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修後無法定心是觀修不到量,修行偏重於安住修所致
既然念誦上師祈禱文和心咒能獲得加持,把心定下來,為什麼在按照上師瑜伽導修的要求止觀交修時,尤其是在觀菩提心或者四厭離法以後,很難將心定下來呢?我想是因為你在做觀想的時候,無論是觀菩提心還是觀四厭離法,觀想的時間都沒有達到一個度。
觀想要達到什麼狀態才開始進入修止呢?要觀到自己感覺好像沒有很多起心動念,甚至觀到有些辛勞,覺得很累的時候,才開始修止。若僅僅走個過程,比如說發菩提心,僅僅觀想一下“願充滿虛空之際有情父母……”,就開始修止的話,由於沒有達到觀想的量,沒有用心細緻觀待,無法消盡昏沉和掉舉,後期進入寂止的時候,昏沉掉舉當然會接踵而來、此起彼伏,心也無法清淨。大概是這個原因。
觀想的真正目的,一方面是讓心疲憊,另一方面是讓心達到一種不想再繼續往下觀想的地步,這時再開始修止,更易安住。若觀的時間過短,會導致寂止時散亂或昏沉仍舊存在,所以這時候要將觀的時間延長一些。我們在講上師瑜伽的時候講過,要從觀察修和安住修兩方面去創造見解,而且觀察修及安住修時間的長短,從證得解脫本身的角度來說,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你的問題主要還是自己不知不覺偏向於安住修了,觀察修只是急急忙忙走個過程,就想盡快開始處於修止狀態中。由於妄念、昏沉沒有及時消盡,安住時自然會覺得妄想太多、昏沉依舊。這都是觀察修沒有到量所致,所以要多觀想一些。
有人可能會想:要是這樣觀下去的話,一座安住的時間就很短,怎麼辦呢?
即便沒有安住修都不要緊!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成辦解脫,解脫本身的特點是便智雙運。今天我們在修學路途上方便與智慧暫時不能達到雙運,但是在交替做的過程當中,方便和智慧沒有哪個高、哪個低、哪個好、哪個壞的說法,都是平等的。所以,一座時間裡僅僅處於觀察修的狀態當中,也沒有什麼不好的,下一座的時候再根據自己妄念起現的程度,或者是自己的見解來定奪需要安住修還是觀察修。
要記住這一點啊!觀察修後沉掉眾多,多數來自於內心當中偏重於安住修,時時都想把心靜下來,即便有很多昏沉掉舉,稍稍處理一下又急於開始安住。但這時安住的效果並不好,昏沉和掉舉仍舊存在,這就是對安住修過於太心急的原因造成的。所以,即便是一座的時間都處於觀察修的狀態當中,也是非常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