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起心動念有粗有細,如果起心動念比較細微,也不需要刻意攪亂,用持風調伏即可;但若妄念粗大,靠持風已經無法調伏,就需要運用我們所講解的剖析調伏妄念、粗直視調伏妄念予以調伏,即觀察修。

第三步是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我們將它分為覓境法和覓心法兩種,但我們也可以把這兩個法都樹立在覓心法中。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觀修過程中,將心分為所觀之心和能觀之心,從這兩個角度去尋找心的來住去,尋找心的本性。
一般我們都是在觀察修時運用這樣的修法,但具體什麼時候運用,還要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而定。如果你今天禪修安住期間,內心幾乎沒有什麼起心動念,而此時又不是一種不知不覺、迷迷糊糊的迷惑無相定狀態,是一種非常清明的安住狀態,即便臨時會產生一些起心動念,但對自己的禪定並沒有多大影響,這時就不需要再起心動念了。
《自現續》中云:“無改無造自己的內心。”所以不要執著自己的內心。若時時都在改造,心就會越來越散亂。比如地上有一灘水,如果你不去攪亂它,就可以在水中看見自己的影子;但若拿著木棍一攪,水就會越來越混濁,前面還能看得見面相,後面就什麼都看不見了。所以當自己內心比較清淨時,盡可能不要起心動念去攪亂禪定,在禪定中安住即可。
起心動念有粗有細,如果起心動念比較細微,也不需要刻意攪亂,用持風調伏即可;但若妄念粗大,靠持風已經無法調伏,就需要運用我們所講解的剖析調伏妄念、粗直視調伏妄念予以調伏,即觀察修。
覓心法,也就是粗直視調伏妄念、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就是在妄念開始粗大的時候,開始觀“這個心從哪裡來?從外境山河大地到內自身肉血骨,心到底從哪裡來?”
比如當我們想到一座山時,就觀察這個想山的念是否來自於這座山?若是來自於這座山,就繼續分析觀察:一座山有草有樹,有土有石,是諸多因緣和合而成的,現前將這些全都分開以後,連山都不成立,自己對山起的念頭又能來自於哪一部分呢?如是觀想,看看自己的心到底從哪里而來?是否從外境山河大地而來?
當然,平時也可以多閱讀一下《勝乘獅吼妙音》中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以下的內容。但要記住,必須在修上師瑜伽一年以後,才可以看這些書。在你的見地還沒達到這個地步以前,你能運用的調伏內心的方便,最多就是剖析調伏妄念。修上師瑜伽一年以上者,可以看看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以下的部分,但後面更高的法,還是暫時不要去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