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 星期二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2011/第三講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2011/第三講第一節
普巴紮西仁波切 囊加花海 2022-01-17 19:34


昨天我們不管從方便的角度還是智慧的角度,從善巧運用之上稍微講了一些,這些都是站在佛法本身的名詞,佛教本身的角度講解的。昨天傳講的這些道理,若是用在現實生活,我們常識的一個話語之上,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為了成辦自在。昨天講解的不管是見解、修行、行為,還是成辦果位,得到的果位就是一種自在。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好像很自在,實際上我們一點都不自在。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時時被無始以來所造的習氣、業障飄動著走。比如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雖然說是我自己在創造生活,但是完全被生活的緣而牽著自己的內心行走,我們內心的一切起伏都來源於生活的緣。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什麼呢?就是說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都不自在。比如你在成辦一件事情的時候,這件事情一旦做得很好,相信你內心很快樂;若是做的不好,可能內心又會痛苦,所以一切都是被緣牽著行走而讓我們永久達不到自在。這些只是相關的一些比喻之外,相信平常在現實生活當中,類似這些比喻,有很多事情我們一點都不自在,完全被習氣和業障漂泊著走。

 

晚上做夢那就更不用談了。我們小時候直到現在以及昨晚上做夢,夢中呈現的一切景象,難道我們能自在嗎?一點都不能自在。比如不管昨天晚上是無夢狀態還是有夢狀態,總之一切都是被夢牽著行走而令我們永久達不到自在。即便是一個有夢狀態,夢中有好的夢、也有壞的夢。產生好的夢,可能你內心非常喜悅;起現一些不好的夢境,內心會產生恐懼以及痛苦等等。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不管是晝天還是晚上,我們永遠不能自在。以上所傳講的這些,就是為了獲得自在的一種方便,不管從見解的角度還是修行的方便之上,行為守持戒律等等,都是為了獲得自在。

 

前兩天我們已經說過,如今我們信仰佛教的目的說是為了成辦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解脫等等,這些都是佛教專用名詞,用我們常說的話語,說個等同的詞來描述就是自在。也就是說,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大障礙,就是由於我們內心不自在的緣故。內心自在時,西方極樂世界即在眼前。禪宗第六祖惠能大師曰“一心向善者,就是說你內心獲得自在時,西方極樂世界即在眼前。”獲得自在當然要具備多方面的條件和因素,這兩天我們傳講所有一切法都是為了獲得自在。

 

從另一個名稱來說,如今世上有很多信仰佛教和不信仰佛教等等,實際上由於很多人智慧薄弱的緣故,無法知道什麼叫真正的自在。所有眾生追求自在的心,相信人人都具有。比如從小直到當時的他,甚至直到死亡之前做的一切事情,不就是為了獲得自在嗎?比如在現實生活當中,想把自己的事業做得更大,目的是什麼?因為一切都是由我說了算的時候,就覺得心裡很自在。比如我要是做生意,賺很多錢,有了這樣的經濟條件以後,我就買很多房子、買很多車等等,不就是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自在嗎?依靠這種自在獲得快樂,但是細緻想想,這種“自在”只是短暫性而已。但不管短暫與恒久,總之追求自在的心態人人都具有。

 

如今我們信仰佛教的目的是為了成辦永恆不變的自在。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現在自在、夢裡自在,臨終的時候要自在、未來的時候要更加自在。你內心已獲得圓滿自在時,就是佛教講解的西方極樂世界也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刹土。佛、解脫就在當下,就不需要再到何處尋找。往昔我們覺得信仰佛教可能是由於名詞等多方面講解風格不同的緣故,總覺得離自己生活很遙遠,實際上就在你的眼前。也就是說,我們時時希望的目標就是佛教所追求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自在。

 

我們天天都在講解,佛教既是科學,因為它很客觀,講解的都非常真實客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佛教本身就是如此。對初次開始進入佛門者來說,由於對自在乃至當時對佛法很多道理不瞭解的緣故,總覺得佛教很神話,就是說覺得離自己很遙遠,甚至好像像神話般,永久達不到這樣的境界。但說的白一些,它並不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我們多做一些努力,自在並不在遙遠的地方。

 

有時候我們也可以閱讀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不管是漢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藏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南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在現實生活當中、在臨終的時候、未來的時候他們獲得什麼樣的自在。由於他內心自在的緣故,即便當時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不會形成內心起伏之因,這就是我們當今追求的目的。如同華智仁波切講解的:“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心是一切法的根源,不管你快樂的時候、痛苦的時候,一切來源於心,一切諸法的根源為心。因此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以及歷代高僧大德傳講的一切教言,都是為了針對自己的內心而善說的,原因就在此上。昨天以上傳講的這些道理,都是為了針對調伏自己的內心。

 

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昨天講解的法,在調伏內心以及所得到的境界稍微高一些。因為它不僅僅在口裡念誦、身作禮拜,要不從事一些善行,不管是上供下施等一系列的善行,不僅僅是這樣的。我們講解更高一些,要求更高一點。這樣要求原因是當今我們已具備這樣的條件。比如你對法生不起信心以及多方面條件不成熟,即便如是傳講可能對我們即生成辦解脫,以及創造這樣的條件不會形成很好的緣起,但是如今我們已具備這樣的條件。如同在講解共同外前行的時候,如今我們已獲得十八種珍寶人身,有時候總覺得十八種珍寶人身就是自己當今所具備的條件,為何天天要想這些事呢?以前我們在學數學的時候,一加一等於二,也就是十八種珍寶人身等於解脫。如今我們行持善法信仰佛教是為了成辦西方極樂世界。怎樣才能成辦西方極樂世界呢?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十八種珍寶人身等於解脫。就是說,你不具備十八種珍寶人身的因是無法成辦解脫的。如今我們在座的所有信眾,從總的角度來說,我們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

 

十八種珍寶人身用密法方便教授來講解,稱之為內、外、密三種圓滿。外相已獲得上師的圓滿攝受。如今我們依止過眾多導師,並且也得到眾多導師的圓滿攝受,第一個條件已具備。第二種條件五根圓滿,若是我們的五根已形成障礙,可能對修法構成很大的障礙。比如眼睛是瞎子,看不見諸佛菩薩的教言,像這些書本就形成修法之違緣;若耳朵是聾子,聽不見諸佛菩薩的教言,因此又形成修法之障礙等等,所以我們的五根是齊全的,第二條就是五根圓滿。第三、具出離心和信心圓滿。你對輪回生不起厭離心,沒有認識到輪回的過患,很難生起從輪回之中獲得解脫的心念。

 

舉個例子,如今我們信仰佛教的目的在於何處呢?首先必須認識到輪回的過患。我們時時在如同西方極樂世界般的話,就不需要再想自己就在輪回中,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本身並不遭受什麼痛苦,你內心已達到自在時,你已經不在痛苦的範疇之中。但現前我們正在輪回的範圍之中,所以必須先觀察輪回過患。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初轉法輪的時候,所傳講的就是苦諦,就是講解輪回過患而令所有一切眾生對輪回生起厭離心。相信我們在座所有信眾,對輪回生起厭離心應該有相對的經驗。我們不能說對輪回生起有很大很大的厭離心,恐怕這一點很難做得到,相信只要長時間觀待,決定會做得到。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有很多人心裡會這樣想,比如我在現實生活雖然也有一些煩惱,但從總的角度來說還是算不錯的,很不錯很不錯!所以我為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為什麼我要厭離輪回呢?等等,可能會產生類似的這樣的心念,這也很正常。這一點,以前我在漢地也遇到過很多居士,有個居士說他雖然信仰佛教有一兩年的時間了,但是一直都在講解輪回過患。是的,若是想到地獄眾生、餓鬼道眾生、旁生道,以及阿修羅等等可能是一個痛苦之處。但是如今我在人間,從小直到現在沒有遭受過很大的痛苦,沒有受過很大的委屈等等,不是說完全沒有什麼煩惱,但總的來說還是過得比較快樂、比較幸福,因此有時候時時在想,我為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人間多好啊!所以有時候就生不起這種厭離心,應該怎麼辦?

 

我說,是的,這些都是由於我們初次對輪回過患長時間不做觀想的緣故所致,類似你這種想法,往昔釋迦牟尼佛時代也有過。釋迦牟尼佛有個堂弟,當時他自己的物質條件也很豐盛,還娶了一個非常美麗的妻子,所以對妻子的執著也很強,對世間的執著也很強。即便修行,他總覺得我現前得到這樣的條件已經非常不錯了,我有用不完的財物,旁邊有非常美麗的妻子,所以一切都很圓滿,就覺得不需要再到什麼地方去。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為了斷除他這種心念,依靠釋迦牟尼佛的神通告誡他的表弟:“我今天帶你到天堂,你去不去?”他的表弟說:“那去吧!”他就跟隨著釋迦牟尼佛一起到天堂觀賞。路上看見一座山旁邊有很多野猴,野猴中間有一隻母猴,身上的毛都快要掉光了,非常瘦,甚至非常難看!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問他的表弟:“那只母猴和你的妻子誰漂亮?”他說:“天呐!這怎麼能對比呢?我的妻子多美啊!這只猴子本身就是個動物,身上的毛全都已經掉光了,即便它是一隻非常好看的猴子,也無法與我妻子對比啊!”釋迦牟尼佛說:“好!我們繼續去天堂看看。”釋迦牟尼佛以神通把他的表弟帶到天堂。

 

到了天堂,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此處等你,你到外面去轉一圈回來。”他的堂弟到裡面轉了一圈,天堂的地處以及宮殿以及所有的仙女美麗的無法與人間對比。他的堂弟完全被外面的景象驚住了,他一個一個去觀賞,到了某一個宮殿,法座上面坐著一個主人,旁邊有很多仙女,很多用不完的寶石和人間無法對比的這些財產供養著他。他的堂弟非常非常羡慕。這時候他又到和其他宮殿完全一樣漂亮的宮殿旁邊,這個宮殿裡面的傭人和仙女還是一樣多,只不過是法座上面沒有主人。他問旁邊一個仙女:“上面為什麼沒有主人呢?”仙女告訴他:“人間釋迦牟尼佛有個堂弟,他修法若是為了獲得天堂,最終可以往生到這個地方,這是提前給他做的準備。”當時一想到自己就是剛剛這個仙女說的人,心裡高興地不得了,急忙回到釋迦牟尼佛身邊說:“我從今天開始決不執著人間的這種快樂,我必須創造天堂。”釋迦牟尼佛問他:“天堂這麼好嗎?”他說:”無法與人間對比。”“那麼你在人間妻子和天堂的仙女對比呢?”如同路上我們看見的猴和他的妻子對比般,他人間的妻子如同那只母猴,太糟糕了!說天上的仙女比她好看得多。就這樣,釋迦牟尼佛帶著他的堂弟回到了人間。  

 

這時候他的堂弟就更加精進修法,因為他完全不著重於世間的一切,就開始為了天堂而修法。當時釋迦牟尼佛告訴身邊所有的信眾,他的堂弟修法是為了天堂而修行的,你們所從事的一切善法是為了獲得解脫,發心完全不同,因此從今天開始不能與他的堂弟交流。若是與他堂弟交流,堂弟的這些污點會沾在你們的身上,對成辦解脫可能會構成很大的障礙。從那天開始,旁邊所有修行者都開始不理他的堂弟,他的堂弟心裡非常孤獨也很難受。

 

有一天釋迦摩尼佛告訴他,我今天帶你到地獄觀賞。他的堂弟就跟隨釋迦牟尼佛一起到了地獄。一到地獄,他看見地獄的情景乃至當時眾生的痛苦,都快要嚇死了。這時候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此處等你,你到旁邊去。”但沒有走多遠,因為已經嚇得不敢再往前走了。當時去的地方是一個很大的鐵鍋裡面煮著很多人,裡面的這些人即便怎麼煮也煮不死,不停在喊、不停地叫、不停地在說痛等等。所以無法看這些情景,也無法聽這些聲音。

 

就這樣他就走到另一個鍋前,這個鍋裡還是向旁邊的鍋一樣,很多獄卒在旁邊燒著火,裡面的鐵水不停在翻滾,但是裡面沒人。他的堂弟問旁邊的獄卒:“為什麼這裡不煮人呢?旁邊全都是滿滿的,為什麼這個是空的呢?”獄卒說:“在人間釋迦牟尼佛有個堂弟,今生修行是為了成辦天堂。獲得天堂以後,他的善因或者福報消盡就會墮落到這個地方,這是提前給他做的準備,所以等兩天他就要在這裡煮。”他一看到這個情景嚇得不得了,急忙回到釋迦摩尼佛身邊說:“我現在該怎麼修法?我決定不想到天堂!天堂雖然暫時很美麗,但是最終還要遭受這麼大的痛苦,我決定不追求天堂!”釋迦牟尼佛告誡他要追求涅槃果位,就是佛的境界,因為它是永恆不變的。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什麼呢?當今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時候對輪回生起厭離心也是很困難的。所以歷代高僧大德為後一代寫了很多書,裡面講述了很多關於輪回過患的道理。不管是教證還是理證,還是一些公案等等,就是告誡我們要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從三個角度講解,第一、如今我們在座所有信眾從某種角度來說都具備出離心,若是沒有出離心,就不會對涅槃生起信心、對解脫生起信心,所以第一個條件我們具備。第二、在具有出離心的前提之下,緊接著對解脫也生起無比之信心,我今生必須成辦解脫!當然像有些修行者,他把西方極樂世界樹立在一個據點上,說我要到這個地方。但有些可能想的是我今生要獲得自在,不管現實生活當中我內心要自在,我不能有痛苦;到達臨終的時候我要自在、要了脫生死;未來我要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有不同的理解方式,總之前面必須生起出離心,後者應該要對解脫生起堅定之信心。

 

以上所傳講的這三個條件就叫十八種珍寶人身,若具備這些條件,如是修學西方極樂世界近在眼前。所以這兩天我們為什麼要求這麼高?原因是我們在座的所有信眾已具備十八種珍寶人身。若是十八種珍寶人身不具備,即便我們的要求有多高也沒有絲毫之利益。由於宿世的因緣,今生我們已獲得這樣的人身,應該更加珍惜為妙,要把現在所擁有的智慧要用在相對的境之上,要珍惜人身精進修法。

 

現在不加以精進修法,可怕的無常隨時都會奪走我們的生命。今天我們在世上,真不知道明天在不在世上;這個月在世上,下個月在不在世上,我們真不知道。比如今晚上你回去的時候,把頭放在枕頭上,明天幸運我們可以醒來,又可以享受世間福報,但是總有一天我們再也起不來了,這是特定的事情!即便你跑到了天涯海角,也逃脫不了死亡的範疇。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無常即將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是特定的事情!可能是今天、可能是明天。

 

有時候由於眾生業力沉重的緣故,總覺得我現前年紀也很輕,身體也沒有什麼病痛,離死亡應該很遙遠。細緻想想,你身邊有多少親朋好友,比你更年輕、比你身體更好的有多少人從我們身邊已消失了?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我們也沒有絲毫把握現前身體好、無病就不會死亡。比如我們在座所有信眾,也有年齡偏上的老居士,也有年齡很小的人,但是這些老居士沒有去世之前,這裡有多少年輕人已經離開這個世間了?

 

這兩天我在各地地方陸續聽到很多人在死亡,在我們家鄉有有個男的可能還不到五十歲吧,前兩天在過藏曆年的時候,說是他們家正在辦喜事,前兩天想修個房子,在修房子過程當中,沒注意到上面房子垮下來,就把他壓在下面壓死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天天都在發生。我相信當時他也不會想到那一天就是他活在世上的最後一天。如今在世上,比如有時候我在外面行走的過程當中,路上見到很多因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情景。我相信這個人那一天早上出門之前,決沒有想到今天就是他活在世上的最後一天。不管當時他是旅遊還是出差,還是去幹什麼,探親等等,總之他在出門之時絕對沒有想到今天就是活在世上的最後一天,但可怕的無常就在路途上發生了。類似這樣的情景在他人面前時時都呈現,有一天也會呈現在我們的身邊,這是決定性的。

 

若我們時間還長的話,細緻想想從今天開始起,五十年之後我們已經不在世上,這是特定的事情!即便我們多麼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即便我們對人間有多麼執著,總之五十年之內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人間,這是特定的事情!五十年又有多長的時間呢?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365天已經過去了。在我們的心目當中365天有多長的時間?現在春季就要進入夏季了,不知不覺當中又到達明年的夏季,一年365又要過去了。所以時間對我們來說走得太快了,緊接著等待我們的就是死亡,如同平常所看見的這些亡者般,臨終的時候變成一具僵屍般,身體變成僵硬。到達這一時刻我們以什麼面對這個可怕的事呢?



要說這句話的目的就在於,比如在高原地方由於藏地全民族信仰佛教的緣故,某一個人去世時,第一時間會邀請很多活佛和堪布為他超度。當時我們在高原地方,也遇到過很多類似這樣的一些事。當時在一個空房間裡,前面擺著一張法座,我們就坐在上面,就把那一具屍體擺在前面。當時我們的內心感受也非常強烈,這個人從小直到那一天,一直不停地忙於他所謂的事業,今天他又得到什麼呢?現在已經躺在地上,用一張白布蓋在上面,再過一兩天可能就會埋在地下,或者變成一堆骨灰,難道他一生成辦自己事業的目的就是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嗎?我相信決不是的。從小直到現在他所創造的一切,到達這一時候他還能起來享受他所謂的這個事業快樂嗎?也不可能的。當時他已變成一種僵硬的身體,他的身體變成僵硬,這充分地說明了他在臨終這一時刻內心非常痛苦!

 

如同小時候我們去打針,因為很多人怕打針,當時心裡一緊張,身體就會發緊,這時候連針都打不進,所以醫生告訴這些患者放鬆一些。這就充分告誡我們,人在臨終的時候內心非常緊張,因為他不願意死,他不願意離開這個世間,不願意他從小直到現在創造的一切物質,以及旁邊所有的親朋好友,他一直不願意離開他們。但是沒辦法,到達這一時刻只有走。這時候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沒有絲毫辦法,只有自己帶著這個痛苦離開世間,此時內心非常痛苦,非常緊張!內心一痛苦、緊張,身體就會發緊,斷氣的時候,為什麼不到幾十分鐘的時間人就會變成僵硬呢?就是說他在臨終的時候內心是非常非常痛苦的!

 

講解他人的這些事蹟就告誡我們,我們現前雖然活著,但是可怕的這一時刻終究會降臨在我們的身邊,這是特定的事!即便我們心目當中有多麼一千個不願意、一萬個都不願意,它還是一樣在我們面前生效。所以到達這一時刻,唯一能拯救我們的就是生前所修的法。

 

可能有些人會問,生前修法就能在臨終獲得自在嗎?多看看歷代傳承祖師的傳記,這些歷代高僧大德在面對臨終這一時刻是多麼自在。以前我也講過很多類似這樣的公案,因為這樣講解會對臨終獲得自在生起無比信心。我們家鄉有一位老和尚,他在離我們寺院很近的一個幽靜山林天天閉關,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們村莊和這位老和尚年齡差不多的還有一位老和尚。在幽靜山林一直打坐的這位老和尚,因為藏族老年人平常穿的鞋,並不是我們在漢地什麼皮鞋這些鞋,藏地是用牛皮做的靴子,下面的鞋底也只有一層牛皮,很薄,要不了多長時間下面就會出一個洞。當時這位老和尚下面的鞋底已經破了一個洞。他家人告訴老和尚,你的鞋底已經破了,不能這樣,我們先拿回去,因為這一次上山來看你的時候並沒有帶牛皮,所以拿到家去,把你的鞋底補補再給你拿回來。老和尚說不用了,因為他現在年齡已經很大了,平常穿著鞋在外面行走的機會也不多,也不會走很遠的地方,最多也是到外面方便方便,有時候在外面兜兜風,最多也是走幾步,但是路上你們都已經掃得那麼乾淨,也不會什麼石子會刺到他的腳。甚至他覺得有必要的話,裡面可以多墊一些草,這樣下面即便有小石子也不會刺到他的腳。當時這些人也覺得很有道理,因為老和尚現在七十多歲了,平常到外面行走的時間也很少,可能就是這樣的,就沒有那麼在乎。

 

過了一段時間,家鄉的這個老和尚圓寂了,那邊有一個人急忙到幽靜山林告訴這位老和尚,說村子裡的老和尚圓寂了。當這位老和尚一聽見村莊裡的這位老和尚圓寂的時候,第一句話就說,為什麼不等他三天的時間?旁邊的人總覺得,為什麼老和尚要說不等他三天呢?緊接著老和尚說,今天是六月初七,初十那天他準備離開這個世間。前一段時間一直不讓你們把這個鞋底補上的緣故,就想到離我要走的時間已經很近了,何必麻煩你們再去補鞋呢?因為穿不了多長時間,所以並沒有讓你們補。因為他準備再過三天,也就是初十那天離開這個世界。當時老和尚年齡雖然七十多歲,但身體非常棒。

 

老和尚說,現在村莊的老和尚就這麼圓寂了,也不等他三天的時間,若是等他三天的時間,十號他準備就要走了。但現前這位老和尚走了,再過三天他圓寂的話,可能對這個寺院乃至村莊所有信眾打擊太大了。要不這樣吧,我再等一年以後再說,你們先把我的鞋拿回去補補,因為我現在又該穿一年的時間,不能下面有個洞穿一年的時間,因此你們先把我的鞋拿回去補補吧,到了一年以後我再看該怎麼辦。

 

想想這一句話,像這些老和尚對死亡來說完全是自己說了算,今年想走就是他說了算,等待著明年走也是他說了算。這就充分告誡我們什麼呢?修行就能獲得自在。剛剛所說的,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自在,即便從世間,從多方面都能獲得自在的話,這不就是我們所希求的嗎?在面對現實生活當中內心更加自在,在晚上做夢也是你自己控制一切夢,你想把有夢變成無夢,把無夢變成有夢,把不好的夢境變成好的夢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在眼前。

 

我在亞青寺的時候,有一位老尼姑修行非常不錯,平常她自己也說,晚上做夢的時候,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容易。由於晚上做夢獲得自在的緣故,只要提個念——我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就可以進入一個宮殿到阿彌陀佛身邊,又可以求學很多佛法等等。但我們現前做不到,就是被夢牽著行走的原因,也就是說被習氣和業力牽著行走,所以一點都不能獲得自在。要達到這樣的自在,當然應該多精進修學佛法。

 

佛法有很多種,小乘教法、大乘教法和密乘等等,我們平常當然也得學一些其他的教派,但調伏內心的方便之上,用密乘調伏來得更快一些。這方面相關的我們再講解一些,比如如今在漢地很多顯宗導師說,末法時代由於眾生煩惱沉重的緣故,修學密宗成辦解脫是很困難的,若想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學淨土法門最為佳,並且提倡所有的信眾都要一心念佛。這些說法對嗎?當然對。但這並不是絕對性的,而是針對某些弟子是非常對的。因為法沒有一個特定的法,法若已變成一個絕對和特定的法,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就用不著講解八萬四千法門,就講一個法,行也得這樣去做,不行也得這樣去做,何必要講解那麼多法呢?講解那麼多的法義是針對不同的根機,這就充分地說明了什麼樣的講法都不是絕對性的。如今漢地很多淨土法門的導師們如是傳講也是針對這樣的根機傳講的,而不是所有根機都是這樣。



從密宗的角度來說,它的描述方式又不同了,它的含義又不同了,是怎麼說的呢?比如釋迦牟尼佛降臨人間這一時代,針對現在來說稱之為賢劫,當時眾生煩惱並不沉重,他就不需要依靠很強大的對治力來調伏他的煩惱,原因是他煩惱本身就不是很重,僅僅依靠小乘教法就能即生成辦涅槃果位,所以為什麼釋迦牟尼佛時代身邊都是羅漢呢?(原因就在此上)。就好比前面有個很小像山楂般的水果,這個山楂般的水果就如同業障,業障只有山楂般小小這麼一點,這時候你還用得著一個刀去切嗎?不需要,可以直接放在口裡吃了,就不需要費很大的勁。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時代,由於眾生煩惱不沉重的緣故,當時不僅僅不依靠很強大的對治力來調伏自己的內心,也能迅速成辦涅槃果位,這是當時時代。


 

釋迦牟尼佛示現涅槃幾百年以後,眾生的煩惱逐漸開始增長,這時候就開始著重提倡講解大乘教法。也就是說,前面的山楂般的煩惱已變成蘋果大的煩惱,這時候就開始要用刀來切。要是有些牙齒很好的人,可以直接咬動,但牙齒不大好的,他必須用小刀切成一塊一塊。

 

如今末法時代是眾生煩惱最沉重的時候,為什麼說我們的煩惱沉重呢?因為內心煩惱沉重的標誌——眾生的壽命短暫,奪走我們生命的各式各樣的惡緣越來越多,像各式各樣的疾病等等。像我們旁邊的一些老人,如今世上這些疾病,往昔聽都沒有聽說過,這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些都是末法時代的標誌。由於現前是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最沉重時期,就好比前面蘋果般的這個業障已變成西瓜大的業障,這時候僅僅依靠小的刀子去削,要削很長時間,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切水果的刀,也要變成大刀。末法時代由於眾生煩惱沉重的緣故,所以我們就要依靠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無上竅訣大圓滿,也就是用密法來調伏眾生的內心。這種講法也是絕對性的嗎?當然不是!也是針對對密法有信心的弟子們說的。


 

剛剛說過,不管是什麼樣的話語都不是一種絕對性的。若已變成絕對,八萬四千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沒事找事的一種說法嗎?當然不能這麼理解,是嗎?這就告誡我們,以後在修的過程當中,應該針對個人的根機做相應的一些善行,非常了不起。要不就像剛剛所說的,現在怎麼做,我相信我們都能覺得還是可以的。比如一到冬天,看見外面有很多乞丐,這些乞丐都能熬得過去,那何況我們?我們現在想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衣服,一切條件不能說是非常圓滿,但相對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這樣的生活又能持續多長時間呢?真的不知道。平常不想無常的時候,總覺得我永遠會這樣,不可能的!有一天就不可能是這樣的。

 

記得我好像大概四五歲的時候吧,可能很小很小,現在也不知道多少年齡,大概就是這個時候,稍微懂一點點事情的時候。我們住的地方外面有一座山,我時時爬到山上天天想著無常,就想過兩天旁邊的很多父母都已經去世了,有一天我的父母也要去世,那時候我該怎麼辦呢?幾歲的時候就開始想這些事。後期父母去世的時候真正已經呈現了,以前我是在想,後面父母去世已經真正實現了。那時候我就在想小時候直到現在一直想著的事情,後期即便有無常,但我已經選擇了行持善法、修學佛法來成辦這一點。

 

如同這個道理,現前我們在說無常,但是再過一陣時間,我們就要面對無常,這是特定的事!這時候即便我們有多麼不願意,只有跟隨著它而走,沒有絲毫之辦法。到達這一時候,生前你行持的一切善法以及所修學的法,決定對你起到絕對性的作用!原因在何處呢?

 

舉個例子,當時我在亞青寺禪院,有一位老和尚,那兩天他身體一直都不是很好。有一天到了下午的時候,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我到他身邊的時候,有幾個藏醫都在他身邊,我就問這幾個藏醫,這個老和尚怎麼樣?他們說恐怕有點難,因為現在說話都需要把耳朵直接對到他的嘴唇才能聽見他說什麼,說現在連這個氣都已經越來越不足了,可能有點危險。

 

天已經快要黑了,這時候我就急急忙忙跑到上師身邊,說我問了幾個醫生,這位和尚看樣子可能快不行了。上師急忙打了個卦,說他身邊有一個藥,你把它拿下去,說不定這個藥還會挽救他的生命。並且告訴我,不管他生與死,就在他耳邊告訴他——決不能忘失上師!決不能忘失上師為你所傳講的一切法!要多提示他。因為要是臨終的話,人的神識會增加七倍,相對以前修行很好的人,這時候提起正念是比較容易的,但總之如果有人在旁邊提示,可能對他更有利益。

 

我下去不停在他的耳邊這麼說,再喂他那個藥,叫他吃下去時已經沒有這個力氣了。他有一個表弟,他表弟就把藥先放在他的口,讓他嘴對嘴就把它喂下去,就這樣才能把這個藥吞下去。這時候我就告訴他,我剛剛從上師身邊下來,上師讓我告訴你,不管是生與死時時不能忘失上師,不能忘失上師為你所傳講的教法。這時候他看著我好像要說什麼話,我把耳朵對著他的嘴唇,他說一開始他的病情嚴重時,上師親自降臨在他的眼前,比平常他在上師身邊還更親近,因此從那時候開始不要說是一點點恐懼,他心目當中是非常喜悅的。

 

人即將要去世的這一時刻,口裡能說出這種話,想想有多麼自在?這些都是生前精進修法的一種功德。為什麼歷代傳承祖師在臨終時能了脫生死?就是一種自在與喜悅,原因就此上。

 

可能有些人會說,為什麼臨終的時候還會高興呢?以後多看看一些佛教的道理,你就知道臨終的時候為什麼會喜悅。這些道理都是從共同角度稍許講解,以後不管處於什麼地方要多想這些道理,相信現在怎麼做都可以,但是到達臨終這一時刻,真熬不過去的。作為一個兒女,你有多麼慈祥的父母,當時把你摟在懷中也無法留住我們的生命;你作為一個父母,你有多少孝順的兒女,當時所有一切兒女都聚集在你的身邊,並且把世上所有珍貴的禮品都買來堆積在你的身邊,我相信對我們即將要從人間消失的這一時刻來說,不會帶來絲毫之快樂。唯一能拯救我們靈魂,讓我們獲得喜悅快樂的就是生前所修的法。

 

初次進入佛門直到現在,雖然我們一直都在想為了天下所有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有時候還是先反過來問問自己,要多可憐可憐自己。因為對自己沒有可憐心的人,對天下所有一切眾生生起可憐心,完全是一種誑言,所以還是要多可憐可憐自己。人活在世上應該要兩面齊全,就像剛剛所說的,我們不具備這樣條件的話,沒辦法的。比如在世上也有很多沒有信仰的人,不具備這種條件和智慧的人,那只有像畜生般等待著死亡,沒有絲毫之辦法。即便臨終的時候有多麼痛苦,也沒有辦法。就像一些動物拉到屠宰場要殺的時候,這個屠夫把刀架在它的脖子上,它也只有眼睜睜地等待著自己生命何時結束之外,沒有絲毫辦法。即便當時內心有多麼不願意離開這個世界,多麼不想遭受此時的痛苦,但沒辦法,它沒有這種智慧。就好比在一個荒野的地方,既沒有水喝也沒有乾糧吃,這時候沒辦法只能讓自己渴死和餓死。但如今我們具備這麼好的條件之下,就好比在一個地方雖然沒有什麼東西,但是我們前面已經有水和乾糧的時候,還讓自己渴死、餓死那太不值得了!因此應該多珍惜自己的這個人身,要多修學一些法。

 

當然作為一個在家居士,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修法之上是不現實的,平常有時間的時候,比如一天抽出一兩個小時靜下心,我們把修法分為座上與座下,座上抽一兩個小時好好修行。座下的時候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當自己內心產生一些惡念的時候,及時斷除這種惡念;若有些善念,時時回向給眾生,平常能做得到的一些善行也稱之為菩薩。菩薩心時時在自己的內心當中,菩薩行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如是行持,相信你在現實生活當中越來越快樂、臨終的時候越來越自在、未來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如同昨天傳講般就在眼前,這是從共同的角度稍微講解這些道理。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2011/第三講第二節

下面我們繼續印證見解。不管聽聞今天傳講的這部《大圓滿直視本性論》,還是平常在聽聞其他教法,都要銘記心中的是,我們這兩天傳講的這些法以及你平常聽聞一切法都沒有離開過四精要法。有時候著重講解信心的重要性,比如傳承法脈清淨要具備普遍之信心,可能從信心的角度廣講;有時候站在方便的角度廣講,不管是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還是念誦儀規。念誦儀軌包括念誦心咒以及一些觀想、回向等都稱之為方便,有時候著重從方便的角度講解,比如一些共同法等等;有時候從智慧的角度講解,比如平常看一些漢地禪宗的教言,即便是大乘教法也有很多關於修禪定方面的要點,不管看什麼都稱之為禪定,也叫智慧,所以可能著重從智慧方面傳講。但並不是說不管著重講解哪一點,就可以輕視其他的幾個要點,當然不是這樣說的。
 
比如你在描述一個人前面的時候,並不等於他側面和後面不存在,不是這樣樹立的。也就是說,作為修行者四精要法時時都得具備,但是在描述的過程中,可能著重描述一些方便,有時候著重描述一些智慧,有時候著重描述一些善巧運用等等,但總的來說都沒有離開過四精要法。我們在理解的過程中站在四精要法的立場中去理解,我相信不管你聽聞什麼樣的教言,平常自己閱讀什麼樣的法,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平常所修的法,就是四精要法——傳承法脈清淨、通達方便、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
 
以上我們從方便的角度也稍微講了一些,著重講解的是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認識智慧從禪定的角度講解什麼為禪定;善巧運用是一種修行之方便,在調順煩惱的過程當中應該怎樣調順煩惱,昨天和前天大部分著重講解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下面傳講的也是站在認識智慧和善巧運用之上。
 
上面我們已經說過,世間與出世間禪定的區別在於何處呢?世間的禪定多數在於雖然沒有第六識耽著和第七識分別心,但是並沒有離開過第八識和前五根識,所以稱之為世間禪定,我們也把它稱之為安住分。因為所有禪定分為安住分和清淨分兩種,安住分就叫世間禪定,清淨分就叫出世間禪定。安住分就像昨天無垢光尊者傳講般“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禪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一個寂止之上,但並沒有赤裸解脫之見解的這種禪定就叫安住分,也叫寂止、也稱之為世間禪定。那出世間禪定呢?完全已經從有念第六識和第七識狀態當中超越,也從無念第八識和前五根識當中超越的這種境界就叫出世間禪定,也叫清淨分、也叫勝觀。這個好比上面所傳講的,當你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它並不是意念造作,既可以看得見一切景象,又能聽得見一切聲音,完全已經從分別念當中超越。這種明分,了了分明的這個“明分”我們也把它稱之為大悲周邊之妙力,有時候也可以把它稱之為光明之境界,總之這就叫出世間禪定。在具有這樣禪定前提的立場上,下面我們就聽這個見解。
 
若斷離凝望戲論如虛空之見,就是說,在真正見解當中已經斷離了,這個疑惑和希望當然來源於一種分別心,我們把它稱之為叫第六識耽著和第七識分別心。戲論當中也包含於有念第六識和第七識,也包含於第八識和前五根識無念。如虛空之見解之“虛空”並不說什麼都不存在,從了知的角度認識到一切萬法的本性為空性,對我們斷絕實質性的念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真正的見解並不僅僅是了知階段。因為無垢光尊者曰:“口頭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勝果。”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僅僅停頓在了知,當然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但要記住的是,即便站在如同虛空般的空性之中,認識到一切萬法的本性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先舉個例子,我們平常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凡夫轉變成聖者。什麼是凡夫呢?把虛假當做真實者為凡夫。以夢境來比喻,比如昨晚上做夢,夢裡呈現的一切夢境都是虛幻的,這一點我相信所有人醒來的時候都知道。比如昨天晚上夢見一條狗咬你,或者夢見有人拿著刀要殺你等等,當時你內心非常恐懼,甚至也有很大的痛苦。但你一醒來時,誰拿著刀殺你呢?我們夢見的狗到底在何處呢?等等一切都是虛幻的。但是凡夫的狀態是一種什麼狀態?就是把這個虛假當成真實的時候就叫凡夫。本來它並不具有這種事情,但由於你把這個虛假當做真實的時候,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和痛苦,這就叫凡夫的境界。現實生活中由於我們沒有認識到萬法的本性,因此帶來很多煩惱和一些不順心的事情,都是由於沒有認識到一切萬法的本性所致。

兩天有些居士問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應該如何樹立?它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樹立,但站在生活的立場,在面對生活之時,生活不束縛自己內心的時候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當我們認識到生活的本性,即便面對生活,生活也不會束縛自己的內心這就叫聖者,這就是我們當今修行的終極目標。不是說一進入佛門之後什麼都不做,天天進入幽靜山林的一個山洞裡吃素打坐,這就是佛教全部,我相信不是這樣的。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所傳講的佛教是什麼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調伏自己的內心而成辦心性,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並不是說不要去做什麼事。


如同剛剛所說的,把虛假當做真實者為凡夫。如今我們為何稱之為凡夫呢?把很多虛假的東西當做真實,帶來很多不必要的煩惱,這就是凡夫的心。那聖者是什麼樣的呢?聖者是認識到虛假為虛假的時候就是聖者。比如晚上做夢夢見一條狗,在夢裡你知道這一條狗就是虛幻、是假的,是一個夢相的話,這個狗會構成一種痛苦的緣嗎?不會的。不要說一條狗,即便夢見一千條狗、一萬條狗,也不會讓你生起絲毫之煩惱和痛苦、恐懼等等,因為你已經認識到它即為虛幻,所以這就叫聖者。


就像前面我們所說的,由於凡夫內心沒有達到自在的緣故,完全被習氣飄著行走。我們如同一個羽毛般,被風飄著行走的時候,羽毛想停在什麼地方,它沒有自主權,被風吹到哪裡就到哪裡。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這樣的,就是被業力飄著行走,尤其晚上做夢的時候,也是被習氣業力飄著行走。本來是虛幻的,但我們會把它當做是真實的,因此帶來很多煩惱。


 
比如晚上做夢,僅僅是幾個小時的時間,若是這個時間為一千年、一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話,這個痛苦的時間可一點都不短!未來的時候遭受痛苦如同這個道理般。比如你把虛幻當做真實,看當成真實到什麼程度?若是達到極頂,地獄就在你的面前;若稍微輕一點,可能就是餓鬼道;再輕一點旁生道;再輕一點可能阿修羅、人間、天堂等等,總之這些都根據你對虛幻的道理認識的程度來樹立。所以我們剛剛要如是修學虛空之見,因為一切都是空性的目的,它本來就是虛幻的。就像昨晚上的夢境般,一切即為虛幻。這裡傳講的是,當我們證悟到虛空之見,這個“虛空之見”就是完全沒有有念和無念戲論之法的這個境界稱之為虛空之見,而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存在。
 
即息滅能修者與意念之對治力。在執受本體當中,已經寂滅了我要去斷絕一切法的對治之力,因為前面是有個破立,比如要破除煩惱要立一個對治力。但是在真正的見解當中,見解本身就是體用一如,不需要再去破除一個煩惱樹立一個對治力。在上師瑜伽導修七支供當中,不管是懺悔還是所有一切,都站在不共同的立場之上,就不需要樹立一個破立,它本來就是一個遠離破立之境界。這是真正的見解啊!
 
心相續清淨宛如虛空,自己的內心清淨宛如虛空,就是說完全沒有一絲毫之執著,如同到了金洲不得土石般。先舉個例子,當你完全實證這種見解的時候,已經從第七識分別念當中超越,也從第六識耽著超越,也從前五根識及第八識無念迷惑狀態當中超越,所以它如同虛空般沒有絲毫之污點,這就是心的自性,如今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以及諸佛菩薩的密意。
 
上面這三句話主要傳講的還是禪定,真正的禪定應該是這樣的。但是下面所講解的這幾句話,昨天我們已經講授過這些道理。比如怎樣才能從一切戲論當中超越?戲論包括有哪幾種?真正禪定當中應該怎樣超越一切思維?主要講解這些道理。
 
猶豫是非等諸束縛亦自地解脫,這個解脫昨天我們已經說過,初次開始修法,我們不得不依靠破立的方式來成辦解脫。見解稍微進展的時候,僅僅站在破立的立場樹立一個清淨之見解是不合理的。原因是什麼呢?當我們消盡方便,再單獨樹立一個智慧的時候,很難形成便智雙運。當然像剛剛傳講的這幾句話,若以上沒有修過禪定的人恐怕聽起來就覺得非常陌生,甚至覺得離自己的修行和自己的理解很遙遠,這些都是靠實修而證的,它不僅僅是一種聞思。
 
“一切是非等諸束縛也自地解脫”指的是什麼呢?上面傳講的一切戲論,你認識到本體,妙力起現一切之相用不著再去斷絕一切煩惱。以前我們也講解過華智仁波切的一部教言,此中講解“若能執受本體,妄念如何起現,均成為本體之莊嚴”,這時候不需要再去斷除這些煩惱。
 
爾時獲得無作周遍之覺性,斷除墮入三界之歧途,可謂已證悟超離伺察意之勝義諦也。這時候所得到的這種見解就叫“無作周遍之覺性”。沒有造作周遍之覺性指的是,執受這種禪定時,已經從能所二取超越,能清明了知一切萬法。比如眼前既可以看得見一切境相,耳前又能聽得見一切聲音,已經從一切戲論當中超越稱之為周遍之覺性。“斷除墮入三界之歧途”,那三界之中的歧途到底是?比如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歧途是什麼?就是上面所傳講的八識。你見解已墮入八識,也就是與八識交雜在一起時就形成三界之因。要斷絕三界之歧途必須要從八識超越,這才是真正勝義諦也,這才是真正的見解。
 
從詞句上面聽起來,從不同的名詞和不同的言語當中講解如何斷絕八識而成辦心的自性,心的自性又是周遍的,又是任運自成的等等。但是現前我們該知道的是,就像昨天所傳講的,站在智慧的立場還是按照上師瑜伽所講解般,先從有相定開始入手。比如首先我們把心所緣到某一個境之上,這時候還要學會自然,越來越自然地所緣到某一個境之上。如是修學到達一定的時候,這個所緣的對境就會逐漸消失,能緣的念也會隨著它會消失,就會進入到一種無相定的狀態,沒有一個所緣的對境。雖然沒有所緣的對境,但又可以安住在很清明的狀態之中,這就叫清明無相定。
 
可能有些人會說,若是能得到清明無相定,這個見解算高嗎?清明無相定要是能赤裸的話,這個見解非常高啊!高到什麼程度?我們先這麼說吧,清明無相定已真正達到覺受,平常在生活當中時時積累眾多善行作為輔助,並且守持一切誓言、一切戒律,具備這樣條件者,在臨終的時候外隱沒次第、內隱沒次第,也就是說外隱沒次第四大分解,內隱沒次第五根斷絕,從表面上來看這個人已經死了,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個人心臟跳動,脈都已經停止了,就說這個人已經去世了。但是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他只是外表死亡的顯現已經顯現了,但是內死亡還沒有呈現,內的死亡稱之為明增得三光。
 
明增得三光緊接著會呈現三個過程,這時候人會悶厥過去,大概悶厥三天左右的時間,在三天至七天左右,人就像從酣睡之中醒來一般,這時候稱之為意識融入虛空,稱之為第二本淨解脫。你若具備清明無相定覺受之見解,到達這一時刻,由於神識可以增加七倍的緣故,所以根據你當時以上覺受時間的長短,需要五個禪定夜、七個禪定夜、二十一個禪定夜。這一個禪定夜的時間是,比如你在修這種禪定的時候,第一時開始入定直到妄念生起為止,這個時間有多長為一個禪定夜,這樣五個、七個、二十一個時間就可以獲得解脫,就成佛了!
 
成佛的時候具備什麼功德呢?人的身上有十萬個他相續的細胞,也就是說我們身上細胞當中有十萬個眾生,你成就的這一時刻,可以帶著十萬個眾生一起成佛;還可以在中陰界與自己有緣的三千個眾生隨著自己成就,就是說你可以帶走和你最有緣分三千個眾生可以成就,功德有這麼大!緊接著會呈現遊舞三身,在登地菩薩面前呈現報身之相,凡夫面前呈現化身等各式各樣的顯現,又不停地度化眾生,就像地藏王菩薩事業般,不停地呈現不同的化身度化眾生。
 
我們剛剛所說的這一點,就是僅僅具有清明無相定已達到一個穩定性的覺受之後,具備剛剛這些條件就可以在這時候獲得解脫。這個解脫不是往生而是成佛啊!這個時間用我們平常所瞭解的時間來算,從臨終開始多少天就可以成就了?三天左右你就成佛了。這個境界非常非常高啊!所以我們決不能輕視。雖然在印證見解過程當中,一直站在諸佛菩薩的密意之上講解必須要斷絕一切戲論。若是完全斷絕一切戲論,證得圓滿自性的時候,當然就不需要等待這個時候。比如在沒有呈現外隱沒次第之前就可以成辦解脫,像無死蓮花生大師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也可以在外隱沒次第呈現以後、內隱沒次第呈現以前,也就是明增得三光,從表面上看他已經去世,但當下就成就了。
 
喇嘛仁波切說,以前喇嘛仁波切所伺候的就是他的根本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文革期間,他身邊伺候昌根阿瑞仁波切的不僅僅是喇嘛仁波切,還有一個叫阿嘎尼瑪的老和尚。阿嘎尼瑪圓寂之前,昌根阿瑞仁波切說:“阿嘎尼瑪圓寂的時候,可能不會像一般人一樣的。”據當時喇嘛仁波切說,那天他的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在一個小小的帳篷裡,阿嘎尼瑪和他在另一個小小的帳篷裡,有好多天阿嘎尼瑪身體一直都不是很好。有一天看著他的身體也不像那麼很難受,就像前兩天一樣,雖然身體不大好,但總之也不是已經到達可能現在就會去世的這一時刻。這時候喇嘛仁波切說,他要到他的上師昌根阿瑞仁波切去辦一點事情,就跑到另一個帳篷,回來的時候阿嘎尼瑪已經圓寂了。圓寂的時候,可能中間只有幾分鐘的時間吧!幾分鐘的時間,說是紅白菩提已經流出來了。當時昌根阿瑞仁波切說:“阿嘎尼瑪決定不會呈現明增得三光。”就是說在第一本淨解脫的時候已經成就了。若是像我們剛剛所印證的見解般,能赤裸到這種境界的話,當下就能解脫。
 
剛剛所說的這些證悟,即便沒有達到證悟,你的見解是一種覺受的話,第二本淨解脫,當然下面還有法性中陰解脫、還有世間中陰解脫等等。總之我們現前能不能在這一時刻獲得解脫,完全取決於這些相。法性中陰的時候主要講解光明之境界,比如我們平常有些人也學過頓超,頓超所看得見的一切光明境界,在臨終的時候我們也能看得見,人人都能看得見,臨終的時候在我們的面前,都有這樣的現象。但是眾生生前沒有修過法的原因,看見這個境相的時候就如同一個郊區的人到城市看見外面的境相般,一對外境產生執著,這個成就的機會像流星一般過去了。為什麼眾生不能成就的緣故?不是說他不經歷這些過程,都得經歷的。但是在他面前只有流星般的過程,時間非常短暫。生前修過法的人,這些光明境界呈現的這一時刻,他不會執著它,會執受自己的見解,這時候境心達到一如,根據當時成就的時間,在短短幾天甚至幾個禪定夜當中就能成辦解脫。
 
這兩天我們一直都在傳講,修行期間不管眼前看到什麼樣的境相,決不能對外境產生執著,你對外境產生執著時,就叫什麼呢?從魔障的角度來說,我們把魔障分為外魔、內魔和密魔。內魔是世間空行母考驗修法者的能力、功德怎麼樣,因此她會呈現不同的形象、不同的感受。比如眼前呈現不同境界,你對外境產生執著之時,你就已進入空行母之中,已形成障礙。就是說你已經被空行母束縛,已變成障礙了。我們作為真正的修行者要做到什麼呢?空行母融入自己,不管眼前呈現什麼樣的境相,你都不會對它產生絲毫之執著。
 
因為從心的角度來說,都知道一切萬法都是自心的顯現;從自性的角度而言,一切都是妙力所顯。體和用本來是一如的話,何來的“對妙力的執著”呢?在原始基位“一基現二道”時,我們對妙力執著而漂泊輪回,輪回道就是這樣形成的,就是我們對外境產生執著。比如對外境的這種不執著,我們在原始基位當中呈現過一次,修行當中若是呈現一次,臨終時呈現的當時便可成辦解脫;但是即便原始基位呈現過一次,臨終的時候還會呈現一次,若是對外境產生執著的話,會更形成漂泊輪回之因。因此,要時時護持自己的這個禪定,決不能順著外境而轉,不管是什麼樣的法,說白了就是這個道理。
 
前一段時間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在高原地方,說有一個人時時講他的過失,說喇嘛仁波切在高原地方雖然傳講著法,但是平常講解的就是怎麼調伏自己的內心等一系列道理之外,他並不會講解更多的法。上師說,他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非常高興,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傳講佛教的時候就叫“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調伏自己的內心就是所有佛教的宗旨。他要是真正知道調伏自己的內心,我相信佛教也沒有第二句話吧?釋迦牟尼佛講的是調伏自己的內心即為佛教,若還有第二句話的話,那恐怕就不是佛教。這就告誡我們不管是聞思還是實修,都是為了針對自己的內心。用我們平常話來說,我們如今信仰佛教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快樂,不能讓自己快樂的最大障礙都是來源於自己的內心,若是能調伏好自己的內心,快樂就在眼前,就是這樣。
 
剛剛從消除業障的角度和站在見解本身的角度做了一些印證,下面說彼雖已證悟本來清淨之覺性,然未達到三清淨地之前,尚需斷除垢染及成就只見,就是說,雖然以上已經具備如是之禪定,但是還沒有達到比如十地當中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前,這叫清淨三地。清淨三地之前還有斷絕的垢、還有成就的功德,所以還要更加精進修法。不要說我們前面的了知和覺受,即便已經證悟以後還有更圓滿的境界,因此告誡我們應該更加精進修法。這就告誡我們平常在修行過程中,即便對法的理解有多麼通達,修行上面有什麼樣的覺受,但決不能令小小的成就讓自己滿足,決不能這樣,還要更加精進修法為要。
 
故應淨除所知障,我們昨天已經說過所知障,從總的角度來說,在修行過程中我第一時間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有個“我”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也就是你在實修過程中,有一個“我”的禪定,還有一個對“法”的執著。這個“我”就叫我執,對“法”的執著就叫所知障。在說“我”的見解的時候,這個“我”也叫“煩惱障”,對法的執著就叫“所知障”。在實修過程中,第一逐漸開始先斷絕煩惱障——我執,前面的這個“我的見解”,這個“我”會逐漸消失。這時候僅僅有個所緣的對境法,這時候就叫“所知障”。這個所知障何時消除的時候,那當然就是真正的實相。我們平常也用兩種不同的名稱樹立這兩種境界,叫“入定有相見”和“入定無相見”。
 
已經斷絕我自己煩惱障的時候就叫“入定有相見”,但當時仍舊還有一個所知障,還有一個所緣的對境。所緣的對境也已經消盡時就叫“入定無相見”,當然是實相之見解,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追求的真正的心性。在沒有圓滿斷絕所知障之前,這個所知障不是一下就能斷絕得了的,當然它也有粗和細的一個過程。比如首先你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當時還有一種感覺——我已進入這個平靜的狀態之中,有一個受,這個“受”仍舊有一個所知障所緣的對境。所緣的對境當然有粗和細的區別,總之還是沒有從所知障、所緣的對境當中超越,因此還需要淨除所知障。
 
且需依寂靜處徹骨透石作分析,並如理修持。應該進入幽靜山林當中,還要細緻抉擇、細緻觀修。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修行不要看得太近。相信我們初次開始進入佛門乃至今天,修行的時間雖然不算很長,但是也覺得有一段時間了。這時候會產生修了那麼長時間為什麼沒有很好的一些感受,為什麼會這樣、那樣等等。這就充分告誡我們什麼呢?因為有時候又要問問自己,無始以來至今所造的一切罪業,僅僅憑幾天的修法就能改變一切,這也不現實啊!就如同有個如山般的煩惱,你靠一個鋤頭去挖,挖一兩天就能挖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還得精進修法。把修法不要看的太短暫了,應該要長時間修學修法為要。“並如理修持”。
 
大圓滿及大手印之竅訣續部中,大圓滿是密法,最終的果位為大圓滿;大手印是白教最終的見解為大手印之竅訣續部中。於頓悟自解脫之利根者,未安立五道十地等界限,就是說,當下圓滿大手印和大圓滿之見解者,他就不需要安立五道十地之界限——這是資糧道、這是加行道,這是見道、學道、無學道,不需要樹立這些過程,因為當下已經圓滿五道十地一切功德,當下開悟。比如藏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麥彭貢波老人、勝喜金剛,禪宗歷代高僧大德像第二祖慧可大師和第六祖惠能大師般,他就不需要安立五道十地之界限,因為當下已圓滿。
 
往昔賢妙大成就者,為出定尚未圓滿覺性妙力者之密意,將專注離戲、唯一、無修等不同之見,立為上中下三品,而宣述循次五道十地。就是說,當下圓滿見解者不安立五道十地之界限,但是對於次第修行者,他要如同上面所講解五道十地之過程,先從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學道、無學道如是圓滿,因此分為上中下三品。比如下品逐漸成辦中品,中品成辦上品,所以分為一些界限,因此為他安立了五道十地之界限。
 
如有相為離戲錯謬、故恒修於專注習氣,並因晝夜吻合而生慢心等,其為顯現三種智慧之後世者而宣說。因為次第者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必然有一個有戲論、無戲論圓滿實證等一系列的過程,所以就分為上中下三品,也就是一個次第之見。
 
這些也像我們昨天所傳講般的,就是真實教授與方便教授的區別。真實教授,由於當下悟證見解的緣故,五道十地等一切功德同時圓滿,就不需要分為一個界限。對於修行方便教授的弟子來說,由於他的根機當時並不圓滿的原因,要按照次第的方式達到圓滿,所以必須講解五道十地之過程。就像我們在修上師瑜伽時,先從外相上師相應法開始入手,逐漸成辦內相上師相應法而最終證悟密相上師瑜伽,要分為幾個過程。目的是為了什麼?由於當時智慧不圓滿的原因。
 
昨天也有一些居士說,平常對剖析調伏妄念也並不是說並不瞭解,但是隨著見解增長還要開始用直視調伏妄念,尤其是粗直視調伏妄念覓心法等等去調順自己的煩惱,這個覓心法應該怎麼修學等等。但有時候要記住的是,你的禪定還沒有達到清明無相定之前,覓心法暫時不用最好;你的見解已達到清明無相定的時候,那當然覓心法也用用非常好。至於修學覓心法,面對往昔修過上師瑜伽和沒修過之人,甚至修過密法與沒修過之人一起傳講一些覓心法的修學方式,雖然它是意識轉為道用之方便,但是也並不是那麼合理的。若是達到這個層次,平常看看堪布昂瓊的一部教言,在一方師手中可能有這個教言。就在他那邊拿些光碟回去看看,裡面可能講得更細緻一些,大概是這樣的。
 
總的來說,我覺得剖析調伏妄念決不能輕視。因為我們這兩天一直都在傳講,當你修學禪定的過程當中,要令自己的禪定增上,不僅僅要靠禪定本身的力量還要借助很多輔助,借助其他的一些方便。像念誦儀軌、觀想皈依境等等,依靠這些方便讓自己的見解迅速增長形成很好的輔助。當然初次開始修學禪定,這個禪定也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修持得了的。就像有些修行者,有時候對禪定並不是很感興趣,不是說他對禪定不感興趣,而是由於內心太散亂的緣故無法入定,所以總覺得修禪定很累,還不如念誦為妙,這時候我們就把剖析調伏妄念作為重點。
 
比如一座當中,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和觀想皈依境作為重點。安住的時間,比如說你有一個小時、有兩個小時,那其中十分鐘甚至幾分鐘的時間安住一些,其外的時間就用在念誦和觀想之上非常好。隨著自己的禪定力量越來越增長,我們可以更多地修一些禪定,這樣一來與你內心相應的原因,所以修什麼法就覺得越來越親切、越來越相應,就不會產生類似這樣的煩惱。
 
剛剛我說的像這樣的事情還是挺多,有些修行者修行到一定的時候,就覺得修學禪定非常難,因為看不見摸不著的這個心要讓它清淨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候心清淨不下來,內心就覺得非常煩躁,該怎麼辦等等。有時候自己用一些強烈的方式去對治這些煩惱,又構成更多的不順心、更多的煩惱等等。所以要記住剛剛說過,調順煩惱之方便應該要善巧一些。
 
比如你調順煩惱之方便只具備剖析調伏妄念的力量之時,那你就不要著重于更多的修禪定,還是以念誦儀軌、觀想皈依境為妙。這個得修行多長時間,根據個人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比如你修行到一定的時間,修行得越來越好,可能有時候對修行禪定這個寂止也越來越感興趣時,就儘量安住,就把前面念誦儀軌和觀想的時間縮短一些。比如這段時間前兩天修行禪定還不錯,後兩天突然散亂太多也無法入定的話,我們又把念誦和觀想作為重點。總之我們要做到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和當時自己的心態來樹立不同的方便,修行必須要善巧一點。要是沒有善巧一點,類似剛剛傳講的這些可能會時時呈現。
 
剛剛這裡所傳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講解什麼呢?當我們智慧不具備的時候,我們必須按照次第的方式去創造。可能裡面是站在一個斷絕戲論,成辦見解的立場中樹立一個次第道,這些由於是一種名詞和一種理論化的原因,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我們說到上師瑜伽平常修行之上就是這樣的。就像剛剛所說的,把剖析調伏妄念作為重點,根據當時自己修行禪定的力量相應修行一些禪定。對禪定、見量越來越增長的緣故,我們把調順煩惱之方便也可以稍許提高一些,用直視調伏妄念、粗直視調伏妄念等等,也非常合理。就是這樣的。
 
“其為顯現三種智慧之後世者而宣說”,按照次第法,修行方便教授次第根機所宣說。是故,若真實了知普賢六別法究竟密意解脫事相與解脫之處,則彼名為大圓滿極密心滴。至於這一點,我們已經說過,像平常真正修學密宗的弟子看看《智慧界續》非常好。《智慧界續》雖然文字並不是很多,裡面主要傳講五品。第一品和第二品講解原始基位,第三品講解眾生形成之過程,第四品講解普賢王如來如何成佛。前面第一品和第二品講解原始基位;第三品和第四品講解一基現二道:輪回道和涅槃道兩種道;第五品講解當圓滿成就之後,在本身救度當中如何具備功德,在他現之上如何度化眾生,就站在功德的立場講解圓滿境界之時的事業。所以修密法的弟子這個值得我們平常看一些,要是僅僅把密法當作理論的話,那我們平常學的理論太多了。
 
比如如今在漢地,很多人都在學習中觀,不管是自續派還是應成派,平常他也在講解基道果,原始基位如來藏是如何具有的,行為當中應當依靠什麼樣,比如依靠二種資糧道如何成辦二身之境界,二資糧道如何樹立,歷代高僧大德從教證和理證當中二資糧道是怎麼積累,積累圓滿之時,二種功德如何樹立等等,他都有一系列的傳講風格,但僅僅是理論的話,這裡已經很圓滿了。若是站在實修的角度之上,當然我們值得去看看《智慧界續》這部法,這就是大圓滿法極密心滴。
 
但是這裡最重要也是第三個點差異分別。差異分別僅僅講解認識。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是否也成辦著這個“認識”呢?當然在成辦著這個認識!比如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眼前所看得見的境相以及內心所起現的一切念,由於提起正念的緣故,時時了了分明地知道一切。這種正念是改造還是無造,根據當時的見量來定奪。總之都是趨向於認識狀態當中來成辦差異分別。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2011/第三講第三節


故龍欽虛空瑜伽(無垢光尊者)為後代有緣者宣述,若欲精通此義,宜閱遍知大法界寶庫之密意;就是說,若是想更加瞭解上面傳講的這些道理,就多看看《七寶藏》當中的《法界寶藏論》等等。《法界寶藏論》的本意就是我們平常傳講的成熟口訣法。其亦為後學已得密意傳承、勝義之瑜伽次第者而降臨,以上傳講的這些密意都是為了具這種緣分,也就是對密法生起信心者而降臨賜予的。大法界虛空瑜伽(龍清囊卡囊加),就是智悲光尊者,遺囑教言為末法時期固執強念者,證得普遍虛空瑜伽智慧之教言也。就是為了成辦這種智慧者而宣講。後面這些偈也需要瞭解,說白了就是講解方便教授與真實教授之間的差異。

 

天呐!可能就是這兩天身體不大好的原因,下面在念這些字的時候,認識但口裡就說不出來。說白了就是以後在修的過程中,上面傳講的一切道理都歸納到上師瑜伽。上師瑜伽導修平常傳講的這些道理,終究沒有離開過我們今天傳講的智悲光尊者的這部教言,這部教言也沒有離開過我們平常修行的法。不僅僅是這一點,相信平常你們閱讀的一切教法,都沒有離開過我們平常修學的法,應該要做到這幾點。

 

比如我們平常修行的法也不是單純的一種智慧,就像這兩天一直提示的四種精要法。只要你時時把握住這四種精要法,不管修學什麼樣的法,永遠也沒有離開過這種見解。尤其要按照這四精要法調伏自己的內心,由於它是一切乘法之頂點、諸法之精要之殊勝方便道的緣故,所以成辦解脫來說更捷徑,以後修的過程中應該這樣。



平常在講解過程當中,只不過這兩天由於身體的緣故,前面講起法來還覺得比較輕鬆,到後面說話太多的緣故,乃至這段時間身體也不大好,一直都在輸液的原因吧,到後期的時候大腦一片空白。即便前面有認識到的字也不知道該怎麼念誦,所以就非常費勁,但這個不要緊,慢慢慢慢來吧。這兩天也是為從遠地方來的一些居士這麼傳講,今天我們就少講解一些,明天把這個法講完以後,後面還有一兩天,到時候我再問問我們該講什麼法。就根據你們需要什麼樣的法我們到時再講解。

 

總的來說以後應該要做到這幾點,不管平常自己在家裡的時候怎麼修行,也應該具備以上傳講的四個要點。只要你能記住這四個要點如是修學,相信一切法都圓融到這四個要點當中。文字可能有很多,像《七寶藏》的《法界寶藏論》一點都不少,若是把《法界寶藏論》所有一切都集中到一兩個點之上,就是我們這次講解的這個法,不管是方便教授還是真實教授。方便教授當中我們把成熟口訣法分為寂止與勝觀,這兩天不是一直講寂止與勝觀嗎?即便是勝觀也講解意識轉為道用和智慧轉為道用。前面意識轉為道用,我們把剖析調伏妄念講得細緻一些,直視調伏妄念雖然講是講了一些,但是操作方式雖然沒有那麼細緻傳講,但這個不要緊,過兩天咱們還會有更多的時間。

 

有時候我在想,密法有時候也不能這麼亂講的,要是這麼亂講的話,記得以前喇嘛仁波切說過,如今世上很多人對紅教非常感興趣,甚至依紅教而成辦解脫這樣的修行者比其他教法修行可能還更多一些,這並不是說紅教比其他教法更殊勝的原因。不管是大圓滿、大中觀、還是大手印,從見解本身角度來說沒有絲毫之差異,這是歷代傳承祖師所共許的。但是為什麼如今這個時代,紅教成辦解脫者更多,而其他教派當中雖然有,但還是那麼回事呢?上師說這些都是往昔很多高僧大德說,像其他教派的歷代高僧大德,由於把很深奧的密法講得太廣的原因。因為你講得太廣,密法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弱,不是說這個法並不殊勝,但越來越廣、越來越洩露的時候,它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弱。

 

法王如意寶曾經也講過這麼一個故事,他說他當時在五明佛學院的時候,有一種習慣性的病,當時不管是從國外還是從漢地帶來很多珍貴的藥品,但是那個病不管吃什麼樣的藥,好像一直都沒有什麼效果。當時五明佛學院有個和尚,他是一個小小藏醫,他有一種藥,只要吃一次就能治好,就這樣他就吃了好多年。

 

有一天法王如意寶就覺得非常奇跡,為什麼其他這些名貴的藥材即便其他人怎麼配這樣的藥,對他的病沒有絲毫之效果,而這位和尚手中的藥效果這麼明顯呢?有一天就把和尚叫來:“你這個藥到底是什麼成分組成的?平常我吃的很多藥都說是很珍貴的一些藥材組成的,但是還是不起效,為什麼你這個效果很好?能不能說說你這裡有什麼成分?”後面一聽到它只有三種藥粉,都是一些草藥。說是聽到這個以後,法王如意寶就覺得這個非常非常簡單。從那時候知道這個藥的配方後,說他的病每次一起現的時候,以前吃一次就非常明顯當下就好了。知道這個藥的配方之後就變成吃兩次、三次、四次、五次,也沒有那麼好的療效。所以即便是一個藥物,以前在藏藥當中也有這方面的傳講。像這些都是一些共同法,至於不共同密法來說,需要隱藏的地方還是要隱藏,不能那麼洩露。今天不像昨天和前天,真的很累,天呐!

 

問:修上師瑜伽安住過程中,如何調伏妄念等一系列問題還不是很瞭解,什麼叫剖析調伏妄念?什麼叫直視調伏妄念?什麼叫細直視、粗直視?什麼叫安住調伏妄念?祈請上師詳細地敘述一遍。

 

上師:剖析調伏妄念是這樣的,首先我們在調順煩惱的過程當中,要懂得妄念本身的規律。第六識的規律一心只能一用,這一點我相信我們平常細緻想想就能知道。比如你想到花的時候能同時想到水嗎?不行的。想到水的時候,前面想花的念已經轉變成想到水的念,前面想花的念自然會消失,這是妄念的規律。

 

由於我們掌握到妄念規律的原因,第一次依靠剖析調伏妄念,就是說當有一些不好的念,即起心動念時不跟隨著它而行走,把這種心念轉變到觀想皈依境和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之上,這就叫剖析調伏妄念。就是在善與惡之中拋開惡而樹立了一個善念叫剖析調伏妄念。當然這個剖析可以站在不同的方便之上,若不是修學上師瑜伽,比如你是專修阿彌陀佛的,當你的心散亂的時候不跟隨它而飄走,把這個念轉變到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和觀想阿彌陀佛之上,這也叫剖析調伏妄念。就是說,心不跟隨這種惡念而飄動這叫剖析調伏妄念。剖析調伏妄念剛剛說過,修上師瑜伽的時候是這麼樹立,但是修學其他法當中也可以列入。總之剖析調伏妄念就把惡和善分開,把惡念斷除樹立在善念之上稱之為剖析調伏妄念。

 

直視調伏妄念分為粗直視調伏妄念和細直視調伏妄念。直視就是當妄念生起來的時候,直視它的明瞭,直視它的本性自然安住。我們平常通用的理論詞句是直視它的本性,什麼叫本性呢?起現一切妄念的明分之上自然安住就叫直視本性。這種直視本性我們把它分為粗直視調伏妄念和細直視調伏妄念兩種。粗直視調伏妄念和細直視調伏妄念最終得到的見解是緣起性空,是等同的。但是對於煩惱的認識、妄念的認識,這個過程有時間長短。

 

粗直視調伏妄念需要一系列之過程,就要推理、觀察它,比如觀察心的來住去。心在散亂期間,你就觀察這個心到底從哪裡來的?現在住於什麼地方?最終到何處去?從所觀的心再反過來看看能觀的心,最終達到緣起性空之見解。見解是緣起性空之見解,但前面必須要認識到心的自性、心的本性,要走這麼一個過程,這叫粗直視調伏妄念。

 

細直視調伏妄念就像剛剛所說的,就是直視本身的角度,對這個見解必須有一定的見量,要不第一次直接細直視調伏妄念的話,就變成妄念之規律,因為你見解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剛剛已經說過,直視調伏妄念的見解必須要具備緣起性空。細直視調伏妄念,當妄念生起來的時候,第一時間認識到妄念在飄動,就把心安住在這個明瞭之上,妄念自地消逝,它與妄念之規律有著很大的差異。前念已消盡,後念已經融入到緣起性空之見解當中,這叫細直視調伏妄念。但是後念仍就停頓在第八識和前五根識當中的話,這就叫妄念之規律。就如同我們平常所說——過去的妄念已消失,未來的妄念沒有產生,中間無念狀態當中等等,這都稱之為世間禪定。大概就是這樣,以上稱之為直視調伏妄念。

 

前面這些從總的角度來講稱之為意識轉為道用,都需要起心動念。比如剖析調伏妄念也需要起心動念,粗直視調伏妄念也需要起心動念,但最終得到的見解當然從起心動念當中超越而得到無戲論,如虛空之見解緣起性空,但是前面還需要起心動念的一個過程。即便是細直視調伏妄念,當妄念生起來的第一時間必須認識到心在散亂,還要把心安住下來,它還有一個認識、安住這麼一個過程,所以還是起心動念。因此我們把它稱之為意識轉為道用,需要靠思維改造。

 

安住調伏妄念就叫智慧轉為道用,就不需要前面思維造作的過程。這就充分地告誡我們,安住調伏妄念者,除非他像禪宗第六祖惠能大師,前面一切條件在沒有進入佛門之前已經具備。否則一個修學者前面的一切條件成熟以後,再進入安住調伏妄念,但前面的條件不具備的話,後期安住調伏妄念是做不到的。剛剛說過,安住調伏妄念叫智慧轉為道用。智慧當然已經從起心動念當中超越。當你還在起心動念之中,那完全是一種誑行。就是說你本來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反而按照這樣的方式造,這就是一種誑行,對你成就起不了什麼作用。後面安住調伏妄念稱之為四大解脫,就是我們前面所講解這四大解脫,必須要有一定的見解基礎,因為它不在起心動念之中。大概就是這樣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看看《上師瑜伽導修廣傳》,裡面也講得很細緻。

 

覓心法和你的根機相不相應,剛剛已經說過,直視調伏妄念的時候,你的禪定必須具備清明無相定。要記住,這個清明無相定必須具備!雖然它不是一個了悟,但是前面必須具有覺受,若是沒有一點點覺受,覓心法最終還是達不到緣起性空之見解,只是走一個過程而已。所以按照我們這個要求,修覓心法之前還是要有一定的見量,最好是這樣的。當然可以修的,我們是這樣樹立的,比如細直視調伏妄念,若修上師瑜伽的弟子們至少在半年以上的基礎就可以修粗直視調伏妄念,就可以看這個光碟了。

 

問:有一個頭痛的習慣,長期大腦昏沉,修法像爆炸式的頭痛。

 

上師:要是僅僅是在一開始修行的時候形成這種感覺的話,我相信是過於太緊張的緣故以及形成一種習慣。當一修法的時候就開始往這方面想,若是平常不在修行也有這種感覺,我想還是看看醫生吃吃藥,可能最好是這樣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時候很多人的感覺,平常不在修行的時候就沒有這種感覺,但是當一開始修行的時候就有這種感覺。修行的時候有這種感覺就說明什麼呢?當心靜下來的時候身上有不同的感覺,有時候你把這種感覺作為一個所緣的對境,天天去想這件事情,今天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感覺,明天可能這種感覺更強一些,下個月的時候這個感覺非常敏感,只要一打坐,這種感覺就會突然產生,這就是由於時時執著的緣故。到後期的時候,若是不相信為他傳講這些道理的這個人的話,他可能還很難接受,因為他當時感覺很明顯。

 

甚至如今也有很多人說,他聽得見有人在跟他說話,甚至有時候能看得見各式各樣的境相,這些都很正常。只要他的這種執著達到極頂就變得很現實。若僅僅是這樣,打坐期間不要去執著它,我相信過一段時間就會消失。在《大圓勝慧》當中出現這種感覺的時候也有很多調整方便,比如有一些配方,用這樣的配方可以消盡這樣的感覺等等,但是後期按照這種配方調整的方法還是稀少,主要不要執著就可以了。

 

問:修上師瑜伽要不要發菩提心或持誦綠度母心咒等等。

 

上師:我剛剛已經說過,座上的時候發菩提心當然得要。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曰:“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結行回向殊勝所攝要,此乃趨至解脫三要法。”就是說,今生要成辦解脫必須要具備三清淨法,就是前面的發菩提心、正行和回向。不僅僅每次上座的時候要如是具備,平常行持一切善法之時也應該如是具有。剛剛所說持誦綠度母咒,當然可以持誦,比如平常座上我們就這麼念誦修行,座下就念誦一些功課等等,不管是什麼樣的咒語還是念誦一些儀軌等等,也是挺好的。

 

問:上面的這些什麼緣起和性空、靜與散、顯現與本體、方便與智慧,都是一個意思嗎?

 

上師:當然,這些都是一個意思。

 

問:境界現前時,利用和保持明分對嗎?

 

上師:是的,時時要保持這個明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個明分稱之為正念,第一次這種正念、這種明分可能是改造性的,後期的明分是已經從改造之中超越之明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光明之境界。總之要提起明分還要保持明分,這很重要。



問:調伏妄念與緣起中用功是一個嗎? 

 

上師:是的。

 

上師:每個眾生在原始基位中都只有在宇宙能量場中,這個能量是怎麼產生的?

 

上師:你的見解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地步之前,如是傳講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智慧界續》當中雖然講是講了一些道理,但是你要是徹底瞭解,光靠《智慧界續》是完全瞭解不了這個道理,需要靠自己實證,很多很多不是僅僅依靠講出來。當時我在高原地方講解《智慧界續》的時候,很多人覺得裡面講的非常圓滿,但實際上即便對原始基位元之狀態講的也並不是很細緻。因為有些很深奧的要點,不僅僅靠導師口中說出,有些需要靠自己悟。比如在講解基躍和自現的過程當中,為什麼要基躍?為什麼會自現?基躍和自現的過程當中,智慧明分為什麼會呈現?當時又不具備習氣之力?是靠一種什麼力量等等,這個需要靠自己悟,這不是這樣講解。你這種雖然是站在另一個名稱——能量場。原始基位當中,我們說過從共同角度稱之為阿賴耶,從密法當中就叫原始收攝處,這時候怎麼開始基躍和自現。但這個不是這樣講解的,後期可以看看《智慧界續》,有些並不能那麼細講。



問:宇宙能量場不斷地變化運動,產生出無數不同變異的覺知力,像普賢王如來在基躍第一刹那,就是覺性智慧抉擇,而凡夫在基躍的第一刹那就不幸墮入迷惑成為意識了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麼?

  

上師:對,就是這個。這個你要是在《智慧界續》當中也無法看得見。這裡說的是“宇宙能量場不斷地變化運動,產生出無數不同變異的覺知力,像普賢王如來在基躍第一刹那,就是覺性智慧抉擇,而凡夫在基躍的第一刹那就不幸墮入迷惑成為意識了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麼?”這就靠自己修。因為在《智慧界續》當中也沒有講解。需要瞭解的是,沒有形成遍計無明之前是無法樹立習氣的。習氣就是這個能量,就是形成一切識聚的力量,這個推動者就叫能量,這個習氣在俱生無明當中是不具有的,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呢?就要好好修禪定。這個你在《智慧界續》當中也看不出來,可能看是看過一些《智慧界續》,但這是看不出來的。

 

問:這是一種能量場……如果說在第一刹那原始基躍就能成佛是一種能量場,但後期在無數佛菩薩的引導下,無數眾生都在修行,但為什麼悟者少迷者多呢?

 

上師:答:好的,我們前面剛剛說過,一基現二道的過程為什麼會這樣?當時在俱生無明當中雖然稱之為無明,但並不具備習氣這個能力而產生眾生之顯現。為什麼普賢王如來能認識到、但眾生卻會迷惑呢?眾生又不是說前面在俱生無明當中沒有習氣,要是有這種習氣的能力,就會變成識聚;普賢王如來當時具備成辦智慧的能量,就能認識到智慧,但當時在俱生無明階段,也就是說在基躍和自現時是不具有認識之力的。但為什麼普賢王如來會成佛?這就需要靠出世間如來藏、法界的見解來慢慢去悟這個性。所以,當時我們在講解過程中,不是光講解,有時候在這上面還是打著很多很多問號的。

 

後面問的是“但後者在無數佛菩薩的引導下,無數眾生都在努力修法,修學佛法趨入佛果,但為什麼悟者少迷者多呢?”說到根機,從密法的角度來說,《智慧界續》也講過有個叫自性根機。什麼叫自性根機?我平常講解這個根機賢與劣,這個根機好、這個根機壞,但是還要講解一個叫自性根機。“自性根機”指的是,比如從原始基位一基現二道形成眾生的時間越長,他根機就越劣;漂泊的時間越短,他根機就越高,這就叫自性根機。這個在顯宗是不具有的。

 

從密法角度來說,由於我們在輪回中漂泊的時間太長,習氣越重,所以即便在諸佛菩薩的引導之上為什麼悟者很少,原因就在此上,從自性根機的角度就是這樣講解的。按照共同教法的角度來說,就是由於眾生煩惱沉重的緣故,雖然如今修行者挺多,但是遵照歷代傳承祖師一一教言而行持者也並不是那麼多。

 

問:可以說色法和心法都是能量的不同顯現嗎?阿賴耶識是這樣講,心法能變成色法……都是心意識的顯現,那是否可以說心法比色法的能量更強大呢?可以說色法和心法都是能量的不同顯現嗎?

 

上師:我們這兩天一直都說,從見解本身的角度來說,大悲周遍之妙力是呈現一切萬法的根源,這個明瞭。“能量”指的是什麼?它本具有的功德力量,它本來就是這樣。不是說因這個而呈現它,它本來就是這樣的。

 

原始收攝處好比什麼呢?在一個瓶裡什麼東西都具有,如同外面一塊布包住的時候,雖然看不見裡面,但打開的時候裡面就有那些東西,它本來就是這樣的。當你打開外面的布,裡面不會多也不會少,它就是這樣的。就是說,不管是色法還是心法,一切都是能量,它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在講解基躍與自現時,還要講解一個叫任運八門,它有不清淨之相和清淨之相,不管是輪回之相還是涅槃之一切顯現都是平等顯現,沒有一個好與壞。就是眾生對外境產生執著而形成分別的時候,就形成好與壞了。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不管眼前呈現什麼樣的境相,在原始本基位元狀態當中是平等的,見解本身的角度是平等的。所以我們現前決不能順著它而分別。

 

先舉個例子,什麼叫佛菩薩呢?一切色法皆為佛菩薩的形相。比如你看到牆,牆是佛菩薩嗎?還是真正呈現一個佛菩薩的形相就叫佛菩薩呢?要知道的是,真正的佛菩薩講解的是獲得斷證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佛,所以不在於一個形相之上。尤其在講解密法的時候,它並不在於外面呈現的是一個佛的顯現就叫佛,顯現一個魔鬼頭髮長長的就叫魔等等,不是這樣樹立的。當然一切都是這樣的。

 

問:無始以來,宇宙中的大大小小能量場是在做各自運動變化,又在相互交換著、影響著、變化著,從而出現無量無盡的境相,這些境相是有生有滅,變異是有為法,而宇宙能量場的變化運動是不生不滅永恆的,是無為法。

 

上師:是的。剛剛所說的,大悲周遍之妙力對外境產生執著形成輪回道,輪回道以下呈現的一切之相,雖然在我們的面前可能有多麼不同的遷變,但是在本基、在能量場當中它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有多少。它沒有因外面的這種遷變而變成越來越大,沒有因外面這種變化越小而變得越來越小,不是的,它本來就是這麼大小,都是這樣樹立的。

 

“而宇宙能量場的變化運動是不生不滅的”,若是能執受這個本體,妙力起現一切之相,就是剛剛所說的,不管是能量場還是因它而呈現的一切現象,它本來就是分不開的狀態當中就叫不生不滅。就是我們剛剛說的,若能執受本體,妙力起現一切之相,即便有多麼遷變均成為本體之莊嚴,這叫不生不滅,也稱之為無為法,它本來就是一如的。即便當時妙力呈現一切之相有多麼遷變,但是它永久不會造成這個能量、本體的損失和起伏,不會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就叫無為法。

 

問:我們現在利用心意識的力量,通過認識修行變化自身的能量場,達到任何情況下都能契入自然的法則而任運自成,不被外境所束縛,是這樣的嗎?

 

上師:是的。“通過認識修法轉變自身能量場,達到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趨入自然的法則而任運自成。”當然,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要記住像我們剛剛講解的這些過程必不可缺少。剛剛是從另一個名稱當中樹立之外,實際上就是講解原始本具有的如來藏功德。如來藏本身就是體用一如之境界,它是一個圓滿之境界,完全從時空當中超越,也就是說完全從一切戲論當中超越。要成辦這樣的事業、這樣的境界,對於已經形成輪回道的眾生來說,必須按照次第的方式成辦。我們這兩天傳講的,不管從見解本身的角度,從有相定開始入手,當成辦見解的方便越來越增上時,三種調順煩惱等一系列方便都必須一一得用上,這樣一來才能圓滿達到這樣的境界。對於本具有的功德即便有多麼大的認識,但若是沒有前面這些更好的基礎,後期的結果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證悟到的。

 

我們上面傳講的就是這樣,雖然主要傳講的是行道之方便,當然也不能捨棄原始基位元之認識。我們當前所做的一切,能不能迅速成辦果位,完全對原始基位元的認識之上,所以平常閱讀《智慧界續》也非常有利益。

 

過兩天我再看看,若是條件允許的前提之下,我想翻譯《二法精要》,直斷與頓超的精要法。直斷與頓超在這部教言當中把原始基位元之狀態,不管從教證、理證以及比喻都講得非常細緻;行為當中就是我們這兩天傳講的這些道理;果位當中可能站在四相以及五道當中來講解整個果位。所以是一個很完整的教法。

 

要記住的是,原實基位元之狀態是需要瞭解一些,它本具有的一些境界等等,稍微認識當然很好,但是要成辦這樣的果位,在修行的過程中次第道是必不可缺少的,必須一步一步創造。所以這兩天我們一直強調的四精要法真不能缺少。不管從方便的角度還是智慧角度以及善巧運用都應該一一具備,要不成辦這樣的果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沾有一點點私心,比如自己修行過程當中好像這樣好一點、那樣好一點,憑我們現前的智慧,圓滿成就這樣的果位是很難得的到的。為什麼說必須要有清淨之傳承,要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一一奉行,原因就在此上。以後修的過程中大概就這樣吧!

 

今天咱們就講這麼多,前面在講的過程中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後面可能說話太多以及這兩天身體不行的原因吧,天呐!以前我真不知道說話會傷元氣這個理,當時反正說很多話也就是那麼回事。但後期身體不好的原因,說話太多到後面大腦就不會轉動了。有時候想說也記不起來,記起來的口裡說不出來,到後期真正知道可能這就叫傷元氣。要不元氣也沒有什麼可東西,感覺有點不順心的時候就叫傷元氣吧,到後面講的太多的時候就是這樣。但不要緊,我們這次講的時間也並不是很長,就這麼講著。這部法明天講完以後,後面怎麼辦再說吧,今天真累!今天就這麼多。



附:
《大圓滿直視本性論》第三講內容

      若斷離疑望戲論如虛空之見,即息滅能修者與意念之對治力,心相續清淨宛如虛空,猶豫是非等諸束縛亦自地解脫。爾時獲得無作周遍之覺性,斷除墮入三界之歧途,可謂已證悟超離伺察意之勝義諦也。

      彼雖已證悟本來清淨之覺性,然未達到三清淨地之前,尚需斷除垢染及成就之見,故應淨除所知障,且需依寂靜處徹骨透石作分析,並如理修持。

      大圓滿及大手印之竅訣續部中,於頓悟自解脫之利根者,未安立五道十地等界限。往昔賢妙大成就者,為出定尚未圓滿覺性妙力者之密意,將專注離戲、唯一、無修等不同之見,立為上中下三品,而宣述循次五道十地。如有相為離戲之錯謬,故恒修於專注習氣,並因晝夜吻合而生慢心等,其為顯現三種智慧之後世者而宣說。是故,若真實了知普賢六別法究竟密意解脫事相與解脫之處,則彼名為大圓滿極密心滴。

       故龍欽虛空瑜伽(無垢光尊者)為後代有緣者宣述,若欲精通此義,宜閱遍知大法界寶庫之密意;其亦為後學已得密意傳承、勝義之瑜伽次第者而降臨,大法界虛空瑜伽(龍清囊卡囊加),遺囑教言為末法時期固執強念者,證得普遍虛空瑜伽智慧之教言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