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中論講記2》二十五、觀涅槃品


《中論講記2
二十五、觀涅槃品
作者:索達吉堪布譯講

  本品主要遮破有實宗所承許的實有涅槃。
  
  涅槃是梵語,玄奘法師譯作圓寂,其他譯師也有寂滅、清淨、解脫等不同譯法。外道和內道都有涅槃的說法,名稱雖然一樣,但意義卻大不相同。外道宗派把轉生天界或者獲得天尊的果位稱為涅槃;內道小乘有部宗認為有自性實有的涅槃,如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而中觀宗認為,真正的涅槃就是獲得無上正等覺的果位,也就是說只有證悟萬法的本性、現前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才是涅槃。此外佛陀或上師示現圓寂也叫涅槃。所以在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場合中,涅槃有不同的含義。
  
  有些學佛的人心裡始終懷有一種願望:我一定要獲得涅槃。如果問他們什麼叫涅槃,他們會說:相續中沒有痛苦和煩惱、恒時快樂的境界就是涅槃。他們希求的就是這種實有的涅槃,但是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斷除這種執著,因為涅槃並非實有存在。《般若經》亦雲:“善現答言:‘諸天子,我不但說我等色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亦說涅槃如幻如化如夢所見。諸天子,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
  
  戊二、(斷除無有涅槃之太過——觀涅槃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己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宣說他宗觀點;二、破他宗觀點。
  
  庚一、(宣說他宗觀點):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
  
  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
  
  如果一切法是空性,無生無滅,那你們把斷除了什麼樣的業和煩惱、息滅了什麼樣的痛苦五蘊稱為涅槃呢?
  
  這一頌是他宗的觀點。對方認為涅槃是一種實有的果位,《阿含經》雲:“所謂涅槃,即畢竟清淨,畢竟清涼,畢竟寂靜。”涅槃分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獲得有餘涅槃者還留有色蘊,有漏身體還沒有滅盡,這就像佛陀住世期間的很多阿羅漢一樣;而把業和煩惱以及色身一併摧毀的阿羅漢則已趨入無餘涅槃。
  
  “若一切法空,無生無滅者。”如果萬法是空性,那就沒有最初的產生和最終的毀滅,既然如此,那“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把何種煩惱及業斷除、把何種痛苦五蘊息滅而稱為涅槃呢?也就是說既然是空性,那有什麼煩惱、業可斷呢?有什麼痛苦可滅呢?既然沒有可斷可滅的,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涅槃。對方給空性宗發出了這樣的太過。
  
  庚二、(破他宗觀點)分三:一、反駁他宗觀點;二、宣說自宗無有過失;三、遣除他宗所說之過。
  
  辛一、(反駁他宗觀點):
  
  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
  
  何斷何所滅,而稱為涅槃?
  
  如果諸法不空,則不會有生也不會有滅,那你們把斷除了什麼業和煩惱、息滅了什麼痛苦五蘊稱為涅槃呢?
  
  中觀宗以同等理反駁有實宗:如果一切萬法不空,也就不會有生滅,本體實有的法怎麼能斷除和息滅呢?不能斷業惑、滅痛苦,那你們的涅槃到底如何安立呢?
  
  前面已經講過,只有在空性中,具足了業和煩惱等因緣時,才會產生各種痛苦;也只有在空性中,才能通過修道斷除相續中的煩惱,息滅相續中的痛苦,最後現前滅諦獲得涅槃。如果萬法不空,那不論我們怎樣修行也不可能斷除煩惱、業和痛苦而獲得涅槃,這樣就誹謗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辛二、(宣說自宗無有過失)分二:一、宣說離戲之涅槃;二、破除四邊之戲論。
  
  壬一、(宣說離戲之涅槃):
  
  無棄亦無得,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涅槃。
  
  無有棄舍、亦無所得,不是斷滅、亦非恒常,沒有產生、也沒有毀滅,這就是涅槃。
  
  現在抉擇的是真正的大乘涅槃。大乘涅槃的法相為:“無棄亦無得”,即在涅槃的本體上沒有可棄舍的貪心等一切煩惱,也沒有可獲得的沙門四果乃至究竟的佛果;“不斷亦不常”,既沒有五蘊相續的斷滅,也沒有永久安住的恒常;“不生亦不滅”,既沒有過去無有之法的產生,也沒有過去存在之法的毀滅。
  
  有實宗與中觀宗所承許的涅槃完全不同。小乘宗的涅槃,如《六十正理論釋》中所說:“諸蘊法滅盡,應成無餘滅——涅槃;又雖有蘊,但煩惱已盡,應是有餘涅槃。”《本生傳》中說:“漏盡心解脫,住持最後身,名為有餘涅槃;身亦歸寂滅,名為無餘涅槃。”小乘認為,雖已斷掉一切生死之因——煩惱而證得涅槃,但因前世惑業所造成的果報身還在,即所謂生死之因已斷、生死之果待盡,就是有餘涅槃;若已斷盡生死之因、又無生死之果,到達了灰身滅智的究竟涅槃,稱為無餘涅槃。總的來講,他們執著涅槃是一個存在的實體。而唯識宗所說的涅槃,是指在相續不滅、自明自知的心識上遠離二取垢染的本體。小乘宗與唯識宗所安立的涅槃都不究竟,只有中觀宗的涅槃才是真正大無為法的涅槃。《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說:“化身稱為有餘涅槃,報身稱為無餘涅槃,法身稱為不住之涅槃。”宗喀巴大師對《現觀莊嚴論》的注釋《金鬘疏》中對大乘涅槃分析得比較廣,如基涅槃、道涅槃、果涅槃等。
  
  壬二、(破除四邊之戲論)分二:一、破能依之涅槃四邊;二、破所依之佛陀四邊。
  
  癸一、(破能依之涅槃四邊)分三:一、破有實無實各自成立;二、破有實無實二者成立;三、破有實無實非二者成立。
  
  子一、(破有實無實各自成立)分四:一、破有實涅槃成立;二、破無實涅槃成立;三、斷除無涅槃之過;四、攝義。
  
  醜一、(破有實涅槃成立)分三:一、以具老死相而破;二、以有為法而破;三、以聚合因緣而破。
  
  寅一、(以具老死相而破):
  
  涅槃不名有,有則老死相。
  
  終無有有法,離於老死相。
  
  涅槃不是有實法,是有實法則有老死相,因為始終沒有任何一個有實法能離開老死相。
  
  涅槃不應該是有實法,如果是有實法就具有老、死之相。“老”就是衰老,比如一個人由少年而中年,由中年而老年。“死”就是滅亡,比如人的生命消失就是死。如果涅槃是有實法,那麼也應該存在這樣的老相與死相。為什麼呢?因為“終無有有法,離於老死相。”在這個世界上誰也找不到離開老死相的有實法。《大涅槃經》講了大般涅槃的八種相:常、恒、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所以,真正的涅槃不可能是有實法。
  
  寅二、(以有為法而破):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為。
  
  終無有一法,而是無為者。
  
  如果涅槃是有實法,涅槃就成了有為法,因為始終不會有既是有實又是無為的法。
  
  小乘《俱舍論》認為,由各種因緣聚合所產生的法是有為法;不由任何因緣而生的法是無為法,即抉擇滅、非抉擇滅、虛空,《大乘阿毗達磨論》則認為有八種無為法。
  
  “若涅槃是有,涅槃即有為。”如果你們承認涅槃是有實法,那麼涅槃就成了有為法。為什麼呢?因為“終無有一法,而是無為者”。在整個世界上沒有一個有實法是無為法,也就是說只要是有實法就肯定是有為法。為什麼呢?因為有實法都不離老死相,有老死也就是有生住滅,有生住滅就必定是有為法。《觀三相品》雲:“若生是有為,則應有三相。”《顯句論》雲:是有實法就一定是有為法,不是有為法的有實法就像兔角或虛空中的鮮花一樣根本不存在。因此,千萬不可承認涅槃是有實法。
  
  寅三、(以聚合因緣而破):
  
  若涅槃是有,雲何非緣起?
  
  非緣起之法,始終皆無有。
  
  如果涅槃是有實法,為何不是緣起而生呢?因為非緣起生之有實法始終皆不存在。
  
  既然說涅槃是有實法,那為什麼不承認它是緣起法呢?因為一切有實法都是依因緣而生的,在這個世界上非緣起生的有實法根本不存在。因此,千萬不可承許涅槃為有實法。
  
  醜二、(破無實涅槃成立)分二:一、以不成而破;二、以無依而破。
  
  寅一、(以不成而破):
  
  若涅槃非有,何況於無耶?
  
  涅槃若非有,無實亦不成。
  
  如果涅槃不是有實法,又怎麼會是無實法呢?涅槃非為有實法,也就不會是無實法。
  
  對方認為:因為截斷業與煩惱的產生就是涅槃,所以涅槃應為燈滅一般的無實法。
  
  中觀宗破曰:無實法是依靠有實法而安立的,既然涅槃不是有實法(涅槃是有實法前面已經遮破),那更不可能是無實法,因為何時何地也不可能存在不觀待有實法的無實法。比如無瓶、無柱等無實法都要建立在瓶、柱等有實法毀滅的基礎上,這是《顯句論》的分析方法。《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也說:“要承許為無實法,必須建立在有實法往他法轉變的基礎之上。”
  
  有人會提出疑問:如果無實法一定要建立在有實法的基礎上,那麼石女兒、兔角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呢?它們不也是無實法嗎?
  
  雖然從因明的角度講石女兒和兔角是無實法,但從中觀的觀點來看,則如《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中所說:“又有誰說過(石女的兒子)是無實法呢?因為(石女的兒子)不是依靠他法而成立的,所以根本就不是無實法。”因此,所謂石女的兒子是無實法只不過是分別念的安立而已,它只是在表達不存在或空性的意義時才假立的,其本體並不存在。兔角、虛空花也同樣。
  
  佛法是深邃的,所以我們要窮究到底;而人身也是難得的,所以該精進的時候要精進。薩迦班智達說過:“是因前世未求學,今見終身成愚者,因恐後世成愚昧,今生再難亦勤聞。”所以,有智慧的道友還是應該精進聞思。《中論》的頌詞一次看不懂看第二次,第二次看不懂就看第三次……現在有些人很懶惰,認為:《釋迦牟尼佛廣傳》太簡單了,所以不用學,《中論》太難了,怎麼學呢?乾脆就只念一個咒語吧……不要這樣,這一輩子笨是因為自己前世沒有好好聞思,如果這輩子好好精進並好好發願,那麼來世遇到中觀法門時一定會很容易。有位道友對我講:“可能是前世學過中觀法門吧,今生一聽到這些道理馬上就能通達。”確實是這樣,只要前世對佛法有串習,這一輩子學法就會輕而易舉。學了《釋迦牟尼佛廣傳》後大家都知道,解決生死問題並不是一世兩世的簡單事情,所以一定要考慮自己的未來,否則跟犛牛就沒什麼兩樣了。總之,再不能迷迷糊糊了,大家一定要精進。
  
  寅二、(以無依而破):
  
  若涅槃是無,雲何不依有?
  
  未曾有不依,而名為無法。
  
  如果涅槃是無實法,它怎麼能不依靠有實法呢?因為並不存在不依有實法而名為無實的法。
  
  “若涅槃是無,雲何不依有?”如果涅槃是無實法,那怎麼能不依靠有實法呢?“未曾有不依,而名為無法。”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不依靠有實法而存在的無實法。所以,只要承許涅槃是無實法,那它就一定要依靠有實法,根本不可能單獨成立。
  
  《顯句論》和《理證海》對於這一頌的分析都不是很廣,而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中分析得很廣,大家可以參考。
  
  醜三、(斷除無涅槃之過):
  
  來去輪回法,乃假立緣起;
  
  非假立緣起,是名為涅槃。
  
  三有輪回的來去之法乃是假立法或者緣起之法;而非假立非緣起之法才名為涅槃。
  
  對方提出:如果把有實與無實的涅槃都否定了,那中觀宗難道不承認涅槃嗎?不承認涅槃還是佛教徒嗎?中觀宗回答:在勝義中涅槃的自性不成立,而在名言中非假立非緣起之法稱為涅槃。所以我宗並沒有你們所說的過失。
  
  “來去輪回法,乃假立緣起;”補特伽羅從他方來此處投生叫做來,從此地去往他方受生叫做去。有情依靠五蘊在六道中來來去去、輾轉受生就構成了輪回。五蘊的來去等輪回法是假立、緣起的:就像長短、東西、有無等法互相觀待而假立一樣,五蘊的來去是觀待假立的;五蘊以業惑為因,相續不斷形成來去的流轉,所以是緣起的。
  
  “非假立緣起,是名為涅槃。”大乘中觀宗的涅槃與小乘宗的實有涅槃不同,按果仁巴大師的注釋,在中觀宗看來小乘宗的涅槃仍然是假立、緣起的,而中觀宗的涅槃——實相真如法性,既不是依緣假立之法,也不是以緣而生之法,而是遠離邊戲之法,所以才是真正的涅槃。在名言中我們沒有否認這樣的涅槃,所以並不存在無有涅槃的過失,也不會成為非佛教徒。
  
  醜四、(攝義):
  
  如佛經中說,斷有斷非有。
  
  是故知涅槃,非有亦非無。
  
  正如佛經中所說:想尋求出離者必須斷除有、非有之見。由此可知涅槃既不是有也不是無。
  
  這一頌講有實與無實的涅槃都不合理,因為這與佛經所講的道理直接相違。有部宗認為,業和煩惱斷滅後,令煩惱再也不能生起的有實法就是涅槃,它就像擋住洪水的水壩一樣。經部宗認為,通過智慧抉擇,斷除業和煩惱後的無實滅法就是涅槃。但這些說法都不合理,佛經雲:“諸比丘,何人欲以有實無實法,於三有中尋得出離,此人實乃愚蠢之至也。”“或有人以有求出有,或有人不以有求出有,是皆不然。”“以生滅相求出離不然(生指有實法,滅指無實法)。”所以,想從輪回中尋求出離獲得解脫者卻仍執著有實或無實的涅槃則非常愚癡。為什麼呢?因為涅槃既不是有實法,也不是無實法。月稱論師說:如果涅槃的本體是有實法或者無實法,那麼對於以有實或無實尋求出離的人,佛經就不應呵斥為大愚者,而應贊為大智者。
  
  子二、(破有實無實二者成立)分四:一、以相違解脫而破;二、以互相依靠而破;三、以成有為法而破;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醜一、(以相違解脫而破):
  
  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
  
  有無即解脫,是事則不然。
  
  如果說有實無實二者兼具是涅槃的本體,那麼一切有無兼具的法都成了解脫,但這是不合理的。
  
  對方認為:現前涅槃的時候,涅槃的智慧本體是有實法,而滅除煩惱的滅法是無實法,所以涅槃是有實無實兼具的法。
  
  《顯句論》運用是非相同之類推因對這個觀點進行了破斥:如果涅槃是有無二俱的,那麼一切有無二俱的法都成了解脫。比如第一刹那的柱子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沒有,這是無實法;第二刹那的柱子存在,這是有實法。如果有無二俱就是涅槃,那麼因為在第二刹那的柱子上存在有實無實,所以柱子也應該成為解脫之法。再比如油燈的前一刹那為因,後一刹那為果。前一刹那因存在,是有實法;此時無有果,是無實法。如果有無二俱就是涅槃,那麼油燈也應該解脫。不僅是柱子和油燈,一切有為法都可如是具足有實無實,所以也都應該成了解脫。但誰都知道有為法並不是解脫,所以涅槃不應該是有無二俱。如果對方說柱子、油燈的有無二俱與涅槃的有無二俱不同,那我們就可進一步用能立等同所立等應成派的不共三大因來遮破對方。
  
  慈誠羅珠堪布在他的《中論講記》中說,他在臺灣圓光佛學院講學的時候有人提出疑問:如果五大因等推理方式是藏傳佛教所特有的,那麼這種推導方式有沒有佛教根據?如果沒有,就根本不屬於佛教。如果有,就不是藏傳佛教的不共特點。堪布回答說:這些推理在佛經以及龍樹菩薩的論典中都有,只不過不明顯。而藏傳佛教的論師將不明顯的內涵提煉出來並昭然示眾,所以就成了藏傳佛教的特點。
  
  藏傳佛教特有的中觀推理——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是前輩高僧大德們為後學開創的一條通往般若智慧的通途。這樣的理證什麼樣的智者也不可能推翻。依靠這些推理非常容易通達中觀的道理,也很容易遣除相續中的各種懷疑與實執。如果沒有這些竅訣,要從《中論》直接理解中觀的內涵就相當困難。
  
  醜二、(以互相依靠而破):
  
  若謂於有無,合為涅槃者。
  
  涅槃非無依,是二從依生。
  
  如果說有實無實和合為涅槃,那麼涅槃也就並非無依而有了,因為有實無實都是依靠他緣而生的。
  
  涅槃本來是不依靠因緣的,但依對方的觀點來看,既然涅槃是有實法與無實法合二為一的本體,那涅槃也成了依靠他緣而生了。因為涅槃上的有實法——涅槃本體的智慧,要觀待遣除了業和煩惱的無實滅法才能安立;涅槃上的無實法——遣除了業和煩惱的無遮部分,也要觀待涅槃本體的智慧才能安立。既然組成涅槃的有實法與無實法都要互相觀待,那涅槃怎麼不是緣起法呢?
  
  《中觀莊嚴論釋》說有兩種無實法,一種是不觀待他緣的無實法,如石女的兒子、兔角、龜毛,這在名言中也不存在;還有一種是觀待有實法的無實法,比如遣除了瓶子存在後的無瓶,遣除了柱子存在後的無柱,這在名言中存在。這兩種無實法都是分別念的假立。比如,無柱、無瓶實際上就是在分別心前遣除了柱子瓶子的無實;石女的兒子也是這樣,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石女和一個孩童,再將二者結合起來——孩童就是石女的兒子,但這只是假想而已,在外境上並不存在真實的本體。
  
  醜三、(以成有為法而破):
  
  有無共合成,雲何名涅槃?
  
  涅槃名無為,有無是有為。
  
  有無共俱和合而成的法怎麼能成為涅槃呢?涅槃是無為法,而有無兼具之法是有為法。
  
  對方認為涅槃是有實法與無實法和合而成之法。但中觀宗認為涅槃並不是有無和合之法,如果這就是涅槃,那涅槃就成了有為法。為什麼呢?因為涅槃本來是無為法,而有實與無實都屬於有為法,既然有實與無實都是有為法,那麼二者和合之法也就成了有為法。
  
  有部宗認為無為法——虛空、抉擇滅、非抉擇滅都是有實法,其中的抉擇滅就是滅諦涅槃;而經部宗則認為無為法涅槃是無實法。不管他們講的無為法是有實法還是無實法,實際上仍屬於有為法。而中觀宗所謂的涅槃既不是有實法,也不是無實法,更不是有實無實綜合的法,而是遠離有無是非的戲論、超越一切言思的大無為法。
  
  法王如意寶引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教言這樣講過:所謂涅槃如虛空只是一種比喻,因為涅槃遠離一切戲論,而虛空只是指無有阻礙的空間,它並未離開戲論。如果涅槃就是虛空,那所有知道虛空的人都證悟涅槃了。
  
  以前學《俱舍論》的時候我提過,俱舍和因明裡的有為法和無為法與中觀裡的有為法和無為法的概念不完全相同。雖然我們有時候說有實法和有為法相同,無實法和無為法相同,但詳細分析時還是有一些差別:從因明的角度講,有實法就是指能起功用的法,無實法就是指不能起功用的法。而中觀宗認為,有實法是實有、有自性的法,無實法是指遮破有實的部分。
  
  上面這些道理,希望大家能夠結合俱舍、因明、中觀來分析。
  
  醜四、(以明暗之喻而破):
  
  有無二事共,雲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處,如明暗不俱。
  
  有實與無實二者共住,這怎麼會是涅槃呢?因為這二者不可能同處,就如明與暗不能同時具足一樣。
  
  對方認為:雖然涅槃不是有實法與無實法,但涅槃卻以有實無實二者的自性而存在。比如存在的瓶子是有實法,瓶子上不存在氆氌是無實法,二者都在瓶子上存在。
  
  中觀宗破曰:這只是一種遣餘[14],實際上並不成立。這種有無同體不要說在中觀的勝義理證前,就是在因明理論前也不成立,因為在外境的瓶子上並沒有真實的有無同體,只是以分別心耽著瓶子的有實與無實法同體而已。以中觀的理論來分析時,有實法與無實法各有自性,二者完全相違,如果承認瓶子的有實與無實法同體,那麼光明與黑暗、火和水也都可以同體存在了,但這一點誰也不敢承認。同樣,有無同體的涅槃也無法成立。
  
  子三、(破有實無實非二者成立)分二:一、破非二者本體;二、破非二者能立。
  
  醜一、(破非二者本體):
  
  分別非有無,如是名涅槃。
  
  若有無成者,非有非無成。
  
  分別非有實非無實是涅槃也不合理。因為只有有實無實成立,非有非無才能成立。
  
  對方認為涅槃是既非有實也非無實。對此破斥,如果所破的有實法和無實法成立,那麼非有非無也可以成立,但有實法和無實法都如石女兒一樣不成立,既然如此,那破除所破之後的本體是不是涅槃呢?誰也不會承認。其實非有實非無實只是分別念前假立的一種總相,雖然我們覺得好像有這種非有非無,但實際上其本體並不成立。《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說:“倘若所破法無實以及有實二者成立,則遮破有實無實二者的非有非無法也可以成立。但是,前面已經反復地論證過,有實法與無實法二者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如此,遮破其二者的特法——非有非無也不應該成立。所以,非有非無的所謂涅槃也就不會存在了。”
  
  醜二、(破非二者能立):
  
  若非有非無,名之為涅槃。
  
  此非有非無,以何而分別?
  
  如果非有實非無實是涅槃,那此非有非無的涅槃依靠什麼而分別呢?
  
  上一頌遮破非有非無的涅槃本體,這一頌遮破這種涅槃的能立,也就是說現證這種涅槃的補特伽羅或有境智慧不存在。
  
  針對對方所執著的涅槃是既非有實,也非無實的自性,中觀宗問:這種“非有非無”的法性,究竟是由哪位補特伽羅來明瞭、證知呢?頌詞中的“分別”,按藏文版本來看,譯為“現前”似乎更好理解。《顯句論》說,“現前”就是了知、認識、證悟的意思。如果涅槃是非有實非無實,那麼證悟非有非無的涅槃者存在還是不存在?如果存在,那就說明連人我還沒有打破。如果不存在,那麼誰來證悟這種非有非無的涅槃呢?如果對方仍然認為證悟涅槃者存在,那請問:他是以什麼方式來了知涅槃的?是用心識來了知還是用智慧來了知?如果說是用心識來了知,那這種了知不可能成立。為什麼呢?因為凡夫的心識是執著相的,而涅槃是無相的,有境和境不統一,所以根本不可能了知。假如以分別心真的能了知涅槃,那也只能說明這種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因為凡夫人的心不可能超越戲論,所以無法了知無戲論的涅槃。如果是用智慧來了知也不合理,因為智慧的對境是無生空性,而非有非無的“涅槃”卻是兩種成實法的和合,所以智慧不可能了知這樣的涅槃。這是根據《顯句論》的推理方式作的抉擇。
  
  癸二、(破所依之佛陀四邊)分二:一、破佛陀之四邊;二、以此所成立之義。
  
  子一、(破佛陀之四邊)分二:一、破佛陀已滅度之四邊;二、破佛陀住世之四邊。
  
  醜一、(破佛陀已滅度之四邊):
  
  如來滅度後,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如來滅度以後,不能說有實與無實,也不能說有無二俱和非有非無。
  
  從名言的角度來講,涅槃和佛陀之間有能依所依的關係:所依是佛陀,能依是佛陀所證悟的涅槃。前面遮破了能依涅槃的四邊,這裡遮破所依佛陀的四邊。首先破佛滅度以後的四邊。
  
  在名言中,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通過修行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成佛後三轉法輪,之後在拘屍那城熙連河旁邊兩棵娑羅樹之間示現涅槃。涅槃的情景在《西藏古代佛教史》等很多歷史書中都記載得很清楚。1990年法王去印度的時候也朝拜了佛陀涅槃的聖地,那裡有錫金的施主造的一尊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像。當時可能是下午六七點鐘,太陽已接近了西山,上師流著眼淚說:“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為眾生帶來了如是的快樂,最終也顯示了涅槃……”
  
  那佛陀滅度以後到底存不存在呢?佛滅度以後,不是有實也不是無實,不是有實與無實二俱也不是非有非無雙非,而是離一切戲論的。
  
  醜二、(破佛陀住世之四邊):
  
  如來現在時,不言有與無,
  
  亦不言有無,非有及非無。
  
  如來住世時不能說有實與無實,也不能說有無二俱與非有非無。
  
  有人認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靈鷲山、廣嚴城等地轉了顯宗法輪,在米積塔等處轉了密乘法輪,所以應該說釋迦牟尼佛在住世期間存在。
  
  破曰:涅槃離開一切戲論的緣故,不能說住世者釋迦牟尼佛以有實、無實、有無兼具或非有非無的方式存在。當然,如果在名言中也否認佛陀來過這個世界,那就是對歷史的踐踏,有智慧的人都不會這樣說。但是在講到勝義時,完全可以說住世的佛陀也是離開四邊的。
  
  子二、(以此所成立之義)分二:一、成立輪涅無二;二、成立無記見不合理。
  
  醜一、(成立輪涅無二)分二:一、宣說輪涅無二;二、宣說輪涅無二之理。
  
  寅一、(宣說輪涅無二):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
  
  涅槃與世間沒有少許分別,世間與涅槃也沒有少許分別。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涅槃和世間無二無別。《觀如來品》雲:“如來所有性,即是世間性,如來無有性,世間亦無性。”如來與世間平等,所以如來所證的涅槃也與世間完全平等,沒有少許差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反過來講,世間也和寂滅涅槃沒有少許差別。
  
  佛經雲:“諸比丘,生老死之輪回無始無終。”意思是輪回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雖然在未經觀察的時候,一切眾生都有生死流轉;但在勝義中,輪回沒有前際也沒有後際,其本體是離一切戲論的,和涅槃沒有少許差別。《定解寶燈論》雲:“輪回以及涅槃法,其實無有賢與劣,證悟等性無賢劣,即是善妙之定解。”
  
  曾經有道友問:“心最初是怎麼產生的?”我回答說:“就像虛空中忽然顯現的雲霧一樣……”很多大乘經論中都說,非理作意等虛妄分別心是忽然顯現的客塵法,就像天空中忽然出現的烏雲一樣。這些教言的意義很深,大家應該認真思維。按因明的觀點,心無始以來就存在,《量理寶藏論》雲:“心不觀待他因故,依因前際無始成。”意思是,剛剛生起的心(有法),是以近取因的前心作為前提(立宗),除自己前面的同類以外不觀待他因之故(因),如同現在的識(比喻)。也就是說,以同類因的推理方式來觀察能證實心的前際無始。
  
  大家在輪回中流轉了這麼久,值遇佛法時應當珍惜修行的時間。昨天有一位老喇嘛,中午還跟大家一起吃飯,下午一點半的念經他也參加了,念經以後他還超度了一些死人,超度以後他就回家在床上顯示圓寂了。當然,以這種方式圓寂還是很快樂的,沒有什麼痛苦。但他先給別人超度,不久自己又成了超度的物件,這充分說明了無常的道理。華智仁波切說過:超度別人的人過一會就可能會成為被超度者。所以,大家什麼時候也不要忘了無常,這非常重要。
  
  寅二、(宣說輪涅無二之理):
  
  涅槃之實際,即為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涅槃的真實邊際就是世間的真實邊際,如是二者的邊際沒有毫釐差別。
  
  “涅槃之實際”,即涅槃的實相。涅槃的究竟實相就是世間的實相;反過來說,世間的究竟實相就是涅槃的實際。兩者沒有毫釐的差別。因此,從實相上講,現在所見所聞的一切萬法實際上就是涅槃。比如,有眼翳者看見的黃色海螺實際上就是白色的海螺。再比如,國王的太子變成了乞丐,後來太子當了國王,國王就是原來的乞丐。同樣,凡夫人所見的一切現象的本體就是涅槃——究竟清淨之實相。《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記載了一則公案:“舍利子見此佛刹為不清淨,而具髻梵天見為清淨,彼二辯論時,佛陀示現此刹均現清淨,使皆見之,佛即言:‘吾刹恒時如此清淨,然汝等未見矣。’”可見,萬法本來是清淨的,只不過以分別念染汙故無法通達,輪回和涅槃也沒有絲毫差別,只是被習氣障住的緣故不能認識。從顯宗的觀點來講,世間本來是離一切戲論的。從密宗的觀點來講,世間與五佛、五佛母無有任何差別,有些竅訣書說:五毒的本體就是五種清淨智慧。
  
  這個頌詞的意義進一步深入就和密宗的輪涅無二、等淨無二的教言很接近。因此,密宗的見解實際上在顯宗中也有說明,只不過是以比較隱含的方式說明的。大家應該明白,其實顯宗和密宗在究竟的觀點上是互相圓融的,無有任何矛盾。
  
  在解釋完這個頌詞之後,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中唱起了證悟緣起空性的金剛道歌:“誒瑪啊拉拉!稀有精彩心甚喜!現有悉皆為空無,卻生輪涅種種相。因空性故其邊際,始終了然不可得。有無現空平等性,文殊金剛阿字形,自龍猛王喉間傳,融入我心之當下,頌出無現水月咒:嗡耶達瑪黑德抓巴瓦黑頓得堪達塔噶杜哈亞挖達,得堪雜喲訥若達誒望巴德瑪哈夏瑪呢耶索哈。空無法性自性故,諸現悉皆為緣起。以緣起故無欺惑,稱為緣起勝三寶。以此勝見諦實語,則可吞沒虛空界,且願龍猛文殊尊,恒常生起歡喜心。”
  
  我想,在座的道友聞思了《中觀根本慧論》以後應該會生起一些前所未有的境界,這正是令傳承上師和諸佛菩薩生歡喜的根本因。一般來說,想通過聞思中觀在相續中生起一些空性的境界並不容易,一定要輔以信心祈禱才能獲得。所以,對中觀有信心的道友在聞思的過程中應該再再祈禱傳承上師,這樣自相續中才能真實生起緣起空性的見解。
  
  這兩個頌詞已經宣說了輪涅無二的道理,這在《定解寶燈論》中是以竅訣的方式宣說的。
  
  緣起空性的確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佛法的精華。多識活佛也這樣說:在佛陀所說的道理當中,精華中的醍醐就是緣起空性法門。我們現在能遇到這麼殊勝的法門是極難得的,因為對它生起少許的信心或合理的懷疑都能斷除輪回的根本。雖然善惡因果唯有佛陀的佛眼才能照見,但通過教證以及傳承上師們的教言可以知道,聽一堂課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聽課在這個世界上並不稀有,各大院校千千萬萬的人都在聽課,但能聽聞《中觀根本慧論》卻需要多生累劫積累資糧,沒有資糧根本聽不到中觀法門,即使聽到了能理解也非常困難。末法時代,一般的凡夫人修學佛法很難沒有身體的疾病、內心的惡分別念等重重違緣,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大家應當對有機會聽聞此法門感到無比幸運。
  
  醜二、(成立無記見不合理)分二:一、宣說無記見;二、破斥無記見。
  
  寅一、(宣說無記見):
  
  滅後有無等,有邊等常等,
  
  諸見依涅槃,未來過去世。
  
  如來滅度後有無等四邊,世間是有無等四邊,世間是常無常等四邊,以及身體與壽命是一體還是異體,這些見分別依涅槃、未來世和過去世而安立。
  
  頌詞中講到的十四種無記法,前文已多次提及過。在釋迦牟尼佛尚未出世的時候,印度等地有許多外道,這些外道所持的見解不離常斷二見,廣分則有六十二種或三百六十種之多[15]。外道論師始終耽著器情世間是有邊、無邊……如來出世以後,外道即以十四種法問於佛陀。佛陀徹底了達一切眾生的根基,知道不論作何種回答外道都會落入戲論,所以默而不答,以佛陀未作回答故稱為十四種無記法。
  
  十四種無記見是:如來滅度以後是有、無、有無二俱還是二者皆非;世間是有邊、無邊、有無二俱還是二者皆非;世間是常、無常、常無常二俱還是二者皆非;身體和生命是一體還是異體[16]。如來滅後的四種見是依涅槃生起的;世間是有邊無邊等四種見是依于未來世生起的;器情世間是常無常等四種見是依於過去世而提出的。
  
  其實,從諸法的本體而言,十四種見都不成立,因為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的,如果在空性中可以成立這些邊戲,那麼石女的兒子也可以說是有邊、是無邊……但這根本不可能成立。所以下面龍猛菩薩站在空性的角度對這些邊執見一一予以遮破。
  
  寅二、(破斥無記見)分二:一、破前八無記見;二、破後六無記見。
  
  卯一、(破前八無記見):
  
  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
  
  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緣故,哪裡存在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呢?
  
  表面上看這一頌只遮破了四邊,但實際上已遮破了十四無記中的八種見,一是依靠涅槃而提出的四種見,即如來涅槃以後是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一是依靠未來而提出的四種見,即世間是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緣故,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都無法成立。既然釋迦牟尼佛的本體不成立,那麼佛滅度以後是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怎麼會成立呢?既然世間的本體不成立,那麼世間是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怎麼會成立呢?這八種邊都不成立。
  
  卯二、(破後六無記見):
  
  何者為一異,何有常無常,
  
  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一切法都是空性的緣故,哪裡有一體異體?哪裡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
  
  這裡破十四種無記中的後六種見。和前面的推理方式一樣,一切法空性的緣故,怎麼會有身體和生命的一體異體呢?又怎麼會有器情世界的常、無常、二者兼具、二者皆非呢?這六種見根本不可能成立,就像石女的兒子不存在,則不會有他的相貌端嚴、身材魁梧一樣,因為差別事不成立,差別法也根本不可能成立。
  
  辛三、(遣除他宗所說之過):
  
  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
  
  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
  
  在真實的勝義中,一切萬法了不可得,寂滅一切戲論,沒有人,也沒有處所,佛陀也從未宣說一句法。
  
  對方提出,既然涅槃等法都是空性,那麼佛陀為眾生獲得涅槃而宣說這麼多法門難道都成了毫無意義?
  
  對此破曰:在名言中,我們也承認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在印度各大聖地轉了三大法輪,宣說了無量法門,攝受度化了無量眾生。這是事實,在佛教歷史上也有記載。但這只是眾生面前的顯現而已,既然勝義中一切萬法絲毫不可得、完全寂滅了有無是非等一切戲論,所以也就沒有人,沒有處所,也沒有佛陀所說的法。
  
  就像夢中,首先遇到危險,之後有人來幫助你,最後自己從恐怖中獲得解脫,這些在夢中都存在。但醒後會知道,夢裡的危險與解脫都不存在。同樣,眾生首先在輪回中感受怖畏,後來依靠佛陀的教言獲得了解脫,這一切也都是幻象,實際並不存在。所以,在勝義中沒有人,沒有法,釋迦牟尼佛也沒說過法。《聖者如來秘密經》雲:“寂慧,自如來成道現前無上圓滿正等覺之夜,及至無諸取受而獲得涅槃之夜,如來未曾說一句法,未來亦不說。”這個教證在《顯句論》、《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中都引用過。
  
  雖然名言中有佛陀的教言、說法的善知識以及聽法者,如頌雲:“真法及說者,聽者難得故。”但從勝義的角度而言,一切萬法了不可得,《入菩薩行論》雲:“是故諸眾生,畢竟不生滅。眾生如夢幻,究時同芭蕉,涅槃不涅槃,其性悉無別……”
  
  己二、(以教證總結):
  
  《金剛經》雲:“‘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經雲:“本無涅槃法,佛說諸涅槃,如虛空作結,虛空自解開。”
  
  《梵天王所問經》雲:“實無有涅槃,如來說涅槃,如虛空自結,如虛空自解。”“梵王白佛言:‘若有分別眾生欲得一切法有起有滅者,佛於其人亦不出世。若於涅槃起分別相言是有體者,然彼眾生決定不能出於生死。世尊,涅槃者,其義雲何?一切相皆寂滅,是為涅槃。一切所作皆已謝,是為涅槃。世尊,愚癡眾生於佛法中雖得出家,而墮外道見中求涅槃體,如于麻中求油,指手言得,何異乳中求覓生酥?若於一切法畢竟寂滅中求涅槃者,乃至是邪慢外道中聲聞,非佛法中聲聞。若是正見成就行者,不作一法有起有滅,亦不欲得證獲一法,亦不見聖諦理。’”
  
  《摩訶般若經》雲:“佛告須菩提:‘涅槃者,如幻如夢,如影如焰,如鏡中像,如水中月,如乾闥婆城。’”
  
                                        《中觀根本慧論·觀涅槃品》傳講圓滿
  
  --------------------------------------------------------------------------------
  
  [14]遣余是因明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依靠它可以把一個物體分成很多反體,也可以把很多法歸納為一。比如,依靠遣餘可以將柱子分出“所作”、“無常”等不同反體,也可將“懷兔”、“涼光”等名詞都歸納為月亮。
  
  [15]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介紹了五種具代表性的外道。
  
  [16]本頌詞雖未提及身體和生命是一是異,但從下文來看也隱含地宣說了這兩種邊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