原因造成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這種修法是不是不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一些教言呢?歷代傳承祖師從我們這個傳承的角度來說,妄想多與少,從某種角度並不是一種過失。華智仁波切曰:“輪回雖為所棄法,然初不依輪回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回性尤要”,還是講解這個逆緣或者妄想怎樣轉為善用。甚至華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當中曰:“若能把逆緣轉為善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就是告誡我們妄念越多越好,並沒有說妄念越少越好。

那麼我們平常為什麼一再希望自己妄念少一點?時時都處於自己所願望的,在一個無念的狀態當中安住呢?這個從某種角度來說,還是不符合於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原因在何處呢?因為你是次第根機。次第根機意味著你當時即便能把心安住在無念的狀態當中,但這個無念狀態多數還是在於寂止狀態當中。寂止意味著什麼呢?無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若禪天定?”就是光知道把心安住在無記、無念的狀態當中,即便實現自己的願望,最終得到的僅僅是世間禪定。

至於世間禪定不能獲得解脫,我們一再強調,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雖然臨時可以壓制一切妄想,但是由於見解本身處於寂止狀態的緣故,甚至在這樣的時間當中可以處於多少個劫,但最終當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會墮落三惡趣,這就說明寂止不能成辦解脫。當前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而不是單純是寂止,因此第一次修學期間要認識到這兩點之差異,這對我們以下修行能起到切實之作用。所以無論這個時代的人修學什麼樣的法,只要打坐者基本上都處於這麼一個狀態之中,這就充分地說明他還是對心性的認識不足,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後在修的過程中要記住這一點。

對於次第根機來說,前面有妄想,會有很多昏沉,那麼這個對你來說並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首先要認清個人的身份——我是凡夫,無始以來至今造的罪業也挺多的,習氣也很重,因此有妄想和昏沉是很必然的事。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就要把這個妄想和昏沉轉為善用之中,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解的正行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觀察修、一個是安住修。也就是起心動念過於太多、昏沉過於太重的時候,咱們用方便法,也就是觀察修去對治它;當心感覺到稍微平靜一些的時候,就用安住修去對治它。

但有人問,觀察修和安住修對治煩惱的力量是否有大小?沒有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今天所修的一切都是為了成辦解脫,解脫本身的特點是便智雙運,方便和智慧是一味、是平等的。那麼充分地告誡我們,在心性完全赤裸的時候本體和妙用是一如的,方便與智慧是一味的,今天在修的過程中也應該如是去瞭解。怎麼說呢?無論以方便對治煩惱,或者是以智慧安住對治煩惱,在煩惱對治之上是一如的,沒有絲毫之差異。記住這個觀點,相信你以下修行過程中永遠不會被妄念過多而打敗,以及昏沉過於太重而打敗你,永遠不會的,這就叫做善巧運用。

雖然我們時時都在講解這樣的一些觀點,但是很多人在運用過程中還是隨著個人的習氣在飄動,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對我們以後修證會造成極大的障礙。因此,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我們平常講解的目的就是告誡所有的人在修行過程中要如是去運用。別行不行,說我現前這段時間一直都在修這樣的法,現前應該可以安住修了。無論當時昏沉、掉舉有多麼沉重都擱置一旁,用強行方式壓制昏沉與掉舉,臨時即便感覺到自己很舒適,就覺得滿足自己的心願,我天天都在安住。但是從對治煩惱、智慧增長等一系列之上,是很難做到一個圓滿。

因此,我們這段時間也一再強調所有的修行者,當然有些不一定接納剛剛這種觀點,因為一再強調禪定,禪定來自于安住修,那麼為何要注重講解方便法呢?我們先講個如是修行的功德。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已經修了一陣時間,那麼自認為自己的禪定很了不起,以及覺得剛剛的這種觀點對自己來說有些不符合的人,先問問自己,我們憑藉觀察修,當對它生起定解的時候,這種定解會影響到你的出定和夢境,也就是說,晚上做夢的時候,第一時間就認識到夢是虛幻的。那麼問問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弟子,我相信昨晚上你也做過夢,甚至有些為了找一些理由和藉口,說我平常很少有夢。沒有夢意味著還是在無記狀態之中,我們現前需要的是在清明當中創造智慧。在夢裡,無論是有夢還是無夢,一瞬間能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並且如同我們平常在座上修行一般,能執受自己的見解嗎?即便不能,所謂的這個見解,即便是在觀照之中,能做到這個觀照嗎?

很多很多時候,我們的夢境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我相信由於宿世的因緣,可能會夢見很多很多去世的人。但是在夢裡,你永遠不知道他已經去世,你決定會把他當做是真正的,就和以前活著一樣。原因是什麼呢?你壓根就不知道夢是虛幻的。當你不能駕馭夢的時候,夢裡呈現的一切,都是順著它的力量牽著你走,你永遠不能駕馭它。這也充分地告訴我們,當然安住修達到一定的時候具有一系列功德,是沒得說的,但是觀察修沒有到位之前,也會出現類似不足的地方。所以說,不要一貫按照自己的觀點去做。

剛剛說過,按照個人的觀念去做,它可能給你帶來一些舒適狀態,原因是什麼呢?符合我個人的私心。尤其是臨時遵照這樣的方法去修,當煩惱不太沉重的時候,好像覺得很舒適,能實現個人的願望。但要記住,我們可不僅僅實現個人的願望,僅憑藉實現個人的願望,還用得著修嗎?因為你修行的目的,看似僅僅是把妄念壓制,沒有像你剛剛所說的被妄念牽著行走,你自己能控制一切,那就吃安眠藥啊!何必還需要靠這樣天天都去打坐呢?沒有什麼意義的。

可能你們會問,你平常修行期間也是這樣嗎?永遠是這樣的!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這是我們修行一貫的方法。就是由於長期如是觀照的緣故,比如說,平常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夢境,你在夢裡就知道我該怎麼做,與現實生活沒有絲毫之差異。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弟子要記住這一點,修行首先要知道我該怎麼做,大體當中要知道修行之方法,那麼在運用過程中才會做得更圓滿,剛剛所說的就是這一點。

觀察修和安住修決定不能順著個人的意願,我想幹嘛就幹嘛,漂泊輪回的眾生就是順著個人的私心。尤其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已經修到尋覓心之過患,說“我執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因為有了我,相對就有他,他對我的感覺而產生貪嗔癡,也就是說,八萬四千種煩惱根源就是我執。那麼這個我壓根就不存在,把一個壓根不存在的我當做真正的我,而形成一切煩惱的根源。”說的挺好啊!那麼在修的過程中是不是這麼做的呢?以及在現實生活當中是否也是這麼做的呢?若不是這麼做,那麼多的煩惱為何又在你面前呈現呢?我們現前都說成熟口訣法已經修完了,成熟口訣法能修得完嗎?從講解勝觀起,第一,決斷心之根本,都說心在主導一切,那麼你在修行過程中,問問自己著重於身體還是著重口,還是著重心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著重語。比如說我的理論、口才有多好,我今天能念誦多少心咒,我今天能念誦多少儀軌、經文等等,我相信你決定會著重你的語。不是一再都說心在主導一切、心在支配一切嗎?說的時候就這麼說說,但做的過程中還是順著個人的意願。所以,我們平常如是傳講的目的就是要把這種修法改善一些,要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

第一次修學過程當中,即便時時處於觀察修之中也非常好啊!原因是什麼呢?它也在對治煩惱。別光想到,哦,都開始說我要修禪定,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但我現前時時都處於觀察修當中,要不觀皈依境、念誦著心咒,要不天天觀共同外前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之因果,要不天天祈禱著上師、發菩提心等等,何時我可以安住呢?這根據你的定力來定奪。當你已經開始步入禪定,甚至禪定越來越好的時候,不需要說我要安住多長時間,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這就是我們一貫用的善巧運用。也就告誡我們,初次修學過程中,即便多數時間都運用到觀察修上,還是要在觀察修上面多下功夫。

這兩天我遇到這樣事情的人越來越少,往昔我就聽說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說法,說上師瑜伽難修,阿彌陀佛好修。請問,阿彌陀佛,無論是持名念佛、有像念佛還是有想念佛,還是一再強調一心不亂。當時他所說的觀察修可能並不像我們現前有很多很多觀察方法,而是僅僅在一個觀察之中,比如說這個觀察就是所緣著某一個相之上;持名念佛的時候,把心所緣到念誦的咒語之上;有像念佛的時候,就專注在某一個像之上做念佛。但是與我們當前修學上師瑜伽沒有絲毫之差異。

今天很多人說修不下去的原因是完全順著個人的意願,因為我第一時間就要讓一切妄想止息,達到長時間無記狀態當中,就是一個平靜的狀態當中,做不到的時候,認為我現前沒有這樣的根機,實際上與這個傳承完全背道而馳。因為要記住,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而不是僅僅壓制一切煩惱。當煩惱消盡以後,因為這兩天有很多人都在問:“上師,該怎麼辦?順著年齡增上,好像我的記憶力越來越衰退,甚至剛剛所想的事情一瞬間就忘失,這樣發展下去我會不會變成老年癡呆症、植物人一類?”很多人擔心這方面,但是很多人喜歡這方面,我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變成什麼樣的人?你不是說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一再壓制妄想,樹立在一個無記狀態當中,若是這樣的話,老年癡呆症和變成植物人應該是你的追求目標、一個目的地,但是我相信誰都不喜歡變成這樣。那為何在座上一再強調要這麼去做呢?所以,希望止觀交修要做得圓滿一些,意義非常廣大、意義非常廣大!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觀察修一旦要是到位,既可以通達一系列理論,並且對當下調整一切煩惱起到切實之作用。尤其是這種觀察修達到一定定解的時候,無論在有意、無意狀態當中,都能對治一切煩惱,這也就是我們剛剛一再強調的功德,所以決定不能行不行都要這樣。但可能有些人問,某些根機一瞬間就可以做到這一系列嗎?可以啊!當下可以執受止觀雙運,但恐怕這不僅僅說出來就能達得到的。尤其我們在講解三種智慧的時候,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決不能混為一談。我從書面上瞭解以及憑藉個人的觀照得到的一些結論,認為這已經達到實相,完全是兩個概念,這一點我們以上說過了知、覺受和證悟之間的差異。前面我們就不說那麼多,下面繼續遵照這部教言做解釋。

【蓮師回答道:“修持這個法門時,】蓮花生大師是所有紅教的唯一根本上師,紅教稱之為舊教、舊譯,舊譯通稱為密宗。所以要記住,我們在講解這個法的時候要樹立在密宗當中。

【初學者會滅盡煩惱與分別念,現出安住之覺受,此則名為寂止;】下面所講解的寂止、勝觀和止觀雙運,它是站在一個禪定的角度當中。一個禪定從不同的角度講解寂止、勝觀和止觀雙運,怎麼講解呢?我們一直都在講解心的本性,它是明空不二。從單單空性的角度而言,下面印證它叫寂止;從明瞭的角度稱之為勝觀;兩者何時達成一如的時候,叫止觀雙運。

通常寂止和勝觀是怎麼解釋、宣講的呢?單純的寂止是一個無念狀態,當然也是單單的一個空性,但這個“空”是很難滅盡煩惱與分別心的,即便叫“滅盡”也只能叫做壓制煩惱與分別心,單單的寂止只能起到這個作用。原因是什麼呢?色界和無色界天臨時雖然沒有煩惱及分別心,但是處於壓制狀態當中,當何時因緣和合的時候,這種妄想和分別心還是會在他面前呈現,因此會形成墮入三惡趣的因。所以我們在前面解釋寂止、勝觀期間,比如單純講解寂止的時候,“滅盡煩惱與分別心”,寂止本身是不能斷除,這個“滅盡”也只是臨時壓制,要記住這一點啊!

還有一點宣講方式,就是說,一個圓滿的見解從不同的角度印證,那麼這時候前面“滅盡煩惱及分別心”是合理的,因為它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講解。比如說,當在描述某一個人,人是一個整體,無論從前面、後面,還是從側面,無論從哪一方面在描述的時候“他不是牛、他不是馬”等等,因為他是人,這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而已。但要是單單站在寂止、勝觀的角度講解“滅盡”,必須懂得它是壓制。這有什麼意義呢?壓制、壓制,斷除就叫斷除,總之沒有煩惱和分別心,不就是一樣嗎?不一樣的,不一樣的。比如春天的時候,草都是有根的,當因緣和合,也就是天氣開始變暖的時候,它就會長出綠色的草。但是當時你用一個石頭把它蓋住,雖然臨時看不見這個根長出來的草,但是時間一長,它會從邊上長起來,由於根存在的緣故,只是臨時僅僅壓制而已。或者是我前面有那麼多的東西,我現前用一塊布把它蓋上,臨時在我們眼前看不見這一系列,但是並不代表這一系列已經不存在。何時上面的布拿掉的時候,下面的東西仍舊存在,所以它就叫“壓制”,不能叫做“完全斷除、已經滅盡”。把這些東西拿掉,桌上沒有東西,和一塊布蓋住這個東西,完全是兩個概念。拿走以後上面就沒東西了,但是蓋住,當上面這一層取掉的時候,下面的東西仍舊存在。所以兩者不同的區別就在此上。

因此,當前也有很多修學寂止的人,認為我平常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臨時由於禪定、這個寂止的緣故,可以止息一切煩惱,就覺得我現前可能煩惱逐漸消盡,甚至沒有煩惱,但並不是這樣的,當遇到逆緣的時候,你往昔有多大的煩惱,當時還會產生多大的煩惱,這就是寂止本身的缺點。

可能很多人會說,寂止若一再是缺點,那為什麼我們前面還要講解一個寂止呢?對於次第根機來說,寂止本身處於很多缺點當中,是站在更高勝觀的立場之中觀待它的,因為什麼事情都有相對性。舉個例子,站在煩惱非常熾盛的人來說,就是煩惱非常非常重的人來說,寂止已經是很高的境界,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當前沒有那麼重的煩惱。但若要處於勝觀的狀態當中去看待寂止的話,臨時雖然沒有煩惱,但是並沒有斷除的緣故,遲早還會產生類似這樣的煩惱,所以它處於一個不足的狀態之中。因此,什麼事情都要用相對論去解說,這樣一來,我相信我們怎麼解釋就覺得好說一些。

但有些人可能會說,若是相對性的話,我今天把它說成是功德、過失,還是一樣的。不一樣,不一樣!因為我們修行者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勝觀,這一點必須要銘記,所以從認識的角度,必須處於勝觀的狀態當中去觀待一切。那麼修的時候,寂止臨時作為一個憩息地、休息的地方來成辦更高的見解,當然可以,但是不能把它當做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就變成一種過失了,要記住這一點哪!要不呢,我就怕你們按照書本上的這個教言去瞭解,依這個去認識寂止和勝觀的話,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為它所講解的方法有些不同。

我剛剛已經說過,單純講解寂止的時候,只講解無念狀態,完全不傳講什麼勝觀。尤其《時輪金剛》當中曰,當寂止達到一定的時候,當時的勝觀還是非常非常渺小的,如大海來作比喻。比如你有如大海般的寂止,那麼此時所具備的勝觀只有像一條魚。大海太大了,裡面的魚顯得太渺小,甚至可以說感覺不到,這就是單純的寂止。但是我們現前把這個寂止作為成辦勝觀之一個臺階,這是非常好的,所以為何前面一再講解定力,目的就在此上。

這兩天很多人都在修寂止,寂止總分為有相定和無相定,無論是不淨觀還是清淨觀,總之都在修寂止。但是好多人認為,我只要知道把心專注在五方佛的標誌,比如說中央毗盧遮那佛的標誌,白色的法輪,要不這麼一個花朵,要不所緣一個這樣、那樣的……就覺得我會觀,這樣就可以嗎?會觀不行的。我們這麼修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達到定力,就是說在這麼一緣當中,可以讓自己心安住很長時間,要培養這個定力。但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因為我們還要實現更高的境界,所以它只能作為基礎。

這一段時間我自己也在想,前面我們所修的成熟口訣法的弟子們相對亞青寺的時間來說是稍稍長一些,但是我覺得這個還短了。因為這一陣時間裡,憑藉這樣的修法讓自己的定力已達到極頂者還是稀少的。這也充分地告訴我們,我們前面所培養的寂止還是過於太弱,所以在這方面還要多下一些功夫。有時候時間長真是一件好事,我昨天給某一個出家人說,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已經修到覓心法的弟子,也把它稱之為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第一次在修一陣時間期間,無論是他的口才,包括他的經驗很不圓滿!不說圓滿,很不足!由於短期時間所修出來的經驗不足,再加上當你在回答過程當中都是吞吞吐吐的,很不圓滿。但是我們在後面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前他們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由於平常也觀照很多很多書本,就是閱讀很多書本,再憑藉個人的經驗,所以現前講起來的時候,我這兩天在想,真的可以給他們講更高的法了。

“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還是處於什麼呢?處於意識轉為道用的範圍當中,還稱之為顯宗的法,我們還沒有講解密宗啊。那密宗,什麼是密宗呢?密宗一再強調稱之為果法,那麼當然是智慧轉為道用。意識轉為道用是實在沒有辦法的前提之下為次第根機先打一個基礎,在這樣的基礎當中,我們才開始講解密宗,所以我們都沒有講到密宗。密宗可不是僅僅處於觀照之中,因為它是果法,果法還在於觀照之中,那怎麼都凸顯不出來顯密之間的差異。我們不是說見解不迷惑嗎?它不僅僅是觀照之中不迷惑,而是實踐當中、現前也不迷惑,所以當然處於果法當中、智慧當中,而不在於意識範圍之內。所以修行稍稍時間長一點對他的意義非常廣大。但是有些人急於求成,你說多少天,我就修多少天,甚至不夠圓滿的時候說 “上師,是否你聽得不是太清楚,我重新再說一遍如何?”等等。即便你說十遍、二十遍,可能也就是這樣。因為這個經驗不是光口裡說出來就有經驗,經驗是長時間積累出來的這麼一個境界,恐怕這不是光靠口說出來就能說出經驗,所以這方面要多下一些功夫。

我們剛剛已經說過什麼叫做寂止,單純從一個圓滿自性的角度來說,空性方面稱之為寂止。下面再看看,【而後明瞭覺受現前,這就叫做勝觀;】“而後”,前面單純在寂止當中,配同著眾多方便法而達到的一種光明境界稱之為勝觀的話,當然,就像我們前面所講解的,它有一個次第道。若是單單講解空性為寂止、明瞭為勝觀的話,那麼僅僅講解自性的特點,這與《呼喚上師本論》華智仁波切的教言當中講解,因為密法主要在於三個要訣當中:印證見解、斷定自決和解脫自信,這就是純粹的密法,勝喜金剛為文殊友所傳的就是這《三句精要》。《呼喚上師本論》是華智仁波切著述的,這一部法主要處於這三個精要當中哪一部精要呢?斷定自決,在一法當中圓融所有一切法。因為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名稱、什麼樣的方法去概述它,都是在一個見解當中不同的方面去描述。

所以我們剛剛所說的,若是把起初“滅盡煩惱與分別心”當成是“滅盡”是一種斷除來理解的話,後面的寂止和勝觀都處於在自性反體當中而言說的。但是前面的“滅盡煩惱與分別心”若是理解成臨時能壓制一切煩惱與分別心的話,就可以按照剛剛所說的,寂止多數處於無念狀態當中。後面在寂止狀態當中,要記住這一點,單純憑藉寂止,沒有眾多方便的輔助,這個勝觀很難呈現,所以為什麼說色界在一禪當中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無色界天安住八千個大劫,最終還會墮入三惡趣的原因是什麼呢?憑藉寂止本身的能力來達到更高的境界,是有點難做得到的,所以還需要配同方便法。配同方便法也意味著我們平常修的過程中,觀察修的重要性就在此上,要記住這一點。

一直都說我的這個見解怎麼可以進化到更高的見解當中?當然,見解本身很重要,同時還要有很多方便法的輔助,這樣你的見解才會增上。所以,一味的安住在一個無念狀態當中,即便實現個人的願望,要記住,你這個時間可能僅僅一兩個小時。

平常我的應變能力很差,有一個聲音的時候,這邊我在說話、那邊又在說話,所以應變能力很差,所以你們在下面搞一些小動作的時候我會順著它飄,這時候我口裡在說什麼也會忘失。

從因果本身的角度來說,有些剛入門的人並不知道這些道理,但是慢慢慢慢懂得道理以後,因果,比如一個小小事情會導致成非常嚴重的惡果都有可能性。以前喇嘛仁波切帶著我們到五明佛學院謁見法王如意寶,當時我們已經去過一兩次了,前面第一次是上師帶著我一個人去的,後面我們再去第二次,人也不是太多,第三次去的時候基本亞青寺想去的所有人都到五明佛學院。亞青寺那時候修行很好的人也挺多,只要法王如意寶有時間的話,上師陸續讓這些修行者把自己修行的一些經驗彙報給法王如意寶。

法王如意寶為了亞青寺過來那麼多的弟子,就講了一部法。那天講著講著,那個喇叭就沒聲音了,好像在講《佛子行》,喇叭就沒聲音了。當時那邊的人就開始忙,大概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又把它搞好了。做完以後,法王如意寶說,這個人,剛剛看似,當然他也不是有意的,因為這些機器化的東西並不是人說了算,它什麼時候沒有聲音、怎樣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法王如意寶說,由於你前面並沒有用心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的原因,所以僅僅在講法期間停頓這麼幾十秒鐘的時間,你一輩子扛著槍到山上去打獵的罪過,和今天由於這樣一個小小的因緣而導致成幾十秒鐘時間沒有講成法這個因果若做個對比的話,後者今天這個過失大於你一輩子扛槍到山上打獵的過失。所以當時法王如意寶就祈請所有的僧眾為這個人多念一點金剛薩埵心咒,就是清淨他的罪業。想到這些我們就知道,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動作可能會導致成很大的惡果。當然剛入門期間很多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我們平常也一再強調要多去學習一些理論。

剛剛所說的勝觀是什麼呢?後面在寂止當中越來越明瞭。寂止處於什麼狀態呢?我們再講得更細緻一些的話,當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進入一種空性的狀態當中。當時這個“空”的感覺,第一次可能具備“我把心安住在空性狀態當中”,慢慢慢慢這個正念也沒有像前面般那麼明瞭,逐漸開始越來越迷惑起來也好,因為處於無念的狀態,這個明瞭不太那麼光明,所以這時候僅僅處於一個無念狀態當中,也就是說,很長的一段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平常五分鐘的時間都很難熬,但是當處於這個狀態當中,幾十分鐘時間已經過去了,在他的感覺當中如同剛入定般,這叫純粹的寂止,沒有智慧的禪定就叫寂止,它就是這麼一個狀態。多數我們把它稱之為什麼呢?叫第八識阿賴耶識和前五根識。單純的寂止啊!

但與它不同的地方是,只要與後面講解的“而後明瞭覺受現前”作比較的話,此明瞭覺受能增長多少,那麼就會與前者越來越分離。比如說,第八識是悶厥、酣睡狀態,但“明瞭”稍微增上的時候,無念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相同,但是由於有了“明瞭”,已經開始遠離於它,這上面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你只要想做一些比較的話。但是無論怎麼樣,寂止多數處於什麼呢?無念狀態當中。不知不覺這個時間就過去了,完全沒有什麼感覺,叫寂止。

後面僅憑藉這個禪定和配同眾多方便的原因,這個“明瞭”越來越增上。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在很清明的狀態當中,也不像前五根識一般。前五根識,五根起作用,但是意識處於迷惑狀態當中,說是明瞭,因為它也是在相對第八識說是明瞭之外,也感覺不到什麼明瞭。但是我們剛剛所講解的勝觀,它的“明瞭”處於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在說,我把心安住在空性狀態當中,又看得見一切,能聽得著一切,但是與前五根識對比,這個“明瞭”強得多了,它不是傻呆呆的狀態當中,決定是這樣的,這時候已經開始趨向於勝觀。但真正的勝觀,這就叫勝觀嗎?當然不是。因為這裡頭只是講解一個過程,當“明瞭”已經開始越來越增上的時候稱之為勝觀。

有時候名詞不要把它稱為一個特定的法,有些名詞可能用在這樣上面,有些名詞用在這上面,所以就要知道這部教言是處於什麼一種狀態當中宣講的,這個名詞是怎麼運用的,因此不能把所有一切名詞都運用到一個點當中。我們說,八萬四千種法門稱之為詮釋。見解本身是實證的、是現前的,但描述它的一切都叫詮釋。詮釋的,今天可能高一點、明天可能矮一點,這都很正常。通常我們在講解勝觀的時候,講解心性的特點為勝觀,那這時候這個見解很高了。但現前這裡面後期還要講解止觀雙運才稱之為真正的見解。單純的“勝觀”只是在前者寂止的基礎當中明分越來越增上,稱之為勝觀,但這個,我想在座的很多修行者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這也可以說明我們的見解逐漸往好的方面在發展。怎麼說呢?比如當你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有時候完全進入到一種無記狀態當中,不知道這個時間是怎麼過去的,這就叫寂止。臨時可以壓制一切煩惱及分別心,即便臨時沒有這些逆緣,但它也是單純世間寂止,叫世間的禪定。

以前密勒日巴時代,有個小孩子想在密勒日巴身邊學一些禪定。密勒日巴講了個禪定,小孩子一入定,就入定了七天七夜。當從定中出來的時候,身邊所有家人都聚集在他身邊,小孩子問:“是不是我該回家了?”在他的感覺當中僅僅是一瞬間,但實際上已經過了七天七夜,因為他不知道這個時間的概念,處於一個無念狀態當中。可能有些人會說:“不是說心性的特徵也是超越時空嗎?那麼沒有時空,就說明它就是心性。”當然不能以這個來說!寂止狀態當中,臨時你也感覺不到這個時空,但是“感覺不到”和“完全已經沒有時空”是兩個概念。前者僅僅處於無念狀態當中;後者是有智慧,已經超越一切時空,是智慧超越時空;前者僅僅是無念狀態,臨時沒有感覺到時間與空間。所以此兩者要分開。

前面就是這樣。後面是當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都說很清明的狀態當中,雖然臨時沒有專注某一個相之上,但眼前所具有的一切,不僅僅能看得見前面,連側面、後面都好像很清清明明瞭了一般,很清明。由於當時沒有形成粗大意識的緣故,因為粗大意識是專注某一個相之上,因為這時候並沒有專注某一個特定的相,甚至在寂止的基礎當中稍稍有一些明瞭增上的時候,他就會有這種感覺——很清明的狀態當中。但是這個“清明狀態”,只是在寂止當中“明瞭”比前者更增上一些,並不代表它就是圓滿的自性,要記住這一點。

在很多人心中,前面的寂止和勝觀,聽起來當然勝觀的見解更高於一層,但是從個人感覺來說,可能很多人更喜歡寂止。說我這一陣時間,一瞬間幾十分鐘一下就過去了,但是剛剛所說的勝觀是在清明狀態之上,還有一些時空的感覺,沒有像前面一般一瞬間時間就過去了,因此我還是想像前面一般。但要記住,我們今天所修的不是僅僅時間過得有多麼快,而是在於成辦解脫。與前者對比,當然後者功德更為大,所以以後要這麼去修。

還需要瞭解的是,要讓後面的見解越來越增上,憑藉前面的寂止當然為基礎,同時還要有很多方便的輔助,所以一再強調觀察修決不能擱置一旁,意義非常廣大,要記住這些。這兩天不是也有很多人都在說,我是修了很長一段時間,所謂的“清明狀態”也稍稍有些,但是一直處於清明狀態當中沒有更高地增上。一方面,是由於你的時間過於太短,因為這兩天也有很多人說,我每天都在修上師瑜伽,但是他的時間大概處於一個小時左右。第一次一個小時左右已經很不錯,但修了很長時間以後還是處於一個小時當中,還是過於太短。怎麼說也要有一個半小時為基礎,底線直至兩個小時之間,必須有這麼一個時間,要不你的見解不會有很好地增上。

第二是什麼呢?可能你還是順著個人的心願,行不行都在平靜狀態當中,很少運用方便法,也就是觀察修。即便有一些妄想和昏沉產生,也稍稍做一個持風,停止呼吸,先排出一個氣,停止呼吸,稍稍做一些,當時感覺到妄想沒有那麼重的時候,繼續開始安住。可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一再強調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有時候真的還需要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觀想皈依境,包括共同前行等等,也是很有必要性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明瞭。

【當二者雙運時就稱為止觀雙運。】

當前面的空性——寂止,和後面的明瞭覺受——勝觀,二者雙運的時候就稱之為止觀雙運。也就是我們說“止中有觀,觀中有止;空中有明,明中有空”,兩者合為一體的時候,它就叫“止觀雙運”。但這個,前面的這一系列基礎沒有達到很高的地步之前是很難做得到的。我們把後止觀雙運稱之為自性,那麼前面沒有很好的寂止基礎來成辦勝觀的話,很難達到雙運。也可以這麼說,前面所印證的勝觀當中是否也有相似的明空不二、止觀雙運呢?是有的,勝觀是有的。但是寂止當中的勝觀是非常非常少的,如同《時輪金剛》所講解“寂止如海,勝觀如一條魚”,所以那時候的“明瞭”是非常非常小的。

但是在勝觀的時候不同,寂止——空性方面當然存在,同時明瞭增上。這個“明瞭”還沒有達到自性當中的光明境界,但相對之間明空不二比前者已經高於一層,這是特定的。何時達成一如的時候,也就是《般若心經》所講解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空”字為寂止,“色”字為勝觀,兩者何時達成一如的時候,就叫“止觀雙運”。大乘教法當中稱之為什麼呢?叫緣起性空。這個見解已經非常高。緣起性空本身的特點應該是什麼呢?龍樹菩薩曰:“我沒有絲毫之承許,所以我的見解是最清淨的。”沒有絲毫之承許”指的是什麼呢?完全已經從意識造作之中超越。禪宗有一句話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就是說,這個見解已經超離一切言語,不在意識時空當中,所以就叫“實相般若”。

在印證這三個過程中,總體當中已經知道自己現前處於哪一個階段上。當然很多人都會說,我現前可能也就是在勝觀的範圍當中,有些可能說我現前處於寂止狀態當中。但這個“寂止”從某種角度來說真的不是那麼好修,一次、兩次可以達到長期寂止狀態當中,但是長時間達到寂止,這個定力還需要長期地修煉,可不是修這麼一兩天的時間就能達成一個很好的定力,很難做得到。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第二部階段勝觀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在修的過程當中多多少少有這麼一些感受也是很正常的,臨時也沒有什麼粗大煩惱,也沒有很強的分別心,所以處於一個明空不二當中,也就是一個清明狀態當中,這個覺得好像都具有。但實際上,我們所謂的這個“清明”是非常非常弱的,與勝觀本身所講解的“清明”對比,真的是天地懸隔之別,完全是兩個概念。因此,有時候我們講解一些功德,有些講解不足的地方,目的就在於還需要串習,還需要精進修著走,否則這個見解可能會一直停頓在這麼一個狀態當中。

上面我們不僅僅要印證什麼是見解,還要知道達到更高的見解需要配同什麼樣的方便,一再強調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光想著我現前處於什麼樣的見解當中,無論這個見解有或者是無,我們現前就要培養把它變成有。沒有的話,把它變成有;有的話還要變成讓它更加增上。最重要的是,見解本身的基礎當中還要配同很多方便輔助,這樣一來,你的見解會增長得更快。

當然,這個僅僅講解實修過程中,同時還得有什麼呢?就是“定”,還要講解一個“戒”。平常真的要好好護持個人的戒律啊!都認為我在座上只要精進修法,憑藉它的力量見解會迅速增上,當然也可以,但是所謂的配同方便不僅僅是座上的方法,還需要座下等一系列持戒,這些都很重要,因為它也會輔助你的見解迅速增上。因此,無論你現前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和密宗三昧耶戒,應該平常多閱讀這方面的教言,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自己身心已經觸犯這些戒律。若是觸犯的話,過失非常大。因此我們一再強調,為了清淨觸犯一切戒律的過失,所以每天念誦21遍百字明、108遍金剛薩埵心咒,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平常一方面犯著戒,一方面光念誦著走,這個還有點不圓滿。原因是,在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的時候同時要具備四力。四力當中,在念誦金剛薩埵當中兩個力已經同時具備,但是還需要配同兩個力,就是懺悔和立誓。懺悔,我相信你在念誦金剛薩埵期間是具有的,但立誓,你是怎麼立誓呢?“從今以後即便縱遇命難,我再也不會犯以前所造的這些罪業。”若已經在佛菩薩面前立誓“我不再去造這些罪過”,再去造的話,就已經欺騙了金剛薩埵、欺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失也挺大的。一方面犯著戒,一方面念誦著走,但是有意當中盡可能別這麼去做。就這樣,這三種過程大概已經知道了。

【此時,三種覺受會紛然呈現:】

緊接著此時有這種顯現的時候,三種覺受也會自然呈現。三種覺受指的是樂、明、無念三種覺受。樂、明、無念三種覺受,我們先不按照詞句來解釋,先講解光是一種覺受。“覺受會自然呈現”,“覺受”指的是什麼覺受呢?覺受有賢覺受和劣覺受,就是好的覺受和不好的覺受。好的覺受就相當於下面所講解的樂、明、無念三種覺受,相對之間還是偏向於一個好的方面;但還有一個偏向於壞的方面,就是貪嗔癡煩惱熾盛。比如說,某一個階段當中我的煩惱已經沉重得不得了,甚至很多很多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思想,我自己都想不到的妄想一直在大腦當中旋轉,它已經開始影響到個人的情緒,都不知道該怎麼去辦,就已經煩惱到極頂,這就叫做不好的一面,叫“劣覺受”。兩者都會產生,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在修行過程中無論有什麼樣的覺受,都不能順著這個覺受走,因為它只是臨時出現的一種現象,只要不去專注它、關注它,過一陣時間它會消失。越關注它,在你面前呈現的時間會越長;越不關注它,對你的影響就會越小,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別去執著。

這些覺受從某種角度來說,呈現覺受本身是一種好的現象,就是說,當你一切修法已經歸入正道的時候,就會呈現不同的覺受,尤其在薩迦派的教言當中,把這一系列稱之為一種功德。呈現覺受是一門功德,但緊接著由於個人的運用方式,到底會變成功德還是過失,就要看你自己。比如說,當這些顯現呈現你面前,你平常還是按照正常的方式去修行,它就是悉地,是一種功德,沒得說的,是見解增長之過程;但一旦要是過於太專注它、太執著它,一切均變成一個什麼呢?魔障。

剛剛我們所說的是憑藉個人的修行呈現的一種覺受,此“覺受”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描述,從自己修證的角度來說,是見解逐漸增長之一個過程;但是從外緣來說,是世間空行母在考驗你修行者的能力。所以,當你修到一定的時候,世間空行母會呈現不同的形象考驗你,看你修行如何。她怎麼考驗你呢?在你面前呈現不同的覺受,可能有時候是好的覺受,有時候是壞的覺受。好到佛菩薩親自降臨到你的身邊來授記你,壞的時候煩惱沉重得不得了,甚至說不定一瞬間一個年輕人就變成一個老年人,或者前面好的顯現突然變成非常不好,這一系列都叫“覺受”。只要不關注它,一切一瞬間就會改變。

我們繼續往下講解,外緣世間空行母考驗你修行者的能力,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面前,世間空行母都會考驗你,她會在你面前呈現不同的覺受。有時候讓你呈現一個相,有時候讓你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感覺,看你怎麼去對治它。若你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以及當時導師為你所傳講的教言,一切不關注它,無論怎麼呈現都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調整的話,就叫“世間空行母融入你”,叫“悉地”,因為你已經駕馭它了,所以叫悉地。但你要是對它產生執著的話,太關注它的話,你已經被世間空行母駕馭,這種覺受就變成魔障了。悉地和魔障只有一線之隔,看你怎麼去解讀和運用它。

據說以前有位修行者在山上閉關,有一天中午,天空中出現一朵五彩雲朵,上面呈現蓮花生大師,周圍圍繞著十方諸佛菩薩,有很多很多佛菩薩。蓮花生大師親自在對面虛空為他授記,說:“你是一個很有善根的人,但是今生以這樣出家的身份去度化眾生,你的事業不廣大,你應該以在家的方式去度化眾生,事業更廣大,所以你以後的另一半,如今在什麼村莊裡面,她的名字叫什麼”等等。做完授記以後,蓮花生大師形象慢慢慢慢就消失了。這時候這個和尚完全不知道什麼叫覺受不覺受,總之已經見到蓮花生大師以及很多很多佛菩薩,並且已得到蓮師的授記,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所以他直接回家,開始準備自己的行李去尋找他的伴侶。

在路上,他的上師正好在路邊搭著帳篷閉關,他想,前兩天閉關也是上師讓我閉關的,今天由於中途出現這樣的事情,我出關也應該給導師說一下,所以就到導師身邊。一進房間,導師就說:“違緣障礙。”他想,為什麼是違緣障礙呢?導師說:“你剛剛所呈現的就叫覺受,你要是順著它走就叫魔障。”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世間空行母已經駕馭你,它已經束縛你了,所以就變成魔障。因此導師告訴他:“你今天還是返回到自己的修行當中繼續修行,因為它是一個魔障。”從此以後,他從魔障中超越,獲得圓滿之解脫。

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什麼呢?在以下的修行裡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現象,有時好得不得了,甚至他心通都有,他想什麼我好像都知道一般;有時候煩惱沉重得不得了,當然不是有意,好像無意當中產生很多誹謗導師的念,甚至連修行都已經就懶得修行,甚至還會產生很不好的念等等,這些都稱之為什麼呢?叫覺受,它是不好的一面。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我們今天必須認清它,一切都是虛幻的,一切都是一個過程,只要我不關注它,過一陣時間這種感覺就會消失。當然你說這種感覺對你不會產生絲毫之情緒,因為我們都是凡夫,這可能會,但只要不太關注它,它在你面前居住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你越關注它,它在你面前的時間就會越長,無論是好的覺受、壞的覺受。

有些人非常煩,前面修行還挺不錯,這兩天煩惱已經重得不得了,天天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需要打個卦嗎?還需要去念一些大白傘蓋、獅面佛母等一系列回遮文,回遮回遮像這些惡緣等等。你越關注它,它在你面前住的時間就會越長,所以會影響你的情緒,到後面的時候,有些只能放棄修法了,修不下去了!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修行和其他的很多善行對比的話,修行比其他善行更難,難在於什麼呢?當然,坐在一個地方,按照平常修什麼法,修修法,這倒很輕鬆的事情,但最怕就在於世間空行母考驗你呈現不同覺受的時候。勝利者會超越一切獲得解脫;失敗的人在這個時候容易失敗,就會放棄一切。如果好的覺受產生的時候過於專注它,就認為我的事業已經產生,因為我好像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所以就開始從事個人的事業,這樣一來對你成就又造成影響了;要是劣的覺受的話,壓根對這個法不感興趣,不修了,就放棄一切,當然完全失去解脫的機會。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也要記住,覺受就是這樣的,因此以後真需要懂得這些啊!

以前我在禪院的時候,有時候我把它稱之為寂止,因為在禪院也可以講解寂止的功德,有時候也講解一些覺受。我第一次在禪院修行之時在亞青寺已經有兩三年的修行基礎了,第一次在亞青寺禪院修行的時候,無論在座上甚至在出定的時候,那一陣時間裡,離我住的地方大概一、兩百米以外,誰要是來見我,他手裡拿著什麼、是什麼樣人,我一瞬間就知道。但這一系列稱之為什麼?可能從覺受的角度來說是明覺受、好的覺受,因為下面要講解樂、明、無念三種覺受當中的明覺受。甚至我在亞青寺給很多弟子們講法期間,江達那邊的一位出家人,那天他家人過來給他送一些糧食,同時在亞青寺轉一些塔,他說他在房間裡面打坐,他的家人在外面做飯,他從牆裡面能直接通徹看到牆外面他們做什麼事情,看得一清二楚,這就叫“明覺受”。甚至有人心裡想什麼,你都知道他在想什麼,也是明覺受。那一段時間裡,有時候眼前一亮,在黑暗當中如同突然來了一個光,就是一個燈,亮個燈一般,家裡什麼東西如同白天看得清清楚楚的時候也很多的,明覺受就是這樣的。

但是劣覺受,有一次我在禪院裡頭打坐,突然眼前好像有些白光,但是這個白光也是淡淡的,淡淡當中突然呈現一個,因為這個在我的感覺當中,我是住在房間裡頭,但是在我的精神世界和這個境界當中,完全沒有時空了,就是超越這個房子,就像整個宇宙、整個空間當中呈現很大很大的一個形象,手裡拿著怪怪的東西,臉以及身上的長相也怪怪的就在你面前。前面我真的毫毛都已經立起來了,有點恐懼。後面想到,上師一再強調我們劣覺受(不要執著),為什麼平常偏重賢覺受而對劣覺受產生恐懼感呢?因為一切都是虛幻的,就這樣。

甚至有時候在修本尊的時候,平常我們觀本尊就像繪畫和雕像一般,但在那天怎麼觀本尊,頭在上面、身體在下面,中間好像被割斷一樣。我心裡想今天怎麼著了魔,有意去觀也觀不出來頭和身體分開的這麼一個相啊,但現前無論怎麼想,本尊都會出現這麼一種現象。那天我可煩惱得不得了,到後面,心裡突然就像醒過來一般,我可不能去執著它,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都是佛菩薩在加持自己。因為那時候不懂很多見解、境心一如,但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如果已經懂得一切佛菩薩以不同的形象度化你,也可以啊!為什麼不能僅僅用頭來加持你,不能僅僅身體來加持你,何必還要把世間的很多很多好與不好的概念添加在佛法當中呢?這麼一來,這種顯現也慢慢慢慢消盡了。

也就是同時那個冬天,大家都在閉關的時候,我們家鄉有一位和尚,他說他在打坐,打坐完準備開始睡覺的時候,現在亞青寺稍稍有些燈之外,以前還是需要靠蠟燭,所以只要一打坐就把蠟燭熄滅,在黑暗當中就開始打坐。晚上的那一座已經打完了,準備開始休息,把燈一亮,看見我們家鄉的一位老太婆就坐在他的面前。他嚇得,突然把鋪蓋往頭上一蓋,心裡撲通撲通的,心臟在跳,天哪!怎麼這個老太婆一下就跑到家裡來了呢?但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個老太婆第一身體不好;第二,尤其冬天突然跑到亞青寺,冬天很少到亞青寺來的;第三,外面的院門全都關著,裡面的房門也關著,怎麼一個老太婆就跑到前面呢?他想可能是假的吧,把鋪蓋稍稍打開往那邊看,還看著他在笑,他嚇得整個晚上就不敢睡覺。第二天他的心情非常不好,我就帶著他到上師身邊,上師說:“這一系列都是一種覺受,別過分去執著。”稍稍好一些之外,若是順著他當時的那種恐懼,還是會產生恐懼的,這樣下去對他的精神決定是一場非常大的打擊,所以這些都稱之為劣覺受。

反正各式各樣的覺受就是這樣的,但這些都是能看得見的。甚至在修行過程中他人可能看不見,在他眼前可能沒有這些景象,但是他心中有不同的感覺,這些都稱之為覺受。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別去執著覺受。有,它是很正常的,但是過分去執著它,尤其最討厭的是,好的覺受稍稍住的時間長一些對你來說傷害不是太大,反正心中還是挺快樂的。最討厭的是不好的覺受呈現在你的面前,一旦要是關注多一些的話,它住的時間就會更長,所以它對你內心的影響就太大了,因此最終可能你只能放棄一切修法。所以,不要去執著,心中提前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我在修行的路上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覺受,一旦產生,我也不太關注它、不去想它,按照正常方式去調伏。因為我今天修行的目的不是想看見什麼,也不是讓自己產生什麼覺受,而是為了成辦解脫。也不要僅僅想到當覺受產生的時候我好好看看它,雖然我不是太關注它,但明天我想在誰面前好好說一下。就像這一段時間晚上做夢的時候,有些夢很自在,夢中就想把這個記下來,明天說說也挺好的。但是太執著它,還會對自己產生極大的一些影響,所以盡可能別往這方面發展。

今天大概就這樣吧。從昨天開始,可能我有點感冒的原因,身體也不太好,反正就這麼吞吞吐吐地講了這麼多,今天就講這麼多吧。但今天我們主要所瞭解的是,前面三個層次以及後面三種層次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覺受,主要講解這些經驗。但要記住,我們修行的這一系列都是值得關注的地方,無論從見解的角度需要關注,還要讓自己的見解逐漸增上需要配同什麼樣的法,這個更需要關注。當然,我們平常所講解的法當中都具有這一系列條件,但只不過是我們平常對它的認識度大與小。甚至後面在修學整個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覺受,這也是很正常不過的,總之,決不能順著這個而漂。無論出現什麼樣的覺受,要記住,不能執著它,當執著它的時候,一切都變成魔障。魔障和悉地只有一線之隔,只要你去執著它的時候,無論當時情景有多麼好,都叫做魔障。因為要記住,漂泊輪回的根源是執著,為何稱之為魔障,魔障指的是什麼呢?它會障礙你解脫,成辦解脫以及呈現的一系列功德之障就叫魔障。那麼悉地指的是什麼呢?由於能按照正常的方式調伏內心、不關注於它的緣故,“悉地”指的是讓你見解迅速增長之這麼一個機會,也可以創造這麼一個輔助,這就叫悉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成就,也叫加持,由於不執著而獲得加持。要記住這一點,執著而形成魔障和不執著而得到悉地,此區分應該得懂,這也是我們今天著重所講解的地方。

我相信多多少少在座的每一位元修行者都會有今天所謂的這些感覺,要記住,決不能順著它而漂。甚至很多都說,我現前這種感覺時間過於太早,所以感覺到挺煩,這是你過分執著的原因造成的。停留多長時間,就好比你是主人,今天來了個客人,他在你家待多長時間,如果你一直抓住他:“別走,別走。”這樣的話可能他在你家待的時間會長一些;若是你不拽住他,他就覺得該走的時候,他就走了。現前還一直停頓在你家不走的原因,是你天天抓住他不放,人家怎麼辦呢?只能在你家待著。讓他待在家裡,你又煩,哎喲,煩得不得了,那你就把手鬆開,讓他走唄,但你又不把手鬆開,所以兩者之間天天產生矛盾。又要去執著,但執著又造成煩惱,所以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最佳的方法是不要去執著,一切都是虛幻的。

第一是虛幻的,第二,從功德的角度來說,它是逐漸增長之過程。這個過程雖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執著已變成壞事了。帝洛巴曾經對那洛巴說:“顯現不會束縛你,漂泊輪回的根源,以及產生一系列痛苦的根源是執著,所以要斷除執著,那洛巴。”因此我們把這部教言也立在自己的修行當中,無論有什麼樣的現象,這個不要緊,只要你不關注它。就像我面前擺著那麼多的東西,只要你不專注它,它永遠不會影響到你。但是最可怕的是,你開始專注它的時候,它多多少少根據你的執著而影響到你的情緒。因此,要讓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情緒,最佳的方法是不要去執著它。就像我們進來的時候,前面有東西,有些人影響到他的情緒,有些人沒影響到他的情緒。面前有這些東西是平等的,但是有些人影響到他,有些沒有影響,原因是什麼呢?就看看你要是去惹它的話,它會影響你;你要是不去惹它的話,它就不會影響你。

現在好像好了,我這兒以前一塊石頭掉下來打在頭上,鮮血流得不得了。但那天是什麼原因呢?在我們家旁邊有個衛生院,不能叫醫院,就是鄉村的那些看病的地方,裡面養著一條狗。有一天早上,說是這條狗出來把一個老人咬住了。咬住了就咬住了,反正高原地方不像漢地地方一般,只要咬住就開始找他們去算帳等等,這個在高原地方很少。但是我們幾個小孩子就想,那個老人他本來就沒惹你這個狗,你還去咬他,所以我們幾個人就想去教訓教訓這個狗。但是因為小孩子太小的原因,牆又高,就爬不上去,所以我說:“看我的!”我就從那邊跑過來,上面都是用泥和石頭砌的牆,上面有一塊看似有點大的石頭,但是這個石頭是長長的這麼放著,它很窄。你要是長長對著裡面的話,可能還能把我支撐上去,但是它是這麼側著放在上面,我就抓住上面,石頭掉下來打在我頭上,鮮血可流得不得了。當時父親就過來開始給我塗藥,因為父親是後期開始做一些獸醫方面的工作,有一些酒精、碘酒一類的,就給我擦,說:“你要是不去惹狗的話,你今天還會挨這個石頭嗎?一切都是你自己尋找的。”看來真的是這樣,只要我不去惹這條狗,這塊石頭決定不會打在我的頭上。

就像我們現前修行過程中也是這樣,出現一些覺受是很正常的,就像當時這條狗在我們村莊裡頭是很正常的,但只要你不去惹它,這塊石頭不會掉下來打到你的頭。就是說,只要你不去惹這些覺受的話,覺受它本身是見解增長之過程,那麼對你來說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是你一旦要是專注、執著這個覺受的話,它會對你解脫形成極大的障礙。所以說,我們要學會盡可能別去執著。這也是今天我們說得最多的地方,這個不得不講解一些,因為下面還會講解樂、明、無念三種覺受,尤其真的身體需要好一點。好一點的時候,無論是教證還是理證就會講得更多一些。但是這兩天可能是有點感冒吧,感覺到挺累的。

大概就這樣,今天就講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