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普巴扎西仁波切【略說當代人對『直指心性』的一些猜測】


普巴扎西仁波切【略說當代人對『直指心性』的一些猜測】
  
  上師:竅訣法,可不是直接在導師身邊聽一下而已。平常,我們也陸續聽到很多人都在說(竅訣法),比如有些人問,“你在修什麼?”“我在修大圓滿。”“要是你在修大圓滿的話,請問你在導師面前得到過“直指心性”嗎?”有些人就跑到我的身邊,“上師,你能給我們傳個“直指心性”嗎?”
  
  直指心性還需要傳嗎?直指心性真的還需要一個特別的儀式嗎?
  
  我們先舉個例子,五祖給六祖傳講《金剛經》的時候,這叫“直指心性”嗎? 看似就是五祖在講《金剛經》,但是,當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當下開悟了。
  
  有個特別的儀式,就是“你坐下來,好,現在開始直指心性啦,要注意啦”。可能,沒有這樣的說法和做法吧。
  
  但是要記住,直指心性,它有三種傳授方式,叫心印傳承,表示傳承和口耳傳承,三種都可以稱為直指心性。“直指心性”指的是“直接”,但這個直指心性是相對性的。
  
  我們現前把口耳傳承立為直指心性,是針對的下乘派,下乘派稱為什麼呢?支分調整根本。現前,我們處於上乘最高的法叫“根本調伏根本”,(“根本調伏根本”與“支分調整根本”相比),相對來說,當然是直指心性啦!
  
  什麼都是相對的。比如說,中指無名指小指這三個(手指),哪個最高?當然是中指最高。但是放下中指,這倆個手指當中,無名指最高。針對無名指,中指最高,但針對小指,無名指最高。所以一切都是相對性的。
  
  那誰最高呢?一切都是相對性的。剛剛我們所說的“直指心性”也是相對性的,順著個人的根機,前面粗糙一點點,(後面)更細緻一點點,(後面的)直指心性,更接近於“直指心性”。
  
  若要是支分為三種傳承,在三種傳承當中,講解三種直指心性。第一種傳授叫心印傳承,講經不用口,也不做表示,以“心對心”的方式印證見解。比如這個叫直指心性的話,那麼,能“執守見解”者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導師是否(具備條件),沒得說的,傳授的方法就是心對心的方式。但是接受這個法的弟子,他的根機必須要達到“與佛一如”般的根機。
  
  你們問問自己:“我的根機和釋迦牟尼佛,誰更高呢?”若要是你的根機與釋迦牟尼佛相同的話,那你完全可以憑藉這樣的法,用這樣的方法去接受這個見解。但是無論從業障沉重或者信心大小哪一方面,都可以明確的看得出來,到底自己的根機處於何等層次?所以,這個我們就把它當作一種“意願”,希望我有這樣的“時機”,但是現前具備很困難。
  
  第二種傳授叫表示傳承。表示傳承,為你所宣講法的導師是佛,沒得說的,傳講方法是表示傳承,講經不用口,僅做一種表示,(看到導師做)一些表示,弟子就開悟啦!像禪宗歷代高僧大德當中,有時候,祖師僅僅做一些表示,弟子開悟者也比比皆是。這個不用文字來詮釋見解,僅僅做一個表示。
  
  但要記住的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或在這樣的顯現下悟到見解者,這個根機要具備“與菩薩相同”般的根機。你必須要具備與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等等一樣的根機。那先要問問你自己,你是否具備這個根機?若要是你具有這個根機,在這樣的“表示傳承”下,你的確可以證悟見解。
  
  當然,這個表示傳承不需要一個特定的地方,也不需要一個特定的方式來接受這個法,導師的一舉一動都在為你傳遞見解!但是,我們只看到導師的手不停的在動,有不同的姿式,我們還是沒有悟到見解。
  
  比如,我們舉個例子,我們在觀上師皈依境的時候,在皈依境之上,導師僅僅以“休息印”的方式,直直坐在前面,但是每一種坐式和身上所佩戴的每一種飾品都表示著不同的意思!就是憑藉這麼一個畫像,你能悟到這個見解。現前是用文字詮釋見解的階段,這時候我們還想不通,更別說(看到“象徵”),一瞬間就能悟解這個道理了。
  
  所以,我們平常也看到,在畫面當中有各式各樣的姿勢,可能有些人把它拿到世間的一些行為當中,當成世間行為去理解,這都是你個人的解讀方式。比如說,業障沉重的人,好的東西也會(解)讀成最壞的,並不是這個對境壞,由於你解讀的方式有污點,所以對境就變成了最壞的。所以,這就叫作“詮釋”。在這樣的前提之下,當下能悟證見解者,必須要具備菩薩般的根機,那問問自己,自己是何種根基?
  
  第三種傳授叫口耳傳承,用文字來詮釋見解。這有兩種:針對上品之利根者,僅僅用文字詮釋見解,當下開悟者也有,就像惠能大師,一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是五祖口中念出來的文字,但是文字到了六祖心相續的時候,六祖已經開悟了!這是針對上等根機。
  
  針對上品之下等根機,把這樣的見解分為一個次第道。就像我們現前所講解的上師瑜伽,或者是成熟口訣法般。先講解寂止,再講解勝觀。從調順煩惱的角度當中,先講解前行破除心房,前行破除心房又分為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之去,意識轉為道用,不共觀察之下而抉擇為實相大圓滿,智慧轉為道用。要不按照上師瑜伽,“剖析直視”為意識轉為道用,“安住”為智慧轉為道用,這是在講解一個次第道。現前,由於我們根機過於太低,實在沒辦法,就在此前提之下,次第修行。
  
  當然,針對這個(實修)傳承,對密法心生敬信者都是上等根機。剛剛也說過,這個上等是相對性的,與下乘派對比是上等根機,但是上等根機中,他的根機是上等當中最低的人,實在沒辦法,就必須按照次第,這麼來講解。
  
  可能有些人會問,雖然平常講解過程當中這麼講解,要是我的根機比這個更高一點,那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呢?
  
  比如說,按照次第修學過程當中,你的根機是很高的,由於前面所說的心印傳承和表示傳承沒有一個特定的傳授方式,當你在按照口耳傳承,你在修這樣法的當下,在接受這個法的當下,見解就可以跳躍達到。比如,在修資糧道的時候,直接成為見道,或者是學道和無學道。這對你這種高一點的根機,不會成為一絲毫之障礙。
  
  像龍薩娘波的上師,降魔金剛在聽寂止的時候就已獲得勝觀。從顯現上面來說,導師講的是世間禪定,由於他的根機特別,最終也得到特別的結果----獲得勝觀。所以這樣傳講,不會成為你修行上的障礙。
  
  這樣一來,現今,你怎麼修學都可以,這時候,你的信心更加堅定了。(J1126
  
  【後記】
  上師開示(一):修行進步不大是什麼原因?
  
  弟子: 我已修行了2年上師瑜伽導修,但是感覺時好時壞,好像見解沒有明顯增上,此為何故?
  
  上師: 自宗傳講之大圓滿無上竅訣法上師瑜伽導修乃一切乘派之極頂、諸法之精華,含攝了從因地至果位元的全部過程。如前所述,若欲即生成辦解脫,必須圓具“傳承清淨、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善巧運用”之四要義。
  
  現今,有者修學幾年,然見解未見明顯增上的多數原因是:
  
  ① 將上師瑜伽導修僅僅作為念誦儀軌,未如法依教止觀交修。顯密差異乃“支分調整根本”與“根本調整根本”,前者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後者即生成辦解脫。如今,雖已受持如此殊勝之法要,然若僅僅作為念誦儀軌,徒走過場,此乃“名言”修持大圓滿無上竅訣法,見解實已墮入下乘。如是縱使修行百年,即便暫生身心覺受,於“即生解脫”無有絲毫實益。
  
  ② 修法時間不足。對於次第根機之行者,在禪修的起步階段,往往昏沉、掉舉沉重,甚至難以調伏,此時可適當縮短禪修時間、增加禪修次數,每座1小時即可。隨修法增上,禪修時間應逐步延長,最好每座2小時。如同鍛造鋼鐵,煆燒的時間越長,鐵塊的溫度越高,即使離開煆爐,也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較高的溫度。次第行者的禪定亦同此理,若每次禪定總是淺嘗輒止,則見解難以快速增上。
  
  ③ 修法龐雜。有者素喜博覽群書,廣攝入世、出世之種種知識、修法儀軌。雖然將上師瑜伽導修納入實修,亦精進修法較長時間,然細緻觀待,其名言修持上師瑜伽導修,實際卻對眾多傳承斷章取義,甚至將道聼塗説之世間知識摻雜于修法中。
  
  然需了知,從普賢王如來至今,修法中若有任何細小環節與傳承教義不符,皆形成解脫之障礙。縱觀歷代傳承祖師均以清淨傳承獲證解脫,而所傳授之教義亦乃“覺性”之流露,為通徹無礙之“了義”智慧,絕非“世間思維造作”之“東拼西湊”之文字。世間知識乃“有限”之智慧,本身未具“了義”之見解。以如是思維“造作”之龐雜修法,縱如何精進修持,亦南轅北轍,豈能到達菩提彼岸?
  
  上師開示(二):修行增上之標準
  
  上師:《直指心性》雲:“正道之相者,以信心、慈心、智慧等自然增上而推知”。由此可知,行道中判斷見解增上之標準應為內在呈現信心和慈悲心,而非外在之顯現,如禪修中見到光、佛像、刹土等。故修行者應時刻反觀,是否自己一切發心與行持已成為調伏煩惱之對治力!
  
  若煩惱依舊,信心與慈悲心等功德亦未見增長,則所做善行並無真實解脫利益。譬如梁武帝一生修建廟宇、供養僧眾無數,堪稱大施主。然當梁武帝向達摩祖師問及自己功德時,達摩祖師曰:“無功德”。
  
  若未調伏煩惱,僅具道貌形相,不論付出多大代價,終非解脫之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