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直視本性論-2011/第四講第一節
普巴紮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2022-01-20 19:09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只剩下下面的一些頌詞,這部教言從總體的角度講解,第一、什麼是見解?第二、也稍許提示了一些修行方法。從行為當中如何守持戒律,雖然戒律方面並沒有一一指點什麼樣的誓言、什麼樣的戒律,但總得來說,裡面傳講的是時時要護持自己的內心、要斷除戲論,這就是行為。從果位的角度,上面也已經提示了關於一些真實教授,也就是無上竅訣大圓滿與大手印之究竟果實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等等,也可以稱之為果位。
就是說,以上傳講的法雖然文字稀少,但總的角度已經把見、修、行以及果位都講得有些明顯。以後我們在修的過程中也應該如是造行為妙。就像昨天傳講般,不管現前學《大圓滿直視本性論》或者平常看一些小乘教法、大乘教法以及密乘不同的教言之時,都要銘記的是,理論上我們是需要瞭解這些道理,但是這些道理僅僅停頓在口頭禪上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點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也曾經說過:“口頭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勝果。”就是說,當時即便你說得有多麼好,能把當時的教言都能背誦下來,但總之仍舊是一個詞句、仍舊是一個文字禪,所以應該要落實到行為當中乃至關重要!
無垢光尊者說:“聞思所知功德雖具無量”,平常不管我們學各式各樣的理論還是口裡念誦各式各樣的心咒、經文等等,甚至身作禮拜,從事一切善法,功德雖然無量,但是由於沒有落實到行為當中直接調伏自己內心的緣故,因此成辦解脫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告誡我們“自心與法若不能融契,則無法調順煩惱怨敵”,所以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時時要根據個人的根機修學相應的法。
這兩天已經講了很多關於相應的一些道理,什麼才是最相應的呢?難道這意味著我們以後當不具備修學密宗的條件之時,就要開始修其他的教法嗎?不是這樣樹立的。比如初次對什麼樣的法生起信心,根據當時的根機和信心來定奪。但是你對一個法生起信心時,不管是什麼樣的法,尤其是無上竅訣大圓滿也有兩種不同的教授——方便教授與真實教授。雖然真實教授乃無上竅訣大圓滿的本意,但是對於密法生起信心者,並不是說一進入佛門之後、一進入密宗之後,就可以直接按照真實教授而成辦解脫當下了悟,這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可以依照方便教授成辦解脫。
方便教授,如今在亞青寺平常傳講的成熟口訣法也叫竅訣法,從寂止到勝觀之間講授了關於很多次第道。這些道理若歸納到上師瑜伽就是外相上師相應法、內相上師相應法和密相上師瑜伽,裡面已經包容了所有的竅訣法。相信以上已經求過竅訣法的弟子們都知道,從總的角度來說,成熟口訣法分為寂止和勝觀。寂止主要講解安住分,其中包括有相定和無相定,稱之為寂止分類;勝觀分為意識轉為道用和智慧轉為道用。以下當然還有很多印證之見解,但是前面這些道理還沒有精通之前,即便印證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因此無垢光尊者曰:“我自宗派的法規當見解還沒有赤裸之前,不要過早印證。”因為若印證,多數見解均成為伺察意之見解。也就是說,即便當時你能把導師傳講的一切詞句銘記心中,但是在修行過程當中仍舊變成一種文字禪和理論禪,就是僅僅依靠所瞭解的道理掩蓋自己的實修,這種見解是很難增上的。因此我們這個傳承的法規,就是見解在沒有稍許赤裸之前,我們儘量不早印證。那就是說前面傳講的寂止和勝觀是非常重要的。
寂止與勝觀剛剛已經說過,上師瑜伽導修已經講授了所有過程。比如我們初次開始修外相上師相應法,從禪定的角度先從有相定入手稱之為寂止;逐漸依靠有相定的力量來達到無相定之禪定,這些都含攝在寂止當中。我們把無相定分為迷惑和清明兩種,其中既有安住分也有清淨分。若是能赤裸清明無相定,這不僅僅是一種寂止,已經開始趨向於勝觀稱之為清淨分。當然清淨分本身並不具備了義和不了義之分類,但是對我們修行者來說,由於當時證悟到的勝觀還並不是很圓滿,即便是清明無相定也分為不了義清明無相定和了義清明無相定。但見解不是這麼分的,要記住,是根據我們個人修行過程中不能當下了悟的原因分為兩個階段——不了義和了義。
總之,成熟口訣法所有的教言都聚集在我們當前講解的上師瑜伽導修,平常根據個人的時間應該多抽出時間修。比如我們平常在講上師瑜伽導修的時候,著重講解在於早上這個時間修行。因為早上這個時間從某種角度來說,由於我們前一天做的事情必然還是有勞累的感覺,由於一晚上睡覺後,第二天早上感覺更輕鬆,也就是說前面的疲勞已經消盡,第二天開始修行相信修法感覺更好。早上這個時間,從賢劫角度來說,千佛都是在早上這個時間成就的,我們稱之為光明時間,因此從共同角度來說,成辦解脫的緣起、加持力,早上這個時間更為佳。所以我們就在早上抽出一些時間,像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早上就修一座。
僅僅聽得懂無上竅訣大圓滿以及所有教法的道理,但是若不落實到行為當中,那你的內心還是與凡夫同道,就是說和一個凡夫沒有什麼區別。我們現前如是修學的目的是為了把理論和自己的內心契合到一起,何時自心變成一切理論的時候,就是眾多教言所講解的道理,自心已經變成這些要義時,你才算圓滿。即便當時從理論上面能通達多少多少道理,但是內心煩惱仍舊與凡夫等同,就如同無垢光尊者傳講的:“胸中雖持十萬多之法函,臨終之時亦不能獲得真實利益。”就是說,即便你今生能通達多少多少理論,平常學的理論有多麼廣、理解有多麼深,總之還是停頓在文字禪之上。要把這個文字轉變成觀照和實相,當然應該精進修持為妙,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平常不管學什麼樣的理論或者修什麼法,都必須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為妙。華智仁波切說過:“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從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乃至歷代傳承祖師,其中包括藏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漢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他們是怎麼傳講的呢?都是為了調伏自己內心而傳講一切教法。不管我們平常口裡念誦不同的心咒、念誦不同的經文、一切儀軌,以及身作禮拜等一切善行,都是為了針對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從初次開始修法直到現在,我相信我們從事過不少善行,不管是口做、身做、還是心做以及身外之物,不管怎麼做,我們也從事過不少的善行。那麼所做的一切善行到底有多少功德?以上所做的這些善行,能不能形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因,問誰呢?如今也有很多居士乃至很多信眾,平常在眾多高僧大德面前詢問,我以上從事過這樣的一些善行,今生是否具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因緣、這樣的條件等等?
當然有時候眾多高僧大德為了讓他的信心更加增上,因此告誡他:“你今生決定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可能性,但是以後應該更加努力修法等等。”。當然這些話含有一些密意,但總得來說,不管怎麼說眾多高僧大德有些會講,有些不會講解。但是最真實的回答,我相信不需要問他人,自己即能知道。因為我們如是修學的目的是為了成辦解脫,所謂的這個解脫,是身要解脫還是語要解脫,還是心在解脫呢?細緻觀待三門當中像帝王般的主人就是心。因為平常不管從事什麼樣的事,身在做一些動作,口說出各式各樣的話語,都是心在支配。就是說,三門當中最重要的是心,心才是三門之中的王,因為身和語都是心在駕馭、都是心在指揮。成辦解脫是誰要解脫?當然是這個根源、這個根本要解脫,就是心要解脫。當心解脫的時候,身和語也順著解脫。
如同我們在傳講究竟果實的時候,意識轉為法身時,身體也自然變成虹光身,這時候還需要按照另一種方式去對治這個四大組成的肉身嗎?不需要的。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三門本身就是一體的,調伏自己內心的同時,身和語也隨時在調伏。這就告誡我們,我們即生要成就的是心,因為心是一切法之根源,一切萬法都是心在支配。那麼我們以上從事的一切善法,反觀自己的內心已起到多麼大的作用?如同我們平常所講解的,心的本性如來藏如同藍色的天空般,它是本具有的。不管是在晴天還是陰天,藍色的天空並沒有大,也並沒有變小。比如當烏雲遮止時,藍色的天空就會變小;當烏雲消盡時,藍色的天空會變大。對藍色天空本身來說,不管是在陰天和晴天,它本來就是如此,不會有大和小,也就是不會有增加也不會有減少,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心的本性本來就是如此。
臨時遮止本來面目,就是被貪嗔癡一切煩惱遮止。也就是說,如同藍色的天空被烏雲遮止般,當貪嗔癡煩惱起現時,已經遮止心的本性。如是修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消盡貪嗔癡煩惱而呈現自己本來面目。那麼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比如初次開始進入佛門直到現在,你的貪嗔癡煩惱是在增加?還是與往昔相同?還是越來越減少?若是越來越減少,這就充分地說明了我們正在趨向於解脫,趨向於西方極樂世界,離解脫越來越近;若是煩惱並沒有減少,從事善行應該做了不少,但我們只能說沒功德。《普賢上師言教》功德藏中曰:“只順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指的是什麼呢?成辦解脫並不在於你所從事的善行大小和念誦儀軌心咒多少之中,而在於調伏內心之上,看看你的煩惱減少多少?它得順緣——信心和慈悲心有多麼增上?若是貪嗔癡煩惱並沒有多麼減少,信心和慈悲心也如同前面般沒有很大的增長,那只能說明我們以上可能從事過一些善行,但是並沒有起到對治心相續的作用,這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絲毫之利益。
比如站在世間的立場,相信世上所有的人,從另一面來看,他都有一些善心和善行的一面,不管是誰他都有這一點。但為什麼我們不僅僅靠這麼一個善心和善行就能圓滿,還需要進入佛門?這就充分地說明了,所謂的這個“善”字適用範圍很廣,它的層次很多。成辦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前面做過一兩件善行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某一個據點和某一個地方,而在清淨心之中。
剛剛所說的,清淨心是我們本具有的,就是被貪嗔癡煩惱遮止,如同烏雲遮住藍色的天空般臨時無法呈現。如今我們從事的一切善法都是為了消盡貪嗔癡,也就是消盡如烏雲般的貪嗔癡煩惱,那時時問問自己就知道,所以應該客觀一點、要現實一點。初次開始進入佛門的時候,我們遠遠覺得所謂的解脫和西方極樂世界離自己很遙遠,甚至我們平常在書面當中傳講的,不管是見解、修行和行為,不要說果實,即便是臨時所做的一些方便離自己也很遙遠。但是相信現前我們對佛法越來越靠近,越來越接觸的緣故,相信它並不遙遠也並不那麼神話般,就在我們的當下。這樣一來應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為妙。
這兩天我們一直都在傳講,一個真正信仰佛教的人,由於時時調伏內心的緣故,相信他在面對現實生活當中性格有很大的改變。原因是,因為時時起現煩惱的時候,他不會把生起煩惱的緣樹立在他人身上。以前我們沒有進入佛門之前,一直都把一切推到他人的身上,我產生煩惱時,由於你的緣故而造成我煩惱;家庭產生矛盾的時候,由於你的緣故而造成我的煩惱;從事一切事業當中不成就,由於外境的緣故而導致成我不成就,以及不順心的一切事情都來源於外緣。
但是一個真正修行者,他不會往外面推,而是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如今很多不順心的事情都來源於宿世的因緣,你要是宿世創造過很多善法,相信你今生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今生不順利的一切都來源於自己的業力,怎麼能去怪他呢?所以無垢光尊者說:“未修行自過自調伏而觀無邊境相,以貪嗔之發心故不入大乘法門。”就是說,若是時時不觀待一切,就是不順心的顯現,一切起煩惱的顯現都來源於自己的業障。甚至不淨觀一切為清淨之相,僅僅順著貪嗔癡煩惱漂動,那永遠達不到平等和和諧之心。這就是說,我們凡夫時時都站在因他人而造成自己煩惱、因他人而造成自己不順心等等,一切都樹立在一個緣之上。但是如今作為一個修行者,時時觀待自己內心的緣故,相信在面對自己的家人、面對同事、面對道友面前也不會把一切過失推在他的身上。
前一段時間我也跟很多居士們開玩笑,從某種角度來說是開玩笑,實際上也是真正的一個話語。我說,若是真正談到我有一點點功德的話,可以這麼說,當產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我時時都會想到是自己宿世所造的業障,都會念誦一些金剛薩埵懺悔,我相信這就是歷代傳承祖師的遺教。歷代傳承祖師告誡後一代弟子,如今我們所有不順心的事情,比如如今已在人間還不在西方極樂世界,以及不在眾多清淨刹土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宿世的業力所致嗎?若是宿世沒有這種業力之因,今生還會漂泊在輪回嗎?從總體的角度已經知道,如今小小一件不順心的事情和令自己煩惱的事情,都來源自己的業障而不是來源於他人。
比如有一家今天被小偷偷了很多東西,當時很多人都責怪為什麼小偷會跑進他家?作為一個修學佛門的信眾,我相信他當時調心的方式決不會一切怪于小偷。若是一切都是小偷,那為什麼小偷偏偏跑到你家而不到他家去呢?雖然我們用“巧合”這個名詞來找藉口,那為什麼偏偏是你家這麼“巧合”呢?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宿世我們造過這樣的因而今生遭受這樣的果報。
當時在高原地方上師曾經也這麼說過,如今在各地地方遭受不同的災難,這些遭受災難的信眾相信前世造過很多很多的業,要不今生不會遭受這樣的痛苦。一個真正信仰佛教的信眾,他時時會把這些過失推在自己的業障之上,而不會怨天也不會怨地,更不會怨他人。我們修學佛門的信眾要時時銘記這一點,要時時懺悔自己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業障。西方極樂世界有災難嗎?西方極樂世界有那麼多煩惱和不順心的事情嗎?即便從追求世間的物質當中來說,禪宗有這麼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若是真正已具備這種條件者,難道佛法還有不具備的時候嗎?還有這種不順心的事情嗎?當然不會的!這一切不順心的事情都來自於宿世的因緣,所以我們現前該做的是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由於時時觀待自己內心的緣故,我這一段時間也告誡很多信眾,說一個真正進入佛門而時時觀待內心的修行者,我相信他的家庭決定是和睦、決定是幸福的。當然,宿世的因緣難免會產生一些煩惱的事情,但相信一個真正修行者第一時間就會把這個心收回來,不會像往昔一般一切過失推在他人的身上,因此導致成兩者之間不和諧以及爭論的事情,一個真正的佛教家庭不可能會這樣。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如今我們信仰佛教不僅僅為了未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今生來說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人活在世上以及在家居士形成一個家庭不就是為了圖個幸福嗎?形成一個家庭,相信誰都知道並不是為了走個過程。當然如今世上也有很多為了父母面前走個過程而形成家庭的可能也有些,但總的來說形成家庭的目的就是為了圖個幸福。但是由於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沉重的緣故,雖然心目當中圖的是幸福,真正形成家庭以後,獲得真正快樂和幸福的家庭又有多少呢?所以我們信仰佛教的信眾,從今天開始要成辦快樂。
今生所擁有的一切是前世修來的福報,我們得去享受。比如平常具有一些條件,該吃的吃、該穿的穿,在享受今生快樂的同時應該創造更好的福報,就是要精進修法。比如很多人說,今生不去這麼享受可不可以?這個看你怎麼理解吧。因為你現前從事一切善法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未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享受三身之境界嗎?還是為了享受快樂的,是嗎?若是,今生得到一切快樂,不就是來源於宿世的因緣嗎?也就是說,相信前世你在從事善法也是為了未來獲得快樂而在成辦。這個快樂,理解的人當然還懂得一個性空的道理,即便不懂,他也追求這麼一個境界。今生我們已經擁有稍許之快樂,享受也是應該的。
那麼僅僅享受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還要把這種快樂分為有漏和無漏兩種。不管是哪一種,總之在享受的同時應該多創造福報。也就是這兩天我們一直所告誡的,不管處於什麼地方時時要想到無常,現在就得開始做起。我們現在享受著前世修來的福報,今生還要創造更好的條件。對未來,從現在開始,從臨終開始創造更好的條件。人活在世上應該兩面齊全,蓮花生大師曰:“今生的時間越長,也就是稍許個月,未來的時間才是無量的。來生當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現在就得精進修學佛法。”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現前我們是需要享受快樂,但是應該更尋找未來的快樂,因為今生的快樂只是短短幾十年而已,未來的時間是無量的。它可不是用年來算的,是用劫、甚至只能用“無量和無盡”這樣的詞語來樹立未來的時間。所以不想遭受任何痛苦,現前就得精進修法。
我們當前已具備成辦這樣結果的一切條件,要是不具備這個條件,只是心裡想想而已。實際上並不具備這樣條件的時候,是沒辦法的。當時我們在亞青寺,亞青寺有一條黃狗。每當在下面敲鑼打鼓聚集僧眾的時候,這個狗就像瘋了一般,不停往四處跑、不停往地上打滾,哭得不得了。當時上師說,這個狗前世決定是一位僧眾,可能是前世造了一些不如法的行為,今生已投生旁生道。如今前世的這個習氣還存在,當聽到敲鑼打鼓聚集僧眾的時候,它現在已經變成一條狗,所以又不能與僧眾聚集在一起,因此內心非常痛苦。所以為什麼一聽到敲鑼打鼓的時候,它就在外面四處奔跑,在地上打滾哭著好像不要命的樣子。要是真正已變成這種,即便內心有這種心願,由於前世帶來的一種習氣,即便有這樣一些善的習氣,但沒辦法,因為不具備條件了。如今我們在座所有信眾已經具備一切條件,心裡有這樣的心願,行為當中我們可以做得到,那這時候就應該成辦兩面齊全的事業。今生創造世間短暫的快樂,依靠修行來創造永恆不變的快樂,從今天開始做起。
我們剛才一直都在傳講應該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時時按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要創造更多的時間修法為妙。因為有時候很多人都等待著一個時間,說我現在可能由於多方面條件不成熟,要不家裡有很多事情,工作由於太忙的,要不這件事情、那件事情,把修行推遲到以後再說。但這時候我還是建議多修修共同外前行,尤其是壽命無常。因為你剛剛所說的,我要把這個時間推遲到以後再修行,你要是真正有把握以後的時候你還在世上,當然我們可以推遲到一百年以後、一千年以後。但真會有這件事情嗎?決定不可能!若是推遲到以後的這個時間一旦不成立,現前我們已具備這麼好的條件,那空手進入未來那太不值得了!
就像我們昨天舉的例子,你前面有水喝、也有乾糧吃,也有很多食品可以嘗,但當時你還讓自己渴死和餓死的話,那太不值得了。那當前擁有的一切算什麼呢?也就是說,如今我們已具備一切條件及智慧,可以創造更好的事業,也就是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更加幸福,能成辦這麼大的一番事業,但是當時還讓自己空手進入未來的話,那太不值得了!因此修行應該從現在開始做起。作為一個在家居士由於平常世間瑣事太多的緣故,因此時時束縛著自己的身心,要不這件事情、那件事情。我相信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以及對佛法已經有一定瞭解的信眾,他會把自己的生活立為一種規矩——什麼時候我修行、什麼時候去面對生活。當然在家的居士讓他拋棄所有的家庭和事業是不現實的,因為現前也不應該這樣。
比如從你現前所擁有的福報來說,你要面對你的家庭和事業,這是你的一個責任,所以你必須面對這個責任。那麼在面對事業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它也是一門修法。要是這也是一門修法的話,可能很多人就會認為,那座上以及歷代高僧大德獨自進入山洞和茅棚的行為,難道是多餘的事情嗎?當然不是的!我們剛剛所說的,你在生活當中時時可以觀察自己的內心、時時可以與佛法交融到一起,但這種是很難做得到的。我們雖然這麼傳講,也告誡所有的信眾以後應該這樣做,但是有時候這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做得到的。由於我們平常只要一出定的時候,六聚呈現在自己的面前,你的心很容易散亂,這時候時時能提起正念與佛法契合到一起,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
為何我們把修法分為座上和座下。座上就像我們平常講上師瑜伽導修的時候,首先要尋找一個清淨之處,這個清淨要地處清淨、身清淨和心清淨稱之為三清淨之處。三清淨當中的第一地處清淨非常重要,因為初次開始修行,外在的緣很容易束縛我們的身心。比如你在十字路口去打坐的話,外在的這些形象,即便你不專注於外面的形象,但是它還會影響你的修行,因為當時我們的心並沒有做到四空雙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啊!這時候心難免順著色法飄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就必須尋找一個清淨之處修學,這就稱之為座上。座上的功夫越來越提高,也就是見解越來越赤裸、越來越穩定的時候,座下很容易交融到一起。為什麼歷代高僧大德初次獨自一人到幽靜山林當中修行一陣時間,當了悟以後可以面對生活呢?像濟公活佛、印度八十大成就者等等,他們平常所做的可能就是世間的事業,但是由於他內心已自在的緣故,因此世間永遠不會束縛自己的內心。
我們昨天不是已經講過關於這方面的一些答案嗎?前一段時間有一位居士問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應該如何樹立?當然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樹立。但是我們平常都在面對自己的生活,從生活的角度來說,面對生活,生活不束縛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因此歷代高僧大德可以面對生活,但是生活永遠不會束縛自己的內心,這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時代有恩紮布德國王,他是一個帝王、一個國王,他內心所證悟到的見解與釋迦牟尼佛完全是等同的。恩紮布德國王還需要執政,但是他執得比一般的國王更好,原因是什麼?內在智慧圓滿的時候,處理一切事情就會更容易一些,但是他在處理過程當中決定不會讓外緣束縛他的內心,因為他的內心永遠在自在當中。
就像我們昨天上面所說的,如同一個年齡偏上的老年人坐在一處,前面小孩子如何玩耍,他心都不會專注在那上面。這個年邁的老人,指的是老年癡呆症,因為這個老人心完全不在於某一個點之上,這時候前面不管怎麼鬧對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就如同這個比喻般,一個完全執受本體者,妙力起現一切之相,這個生活永遠不會束縛自己的內心,本來就是一如的。比如在執受大海的當下,上面的波濤即便有多麼飄動,但是最終還是與大海,不僅僅最終,就是在飄動的同時它沒有離開過大海,兩者本來就是一如的,是嗎?雖然前面可以看得見一些波紋,但實際上在波紋呈現的同時與大海本來就是一如的,真正能執受見解者就是這樣的。
但是在沒有達到這個境界之前,座上很重要很重要!座上的功夫還沒有到位之前,即便座下時時護持自己的內心,可能只是有時候與座上對比,完全已變成一個過程,就是走一個這麼一個程式而已,實際上起到非常大的對治之力是很困難的。這一點不需要我來說,你們平常在面對生活,比如你在外面行走的過程之時,獨自在外面行走只要一提起正念,我相信比較方便一些,因為沒有什麼外緣的束縛;但要是你在眾多喧鬧的時候提起正念,決定不如座上。
前兩天也有一位居士問我,說他平常感覺到座上和座下還不如在座下的時候心更清淨一些,這樣可不可以?當然不可以!原因是什麼?座下你覺得可以的原因完全是順著自己的習氣飄動,與座上對比完全是兩個概念。先舉個例子,我們到外面超市逛街的時候,這時候相信在你自己的感覺當中,並沒有覺得你那時候的散亂像座上般那麼散亂,當時心已完全放鬆,就如同什麼呢?沒有提起正念、沒有一個崗哨的時候,這個門口即便有多少流動的人在走動,沒有一個人發覺走了多少人、進來多少人,因為沒有崗哨啊!也就是我們平常出定的時候,由於提不起正念的緣故,即便當時有多麼散亂,一點都感覺到好像沒有散亂,實際上真沒有散亂嗎?散亂強得不得了!只不過提不起正念而已。
座上的時候反而覺得心散亂很多,這就充分地說明了你的提念,這個正念提得挺好。不要說是一個粗大的妄念,即便是很細微的妄念飄動,你也在第一時間發現心在飄動,這就叫調伏,首先必須要認識到過患。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傳講四諦的時候,初轉法輪為苦諦,也就是輪回過患。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輪回的痛苦,也就是說,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散亂的過失,若是沒有第一時間發現散亂,怎麼也不會樹立對治力。也就是說,第一次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傳講佛法先講解苦諦輪回過患,對輪回生不起出離心的話,那永遠不會對涅槃生起信心,就不會依靠一種善法對治煩惱的這樣的方便,不會欲求這樣的一個法。所以提起正念非常重要,尤其在座上的時候。
這兩天我們一直都在講解座上用功的方法。當然,我相信平常你們在謁見眾多導師時,可能有些導師傳講的是座上用功、有些導師可能講解的是座下。尤其作為在家居士平常靜下心修行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所以當時可能眾多導師也會告誡居士們,你應該在座下多念誦一些心咒,多從事一些善行,能做得到的話儘量觀待自己的內心,產生惡念第一時間要斷除惡念、生起善心第一時間要回向給三界六趣一切眾生等等,這些好嗎?非常非常好。但是相對來說平常認識到自己在起惡念的時間是比較少的,即便有時候情緒飄動到極頂,你明明知道你在起惡念了,相信還會順著它飄動。
怎麼說呢?我相信初次開始進入佛門直到現在,我們都知道貪嗔癡是遮止自性的最大障礙,但是平常你真沒有貪嗔癡嗎?難道起貪嗔癡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嗎?相信我們都知道。但為什麼當時你不去調伏貪嗔癡呢?所以出定的時候並不像我們講理論般的,一說就能做得到的,所以必須在座上先穩定見解、赤裸見解,這樣一來座下的時候很自然地消盡貪嗔癡煩惱。即便貪嗔癡煩惱呈現,由於你在座上的見地力量,座下很容易護持並樹立對治力,就是依靠正念來對治這種煩惱,不會跟隨著它跑。
我們以上瞭解的這些道理,應該落實到行為當中,相信以後應該多這樣做,是非常非常好的。當然在修的過程當中也不要把時間看得太近,我修了三天、我修了十天,好像沒有什麼覺受。昨天已經說過,從覺受呈現的角度來說,呈現覺受是見解增長之過程,但對覺受產生執著反而成為墮入三界之因。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呈現覺受也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好的一面是什麼呢?從凡夫的角度來說,是見解逐漸增長之過程;從壞的一面來說,說是覺受,那就說明你的所知障仍舊沒有斷絕,因為具有所知障之前才會產生不同的覺受,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有覺受並不一定是好事。
有些人說沒有覺受,這根據你當時的狀態來定奪,沒有覺受也不一定是一個壞事,原因是什麼?我們剛剛說過,有覺受是沒有斷絕所知障之前呈現的一個過程,而並不是最了義之境界,那何必去執著這些覺受呢?但可能有些人會說,覺受是一個過程的話,如今我連覺受都沒有,怎麼又認定為它是了悟呢?但要記住,由於眾生根機不同的緣故,修行不一定全都是按照次第而成辦解脫,有時候也有頓超型的。比如從五道的角度來說,你首先是小資糧道,可能不需要經歷中資糧道和大資糧道,直接進入加行道的也有;有些在小資糧道直接進入見道的也有,這個一點都沒有什麼確定性。不能以我自己是一個凡夫,剛開始入門,見解是這樣的但現在好像沒有覺受,所以沒有覺受的時就說我的修法不對,不能這麼認可。剛剛所說的,由於眾生根機不同的緣故,即便是直斷也有頓超的顯現,就是超越,他不是按照次第性的,他可能越過一些界而達到更高的境界也有可能性。但總的來說我們先不說這樣好與壞,就按照自己平常所擁有的的禪定契合到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修學。不管從見解的角度、修行方便之上、還是行為守持戒律等等,一系列都做到位的話,相信你的果實成熟近在眼前,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修的過程中,決不能把自己成辦果實的時間看得太近。
無上竅訣大圓滿雖然告誡我們可以在短短的時間當中成辦解脫,但我們在成辦這樣見解的過程中,有時候是需要觀待一下自己的過失。無始以來至今所造的罪業有多麼沉重、習氣有多麼沉重,我們依止的對治力雖然非常強大,但是細緻問問自己,你現在所依止的對治力是否與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完全符合,就是說是否沾有一點點私心?若是沒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成辦果位這是特定的事情,因為歷代傳承祖師就是我們的先例。尤其歷代傳承祖師對後一代弟子決定不會有欺騙性,這一點我們可以保證。這樣一來,以後在修的過程中用不同的方式對治自己的煩惱。
即便是在修學上師瑜伽過程中,這兩天已經講過很多,像共同外前行以及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尤其都稱之為善巧運用之中。這個善巧運用根據當時妄念起現的程度和自己的情緒樹立不同的對治力。比如你對修法的興趣並不是那麼很強,就是興趣不是那麼很大的時候,那共同前行應該著重觀想為妙。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他的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曾經說,在他以上的歷代高僧大德求得共同前行之後,還需要閉關一百天修共同前行之後方能修學其他的法門。但是到昌根阿瑞仁波切的時候,由於當時時代混亂的緣故,所以導師有時間、弟子沒有時間;弟子有時間、導師沒有時間;兩者都有時間,但是由於環境條件的緣故,所以不得不把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內前行契合到一起修學。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輕視共同前行,應該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著重修學共同前行為妙。
比如我們平常修的過程當中,每當修行時間一長,就感覺到有一種疲倦,或者有時候一想到修法就形成一種負擔等等,這些都是由於共同前行基礎沒有扎實。只要你把共同前行基礎扎實,相信以後如何修法都在喜悅之中。當時我在大連遇到一個居士,這個居士可能也不算居士,是剛開始入門的信眾,可能對佛法有一點點好感吧。他當時的問題是,說他以前有一個朋友,他的朋友平常在沒有進入佛門之前,第一、非常愛打扮;第二、平常用的這些都是非常華麗的東西。後面據說她已進入佛門,前一段時間剛瞭解到這個人已經在哪一個寺院修行,看到她平常穿的衣服乃至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所以他一直都不理解為什麼她會變成這樣的人?當時我就給他講解,就是由於共同前行的原因。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拋棄王位進入幽靜山林過著這樣的生活,但是他的內心世界,相信比以前在當王子的時候可能還更喜悅。原因是什麼?靠的是什麼力量?當時又沒有什麼好吃、又沒有好穿的,為什麼他還會喜悅?就是由於共同外前行的原因。歷代高僧大德,即便當時他的身份有多麼高,但後期進入幽靜山林修行的過程當中,相信比往昔他在樹立他自己身份的過程當中還會更加快樂,這些都是由於共同前行的力量。就像前兩天我給你們舉的這個人,在進入佛門之後,即便她面對什麼樣的現象,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一進入佛門之後什麼都不做,當然也不是這樣的。不是說一進入佛門以後不能洗臉、不能穿華麗的衣服,不是這個意思。剛剛我們已經說過,我們今生擁有的一切都是過去宿世的善業而得到的果報,那這樣一來當然可以享受。但是在修行過程當中,由於修行者個人根機、心態不同的緣故,有些可能趨向於這樣,有些可能趨向於那樣。
我們在講解《涅莫問答錄》的時候,不是後期有一個叫班智達和古薩里兩種嗎?班智達和古薩里不同的區別,一個著重外相,一個不著重外相,兩者在內心成辦解脫沒有絲毫之差異。所以在行為上從我們平常的話來說,可能就是性格的原因,可能是這樣的。這倒不管是怎麼都行,但總之一切都來源於共同外前行。現前我們作為後一代弟子,修行應該時時變成一種喜悅的心態,要靠什麼呢?要靠共同外前行。只要你能按照共同前行作為基礎,尤其把基礎穩定下來的話,不管處於什麼地方,即便天天都在修法之中,對你來說是世上最喜悅的一件事情。因此共同前行是非常重要的!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2011/第四講第二節
這一段時間,我也告誡很多初次開始修學的信眾,讓他們多修一點共同前行。原因是對佛法的興趣還沒有提高之前,即便你對法理解有多麼深奧,他決定很難把它落實到行為當中。因為在做得過程中,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一門苦行,因為它決不能順著我們的習氣飄動。以前我們自己想什麼就這麼想,想做什麼就這麼做,但從現前開始不能順著自己飄動,因此還需要調伏、還需要改變,所以是一門苦行。
比如平常我們打坐可能像漢族人的習慣,就坐在沙發上面。但是平常我們打坐的時候,還需要毗盧七支坐法,即便怎麼坐不下也必須按照那一種方式,不管是散盤、單盤還是雙盤,總之我們不能按照以前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因此它也是一門苦行。那麼這種苦行轉變成喜悅靠什麼呢?就要靠共同外前行。共同外前行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應該時時觀想人身難得。難得的人身今生我們已經得到了,那這個人身應該用在相對的境上,所以應該精進修法為要,現在就開始修法。若現在不加以精進修法,可怕的無常隨時都會帶走我們的生命。
現前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活得非常快樂,但這種自認為快樂的時間又有多長?我們真不知道。就像昨天和前天講解般,是今天、明天,還是下個月、還是明年?我們真不知道。若是說得長一些,再過五十年我們都已經不在世上,這是特定的事!當時我們有多麼不願意但還是得走。到達這一時刻,即便你多麼貪執自己居住的房屋,貪執自己擁有的一切財富,還是貪執自己身邊所有的親朋好友,但還是一樣離開這個世界。當時閻王爺決不會讓你停頓在世上,由於你貪執太強的緣故,所以讓你在世上多留一段時間,決不可能!到達這一時刻,若是沒有生前所修學的法以及對法的理解,當時給我們帶來的只是一種痛苦。
我們這麼學這麼修,目的就是為了現前在面對生活不讓自己痛苦和煩惱;在臨終的時候不讓自己痛苦和煩惱而了脫生死;未來的時候不被一切業障飄著行走,而能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細緻想想,這不就是我們從小直到現在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嗎?從小時候開始上學,一直都是為了尋求一個快樂、幸福的生活。但是細緻想想,所謂的幸福,你所追求的是暫時還是長久的?當然是長久的。但僅僅依靠世間的方式能讓我們得到長久的幸福和快樂嗎?這是不可能的。類似這種顯現當然我們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觀察,這樣一來,唯一能讓自己成辦永恆不變快樂的因就是精進修法。所以不管處於什麼地方,要時時觀想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若如是修學,相信我們的修法就會越來越精進。
有時候細緻想想,雖然你要面對自己的生活及面對自己的事業,但是我們真正面對這兩者的時間恐怕也不會很多。不是平常人都在說,一天工作的時間大概是八九個小時,再加上平常的休息時間等等,我想要是在中間抽出一兩個小時、兩三個小時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尤其我們現前修學的法是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並且我們現前雖然對密法生起信心,但若不懂密法如何修學而盲目修行的話,恐怕我們抽出多麼長的時間也沒有絲毫之利益。但並不是這樣,我們已經懂得密法該怎麼修學,尤其我們天天傳講四精要法,我們修行過程中已經認識到。以前可能不懂,時時等待著一位導師為你傳講很深奧的法。以前我們也聽說過很多歷代傳承祖師的公案,比如禪宗第二祖師慧可大師,他在達摩祖師前說他的心無法安住下來,能不能給他講解一個竅訣,如何安心?當時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出來我給你安心,這時候一觀察自己的內心突然開悟。及六祖惠能大師在五祖前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當下開悟。以及類似一花開五葉之下也有很多禪宗歷代高僧大德,僅僅依靠導師的表示傳承,不需要口耳講解佛法的道理,僅僅依靠表示就能成辦解脫的,也有很多這樣的先例。
所以很多人也一直期待著一位元導師能否依這種方式讓自己開悟?但要記住的是,歷代傳承祖師能如是開悟的緣故,不僅僅是依靠導師的外在力量,他還要具備自身的很多力量,就是我們通常所講解你的根機得圓滿。你的根機一旦不圓滿,如同達摩祖師初次到漢地,梁武帝召集全國的僧眾來聽達摩祖師的教言,當時達摩祖師智慧有多麼高尚,他所傳講的禪宗明心見性有多麼深奧,但是由於弟子根機不夠的原因,還是很難證到心的本性,因為法與根機不相應的緣故。我們以前是等待過這樣的導師,不僅僅是你們,以前我們也聽說過歷代高僧大德,比如麥彭貢波老人八十二歲依止貝若紮那,修學上師瑜伽七天就成為虹光身,所以時時等待著這樣的機會。若是修個七天就成為虹光身多容易啊!以及歷代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如是證悟者,要是能這樣的話那多方便。但是那時候我們並沒有想到要具備外緣,還要具備內緣,自己的緣。當時不懂,但現前我相信我們在座所有的信眾都已經知道,要具備他緣還要具備自緣,因緣和合的時候方能成就這樣的果位。現前已經了知後,我們對密法生起信心,根據個人現有的條件按照與法相應修行。
比如平常在修上師瑜伽時,我們並沒有把外相上師相應法擱置一旁直接進入內相和密相。即便這麼做,我相信我們修的法只是一個文字禪、叫理論禪。也就是平常從文字上面所理解的法來掩蓋自己的實修,這時候見解增長非常困難,由於你見解已變成伺察意。就如同一個人打著妄想成辦一件事情般,當這個妄想過了以後,這件事情仍舊沒有形成,只不過是這一段時間他自己這麼想而已。你在修的過程當中見解並不實踐,只是你自己創造這麼一個見解、一種妄想而已,我們就稱之為伺察意之見解。伺察意之見解,當時自己覺得有多麼滿足,我用很多很好的名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以及什麼明空不二,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妙力起現一切之相均成為本體之莊嚴;要不《三句精要》當中,真正的見解沒有絲毫之修證也沒有稍許之散亂,應該是這樣等等,即便說得有多麼好,這些都起不了什麼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落實到行為當中一一感受、一一了悟,應該按照相應的法修學。
先從外相上師相應法入手,至於外相,若我是一個上等根機,修學外相上師相應法會不會形成一種違背的修法?不會的。比如你的根機要是高一層的話,你在修外相上師相應法而進入內相上師相應法的這個時間,比如從總的角度來說需要三天的時間,但由於你根機太高的緣故,可能只需要三天的時間你可以進入內相上師相應法,所以這對你不會構成什麼矛盾和沖的,以後修行必須懂得這個次第道。這一點我們手中的材料也很全面,有《上師瑜伽導修引導文》、《上師瑜伽導修廣傳——如意寶藏》,也有各式各樣的光碟等等,把這些全都融洽到一起,相信對密法修行應該是很瞭解的。順著我們的修行進展,見解也會越來越增長。
還有一點,在修學密宗的過程當中,我們通常用上師瑜伽來說吧,在修上師瑜伽的時候,也有很多弟子修是修了一段時間,但見解沒有絲毫之進展。當然我們不說他沒有功德,但總的來說並沒有像密法預定的時間般,見解並沒有增上。
當時我在某一個地方召集很多居士講上師瑜伽,為他們講解上師瑜伽的這些信眾,大部分修了一年以上的時間。我想,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一個小小的問題應該能解答出來。當時問了一個問題,解答得非常不理想,答得非常不完整!那時候我在想,為什麼會這樣呢?如今在座所有信眾修學密宗,不要說是一年,甚至有幾年的時間了,這個法從某種角度來說當然很高;從另一種角度來說並不算很高,但為何今天在解答過程中這麼不理想呢?我講完法以後,就把所有居士當中修行時間長一些的、平常修行自己感覺不錯的幾個信眾留下來,我就聽一下他們平常是怎麼修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他們把自己從頭到尾,修行的整個過程給我說了一遍,後期我才知道見解沒有增長的緣故出現於兩個點。第一點、把上師瑜伽當作一門功課來完成。就是說,每天也在修一遍上師瑜伽,但上師瑜伽完全是一門功課。顯宗也有功課、密宗也有功課,功課指的是什麼?從頭到尾念誦一遍。比如上師瑜伽的話,從頭到尾前面做一些什麼排除九節佛風,身要七支坐法等等,也做了一些,就按照以下該觀想的做一些觀想,裡面蓮花生大師心咒也念誦了幾圈,後期就這麼念誦一遍,就說我已經在修上師瑜伽。這如同我們平常念誦功課有什麼區別呢?比如以前初次開始進入顯宗法門的時候,我們在念《金剛經》、《地藏經》、《阿彌陀經》等等,從頭到尾念誦一遍就說今天的功課完成了。比如上早課的時候,從頭到尾,平常約定的這個功課念完以後,就算早課已經念完了;又到了晚上的這個課程,又從頭到尾,比如中間念誦心咒、念誦一些經文,反正預定的這個數量念完以後,就算你的功課完成了。
如果我們把上師瑜伽也當成一門功課來完成,那相信不要說一年、兩年、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時間,你的見解也不會有很好的增上。原因在何處呢?禪宗第六祖惠能大師曰:“凡夫口誦,聖者心行。”口裡念誦即便多麼殊勝仍舊在凡夫階段,要轉變成聖者必須得心行。心行可能有些人會說,我念誦的目的也是為了心行。那請問作為密宗弟子,密宗修法要具備幾個條件?當你在念誦功課,就把它當作功課般念誦的時候,密宗所有的條件是否一一具備?先舉個例子,我們平常講解的是四個要點:第一、傳承法脈清淨普遍之信心,你是怎麼具有的?當時在觀想過程中,怎麼與普遍信心契合到一起修行?第二、通達方便。從前行之前行——兩個誓言、入座前行——三個要點、共同外前行——四個要點、念誦儀軌——依文明觀、回向——兩個要點等等,是如何具備的?第三、認識智慧,從有相定直到了義清明無相定之間你是怎麼認識的?你是怎麼修行的?第四、善巧運用,妄念起現時,你是怎麼調順煩惱?一系列道理一一不具備怎麼稱之為密法呢?說“我當時依止的導師是一個密宗的上師,我也按照上師瑜伽導修的儀軌念誦,為什麼我不是密宗?”僅僅跟隨在一位導師的身後,和僅僅按照詞句念誦一遍就叫密宗嗎?請問什麼叫密法?密法是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不僅僅在口裡念誦儀軌之上啊。若是僅僅念誦儀軌,那密法怎麼體現比一切乘法更殊勝的這個要義之上?沒有啊!
我們在講解《顯密差異》的時候,密法比顯宗殊勝的之處不在於念誦儀軌。說念《阿彌陀經》就是顯宗,念《上師瑜伽導修》儀軌就是密宗,不是這麼講解差異的,是嗎?在講解差異的時候,四個差異就是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為無辛勞、根機為上等之根機而立為密宗殊勝的,那和念誦沒有什麼關係啊!至於這一點,我們昨天已經講過阿底峽尊者以前在光明境界當中觀察到他的弟子的這個公案,僅跟隨在一位導師身後念誦一些儀軌,是遠遠不會形成這個法門的弟子。所以平常我們修行過程當中也要銘記心中,我們的修法決不能變成一門功課。
第二點、眾多弟子雖然念誦儀軌以及要求的時間都如同導師所安排般做得很圓滿。比如某個弟子,一天他也不少於一座,一座的時間在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甚至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天兩座、三座的時候都有,這些都遵照導師的教言做得非常如法,但是為何他的見解還是沒有跟上呢?後期才知道他在修的過程當中,很多方法都是自己創造的一個傳承。什麼意思呢?平常相信他可能看了不少的書,這個書上面是這樣講解的,不管是小乘教法、大乘教法還是密乘,拿到自己的修法之上;又看看這本書,這本書上面也講了一些要點,又放到……所以他在調順煩惱以及一切方便之上,完全是自己東湊一個、西湊一個創造的一個傳承。我們不排斥他沒有功德,但是從速度——成辦解脫的速度之上,會大大折扣。
就像一輛汽車般,一輛原裝的汽車從某個地方到一個地方,只要三分鐘的時間。但你把裡面的一個零件換掉了讓它跑的話,它決定三分鐘到達不了。即便外形是這個汽車,但是裡面的零件你已經換了。也就是說,外面我們口口聲聲打的旗號是修無上竅訣大圓滿的信眾,但由於裡面的很多調整方便已經改變的原因,你的見解決定不像歷代傳承祖師要求般,在這預定的時間就能增上,不可能的!達到這個預定的時間,不會的!這就是第二點,自己創造一個傳承,大部分都已變成文字禪和理論禪。
什麼意思呢?比如平常看各式各樣的教言,把裡面殊勝的話語拿到自己的修法上,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也是心在造作;這時候眼前呈現一切之相都是本體之妙用,也是心在想;妙用和本體本來就是一如的,也是心在想;眼前不管呈現一切之相都是虛幻的,也是心在想。所以一座下來,時時沒有離開過這個心念。從理論的角度我們已經說過,斷絕實質性的念,理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們不知道這個玻璃是無常的、是因緣和合的,不懂這個道理的話,在打碎的時候你心裡會產生很多煩惱。因為前面你一直把它當作是一個實有堅硬的東西,不變的一個物,但一變化時心裡會導致很多煩惱。但當你知道它也是一個因緣和合而形成的,具有的時候,和合成的是一個杯;因緣一散開就會碎掉。若懂得這個道理,即便杯打碎也不會構成很多煩惱,原因是你已經知道它的法規。就是說,當我們已經知道一切萬法的規律,就是這種理論,所通達的道理可以斷絕實質性的念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可以減少自己很多煩惱。還有我們上面講解的所知障也好,實際顯現中的這個念需要靠修行斷絕,若不修行永久停頓在這麼一個狀態。就是剛剛這兩點形成見解無法增上,所以以後在修的過程中要記住。
如是傳講的目的就是告誡我們所有的信眾,聽到他人的一些修行事蹟應該改變自己的修法。比如自己的修法與剛剛講解的這些不如法,也不能叫很不如法,但是總的來說還是有些不圓滿的地方,應該及時改變為要。口口聲聲說我今生要成辦解脫,但在行為當中若不如理造行,解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哪!光口裡說著、心裡想著,若不落實到行為當中精進修法,是永遠成辦不了解脫的,這只是一種妄想而已,我們最終只能這麼起個名稱。這些都是共同法,也可以說我們平常修行過程中必具備的一些條件。
下面我把後面的頌詞講完,今天《大圓滿直視本性論》就算圓滿,明天可能又會講解另一個法。像外地的一些居士們說,明天能不能講解像《禪定中陰》類似這樣的教言?若是文字不多,當然可以講解《禪定中陰》,今天回去的時候我再看看。《禪定中陰》也好,不管講解什麼樣的法,最終都歸納到這麼一個點之上。當然它可以用不同的名稱代替,這時候叫這樣、那時候叫那樣,創造過程當中有不同的教證和理證來樹立這樣一個法,但最終還是這麼行走,還是沒有離開過我們一直傳講的四精要法,大概就是這樣的。
下面我們就把這些做簡單的解釋。這次講解《大圓滿直視本性論》主要是站在見解上,以上已經說過。最了義之禪定也稍許做了一些印證,但是我們現前最重要的是不僅僅這個印證,還需要瞭解到前面成辦印證之見解的這一系列方便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如今從多方面可以觀察我們修學的法,主要以方便教授來成辦真實教授,那這時候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僅僅依靠高攀的方式,時時渴望達到最高的境界,下面的這些基礎一一不具備的話,我相信你一輩子下來大概也就是那麼回事。所以修行應該踏踏實實。
上面印證的見解主要是以出世間為主,這裡講解的是顯現無生覺性本解脫。“顯現無生”指的是什麼?在執受本體當中,一切顯現在執受本體當中即便有多麼遷變、有多麼變化,時時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本性,所以就稱之為無生。好像有時候說這不叫“有生”嗎?當時顯現一切現象在本如來藏當中大悲周遍之妙力是本具有的,它不是說依靠什麼樣的因緣而產生這樣的相,它本來就是一如的,沒有什麼生與不生,是這麼樹立。
顯現無生覺性本解脫,正知通徹雙運之增益,正念普遍緩然無改造,對境之現明然直解脫。“正知通徹”指的是什麼呢?“通徹”主要講解的是已經從一切戲論當中超越稱之為通徹。因為一切戲論佔有一種阻礙,就是說當形成能所二取的時候,我們剛剛說的一切戲論主要在於能所二取當中,只要有能所二取自然就有一種阻礙,有我必有他、有他必有我,這時候就很難通徹,就形成一種對立法。通徹是已經從對立當中超越稱之為“正知通徹雙運之增益”,明空雙運之見解沒有一點點增上,也不會有退減。
“正念普遍緩然無改造”,這種正念指的是無造法性之正念。無造法性之正念和改造意念之正念,從明瞭的角度來說兩者是一如的。但是後者為改造,具有能所二取;前者已經從能所二取當中超越,雖然為明瞭但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這是指的是前者。“緩然”指的是什麼?是一種自然狀態當中超越一切因緣之法稱之為自然。我們平常修的過程當中所樹立的自然,就告誡:不要太緊、也不要太松,不要外散、也不要內收,總之要做到這個中立、中間,時時站在這麼一個中間的立場中修法稱之為自然,這需要改造。但是真正的見解本身已經從一切戲論當中超越,它就是自然之見解,因為它不需要依靠因緣法來創造這樣的禪定,所以也稱之為無改造。
“對境之現明然直解脫”,眼前呈現一切之相,比如不管眼前看得見的境、耳前聽得見的聲音,五根呈現一切境相,它本來就是解脫。“解脫”指的是什麼?不是說一切顯現需要消盡,你看見一面牆時,這個牆消失以後就叫解脫,當然不是!牆呈現當下,由於已經執受本體的緣故,不管怎麼顯現對它沒有什麼損失,它本來就是一如的。在原始本具有當中,大悲周邊之妙力,就是自性妙力和本體空性它本來就是一如的。它不是說什麼都不存在猶如虛空般,而是自性明瞭一切功德在本體空性當中,它本來就是一如的。所以“解脫”指的是本來就是能所雙亡當中的明空不二,也叫便智雙運。
顯空雙運詞句之名言,不住偏袒即是大圓見。“不住偏袒”,什麼叫“偏袒”呢?“顯空雙運詞句之名言”就叫“偏袒”,因為它必然已經站在言語之上。言語是初步對法理解的一個臺階、一個過程,我們把它稱之為文字禪。從理論上以及從文字上而得知的這個道理就叫“文字禪”。至於對真正大圓滿實相來對比的話,它必然是一種偏袒之見解,因為它還是站在能所二取中。以上我們在印證無上竅訣大圓滿的時候一直都在講解,大圓滿是超越言語之見解為大圓滿。口裡說出來和用比喻描述出來的見解只是一種名言之見解,而不是勝義之見解。就是暫時樹立一種見解的時候,只得依靠文字和比喻詮釋。但是對真正大圓滿來說只是一種偏袒,因為還不圓滿,就這麼理解。意思就告誡我們,以後實證無上竅訣大圓滿,僅僅依靠言語是遠遠不夠的,即便你說得有多麼深奧,仍舊來源於口,而不是來源於心行實證的見解。所以我們以後在做得過程中,前面需要了知,但是後期要落實到行為當中一步一步修學。尤其在修的過程中,決不能拿著文字掩蓋自己的實修啊!
我們昨天已經說過,初次修法不管講解沒有改造、明空不二等等,一切適用範圍都很廣,所以這時候要遵照導師的教言一步一步修學為妙,而不是拿著一些理解的道理掩蓋它,這樣一來你的見解永久就是這樣。就好比什麼呢?我們前面有很多東西,拿一塊布把前面全都蓋上,雖然在我們的眼前看不見什麼東西,難道前面所有的東西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只是一種掩蓋而已。暫時可能形成看不見這些相,但是當把這些東西一拿掉的時候,這些相仍舊還在我們的眼前,這就叫掩蓋。掩蓋可就沒有多大的意義,要記住這一點。所以要落實到行為當中一步一步修學為妙,即為大圓滿。
嗚呼!本來離戲無有所修持,堅固不變金剛之定見。“本來離戲”指的是這個“本來”並不是講解時間的一個局限,說以前以前的時候叫“本來”。“本來”指的是已經超越時空為本來之見解,因為它沒有什麼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已經從時間超越,也已經從空間超越。因為時間和空間都是靠意念造作的,意念造作一切法都稱之為有為法,也稱之為有限制的法。要達到無限,這個無限雖然是一種詞句,但總之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應該認識到心的本性,因為它本來已經超越時空。為什麼一證到佛果再不會墮落三惡趣,原因就在此上,因為它已經超越時空的緣故,再也不會有墮落的現象。
“本來離戲”在原始基位如來藏本身角度本來就沒有這種戲論。所謂的這個戲論,要記住,以後不僅僅講解第六識耽著與第七識分別心,裡面也包含著第八識阿賴耶識和前五根識,都稱之為戲論。只不過是有細粗之外,本質上不管是第八識還是第七識之間,一切都具有能所二取,這是一致的。
“本來離戲無有所修持”,在見解本身角度我們把它稱之為無修之大修,它本來就是這樣,兩者之間本來就分不開。本來無戲之見解是沒有修持的。沒有所修持的話,為什麼我們還要修行呢?我們現在修行是本來離戲之見解,已經被貪嗔癡煩惱遮止時有一個修行的過程。但對本來之見解而論沒有修和無修之區別。舉個例子,藍色的天空被烏雲遮止的時候,要看見藍色的天空是需要把烏雲消失,但烏雲消不消盡對藍色的天空本身來說有什麼區別呢?烏雲遮止的時候,藍色的天空已經染了污點嗎?沒有的。只不過是在我們的面前被烏雲遮止藍色的天空,看不見藍色的天空而已。那在我們面前要看見藍色的天空,就相當於把烏雲消盡之外,但對藍色的天空來說,它沒有什麼增長和減少的時候,它本來就是這樣的。為什麼說本來離戲之見解沒有什麼所修行的,因為無上竅訣大圓滿把這種見解稱之為無修之大修。“無修”指的是什麼?不需要依靠意念造作修持,但它又是大修,時時都在這麼一個平等狀態當中而安住,就叫大修。
堅固不變金剛之定見,潔白帳篷拯救輪回苦,無勤自然而聚諸道友,在樹立這樣見解的同時,智悲光尊者曰:他在潔白的帳篷當中,就是在幽靜山林搭著一個帳篷精進修法,就是為了讓天下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從剛剛所說的“遮止本來面目”的這個遮止當中超越,呈現自己本來面目之見解。此時不需要勤作自然就集聚很多弟子,因此如是傳講。
嗚呼!若具心境豈能住安樂,就是說當你已經具備心和境的時候,怎麼會有永恆不變的安樂?屆時即便有一些安樂也是暫時性的。比如我們說你口渴的時候喝一杯水,有這樣一個境和心,這時候雖然臨時覺得安樂,但是過一陣時間他還會有渴的時候,所以永久不會有恆常之安樂。若要斷絕像這樣的痛苦要獲得永恆不變的快樂,要具備什麼條件?必須從心境之中超越,也就是從能所超越。從小乘的法來說,要從人我和法我超越。具有人我與法我以及中觀所講解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只要具備這種二障的時候,永恆之快樂時時不在自己的眼前。所以剛剛所說的,只要具備有心境,豈能得安樂?這個我們可以樹立在見解上,怎麼樹立呢?比如我們平常在修的過程當中,第一次當然有個心和境的這麼一個對立,從有相定開始入手,先把心所緣到一個境上,有個心境對立。這時候雖然我們把它稱之為一個禪定,但並不是了義的,它只是一個修行的臺階,是成辦更高的禪定的臺階。若是僅僅樹立在這麼一個對境中,樹立自己的見解是遠遠不夠的。
還有一點,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很多人說他能看得見各式各樣的境,比如各式各樣的光,紅色的光、藍色的光、黃色的光;看見諸佛菩薩的一些顯相,比如文武壇城等等;呈現像五方佛的標誌,比如藍色的五股金剛杵、黃色的摩尼寶、各式各樣的一些蓮花的形象、十字形金剛杵、各式各樣一些法輪的形象等等,說平常能看得見。但是要記住的是,看得見的當下可能是見解增長之過程;對外境產生執著自然已經形成心境之對立,有個“我”和“我的境”,已形成能所二取那永遠不會有安樂的時候,就是說已形成漂泊輪回之因。這樣一來,以後在修的過程中,不管呈現什麼樣的境相決不能執著,決不能執著,應該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
尤其是如是呈現一切之相時,要把它當作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現象。比如今天你們到這個房間看見很多形象,這些形象我們不會過於作意它,為什麼這地方有這樣的形象等等,決不會那麼執著,因為覺得很正常,就是這樣的。平常看見一切境相之時也應該這樣。如今很多修行者,我有時候給很多人開玩笑,你沒有進入佛門之前,我相信你對各式各樣的相不會這麼執著,修行期間呈現的一些相等等不會那麼執著,尤其對夢境。人人都知道早上一起來的時候,晚上不管做什麼樣的夢都是虛幻的,但為何一進入佛門之後,我們就這麼在乎夢呢?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若是執著過於太極端,不管你出於什麼樣的原因都稱之為漂泊輪回之根本。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永恆不變之安樂,要達到這樣的安樂,必須從心境之中超越;只要已形成心境對立法的時候,獲得永恆不變之安樂是不可能的,要記住。
超越見修大圓瑜伽者,任意之行明智如量相,恬睡之中所顯諸心境。“超越見修大圓瑜伽者,任意之行明智如量相”,指的是什麼?當見解圓滿開悟的時候,“恬睡之中所顯諸心境”比如在酣睡狀態當中對一切外境,就是說對一切外境不產生執著的當下,我們用酣睡作比喻,在酣睡、空性也好,執受這樣本體的狀態當中,即便呈現什麼樣的境相,他都不會順著它而飄動,應該做到這樣。一個真正修行很好的人晚上做夢,不是說夢境必須遮止,不能有夢境,夢境一樣可以具有。但是即便有什麼樣的夢不會牽著你行走,這才是真正修行者的功德,應該這樣說的。
顯解即為究竟之修持。顯現和解脫即為究竟之修持,就是我們上面講解的,不管是自我解脫、還是顯現解脫、還是本來解脫,一切顯現當下即能解脫,這才是究竟的修持。我們在講《上師瑜伽導修》把調順煩惱之方便總分為剖析、直視和安住。安住稱之為四大解脫,四大解脫就是裡面講解的顯現解脫。顯現解脫為什麼稱之為究竟之修持呢?因為它是智慧轉為道用。當時已經執受本體,妙力起顯一切之相,當下即成為本體之莊嚴,所以顯現當下就可以執受本體,就是說可以解脫。這就是究竟之修持。
便智雙足趨轉自安住。方便與智慧雙足趨轉自安住,就是說若是能執受上面這種見解,眼前呈現一切之相,就是大悲周遍妙力起現一切之相稱之為方便;執受本體空性為智慧,顯現與本體無二就叫便智雙運,也叫方便與智慧雙運,趨向于自然安住。
幽靜山林精勤修持故,恒居岩洞離思安住時。智悲光尊者在幽靜山林當中精進修法的時候,空中顯現龍欽瑜伽已,就是無垢光尊者以表示傳承呈現在他的虛空中,頓然自顯修證之道歌,所以當下就開悟了。他自然呈現出來的,把這個稱之為道歌,這個教言當時是這麼寫的。
智悲光尊者與無垢光尊者之間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也就是說,智悲光尊者不是親自在無垢光尊者面前得到傳承,而是智悲光尊者聽到無垢光尊者的一切修行事蹟之後,對無垢光尊者生起無比之信心。當時無垢光尊者呈現在他的面前,以表示傳承賜予加持而成為我們寧提派歷代一位高僧大德,兩者之間還差三四百年。這個法就是當時無垢光尊者呈現在他的面前,以表示傳承賜予加持之時而自然裸露寫出來的一部教言,也稱之為《大圓勝慧》的後要口訣。就是《大圓勝慧》法講完以後,後面還需要講解關於禪定方面一些修行過程當中如何調順覺受的方便,稱之為後要口訣。這部教言是這裡的其中之一。
實相無有苦樂等取捨,實相,心的本性沒有什麼苦和樂等取捨。虛妄幻想明空之定量,融入等圓普賢意趣中,已獲究竟法身之果位。智悲光尊者當時在山洞修行過程中,無垢光尊者呈現在他的虛空以表示傳承賜予加持而悟證究竟果位。
於此所聚具緣之道友,切勿貪執輪回之過患。智悲光尊者告誡後一代弟子、所有的信眾時時要銘記心中決不能貪執輪回之過患,不要貪執輪回的痛苦,因為輪回本身就在痛苦之處。當時即便你自己感覺它是非常好,但細緻想想,只要是輪回沒有一個不痛苦處,一切都在痛苦中。因此我們應當多閱讀關於輪回過患方面的教言,要令自己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對輪回沒有生起厭離心,永遠不會追求涅槃之果位,不會生起這樣的信心,這樣一來即便修學佛法,有時候自然就變成墮落其他道之因。
我們在講出離心的時候,出離心分為下士道出離心、中士道出離心和上士道出離心,根據對輪回過患的理解而分為三品。什麼意思呢?比如你了知三惡趣是一個痛苦之處,對它已經生起厭離心。但是仍覺得人間和天堂是一個快樂之處,因此平常不管從事什麼樣的法、什麼樣的善行,不管是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還是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遠道法相乘指的是顯宗,近道金剛乘指的是外三部,捷徑之道無上竅訣大圓滿指的是我們通常修學的大圓滿。不管修學什麼樣的法,由於你的出離心已經是下品、下士道出離心的緣故,修學無上竅訣大圓滿的話,即便怎麼修學最終得到的結果只能是人天福報,只能得到人間和天堂。就是由於你第一次出離心為下士道出離心的原因,當時對輪回過患生起來的厭離心只是對三惡趣生起厭離心,追求的果位只能是人間與天堂。
記得當時我在漢地,有一個地方有一位居士給我打電話,說今天在他們這兒來了兩個道士,因為漢地有一個道教,道教有很多道士,所以來了兩個道士。當時也召集很多居士在一起,並且講了很多關於以慈悲心為懷的一些善心,還要告誡他們應該行善,並且聚集很多弟子一起放生。那天他們也跟順著這兩個道士放了很多生。一回來以後,這個居士一直都在想,道士平常也提倡的是善心、慈悲心,佛教也提倡的是慈悲心,並且也在做這樣的一些善行。道士也讓他們去做這樣的一些善事,像我們佛教也在講解這樣的一些善行。他覺得沒什麼區別啊!當時就給我打電話,問這兩個是否有區別?當然有區別!區別在於何處?我們先不講解見地,先講解出離心。道士,我們平常也看見很多道家的廟裡供的要不是像道家的仙、神等等,這些都是天界。這就說明他雖然厭離三惡趣,但是追求的目標還是天堂哪!為了升天、變仙。因此從我們佛教的角度來說,這種出離心稱之為下士道出離心。由於當時出離心只具備這樣出離心的緣故,即便以後所行持的善法就是大圓滿,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只能得到天堂,由於你當時出離心只具備下士道出離心的原因。佛教與他兩者之間當然差得很遠,下面還要講解中士道和上士道,因為我們現前必須得具備上士道,一個真正尋求解脫者應該具備上士道出離心,這就叫下士道。
第二、中士道出離心呢?已經認識到三惡趣地獄、惡鬼道和旁生道都是痛苦之處,也認識到人間、阿修羅、天堂也在痛苦之處,知道六道都沒有離開過痛苦,認識到輪回過患、六道過患,因此獨自追求涅槃果位者,這是小乘的出離心就叫中士道。涅槃呢?雖然已經從輪回當中超越,但是由於當時他所具備的見量還不具備出世間諸佛菩薩的密意般,當下為眾生做事業等一系列功德還不具備,所以我們就把他稱之為中士道。
上士道出離心呢?不僅僅畏懼三惡趣、畏懼六道輪回,並且還畏懼獨自獲得涅槃。因為畏懼獨自獲得涅槃的原因是,雖然他已經從輪回超越,但是並不像佛般當下具備度化眾生的力量。我們也厭離六道,並且畏懼寂靜涅槃,追求的結果是什麼?證得佛果。這種出離心稱之為上士道出離心。
智悲光尊者一直告誡我們“切勿貪執輪回之過患”,指的就是這一點。根據你對輪回過患的貪執大小,從事善法最終得到的結果也跟隨它飄動。我導師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先講解輪回過患的原因就在此上。因此應該時時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對輪回過患的理解如何?對輪回的厭離心生的如何?若是就像剛剛所說的,你現前對輪回過患的理解只具備下士道和中士道,即便修學無上竅訣大圓滿,最終只能得到像剛剛所說的人天福報和寂靜涅槃之果位之外,非成為解脫之因,就是由於你的出離心不夠的原因。
現前要成辦解脫,第一出離心必須具備上士道,因此平常多閱讀共同外前行非常重要。像《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備忘錄》、《聖者言教》,類似很多關於輪回過患方面的教言必須多閱讀。平常在閱讀過程當中,也不要僅僅把這些道理歸納到他人的身上,六道輪回在遙遠的地方,甚至他人身上有這樣的痛苦,應該當時要把自己歸納在裡面。比如我要是投生到這個上面,會遭受什麼樣的痛苦?這樣一來,相信你對輪回生起的厭離心就會越來越強。
悠然護持無執本性故,證得基界平等解脫也。在沒有貪執輪回過患的基礎當中,時時都護持著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的本性。當然在創造自己本性的過程當中要懂得這些次第道,先從見解的角度調順煩惱方便之上一一通達而成辦自己的本性,最終可以證得基界。這個“基界”,原始本具有的如來藏之功德和在行為當中圓滿獲得就叫平等解脫。比如原始基位行為當中和原始基位相同而修學,最終原始本具有的功德呈現就叫果位,這種平等解脫遲早會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以上就是《大圓滿直視本性論》的教言。如是金剛道歌乃如幻相之嬉戲也,這個就是《大圓滿直視本性論》的整個教言,大部分也就是這樣。裡面從共同的角度也講授了一些觀念,主要還是站在修行過程中講解如是修學。
剛剛所說的,比如小乘所有一切教法主要取決於出離心,所以平常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出離心如何?大乘一切教法主要樹立在菩提心,菩提心也分為小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有很多發心之區別,所以也觀待一下自己的發心如何?密乘所有一切法都樹立在信心,成辦信心方便也可以從密法的見解、修行、行為多方面理解,這樣的話,我相信我們見解增長就會來得越來越快。
這就是以上我們傳講《大圓滿直視本性論》的整個教言。文字雖然稀少,但是從我們通常修學上師瑜伽的角度來說也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2011/第四講第三節
普巴紮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2022-01-22 13:21
問:我們是肉體之身,看不到輪回的痛苦,怎樣培養自己生起輪回厭離心呢?
上師:去看看剛剛我推薦的幾本書。裡面講述很多關於地獄的痛苦和它的時間等等,餓鬼道和旁生道都講得非常細緻,我們從這方面一一觀想。因為歷代傳承祖師為後一代弟子所傳講的一切法都是無欺的、是真實的。這樣一來我們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這個上面理解的話,相信你對輪回生起厭離心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三惡趣當中痛苦最小、壽命最短的算是旁生道。從我們現前身心角度觀照,我們形成旁生道的話,你願不願意?如今我們看得見的這些旁生有多麼大的痛苦等等,從這個角度觀察相信你對三惡趣生起厭離心是很正常的。對於三善道來說,比如阿修羅天天都在爭鬥、戰爭。即便是人間也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現在是快樂,當下又變成痛苦,時時沒有離開過三根本苦。一個是變壞苦者,比如現在是快樂,但是不一定明天我們也在快樂,明天身體不好又變成痛苦,要不有其他什麼違緣又變成痛苦,類似這樣的事情時時都在我們面前發生。
還有一個苦苦者,前面的痛苦還沒有消盡之前,後面的痛苦緊接著呈現,在我們的人間也實實在在。相信我們在座所有人平常也遇到過類似這樣的事情,因此所有一切顯現都沒有離開過我們身邊,天天都是這樣的。如是觀察,我相信對輪回生起厭離心這也很正常。這個需要一段時間觀想,一方面看著書,另一方面如是觀想著走,這樣就會越來越會好。
問:世間禪定與出世間禪定本質上的區別是什麼?
上師:這一點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世間禪定與出世間禪定本質上的區別就在於安住分和清淨分之上。安住分主要僅僅在一個安住的狀態當中,臨時雖然沒有耽著和分別心,但總體的角度還是在迷惑狀態,這就叫安住分。就像無垢光尊者傳講般“能知修行”,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進入到一定時,耽著和分別心已經消盡進入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我們把它稱之為安住分,也就是單純在一個空性之上,用空性的角度來說就叫空性。因為空性適用範圍很廣,當時的這個“空性”指的是沒有耽著和分別心稱之為空性,就是這樣。但是從出世間空性來說,它不僅僅從耽著和分別心超越,甚至還要從很細微的能所二取第八識和前五根識之中超越才稱之為大空性。但這個可能差異很多的。
出世間禪定稱之為清淨分。“清淨”指的是什麼呢?既可以在這種沒有耽著和分別心狀態當中修行。但這個明分比世間禪定更超越無量倍,可以明瞭一切萬法,這個明瞭度一產生就充分地說明已經從第八識和前五根識當中超越。因為第八識和前五根識的明瞭非常弱,甚至在迷惑狀態之中,尤其在第八識阿賴耶識悶厥和酣睡狀態之中,這個明瞭幾乎感覺不到。但是你在修行過程中,這個明瞭一旦提高,已經從第八識和前五根識超越;若這個明瞭與耽著和分別心混雜在一起,那當然就形成第六識和第七識。若是這種眀分已經從耽著和分別心當中超越,這個明分就叫清淨分,就是這樣的。從明分單純的角度講解清淨分的話是這樣的;但若是從另一個名稱來說,明空不二之見解就叫清淨分,大概就是這樣。這個還需要自己修,說的時候我相信也沒有什麼不瞭解的地方,實際上大概也就是這樣吧。
問:為什麼說修行禪定能直接地接觸各種煩惱習氣,證悟空性者這個接觸習氣的過程中,定起什麼樣的作用?禪起什麼樣的作用?
上師:禪定可以從一切煩惱習氣之中超越的原因是什麼?因為這個“禪”,這個“定”字是一個寂止狀態,禪是趨向於這個寂止當中的明分為禪,這個明分就看怎麼創造這個定。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它有兩種提起明分之方便:一種是靠意念,一種是靠無改造、無意念狀態之中。上面所說的禪定為什麼能斷絕一切煩惱及習氣?首先我們先把禪定總分為世間禪定和出世間禪定,因為修行過程當中才樹立禪與定。它本身是一種寂止狀態,我們統稱為定。這種禪定我們把它分為世間禪定和出世間禪定。世間禪定就要靠意念造作而樹立寂止狀態為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已經從意念造作中超越稱之為出世間禪定。禪定可以消盡一切煩惱及習氣的原因,主要講解出世間禪定而不是世間禪定。世間禪定雖然可以壓制煩惱習氣,世間禪本身就是一門習氣,因此只能臨時壓制粗大之煩惱之外,仍舊在習氣之上,這只是叫掩蓋、壓制而已。出世間禪定可以斷根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通常講解的一切習氣煩惱,從密法的角度來說我們把它稱之為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俱生無明通常用在迷惑狀態之中,遍計無明樹立在有念之上,我們也可以從總的角度來說把它稱之為有念和無念,這樣理解更容易。
當然在修行禪定過程中光憑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今天我們只是一種理論在傳講。比如你執受本體時,就是執受出世間禪定時,它是一種明空不二之境界。這個明空不二我們把它分為什麼呢?空分就叫本體空性,明分就叫自性明瞭,在見解本身的角度本體空性和自性明瞭是一如。單純站在兩個立場講解,遍計無明是一種明瞭,我們剛剛所說是一種有緣明瞭狀態之中。由於執受本體空性的緣故,在執受本體狀態有緣之一切明瞭已經消盡了,已經不存在了,在本體的狀態之中,這個明瞭已經消盡。在自性明瞭當中,上面迷惑狀態,因為已經提起這種光明度的緣故,它也不存在。兩者同時一如當中已經從俱生無明和遍計無明超越。
為什麼說禪定才是直接斷絕煩惱和習氣的根源?就是這樣的,它本身就是這麼斷絕的。我們把所有的煩惱和習氣樹立在有念和無念當中,本體清淨和自性清淨乃出世間禪定,從這個角度一一對比、觀待,你就會知道為什麼能直接斷絕煩惱和習氣,大概就是這樣。但是在禪這樣定的過程中,當然還要講解一些次第道,不是說當下就可以斷絕一切煩惱習氣,需要一個過程。
問:禪定與止觀是統一嗎?如果是統一的,那修止勝觀有幾個階段?
上師:禪定和止觀,禪定還要分為世間禪定和出世間禪定,止觀還要分為止觀交修和止觀雙運。所以僅僅按照一個名詞與一個名詞打一個等號,有時候還不是那麼很合理,還需要瞭解到這個名稱的真實含義。若前面的禪定為出世間禪定,後者的止觀為雙運,那當然是等同的,沒有什麼區別。若是前者禪定為世間禪定,後者止觀為雙運,那當然不等同,大概就是這樣的。
修止和勝觀有幾個階段?因為修止還要分為很多,比如四禪八定我們把它稱之為寂止,因為修止單純在一個寂止狀態當中,我們用這個修止樹立寂止。修觀呢?修觀若是僅僅在一個觀想的狀態當中,當然就是意念造作。我們所謂的這個觀還要分為什麼呢?一個叫修觀,一個叫勝觀。修觀是意念造作而做的一系列觀想過程就叫觀,這個可以分為很多個階段。勝觀是講解出世間實相之見解為勝觀,根據弟子修行程度也可以分為不了義和了義等一系列的階段,可是可以的。
問:完成每一個階段的修行和進入下階段修行的標準是什麼?
上師:這個我們這兩天一直都在說。第一、依靠禪定成辦禪定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一些;若前者具備多方面的輔助,達到後期的這個結果可能來得更快一些,大概就是這兩天講解的這個道理。
問:什麼時候可以止觀雙修?
上師:當你見解已進入清明無相定時,這時候已經開始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按照黃教《時輪金剛》的觀點“修止如大海,勝觀如一條魚”,就是說,即便在修止狀態也有稍許之勝觀。但是真正進入勝觀應該是在清明無相定之時。
問:依止什麼樣的修才是勝義修法呢?
上師:就剛剛所說的,勝義不是一種名言,應該是一個究竟的實相。究竟實相當然不是一個過程,要是這個那當然是完全了悟的時候。
問:祖師禪、如來禪、無相禪等與上師瑜伽在修行禪定上有什麼區別?上師瑜伽的殊勝處在何處?
上師:祖師禪、如來禪、無相禪等與上師瑜伽在修行禪定有什麼不同?這些都是一種名稱。比如上師瑜伽,我們叫它什麼?也叫祖師禪。為什麼呢?因為歷代高僧大德從普賢王如來乃至我等大恩根本上師一直都是如是修學的,因此當然是祖師禪。這個看你怎麼樹立,因為名稱有很多種,懂木匠的人也叫具智慧者,懂石匠的也叫具智慧者,所以樹立名稱、如何樹立都是一回事,這倒沒什麼。
問:上師瑜伽的殊勝處在何處?
上師:這兩天已經說過成辦解脫的要點要具備四個條件,修學上師瑜伽過程當中具備這些條件。尤其我們先不講解這些條件,光從依止上師的角度來說,在《精要明鏡》當中曰:“若是對上師生不起與諸佛菩薩較勝之信心,則不獲得加持。”這些都是站在恩德的立場。上師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這一點都不錯,從功德的角度和歷代傳承祖師是平等的。但是從恩德的角度,從我們今生得到一切法義的立場來說,上師遠遠超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往昔在人間出現過很多諸佛菩薩,比如漢傳佛教,不管是淨土還是禪宗出現過很多高僧大德。但是由於當時我們業力沉重的緣故,並沒有得到這些高僧大德的攝受,所以如今還在輪回漂泊。現前我們所擁有和所瞭解的這些道理以及智慧,都來源於自己的上師賜予我們的,所以從恩德的角度上師超勝諸佛菩薩。那麼在修行過程中,上師作為我們所依的對境得到的加持更大,原因是從恩德的角度講解的。由於恩德的緣故,從自身的角度來說相信對上師的信心超越一切諸佛菩薩。
舉個例子,一個乞丐有兩個人同時賜予他各式各樣的飯,都是他的施主。但是有一個人對他的恩德比另一個人更大的時候,這時候這個乞丐內心的感恩心和他的信心、依賴心和多方面的親近心,一切可信度等等,都取決於給他最多、對他最慈祥的這個施主。
信心也同樣一個道理,因為我們已經了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與自己上師平等的時候,信心是平等的。再加上上師對自己的恩德那麼大的時候,這時候你的信心更加趨向上師,得到的加持就更大。當時我也給很多弟子說,我依止上師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歷史了,比如如今我在上師身邊的同時,說如阿彌陀佛親自降臨人間傳講阿彌陀佛修法,以及蓮花生大師親自降臨人間講解如何遣除一切違緣之法等等,我當時不一定謁見這兩位導師。
難道你對這兩位導師沒有信心嗎?不!我已經知道上師之外再沒有諸佛菩薩。即便有諸佛菩薩也是平等的,尤其站在恩德的角度上師遠遠超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這一點在我的內心當中應該具有的。為什麼說修學上師瑜伽功德更大,原因就在此上。因為從他緣的角度力量更大,從自緣的立場講解力量也更強大,這就是上師瑜伽。為什麼歷代高僧大德一直傳講修學金剛乘的弟子,成辦解脫唯一捷徑道就是上師瑜伽?我想就是這個原因吧。
問:上師瑜伽法也可以理解成上師相應法,怎樣與上師相應?
上師:我們平常在講解禪定的過程中,多次講解過什麼叫相應法,先從有相定開始相應。
比如我現前把這個瓶拿在你們面前,第一念想到這個瓶的當下,哪以外是這個瓶?比如你知道這個瓶的當下,哪以外是這個瓶?哪以內是你想瓶的心?要不什麼都行,比如所緣的對境為花,知道花的當下哪以外是花?哪以內是想花的心?這個念?從這兒分還是從這兒分?還是從哪裡分?產生第二念的時候,這個瓶就是境,想心的已經變成第二念。我們說的是第一念當下,哪以外是境?哪以內是自己的心?
這時候細緻再想想,這個境和你的心有前後次第嗎?先有這個境,後有你的心?還是前有你的心,後有這個境?若說前有這個境,那誰知道這個瓶呢?說前有你的心,你心知道的是誰?若同時知道,那就說明它們就是相應、一如的。當然這種是站在心念當中一如的,是一種不了義的相應法,但是從它開始做起。我們在修上師瑜伽就是這樣修的,心裡想著上師的當下,哪以外是上師?哪以內是自己的內心?分不開的時候就在這上面安住,這就叫自心與上師無二。當然這不是了義的,是不了義,從它開始入手。
逐漸開始趨向於無相定的時候,但是我們無相定主要取決於清明無相定。這時候即可以看見這種相,又執受於本體當中,兩者本來一如,如同《般若心經》所講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時候,兩者本來就是一如,再用不著說兩者有沒有前後次第,本來就是一如,已經從能所二取當中雙亡,那當然是最相應的法。
這些相應法就是這樣慢慢慢慢創造上去的。尤其我們在講接受四灌頂以下,自心與上師無二當中稍許安住直到妄念生起為止,這時候就根據以上的禪定來定奪。比如你的禪定只具備有相定的話,心裡想著上師,就安住十五秒鐘左右的時間;若具備以上無相定,在沒有所緣一切外境當下,顯現與本體本來不需要這麼創造,已經自然融入到一起。這時候即便眼前呈現的不是上師的境相,但是由於你當時執受本體的緣故,眼前妙力起現一切之相都是上師。上師的形狀是這樣,你可以想成一切都是上師的化現。總之他就是一如的。
問:這種相應又怎麼成為一種禪定?
上師:它本身就是禪定,我們上面說過世間禪定和出世間禪定。
問:比如修學依止皈依境和成熟口訣法,歷代傳承祖師有巨大加持之力,因此成就比其他法更快,所謂的這個加持指的是什麼?
上師:在講《精要明鏡》的時候,我多次已經提示過什麼叫加持。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善星比丘對釋迦侔尼佛生起誹謗之念墮入地獄之後,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地獄救度眾生,善星比丘抓住釋迦牟尼佛的雙足,祈請釋迦牟尼佛:“我現前實在受不了地獄的痛苦,能不能讓我獲得快樂?”釋迦牟尼佛說:“我為你指一條解脫之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加持。“當知解脫還是依賴於你自己”。因為我們得到的一切法,成熟口訣法乃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當時上師為我們賜予的這個教言立於我們心相續之上,這是最大的加持。當然,可能有時候要是這樣的話,上師為我們傳講的這個法為加持的話,這個教言來源於上師的口中、來源於上師的三金剛,當時這個和上師是無法分開的,這就是外緣吧。
這個“緣”字有些來源於上師的身、有些來源於上師的語、有些來源於上師的意,總之就是這樣的,要記住。什麼叫加持呢?上師為我們賜予所有的一切教言就是真正的加持。尤其成熟口訣法加持遠遠超勝其他一切法門,說明成熟口訣法是一切乘法之頂點,是最深最高的法,所以得到的加持更大。當然因緣必須和合,導師傳講過程中也不是說見誰都會傳授成熟口訣法,也不是這樣的,是嗎?
問:認為觀皈依境還是修竅訣法,都應該是一種……如果我們對上師的教言、教義……這樣修定……
上師:當然會這樣的。
問:那些不聽聞教義的,就能成就之時,他們本身,就是像惠能大師一樣的,……那些不聽聞教言,不經聞思就能成就者……
上師:是這樣的,那些不聽聞教義的不經聞思就能成就者,要記住,歷代高僧大德雖然前面並沒有走這樣的過程,當然取決於我們這兩天所說的他的根機很高。但是如今在世上也有很多提倡不需要聽聞什麼教義,也不需要自己看很多書,但我想還是不大合理。
在《涅莫問答錄》中說過“智者乃成佛之捷道”,就是聞思乃成佛之捷道。初次開始修法前提必須是方便教授,就是說次第者。首先我們對法不理解盲目修學是不會有功德的。後期在《寶璧經》中曰:“倘若一個人在十大阿僧劫中,聞法及與他宣法,還不如一刹那當中的修行勝於彼。”這時候緊接著就產生這樣的矛盾:有時候說聞思乃修行之捷道、成佛之捷道;有時候說修行乃成佛之捷道,到底是聞思好?還是修行好?後期的回答是:“當你不通達你自己所修的法該怎麼修行,而盲目修行怎麼具有如實之功德?”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作為一個次第修行者必須按照次第的方式修學,應該得到眾多教言,要聽聞眾多教義,要懂得該怎麼修法,我相信應該是這樣的。
比如現前在漢地也有很多居士、很多出家人也有類似這些心念,說有些導師建議只聞思不實修。我相信可能不是這樣的。因為禪宗惠能大師曾經說過“凡夫口誦,聖者心行”,成辦解脫在於心行而不在於口誦。我們面對閻王爺時,即便你的理論有多麼充足,相信閻王爺決不會讓你過這一關。什麼是閻王爺呢?煩惱的顯現為閻王爺。當你呈現閻王爺時,充分地說明了你沒有心行之見解,就是這樣的。
這一點往昔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曾經也說過我五明佛學院有多少多少成就者。但要記住的是,成就來源於心行而不來源於口誦啊!這充分地告誡我們學院對修行的重要性。如今在亞青寺也有很多人都說亞青寺是以實修為主的聖地,不需要聽聞教義。當然不是的!按照傳統修法先修五加行,五加行若是不聽聞教義,你怎麼懂得修呢?當然得聽聞教義啊!逐漸開始進入直斷的時候,也需要一步一步在一位導師面前聽聞教義,如是修學方能圓滿這些法,當然需要聞思。
尤其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今年有八十五歲這麼大的年齡,現在還不停地講解不同的法,難道不是聞思嗎?當然不是這樣!所有這個問題我相信若指的是歷代傳承祖師,由於他本具備這樣的功德,所以不需要走這樣的過程。若是講解如今這個時代,有些這麼講解的話,可能就不是這樣嘍!
問:像惠能大師這樣的大根機還是靠上師的加持成就的?
上師:因為惠能大師本具有的這個功德,當時開悟還需要上師的指點,上師的指點就是上師的加持啊!惠能大師即便有高尚的智慧,就是說當時他的根機有多麼具備,但是若不依止第五祖的指點,相信惠能大師是開悟不了的。若是開悟,還用得著對第五祖生起堅定之信心,還要依止五祖聽聞《金剛經》等等嗎?這些過程就不必要了,他在當柴夫的時候已經開悟了。前面的這個惠能不是惠能嗎?當然是惠能,當時也具備這個條件。就是說,後面是靠上師的加持,因為這個是因緣和合,不是說哪一個點。
問:用龍欽寧提前行儀軌上師瑜伽修持上師現所傳授的上師瑜伽,是否恰當可行?
上師:當然可以。但是要記住的是,《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當中的上師瑜伽和我們現前傳講的上師瑜伽導修雖然名稱一致,但是裡面所運用的方式可能有一些高低。因為前行只是立為前行法,主要以觀想和念誦心咒、儀軌為主,至於後期正行,前行修完以後得再修一個正行。我們現前修上師瑜伽是把正行和前行融洽到一起講解,因此當時運用方式等等有著很大的差異,應該是這樣的。
問:兩者應該分開修還是融合到一起修?
上師:當然應該融恰到一起。但是又要記住的是,你要是單純在修五加行的話,我想你還是先按照前行的方式先把五加行修完吧。因為五加行是一個數量較大的這麼一個法,需要時間才能完成。上師瑜伽我們雖然沒有著重數量,但是它著重的是品質,當時你把現前所修學的法與前面兩者結合到一起去修的話,從本質上是非常好的、從本意上是非常好的,因為修完加行我們還得修正行,直到菩提間為止我們都得這樣修學。但是若是想盡力先把加行修完再開始修正行,那前面必須有時間,因為數量必須圓滿。這樣一來,你先把前面的加行數量圓滿以後再開始修學正行上師瑜伽,這樣可能會更好一些。
按照亞青寺的法規,比如我們在亞青寺平常修加行,先把前面的四加行修完,到上師瑜伽的時候就開始修正行了,就是把上師瑜伽和正行融合到一起修,這是按照上面的一種傳統修法。但平常其他地方只是把加行就當做加行,五加行五十萬遍修完以後再另立一個正行開始修持。這也可能是另一種修法,這個怎麼都行,大概就是這樣的。
若是你心目當中又有一種心願,五加行必須要把它整為一個完整的一體擱置一旁,那你先把加行修完。要不就像剛剛所說的,不管修什麼樣的法,我們都要從品質上入手的話,就把上師瑜伽和現在傳講的這些要義結合到一起,當然意義更大,大概就是這樣吧。
今天咱們就講這麼多,明天我再看看,《禪定中陰》明天和後天兩天必須講完。要是兩天《禪定中陰》能講得完的話,咱們就講《禪定中陰》,《禪定中陰》文字要是過於太多,暫時兩天解釋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我看看再需要講什麼。反正明天還是從不共同教言當中傳講,這次雖然說是為初行者宣說,文字雖然稀少,但這個我們明天和後天就立為文字更多一點吧。文字要是過於太少也就是這麼回事。尤其是這上面,要是僅僅從禪定的角度,我們一直分析禪定、一直講解禪定的經驗,恐怕這時候也不是那麼很恰當。
長時間修行禪定者即便怎麼講解都合理,但是剛開始修禪定的弟子,要是講得太多恐怕覺得越來越迷惑,越來越陌生,到底在講什麼我也不懂。尤其文字上又沒有很多解釋,僅僅憑我們平常用文字做一些解釋,可能大部分會變成這樣的現象。
暫時就這樣,我明天早上把液體輸完以後下午就看看。因為這兩天腫得太厲害,今天昨天還輸四瓶液,今天早上也腫得很厲害,連走一段路都感覺到很累,甚至全身冒汗,所以醫生說今天就不能輸那麼多液,可能液體打得太多,今天又少了一瓶,今天只輸了三瓶。但是今天感覺上還可以,就是有點腫,這個一腫起來身體沉重得不得了,走幾步都很累很累。今天早上醫生也說還需要注意。其他倒沒什麼,因為也沒有什麼感覺哪個地方難受得不得了,這倒沒有什麼。水腫可能本身就是這麼一種感覺,非常沉重,就一直想躺在一個地方不想動,連說話都四處冒汗,就感覺到很累很累,好的,今天咱們就講這麼多。
附: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第四講內容
顯現無生覺性本解脫,正知通徹雙運之增益,
正念普遍緩然無改造,對境之現明然直解脫,
顯空雙運詞句之名言,不住偏袒即是大圓見。
嗚呼!
本來離戲無有所修持,堅固不變金剛之定見,
潔白帳篷拯救輪回苦,無勤自然而聚諸道友。
嗚呼!
若具心境豈能住安樂,超越見修大圓瑜伽者,
任意之行明智如量相,恬睡之中所顯諸心境。
顯解即為究竟之修持。便智雙足趨轉自安住,
幽靜山林精勤修持故,恒居岩洞離思安住時,
空中顯現龍欽瑜伽已,頓然自顯修證之道歌。
實相無有苦樂等取捨,虛妄幻相明空之定量,
融入等圓普賢意趣中,已獲究竟法身之果位。
於此所聚具緣之道友,切勿貪執輪回之過患,
悠然護持無執本性故,證得基界平等解脫也。
如是金剛道歌乃如幻相之嬉戲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