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1~3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1
普巴紮西仁波切

這兩天我們稍稍討論也好,開示一下直斷與頓超的區別。直斷與頓超的區別,也不是說我們這兩天就要開始講解什麼頓超,因為當前很多修行者聽從各式各樣的謠言,認為只要沒有什麼基礎,直接可以修學頓超等一系列這種認識,這樣瞭解還是有很多很多不足的地方,所以大體當中咱們講解一下兩者之間的差異,當然同時最重要說開示也好,所說的就是直斷的見解。
相信我們這一段時間無論什麼時候都在講解現前,就是說你這一段時間所修的法內心調伏多少,見解有多麼增上,對心性的認識今天有多少等等。因此,還有很多很多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如阿底峽尊者曾經說:“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為墮入三惡趣之因”,也就是我們平常在探討過程當中並不是太著重於形式。無論你以上學習過多少理論,無論你以上參加過多少法會,或者是你念誦過多少心咒、念誦過多少儀軌,做過很多很多善行,當然功德應該是有的,因為我們時時都在講解因果不虛。但是當前講的最多的是你的內心調伏多少?你對見解的認識有多少?相信每一個修行者平常無論從事什麼法,一切都是為了追求解脫,說得白一些就是為了尋求心性。那麼我們今天就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若在調伏自己的內心成辦心性的話,你現前對心性的認識有多少,成辦這個見解已達到多高的境界,相信每一個人平常在聽聞我們這個傳承的時候,可能這方面說得更多一些。但是下面我們稍稍探討一些,為什麼我們平常一講解就要講解你的心調伏多少,你對見解的認識有多少等等呢?因為這根據個人的根機、個人的條件來樹立。在眾多教言當中曰:“根據你的心力強弱來樹立下品、中品和上品。”
下品心力者,就像我們平常所看得見的,總體當中他對佛法的信心是具有的,但是在從事一切善行過程當中他並不考慮很多。我的內心改變多少,我的貪嗔癡煩惱減少多少,我對見解認識的程度達到多高等等,他平常並不會太重視於這些,只是一味去做一些善。無論你去參加法會,或者是謁見導師,或者是朝拜神山,要不平常念誦一些心咒,因此所做的一系列善法,只是著重于這個行為,而不太著重於你的心改變多少,貪嗔癡煩惱減少多少。
我們先舉個例子,很多人從事這些善法的時候,這些善事當然他也有做完的時候,比如你到某個地方謁見一位導師,某個地方參加一次法會,但這些法會時間都是有限制性的,當這個限制的時間圓滿以後,你可能就要回歸到自己的住處,如果只是帶著“這個法會我已經參加完了,圓滿的結束了,這幾天的時間我很開心”,因此也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大事。但實際上他並不考慮很多,由於這一段時間也好,這幾天的法會當中,它雖然作為一個成辦解脫的方便法,但對我的內心調伏多少,我對見解的認識已達到多高,恐怕他不太注重於這個,他本身也沒有往這方面想,這是下品心力者,我相信我們很多時候都會這樣的。
但是可能有些人會問,剛開始進入佛門的時候,相信多數都是下品心力者,難道這個過程是不對的嗎?因為沒有什麼對與錯。我們今天傳講這一系列道理,就是明知我現前處於哪一個階段中,那麼再問問你內心對解脫的渴望心有多強?因此這時候所做的行為和思想必須要合一。
我們先舉個例子,像往昔掙分的時候,我今天要掙兩分,但是你行為當中只做一分的話,最終只能得到一分,所以我們必須把行為和思想合為一體,心裡想多少我就做多少,我們剛剛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你今天可能處於下品心力,但即便是這樣,當然我們的內心有所增長甚至還需要更加增上,原因是什麼呢?時時都在講解人生難得、壽命無常,並且下麵還講解輪回過患、業之因果。所以說,由於這些因緣,真需要往內多觀察觀察。這是第一,下品心力者。
這個我們可以廣集很多很多行為當中,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每天都行持著很多很多法,無論你在家裡獨自一人修學,還是與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共修,或者是我跑到很遠的地方參加一次法會等等,但此時就得先問問自己的內心,你這次這麼做的真正目的是怎麼樣的?如果一切都是為了走一個過程,反正我把這件事情做完,這就是我今天所做一切善行的真正目的,若是不再更多去考慮自己的內心,不再更多去考慮見解,我相信成辦這樣的目的地,時間可能很長。這是下品心力。
中品者,在行持一切善法過程當中,他會著重於自己的心,時時都觀待自己的內心,尤其是從逆緣的角度來說,貪嗔癡煩惱是否有所減少?功德方面是否有所增上?雖然往內在稍微觀待,但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觀待的程度並不是太強,也就是說他對消盡一切煩惱、功德增長也稍稍重視,但不太重視。平常是在觀照一些,但不是太關注,這是中品心力者。
我們今天可不是在講故事,而在講解我們當前修學過程當中是處於什麼樣的階段之中。從成辦解脫的時間上來說,下品心力成辦解脫的時間是非常非常長,是未來的未來。中品心力者,當你在行持一切善法過程當中,多多少少還關注一些自己的內心,所以成辦解脫的時間比前者更接近,但也是未來的時候。但你若內心想到我今生必須成辦解脫,必須得具備上品心力,那麼更關注的是什麼呢?當然是逆緣——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憑藉我們平常的行為,逆緣——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順緣——出離心、菩提心、信心以及見解有多麼增上,從這方面時時觀待。當我們所行持一切善法沒起到切實作用的時候,我們還要去尋找更殊勝、更圓滿的一些法義,這是上品心力者。
由於我們這個傳承本身的特點是針對上品心力者傳講的,因此每當弟子與弟子之間討論的時候,以及在謁見導師期間,每次我們都在講解,憑藉你這一段時間的修行,你的內心有多少改變,你現前對見解的認識已達到多高的層次,包括憑藉你的見解對夢境以及出定起到多大的作用。現前我們好像直接在講解見解,但這是針對上品心力者,因為我們最大的願望是我今生要成辦解脫。今生的時間,可能有些是當下,有些是幾個月,有些是幾年,但一生當中我必須成辦解脫者,必須這樣去觀待!
我們先舉個例子,世間人在成辦事業的時候就看看他的心力。比如說你想賺十塊錢,但你把這個時間定成一個月以後才賺十塊錢,那你賺錢的速度非常慢。但有一個人的目標是我一天要掙十塊錢,那麼他的行為等一系列完全與一個月以後掙十塊錢的這個人的行為以及思想不同。由於他的想法不同,做法也就不同,因此最終得到的結果也就不同,一切都取決於心力。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時時都需要多觀待一下自己的內心,別光說著我平常行持多少善行。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曰:“自心與法不能融契,則無法調順煩惱怨敵”,指的是什麼呢?因為當前你所修的法一切沒有起到調伏內心的作用,僅僅走一個過程,那麼即便你付出多大的代價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這就一再強調我們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
我平常也告誡,當然有些話只是小面積地說說,要是廣泛說的話,因為人的思想很複雜,他可能時時都會關注每一句,由於個人的智慧在解讀每一句話的過程當中,可能會理解成各式各樣的結果,為了避免產生這樣的過失,像有些與佛法有關係,也與佛法不是太有關係的詞,我們很少在大眾的時候宣講。有時候你們覺得真的需要一些,因為現前很多人都喜歡聽這樣的話,如果單單只聽一個純正的佛教,就感覺到很孤獨,覺得好像沒多大意思。若是和世間交雜在一起,甚至和世間做出很多相同一些地方的行為,就覺得挺好玩的,尤其年輕人非常喜歡這樣的行為。比如國外很多高僧大德,你要是平常行為非常嚴肅,就是說言論非常嚴肅的人,就覺得自己和他之間好像有一層什麼東西擋住,總之感覺到無法接近他。若這位導師平常是一個什麼都並不是很忌諱的人,就覺得很親切。但是當然,有些人面前感覺到是這樣的,但不知道另一些人會解讀成什麼樣。
我相信這一段時間你們也看到很多微信,比如說有些導師做出一些行為的時候,有些可能會解讀這也挺好的,這也更接近我們的思想,所以平常交流起來也挺好,但是很多人可能就在指責這樣的行為,所以有時候我在想,到底怎麼去判斷呢?我想還是別去判斷他。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修行者,修行者應該時時觀照自己的內心就叫修行。比如在藏傳佛教當中法稱之為什麼呢?叫“趨”。趨是什麼呢?趨是法的意思。但還有另一個意思,它就叫做改造的意思,也叫調伏的意思。那就說,這個法是改造和調伏的意思,那改造的對境是誰呢?當然不是外而是自己的內心,改造的是自己,這就叫法。所以應該這樣。
平常我們在宣講這樣道理的過程當中都會覺得,這個法門是否過於太拘束、過於太嚴格,天天都在講解你的內心有多少改變,你對見解的認識達到有多高等等,好像平常很不講解一些與世間相關的事情。但有時候我就給很多人開玩笑說,先問問你自己,你當今進入佛門,心裡帶著的願望是什麼呢?比如說你的企圖是什麼?我們先舉個例子,像世間很多人單單在世間當中混得也挺不錯的,但是由於對佛法心生淨信的緣故,他可以放棄世間很多,當然也並不代表從此以後就不需要依人間煙火,他還需要吃飯,他還需要穿衣,但是在以後的時間裡,他可能更著重于修法。因為我們剛剛已經說過,他前面有一定的條件,但是後期對佛法心生淨信,所以那時候偏重于修法,像這樣的人他以後對世間的追求心不是很大。那麼我們今天所講解的是非常非常適合於這樣的根機。
第二,像有些人在世間當中混得不太好,我進入佛門當然也是由於宿世的因緣,今生也對佛法的一種認識,我對佛法還是挺有信心的,但是同時還要圓滿自己的另一個欲望,什麼呢?我要借助這個平臺創造一些世間的事業,我要掙點錢;或者我要去搞一些名聲,讓很多人知道我;我要憑藉這個得到一些財富。若是這樣的話,我剛剛所說的,我們當前的這種做法已經圓融一切,但是由於剛開始入門期間,由於我們見解等多方面一下達不到這麼高的地步,這時候他就會怎麼樣呢?不由自主的往其他方面去發展。怎麼辦呢?首先我要把我這個“口”養好,因為如今這個時代,無論是佛法還是世間,掙錢最快的就是口,所以我得把這個口養好。比如現前不是有很多買保險的地方,我不買“身保險”也不買“心保險”,我就要買“口保險”,原因是什麼呢?它對我太重要了。至於以下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的,一切都要憑藉它。當然你可以往這方面去發展一些。
我們平常看見,當然我並不是指責這些啊,像有些人可能就做很多很多形式上面的事情。但是我們現前一再強調,我們這種講法,對一再心裡想著我要追求解脫的人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符合的,但是你要是還有其他的一些思想,也符合、也不太符合。符合指的是什麼呢?當一切圓滿的時候,禪宗有這麼一句話:“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我相信一切都是財寶,不需要再去追求什麼,但是這樣的境界可不是一兩天就能成辦得了的,我還沒有成辦之前該怎麼去成辦我的名利呢?這時候就得像我們剛剛所說的,就看看哪樣是最好的,你就在靠哪一方面。比如說,就要帶著很多很多人搞一些形式的佛法,這個可能會對你的利益大一點,暫時可能掙得多一些。當然,現前很多人的思想觀念也逐漸改變,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我相信身邊有很多很多人恭敬你,所以你決定餓不著,也會冷不著,但由於很多人思想有點偏邪的緣故,僅憑藉這個恐怕也不大滿足,可能就有其他的思想。但是暫時我剛剛所說的,一切都是為了尋求解脫的話,那麼必須得這樣——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
所以這一段時間裡,我們一再強調,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修行者,你的性格有多少改善,這是我們時時強調的一句話。你的性格要是沒有改善,以上的修法只能說對你的心沒有起到切實之作用,這種修法說白了就是沒有意義。在《普賢上師言教》《功德藏》之中說“只順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指的是什麼呢?因為我們通常所講解的一切功德不在於你以上做過多少善行,別說你看過多少本書,別說你參加過多少法會,也別說你朝拜過多少神山等等等等,真正的功德應該立在你的內心,當前從善的角度來說改善多少。
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身邊所有的修行者,修行不是說等到死亡以後到某一個地方去,認為這就是修行最終的目的地,當然不是!修行從今天開始做起,要看看修行對你起到多大的作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性格改變、言語改善,一切一切既符合他人的條件,讓自己的內心煩惱越來越消盡,這就是修行的功德。如果性格等一系列逆緣並沒有改善,說我平常修行還不錯,尤其在安住過程當中什麼明空不二,什麼便智雙運,什麼體用一如等一系列見解,相似好像具備,說是相似可能你還是觀照出來的。觀照,憑藉我們現前去閱讀幾本書,我相信這個你也通達,這並不代表你真的已經通達這個見解,所以還是多去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時時銘記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言“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調伏自己的內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無論你當前修學什麼法門,當內心沒有清淨,順著一切逆緣飄動的時候,你就不在修行佛教,光口中說我在修學佛法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這一點我等歷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也曾經說過“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就是說,你當前無論修學什麼法門,身作禮拜、口念誦咒語、調伏內心等一系列善行沒有起到對治貪嗔癡煩惱的作用,哪怕你平常做的善行從表面上有多麼廣大,那麼一切對你來說沒有絲毫之利益,只是表面的一個形象而已。就像某一個獵人外面披著一個袈裟說我就是出家人,裡面拿著自己的刀槍就到山上去打獵,沒有絲毫之差異!所以我們現前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外在,需要改變的主要是內在。當內心改變的這一瞬間,外在一切自然和諧,所以平常真的需要這樣。
當然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人間佛法,只要有這樣的佛教,你無論活在世上的時間有多長,相信這一段時間是充滿快樂、充滿幸福的,就是由於我們當前修學佛法完全按照正道的方式做的緣故。若不是這樣,今生你可能這個過程還是一直是煩惱,最終得到的還是煩惱的結局,會更煩惱。希望剛剛我們所說的,由於根機有強弱,因此分為下品、中品和上品,那麼今天我們就得問問自己。
這兩天在修行方面,是的,我也在強調凡是修學我們這個傳承的弟子們,首先必須把加行修完,再開始進入正行。有些人也會問,難道所修的一切法都是特定的嗎?當然這個倒我也懂,法本身沒有特定的法。法一旦有特定的法,那八萬四千種法門自然對它產生誹謗,無意當中自然就在誹謗八萬四千種法門,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法是特定的。所以這一點我相信每個人都懂法沒有特定的法,八萬四千種法門都是針對不同的根機而論,而宣說的。那麼今天我們在修的過程當中為何一再強調先把前面做好,再開始修學後面呢?當然我也知道,前面修的過程當中,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修過加行,那麼修學加行過程當中真的還是需要多去觀待一下自己的內心。因為我今天在講解某一個,無論舉個例子,或者是在解說某一個事情的時候,就在傳達一個資訊。這個資訊就是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要多認識、多往自己的內心觀照一下,看看自己是下品、中品,還是上品心力者,這對你今生成辦解脫有著很直接的關聯!
比如,當你在修學過程當中,前面所有的一系列可能僅僅是為了數量,當然配同著一些觀想這是特定的,但是多數還是為了數量。在這個過程當中關注自己的內心,我的見解有多麼增上,我的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可能有些人會有一些,但是不會時時去關注它。而是天天想到這件事情我什麼時候能完成得了,一再追求的是數量,一再追求的是形式,決定的。但是我們當前所修的上師瑜伽在內,它並不著重於數量,也不著重於形式,時時都在講解在運用正行過程當中,以兩種方式來調伏自己的內心,哪怕是一秒一分都在觀待自己的內心有多少改善。它可不像我們所說的我的心改善多少,恐怕也不是這樣的,而是時時都在關注自己的內心。這個我想在座的每一個人多多少少有一些感覺吧,這就是上下不同的區別。
若是這樣的,那為何不直接讓他進入前面?比如說我們在修正行上師瑜伽期間,上師瑜伽既是加行又是正行,那為何不讓他直接進入上師瑜伽呢?因為它既是加行又是正行。不!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煩惱太沉重了。因為在我的身邊也遇到類似這樣很多的事情,修到一定的時候由於所聽到的謠言太多,認為我今天一切不順利的緣故,可能就是前面某些法沒有做到,就是這個原因,因此我現前應該返回去把前面的這些事情做完,這樣一來可能在後面成辦正行過程當中更順利一些。好的,心裡想的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恐怕也不是像你所想的那麼簡單。當然我也會順從他的心願,讓他先把前面的這一系列做好,一方面是為了積資淨障,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以後修學正行過程當中堵住他所有的一切路。你今天可以找藉口,說我前面的這件事情沒做好,因此導致成後面不太順利,那麼後期當你做完以後你再找什麼藉口呢?你說前面沒做好,但你已經做完了。所以有時候我也在問很多人,為什麼你不說《大藏經》沒念完的原因,所以我今天產生一系列不順心的事情呢?但沒人想。因此很多很多都是教條性的,聽來的謠言就是這樣的。
但是無論是怎麼樣,這一段時間我也盡可能告誡所有的人,先把加行修完再開始步入正行,這樣一來,後期你的煩惱也會少一些,我在為你傳講過程當中也可以把次第一系列圓滿法賜予給你。要不,我們說導師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總集,也是三寶的總集,導師的語為法,但是當時我們可想不到導師的語為正法,還是覺得自己的思想超越上師的教法。所以為了堵住前面一系列,因此我們前面是這麼在修。但要記住,如是傳講的真正目的,我們並不是說這樣好與壞,而是在傳遞一個道理,要時時著重於調伏自己的內心,因為這也是佛教的宗旨。華智仁波切曾經說:“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指的還是這個道理。所以還是多去觀照一下自己的內心。
近這一段時間裡我身體一直都不好,要不到醫院去輸液,要不天天在家裡做一些理療、吃吃藥,所以我們沒有講成多少法。但是我相信我們前面已經講了很多法,甚至平常當條件允許的時候,也盡可能在說一些道理,如是傳講的真正目的在於何處呢?就是讓每一個修行者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因為要記住人身難得、壽命無常,這一點是我們時時所傳遞的一個資訊。若是沒有它,上面我們所講解的一系列,無論是心力強弱等等,對你來說恐怕沒有那麼很強的感覺,原因是什麼呢?哪怕是心力強、心力弱,反正就是那麼回事。但是當有了共同前行的陪伴,你就會覺得三種心力我應該選擇什麼為好,因為緊接著還知道什麼叫輪回之痛苦,還知道業之因果,所以這時候更加去追求適合個人的條件。即便當前自己不具備這些條件,還會往上增上,這是特定的,所以同時還需要想到人身難得與壽命無常,非常重要!
我們今天雖然活在世上,但是可怕的無常何時降臨到我們的身旁誰都不知道,我相信你們身邊,即便是這兩天也陸續聽到有人即將要面臨死亡等一系列顯現,甚至有些已經死了,雖然這些顯現暫時沒有落到我們的身邊,但是不久的將來會落到我們的身旁。下一個人聽到的是我們這些人即將要面臨死亡,甚至已經步入死亡等等,恐怕就是這麼一個下場,這是不久的將來,特定的!我們天天都在說,再過五十年,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幾乎已經不在世上了,五十年!也就是說餘下的時間裡可能最多就是五十年,做得好也就是那麼多,做得不好也就是那麼多,反正五十年以後我們就要離開這個世界,這是特定的!
要讓一個人形成一個勝利者、一個贏家,光憑藉眼前的這些事情做得好與壞,這個真的從我們佛法的角度來說還不是一個贏家,也不是一個勝利者。因為在面對死亡以及在面對現實很多很多事情過程當中,由於對很多事情的認識還不透徹的緣故,難免給自己帶來很多很多煩惱。家庭煩惱、事業煩惱、很多健康方面的煩惱等等等等,決定有很多很多煩惱,就是對事物的認識不透徹的緣故,也就是說這是當前的煩惱,但是這些我相信順著時間會淡泊一切。
舉個例子,若是說到煩惱和痛苦,當自己父母去世的那一瞬間,可能是世界上自己一生當中最煩惱、最痛苦的一天,就是那一時刻。但不是到了兩三天以後也就變淡了嗎?這我相信一切都會變淡,這倒好辦,但是面臨死亡前恐怕沒有那麼簡單,那時候無論你身邊有多少親朋好友,無論你當前生活條件有多麼優越,恐怕誰都幫不了你,即便當時把你放在金銀的寶幢之上,甚至身邊堆積各式各樣的財富,恐怕你也不會生起一絲毫之快樂,甚至由於看見這些景象的緣故,還對世間更貪執,內心更痛苦。因為你當前已經知道我雖然擁有那麼多,但現前沒法帶走它,沒法去享用它,就好比餓鬼道當中有外障和內障。外障,他眼前能看得見很多財富,也看得見很多很多食物,但是由於旁邊有很多很多守持,幾十年當中吃不到一粒米,也喝不到一滴水,他不是看不見,身邊全都是食物和水,但由於沒有能力去拿這個,甚至你要去拿這個,身邊守持這些食物兵卒可能會把你打得要死不活。也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講解餓鬼道的痛苦,在面臨這樣的狀態當中,你可能就是一個餓鬼道。眼前能看得見一切,但是沒有能力去享用它,雖然這些又是屬於我的名下,屬於我的東西,但我又不能享受,因此帶著這樣滿肚子的痛苦,心裡想一想還是很不是滋味的。所以希望你們還是往無常方面多去觀照一些,要記住我們永遠不會像今天一般,這時候你會越來越知道修行對自己有多麼重要,尤其今生成辦解脫有多麼重要。
但是有時候我們對這個“解脫”的認識還不夠細緻,總認為到達某一個地方這就叫解脫地方,名稱為解脫。就好比中國有很多地方,叫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等有很多地方,認為解脫可能就是一個地名,當然不是這樣!解脫是一個境界,指的是什麼呢?解脫指的是順緣,好的一面名稱,好的一面一旦呈現的時候,就充分說明逆緣方面已經得以消失。
逆緣指的是什麼呢?首先我們從逆的角度來講解。解脫是一個光明,是一種快樂,永恆不變的快樂,那麼就充分地說明他已經從痛苦當中解救,完全沒有痛苦。那麼首先要認清到痛苦的來源,對一切萬物的本性沒有很好的認識之前,我們會把一個壓根不會起煩惱的事情,由於對它產生極大的貪執而導致成煩惱的起因。舉個例子,昨晚上做夢的時候夢本來是虛幻的,相信每一個人每天早上醒來的時候都會出一口氣,無論晚上做的是什麼夢,包括是噩夢也會歎一口氣,噢!原來是假的,所以這時候心情也就平靜下來。就是當一醒來瞬間的這一念,消盡了整個晚上幾個小時的一切煩惱,那麼這幾個小時的煩惱來自於什麼呢?當早上一瞬間醒來的時間知道它是虛幻,就說明它不是真實的東西,但為什麼幾個小時還在折磨你呢?因為你把虛假的東西當成太真實了,這就是我們平常修行的目的,要認清到一切萬物的本性。
比如說,我們平常由於夢中不知道夢是虛幻的原因,所以它會折磨我們幾個小時,還算可以啊!由於我們平常也可以是人間這個體系也好,平常的習慣也罷,睡覺的時間大概就這麼長。一旦這個睡覺的時間是一千年、一萬年的話,它會折磨我們一千年、一萬年,本來就是一場虛假的東西,它會折磨我們很長時間!但無論時間長短,我們先擱置一旁,總之,晚上做夢的時候夢本來就是虛幻的,這一點每當醒來的這一瞬間人人都知道,但由於在夢中不知道它是虛幻的原因,它會折磨你幾個小時,讓你在裡面笑,讓你在裡面哭,讓你做出各式各樣的那些表情出來,實際上它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東西,由於我們不知道它虛幻是虛幻的原因而折磨幾個小時,直至醒來為止,那麼這就叫逆緣。
逆緣煩惱來自於什麼呢?把虛幻當成真實的原因造成的。一旦要是認清虛幻為虛幻的話,它就叫做解脫,是順緣方面的功德。比如說,晚上做夢的時候,一旦夢中認識到夢為虛幻的話,那麼即便有什麼樣的夢境,對你不會造成一絲毫之影響,原因是什麼呢?因為我已經知道它是虛幻的。無論這個時間長達多少,你永遠是快樂的,甚至你可以駕馭一切夢境,你想有夢,它就有夢,因為你可以駕馭它。就如同一個老人看著小孩子們在玩耍一般,老年人由於太老的緣故,這時候他的思想不集中,他可能要不在呆呆的一個無念狀態當中,要不可能他的思想已經走神在想另一個事情,此時小孩子們在前面如何玩耍跳來跳去,對他不會造成一絲毫之影響,這只是舉的例子啊。也就是說,若是夢中知道夢是虛幻的話,你可以繼續往下做夢,你可以做噩夢也可以做善夢,無論做什麼樣的夢境,它永遠不會束縛你的心,不會讓你產生一絲毫之痛苦。
比如,我們平常夢裡頭一條狗咬你,你既有恐懼,後面咬到你的時候還會痛苦。但是你要是一旦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你可以讓一千條狗、一萬條狗來咬你,一切都變成一種游舞和莊嚴,原因是什麼呢?很好看哪!夢境會顯得更莊嚴、更熱鬧,但是它永遠不會束縛你的心,因為你知道一切都是虛幻。就好比你現前把眼睛閉上,此時開始幻想前面有一條狗,但你知道它是虛幻的時候,這條狗有多麼大,可能高得比幾層樓還高,但是也不會動一根毫毛。但平常現實當中我們把狗當成狗,可能有些人會想,現實當中和我們所想的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現實當中由於長期對這件事情執著太強的緣故,它就變成一個固定性,它就變成實實在在。就像一條水,水平常它是融化,可以流動性的,但是遇到冬季這樣的緣,它就變成堅固的一個冰塊,由於長期慢慢慢慢形成一個大的冰塊,你要想把它化掉也不是一瞬間,還需要慢慢慢慢化掉。
當前我們對一切萬法總覺得這個和夢中有點不一樣,因為現實所看得見的一切太真實了,就是因為對它的執著時間太長了!舉個例子,說往昔印度有一個地方一個村莊,當時有一個老太婆,都說這個老太婆是魔女,好像那一段時間也挺怪的,一到下午誰接觸這個老太婆,家裡好像會出一些災難,所以這個村莊一到下午,誰都在躲這個老太婆,但是長期下來村裡人都覺得這個還是很不方便。比如說你要是家裡沒事的時候,下午我早點可以關門休息,但是我要是有事的話我必須得出門,一旦要是在路上碰到她的話不是還要倒楣嗎?這個非常非常不好辦。所以後期村裡很多老人聚集在一起商量,要不我們就把這個老人就搬到另一個地方,從此以後見不到的一個地方,我們就給她建個小小的房子,就讓她一人待在那邊。後面大家一致同意這樣,此時就把老太婆就遷到另一個地方。
當時老太婆心裡很不舒服,很難接受這個觀念:為什麼我是魔鬼啊?因為這個村莊裡頭憑她的長相,比她難看的人多得不得了,為什麼一定我是魔呢?如果憑性格,我的性格還算不錯,為什麼我一定是魔鬼呢?所以老太婆一直不服氣。但沒辦法,一個村子裡面的力氣和一個老太婆對比的話,當然老太婆無法反抗他們。但是唯一讓老太婆做得到的就是憑藉心念,我心裡去想。我身體已經老到這個地步,直接對抗可能是我做不了,但是我心裡可以幻想啊!從那天起她就想,我要是能變成一隻老虎多好啊!老虎就說明我可以直接去對抗他們,所以老太婆就在那邊天天想自己是老虎,自己是老虎。時間長了,前面光需要強行,因為老太婆知道自己不是老虎,但是強行讓自己想我就是老虎、我就是老虎!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但是時間長了以後,就變成習慣也好,這個習氣的力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潛意識的力量,她自己真感覺到沒有像前面般那麼強行觀自己是老虎,而是有點隱隱地感覺到我就是老虎,這只是她自己的一種想像。她繼續觀自己是老虎、自己是老虎,到一定的時候真的自己的思想完全已經集中到一個老虎之外,再沒有什麼其他想法的時候,她就變老虎了!心的力量就這麼強,就完全沒有其他的思想,一切均變成“我就是老虎”一念的時候,最終達成她自己也覺得我就是老虎,真變成老虎,就開始傷及這個村莊裡面的人。
心的力量就是這樣的。我們今天由於把山河大地當成太真實的原因,由於長時間,不是今生一世,而是無始以來一直把它當做是最真實的緣故。下面我們還會稍稍講解一些任運八門,就是六別法等等,稍稍知道一基現二道,何時第一次呈現一切形象的時候,它是什麼一種形象,逐漸開始對形象產生執著,這個執著,外面的形象從無逐漸開始變成有、有、有、有……變成今天一些堅硬的東西,就是由於執著太強的緣故造成的。
所以我們所說的開悟、開悟指的是什麼呢?就是要讓我們認清一切萬法的本性,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煩惱,從順緣的角度就能得到光明之境界,這就是我們當前修行的真正目的。解脫不是一個地名,它可以說是一種境界,可以說是一門智慧,也可以說是一種享用的快樂,怎麼去理解都行,總之就是這樣,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時時要關注自己的內心。修行不要僅僅想到我在座上,由於沒人干擾自己的緣故,好像覺得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但當在出定的時候面對各式各樣人期間,內心的煩惱還是與往昔相同,那就幾乎算不上是一個修行者。修行不是僅僅在座上你有多麼清淨,座下的時候一樣要清淨,若不清淨及時要改變自己的內心。
相信由於我們時時都在講解這些道理的緣故,平常這樣的話語我聽的很少:誰煩惱有多麼沉重,誰煩惱多麼沉重。當然不一定沒有煩惱,但是希望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是非常好的。在我們的這個圈圍當中,最好的是他永遠不會在我面前說誰好、誰不好,很少講這樣敏感的對境。我想這個很好,因為這兩天陸續聽到很多人說這個那個,我就及時打斷他的話,這個先不說吧,你自己去評論他,當你對他有信心的時候你就去依止,好好去修他的法,沒信心的時候也別說他好與壞。因為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我身邊所有的一切活佛不是商品,不需要你來說好與壞,即便好與壞,好到什麼程度我也不會賣給你。你若想依止,覺得依止這樣的導師對我今生成辦解脫有利益的話,那你去依止,我當然羡慕。但若是覺得,你覺得在你的面前恐怕不太清淨的話,你也不需要說他的一些壞話。”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非常深的教言。當然上師講解的不是教言又是什麼呢?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一系列普及到所有的一切事上面。何必要說他好與壞呢?他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他不是商品,你不會覺得好就想把他帶回家吧?我想他也不會跟著你走,那何必說他有好有壞呢?就那麼天天都要有一個結果,沒必要的、沒必要!當你內心煩惱的時候相信誰都是壞人,雖然我比你們坐得高一點,就是包括我在內,我決定也是最壞的人;當內心清淨的這一時刻,你的怨敵也是最清淨的人,一切取決於你。所以這兩天我陸續在微信上面看見,無論是藏傳佛教或者是漢傳佛教,在上面講很多很多是非的事情。我就覺得,天呐!當你說這個人不好的時候,你決定比他更不好!
以前昌根阿瑞仁波切時代,喇嘛仁波切曾經講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老人帶著他的女兒來見昌根阿瑞仁波切,說他的這個女兒很奇特,奇特什麼呢?平常什麼都看得見,能看得見人,還能看得見非人,所以每當在家的時候突然又說道,“來了一個老太太”、“來了一個什麼中年人”,把家裡嚇得!所以每次到了晚上,家人早點讓她吃完飯不讓她出門,因為家裡嚇得,尤其是小孩子沒法與她一起生活。甚至平常由於這樣的一些顯現,導致成她自己精神也不太正常,很不正常也不是,就是有點古古怪怪的。當時她的家人在昌根阿瑞仁波切面前問:她這個怎麼辦?昌根阿瑞仁波切問她:“你在看見非人的同時能看見佛像嗎?”她說佛看不見,只看見鬼道的一些眾生。昌根阿瑞仁波切說:“你可能和鬼還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什麼樣的內心才能看見什麼樣的,比如說鬼道的才能看見鬼,人能看見人。”因此,從這一句話當中就能明白,壞人能看得見壞,好人就能看得見好,當你說某個人不是的時候,你比這個人還不是,這是特定的事,要記住!我相信你沒有那麼高尚的智慧,你能辨別出什麼好與壞,釋迦牟尼佛整個教言當中,永遠不講解那麼多是非的話語,難道釋迦牟尼佛的智慧不高嗎?智慧越高的更是平等的,但是越說是非話的人越說明他的內心煩惱更沉重。
要記住,我們今天可不是在指責誰,也不是在講故事,而在說修行必須調伏自己的內心,與這種相關的事情及時要斷除。別光想到“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嗡瑪尼唄美吽舍”、“嗡啊吽班匝兒格熱班瑪思德吽”、什麼都不想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身要七支坐法、語要排出九節佛風、意要發菩提心,這就叫修行嗎?可能是修行的一種,但不是全面的。無論以什麼樣的方便,修行主要所對治的是自己的內心,心要是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表面即便做一些身要七支坐法、語要排出九節風,沒有絲毫之利益。前面已經說過“自心與法若未融契,僅具道貌之形相,則無實義可談”,指的就是這個,就讓我們別太裝,別做一些沒有絲毫利益的形式,就是告誡這一點。修行應該時時,無論在座上,座上憑藉這樣的方便去對治自己的內心,座下時時關注自己的內心,這就叫修行,要記住這一點。
所以我們剛剛所說的,從多多少少的角度來說還是挺好的,因為我們永遠不講解他人的好與壞,是非的話越來越少,恐怕一方面是怕這位導師平常非常不喜歡這樣話語原因吧。我們當然也不分什麼外和內,但有時候常年不在我們身邊的人,有時候遇到一些的時候就說出很多很多是非的話語,從這些角度我就更敬佩我們身邊的這些弟子們,因為永遠不講解這些是非的話語。不講解意味著什麼呢?當然講出來的時候是煩惱達到極頂的地步,因為煩惱還要分為幾個層次,煩惱稍稍不是太嚴重的時候,他可以存在心中不需要噴出來,這個不是說沒有煩惱,但是沒有達到極頂。當口裡噴出來的時候你的煩惱已經達到極頂,沒辦法!就像氣球達到一定的時候它只有爆炸,爆炸的時候裡面的氣就跑到外面了,這是氣最充足的時候,但是要記住決定會傷到自身,因為氣球破了,你自己已經“破”了。你“破”了什麼呢?破了解脫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希望。我們不能說沒有煩惱,但是既有煩惱也要存在自己的心中,決定不要讓它從口裡噴出來!這方面我們還是算非常非常不錯,所以我們時時也在講解禍由口出,因為這是煩惱達到極頂的一種表現。有時候我們這麼講解也不是指責某一個人,總體當中該表揚的地方咱們表揚一些,也就依靠這樣的方式也知道自己現前做法是對的,不對的地方咱們又開始指責一些,要讓他及時改變,這樣一來,這就叫修行。
是的,我們下面就要講解直斷與頓超,可能很多人都期待著什麼叫做直斷?什麼叫做頓超?尤其我們這次講解直斷主要從,就是說一個現證真實見解之外的一些偏袒,前兩天我們也一再強調這樣的一些境界,所以從這方面講解,我想對你以下修行決定有很好的幫助,這是特定的事情。但是同時還需要講解一些行為,光在座上,我相信座上你決定是一個菩薩,菩薩當中的菩薩,原因是什麼呢?由於沒有很多人的干擾。當然,自身的習氣而導致成一些煩惱情緒可能會有的,但是這個反正天不知、地不知、你不知,只有他自己知道,所以我們只能說他是個菩薩一樣的,相對可能煩惱會少,煩惱有也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很少。但是我們今天需要的是,菩薩不僅僅在座上短短一兩個小時當中要當菩薩,而要把晝夜二十四個小時都要當成菩薩,那這時候應該時時站在菩薩的角度去觀待一切,就是要改變自己的內心。要是這樣的話,作為出家人當然沒得說,是時時所恭敬的對境,即便是在家居士,從現前生活的角度來說,煩惱越來越減輕,生活過得越來越充足、越來越幸福,憑藉這樣的方式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就是我們當前修行的全部,大概就是這樣。
下面我稍稍念一點點,做一點點解釋,蓮花生大師的開示——《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
【我又轉化了一個話題:“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之修法,它們的區別何在?”蓮師解釋說:“所謂本來清淨是指所證悟之見解實相能得以現前;而任運超越則是說現見光明之後,最後就趨入法性現量境界,此乃遠離伺察意之一種特殊方便。”】
【我】德欽朗巴是藏傳佛教的一位大伏藏師【問蓮花生大師:“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之修法,”】本來清淨指的是直斷,說白了也就是我們當前所修的上師瑜伽就叫直斷。任運超越指的是頓超,又從另一個名稱來說——“修光明境界”。兩種修法,【“它們的區別何在?”蓮師解釋說:“所謂本來清淨是指所證悟之見解實相能得以現前;”】當前可以證到心性。但是修學方式頓超,當然頓超也是為了證悟見解,這是一如的,只是證悟到的名稱,比如說直斷講解什麼呢?它講解實相般若、體用一如、便智雙運等等。但頓超講解的是什麼呢?圓滿光明境界、童子瓶身界等等等等名稱,但實際上還是講解心性本身的特點。
但從修學方法上面有著很大區別,我們往下看,【“而任運超越則是說現見光明之後,最後就趨入法性現量境界,此乃遠離伺察意之一種特殊方便。”】兩者之間的最大差異是修行方便有著很大的差距。雖然在《大圓勝慧》當中從九個角度講解直斷與頓超不同的地方,當然主要還是從呈現的光明境界以及在面臨臨終的時候成辦解脫一些殊勝地處,講解九個不同的特點。但是兩者直接趨入心性是一如的,都是為了成辦心性是一如的,但修行方便有著很大的區別。
按照歷代傳承祖師在眾多教言當中曰:賢劫眾生煩惱不沉重的時候,單憑修學頓超成辦解脫也有這麼一個殊勝修學方式,不需要憑藉直斷的什麼基礎和陪伴,就僅僅修學頓超這麼一個殊勝方便即能成辦解脫。但是後面由於眾生煩惱太沉重的緣故,那麼沒有很好的直斷基礎,直接修學頓超是不得力的,原因在何處呢?因為修學頓超就變成什麼呢?貓等待老鼠一般。一到晚上貓一般都會在平常老鼠出洞最多的地方,就蹲在那邊看老鼠什麼時候出洞。當老鼠一出洞的時候就一躍,跳到老鼠身邊抓住老鼠。頓超修學也就變成這樣,因為它所修的是光明境界,但這個“光明”還要分為很多種光明,我們先不講解。主要是從外在形象當中赤裸見解,但是沒有見解的基礎,時時等待著會出現什麼樣的相呢?這是否叫圓空光,這是否叫金剛鏈等等,時時等待著某一個相呈現。由於沒有直斷的緣故,那麼這種修法就叫什麼呢?沒有直斷的修法,一切都處於思維造作之中,所以它當然不是什麼見解。
尤其我們再舉個例子,在修學頓超過程當中呈現不同的形象,我們可以認定它就是光明境界嗎?不、不,它還有很多種顯相。比如說業風飄動之相,還有一種覺性妙力之相,總體當中分為兩個階段。“業風飄動之相”指的是什麼呢?它不需要見解,自然在你面前呈現圓空光、金剛鏈等等。我想在南方相對少一點,因為天氣稍稍熱一些,很多人在家裡洗個澡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北方,由於天氣太冷的原因,所以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到了需要放鬆的時候就到一個澡堂,滿地都是澡堂,就到澡堂去。但是澡堂裡面由於所有的水都有溫度的緣故,它裡面的房子說大但是總之還是有限制性的,所以裡面的燈哪裡都開著,下面的蒸汽一旦與上面的光結合到一起,就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光,所以一進入澡堂那完全進入另一個世界。因為各式各樣的彩虹,這邊一個彩虹、那邊一個彩虹,甚至有些還能看見彩虹旁邊有一些圓圓的,是否叫圓空光?所以對這些形象太執著,一進入澡堂就在那邊看著那個圓空光。“誒,你幹嘛的?”“我在修頓超。”頓超恐怕不是澡堂修出來的,因為歷代傳承祖師成辦解脫者沒一個從澡堂出來他就已經證悟光明境界,所以這些都是因緣和合形成的,但是很多不懂的人認為它可能是這樣,但是這些我們都知道,它是很多因緣和合而形成的一個相。業風飄動之相是你不需要有見解,但是眼前可以呈現很多相。
還有一種,我相信這一段時間有時也看見很多修行者,當這邊的太陽稍稍好一點就面對著太陽,光上好像有很多相,挺好看的。認為上面有些圓圓的什麼東西,有些各式各樣的彩虹,甚至也有不停在飄動這麼一個像鏈子,也像一個很細的鏈,又好像像一條龍也不像龍,反正就這麼個東西天天就在眼前飄動,說這個就叫頓超。當然不叫頓超!這就叫“業風飄動之相“,誰都有。
甚至前兩天我在很多眼科師面前一直都在問什麼叫“飛蚊症”?因為我必須搞清楚金剛鏈與飛蚊症兩者之間區別在何處?所以多數是眼睛不好的原因造成的,別說金剛鏈,可能就是眼睛不好的原因,一種病的症狀叫飛蚊症,就這麼一個黑黑的東西,突然又過去、又過來……這就是眼睛不好的預兆。要是繼續下去,你這一輩子有一天眼睛瞎都有可能,雖然是沒瞎之前說的瞎話,但總之也是不好的一種徵兆。
這是講解一些直斷與頓超之間的差異,這就叫業風飄動之相,它完全不需要見解。因此以後要銘記這一點,賢劫期間沒有直斷的基礎直接傳講頓超,像這樣傳承已經非常稀少,因為歷代傳承祖師已形成一種法規,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沉重的緣故,沒有一定的見解基礎去修學頓超的話,這個頓超不會有很好地增上,所以像亞青寺,你的直斷沒修到一定的地步之前是不講解頓超的。直斷是憑藉另一種修持方式赤裸心性,頓超是憑藉光明,眼前呈現本體本身具有的一切光明,依靠頓超本身的一種修學方式呈現在你的面前而達到見解,一切都是為了達到見解。直斷是往內樹立見解,頓超是往外影響到內而赤裸見解,總之一切都是為了赤裸見解,這一點之上是一如的,但是要記住必須有見解的基礎。
說到見解,我們還需要在上面稍稍提示的是,不能讓見解增上的最大障礙是執著,所以在頓超期間為什麼需要有直斷的基礎,就是怕你天天執著外面的相,天天等待著外面出現一個相,那麼這樣的修學方式,即便修多長時間也不會有很好見解增上,因此必須斷除一切執著。也就是這一段時間在單單修學直斷的過程中也告誡所有修行者,無論在修學過程中出現什麼樣的一些感覺,第一時間要知道斷除一切執著。有了執著是解脫最大的障礙,因此必須斷除執著,這是兩者之間從大方向的一種區別。
我們這兩天僅僅是聊聊天,但是時間不需要太長。時間不長的原因是,一方面我的身體緣故,有時候我自己也忘記我是一個病人,我相信很多弟子也會忘記我是一個病人,這時候我也完全就順著我自己心裡所想的,一講話就講很長時間,過兩天又會倒下,所以還不如我們每天稍稍說一點點,就不需要講解很多。
今天所講解,前面只是講解一些共同法,後面從文字上面,因為這個也不能講得太細緻,下面我們還要講解直斷期間,主要從逆緣的角度印證一些見解。但是頓超方面可能還不便講解很多,就像剛剛所說的業風飄動之相也不能說的過於太多,沒必要,因為我們現前並不是在修頓超,覺性妙力之相就更不宜講解,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覺性妙力之相還要從法性現前相、覺悟增長相、明智如量相,法性滅盡地相分為法性因滅盡地和果滅盡地兩種。因滅盡地以下都在講解頓超的一些境界,所以這些都稱之為覺性妙力之相,但是這個更不宜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講解,因為我們現前並不在修頓超。希望以後有一些地處條件的地方也能修學頓超,當然是最佳的一件事情,但是現前我們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都在修直斷,因此頓超方面只是稍稍提示一些。就是說,沒有直斷的基礎之下不宜修學頓超,對你也沒有什麼利益,尤其是眼前呈現一些景象,不要看到說《大圓勝慧》當中說有個什麼金剛鏈、有個什麼圓空光,因此這個是否也叫頓超?完全是兩個概念,因為剛剛已經說過,業風飄動之相也能呈現這樣的相。
記得我小時候幾歲起,因為那時候第一家裡條件也並不是太好,再加上我們家鄉記得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冬天地震多的不得了,小小的地震,所以村裡告誡所有人晚上不要睡在房間裡。因為高原地方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它並不結實,不需要什麼七級、八級,五六級基本上全都倒下了,所以還是讓大家都到外面,比如說房頂上,外面要是院子上面蓋著,就在上面睡著,晚上睡在那邊,尤其晚上月亮出來的時候就跟著月亮走,邊上就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也跟到一起在飄,就覺得好玩。那時候當然不知道它還叫這個名稱、那個名稱,後期才真正知道圓空光和金剛鏈可不是這樣的,相信以後我們在講解頓超的時候就能知道。
今天我們著重講解的是,眼前呈現無論你感覺到有多麼殊勝,一切都是虛幻的,尤其一切都來自於業風而不是覺性。是業風意味著什麼呢?它會障礙你的修行而不是對你修行造成幫助,那麼更不要去執著於它,不要關注於它,大概是這樣。
今天又講了一個多小時,大概就這麼多吧。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2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下面我們繼續講解這次所講解的這部教言。前面部分主要講解直斷與頓超之間的區別,後面講解關於修學直斷過程中容易呈現的一些逆緣,所以這次我們主要所講解的也是後半部分。

必然怎麼說,在座的很多人修學直斷的時間,有些可能稍稍長一些,但是相對之間還是在意識轉為道用的範圍當中,因此很高的一些密法還沒有求到。這個求,它並不是說在導師面前接受到這樣一個法,就認為我已經求到這樣的一個見解,但這個不見得自己已經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我們每當講解的時候都根據個人的條件在講解相應的法。

從我們當前所具備的條件來說,大多數還不具備這個條件,甚至這是從見解的角度講解的。從地處的條件來說,當然更不適於修學頓超。比如,從地處的條件來說,雪域高地我相信很多人都去過,一年四季還是挺晴朗的,但是在講解頓超的時候,還是講解從二月份到六月份之間這四個月不便修學頓超,因為當時地上的溫度挺高的,難免水蒸汽會飄到天空,因此天也沒有那麼藍。但是相對漢地,二月份至四月份的天空還是很藍的,那麼在雪域高地這個時間都不便修頓超,在漢地說地處條件就更不具備了。無論是從見解還是地處條件,以及主要是這方面,因此我們當前講解頓超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這次我們講解主要目的還是下半部分,就是關於修直斷過程中容易產生的一些逆緣。當然,像這樣的逆緣,說不定有時候是由於個人無知的緣故去創造這個見解,認為它就是真正的見解;要不可能有些在修學正確禪定的過程中,它只是一個過程,就相當於你從你自己的家到某一個終點站,路上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風景一般,無論當時的風景有多麼不好,它還是已經成為到達終點站更近的一個路。但這些都是很正常不過的,只不過是我們在實修過程中對這些見解有所瞭解以後,對以下修行能起到切實之作用。

前面我們稍稍講解一些這樣的道理,對我們以下修證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為當前可以說,由於末法時代眾生煩惱沉重、福報淺薄的原因,遇到很多具德導師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但是說謠言的,無論是無知的人,甚至像這樣也沒有真正具功德者,反正各式各樣傳謠言的人越來越多,這時候難免會步入這樣的謠言當中,對我們以下成辦解脫會構成極大的障礙,因此,懂得這些道理就知道我以下該怎麼做。要不時時都處於謠言當中,你的修行就會變成沒有立足之地,就不知道我今天該做什麼。比如,我好好在修學一個法的時候,又聽到另一種謠言,是否我再去嘗試一下這個法?又去嘗試另一種法……所以永久都在漂泊之中,這樣對我們以下修行真會造成極大的障礙。時時要銘記一點,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我們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研究、去考驗自己,萬一無常降臨到身邊的時候,可能我們就要空手進入未來,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就要開始步入痛苦的這麼一個殿堂之中,那時候才真正知道不精進修法、不正確修法的過失。所以希望以後修學過程當中,當然前者我們必須懂得該怎麼去修學,這樣我們就有立足之地,無論各式各樣的謠言有多麼多,永遠搖動不了你這棵大樹,所以我們前面稍稍講解一些直斷與頓超。

平常像“頓超”這個詞,很多人面前可能是很陌生的,由於我們平常講得很少,甚至即便講解直斷的時候也很少樹立這樣的名稱。但是有些人說不定也聽說過這個頓超的名稱,甚至可能也閱讀過這方面的一些教言,因為當前這個時代,密乘雖然傳講共道密乘十四條根本誓言,尤其是第七條,不具備根機、不具備成熟這個見解者面前,無論是自己親自去閱讀還是為這樣的人宣講,都會觸犯第七條根本誓言。說,天天都在說的,但是有些人面前真是天不怕地不怕,所以平常反正我去閱讀一下,看看裡面在說什麼?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間諜一樣,看看到底裡面有沒有什麼秘密,我們真不懂裡面有什麼。有時候要記住,讓我們別這樣去看的真正目的在於何處呢?就是說,你現前去閱讀對你沒有什麼利益的。相信每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奔著利益而走,但是當這樣去閱讀對你沒有利益,甚至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的時候,盡可能別去看,沒有什麼意義,反而剛剛所說的還會造很多很多業。

剛剛已經說過,由於現前這個時代,只要條件稍稍允許,我相信從某種角度來說,漢族人的手還是挺大方的,尤其當進入佛門之後,你要是為了這些,即便付出多大的代價,我相信很多人都非常願意,但是光是願意還不夠,有些時候我們還要守持三昧耶戒。此時可能有些會說,在某某某某導師面前並不是這樣的,但要記住,我們必須要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要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當然,我們也不說某一個人的做法不對,但是不符合歷代傳承祖師教言的時候,咱們也不指責對境,還是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教言為好。

歷代傳承祖師對這方面還是非常非常禁止的,也就是說很嚴格的。比如《大圓勝慧》,即便是《六中陰教授》當中的“法性中陰”等等等等,平常是很少傳講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也聽說過,在亞青寺雖然也講解頓超,但是這個頓超可不是有人就講解頓超。比如,每到秋天的時候講解一遍《大圓勝慧》,它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條件,比如前面有一定的見解,當你具備這個見解,甚至下面你還有可以去修《大圓勝慧》的前行,並且今年一百天可以閉關者,才可以為你宣講這樣的法,也可以讓你參加這樣的法會。因為《大圓勝慧》在亞青寺已經變成每年特定的一個法會也好,特定的這麼一個修行,所以說,就看看你能不能加入,也不是為你特定要傳講一個法。

《六中陰教授》當中的“法性中陰”也同樣一個道理,比如說不具備這個條件。不具備這個條件可能有幾種原因,一方面是當開始講《大圓勝慧》的時候,你的見解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這是第一方面;另一方面,由於你的年齡太大,要不身體可能有一些缺陷。因為《大圓勝慧》外前行當中,又要到很高的山上去修各式各樣的法,比如外區分有寂、內區分有寂期間,這個行為相對老年人和身上有些殘疾的人是不大方便的,像這些人就不便為他講解這樣的法。但《大圓勝慧》讓他去聽,前面的前行又沒有圓滿,怎麼辦呢?後面還是要讓他修學頓超,那麼後期就講解一個“法性中陰”,讓這樣的人修學。這也充分地告誡我們,我們這個傳承對頓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作為後一代弟子們,無論你現前生長在何處,但是平常三昧耶戒,也就是這個規矩是必須要守的。

因此,我們剛剛已經說過,直斷與頓超從我們當前,也就是說容易理解的方法去指點他,直斷與頓超修學方式是什麼樣?我們通常講解本體和妙用,也可以說是空性和光明,也叫便智雙運。那麼直斷,主要從空性的角度執受見解;頓超,依光明來修學見解。但是要記住,直斷講的空性來樹立自性的時候,它不單單是一種空性,這一點我們下面還會講得非常細緻。

先舉個例子,《般若心經》和《金剛經》所講解的是否是直斷的見解?當然是。但裡面所傳講的一系列都是空性之見,難道心的本體僅僅是一個斷空嗎?當然不是。所以平常要銘記這麼一點,文字只能作為詮釋。比如說,它也是針對不同的根機而宣講的,相信每一本書的這位作者在起初“我要寫這本書”的時候,決定是針對某一個緣,這是特定的!

舉個例子,像印證見解,從空性方面作宣講的時候,就充分地說明所緣的這位對境平常在實修過程中對明瞭方面過於執著,所以為他要多宣講一些空性,這也就是我們當前所看得見的《般若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等很多很多都是在傳講空性方面,但要記住,不單單是一個空性。心性本身的特點,雖然在方便法當中有時候傳講空性,要不講解明瞭,但實際上它是平衡的,是便智雙運、是明空不二、體用一如的。因此在大乘教法,尤其是漢傳佛教禪宗也這麼說過:“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無論你用什麼樣的言語去表達這個見解,臨時感覺到有多麼精彩,它不是心性本身的特點。原因是什麼?因為你還是墮入一邊。

密法也是這麼傳講,說是"超越言語"之見解。龍樹菩薩也曾經說過“我沒有絲毫之承許”,因為有了承許,它這個見解就有污點。但是此“承許”不是怕他人說我見解有污點,而是見解本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見解本身的特點。但是在描述過程中可能站在不同角度,因此,從直斷和頓超的角度來說,也好像是重點從這麼一個方面去創造見解,但最終必須認清到是在修見解而非只修過程。

因為當前很多修行者不知不覺也好,非常重視也罷,總之,對這個過程執著非常強。說這個過程當中,天天都期待著我能看見什麼,我能有一些什麼感覺,看見和感覺即便有多麼豐富,要記住,一切都是為了向著解脫在走,那就說明顯現和感覺都是好事,但是一切都是為了顯現與感覺的話,已經進入偏袒之中。所以,為何我們平常講解過程當中,針對某些人,你要是一說到感覺,恐怕沒有繼續往下說的權利,導師會直接打斷你這句話,說:“一切都是虛幻的!”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在我面前遇到過類似的顯現,原因是什麼呢?在某些人面前不要講得過於太多,原因是什麼?當有所採納你這些觀點的時候,你也不知不覺往這方面去執著了。因為今天必然怎麼說,導師說這個還不錯,那我明天再看看有沒有更豐富、更精彩的一些現象,我再去給導師說說,讓導師也多高興高興,當然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但是即便做得有多麼好,也就不過如此。這方面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過,可以說是沒法想到的一個結果,因為當問到導師的時候,導師一句話:“好的,都是虛幻的,別去執著!”所以就是怕去執著。

我們剛剛所說的是見解,我們再講解一些與這個相關的事情,在現實生活當中,像有些家人,尤其是年輕人或者是像有些人,平常說他有這樣的感覺、那樣的感覺,此時最嚴重的是,稍稍有信仰者不知不覺就開始採納他的觀點,繼續開始問小孩子:“你看見什麼?看的時候形象是什麼?要不這樣,我明天帶你到一位導師面前去問問,要不我再去問一下其他一位道友”等等等等。當你已經開始採納他的時候,接納他的觀點的時候,小孩子認為他的這個做法是對的,即便前面他說的時候打的是妄語,或者是真的有這樣一些感覺,但當你接納他的時候,這個小孩子從此以後這種話就會越來越多,甚至慢慢慢慢由於你的接納,會讓他趨入到一個非常不正常的結果當中,其後果就是誰都感覺到他有點瘋瘋癲癲。甚至像有些正常人,他自己感覺到也挺可笑,認為還是挺稀有的。比如說,當時真的有這樣的一些感覺,但是當有一個人真的非常非常採納,甚至有一個他很有信心的人一旦要是接受、接納他這個觀點,這個人以後恐怕就會變成真不好的一種現象。

所以我們平常一再強調,在修行過程中執著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因為你的現前好與壞不重要,主要是對它的執著。一旦執著越來越強,無論這個顯現有多麼精彩,一切均變成墮入三惡趣的因,因為過於執著的緣故。所以我們平常一再強調,別去管這些顯現,不要去想!別去想,這些顯現就不會影響到你的情緒。就好比你們剛剛進來的時候,我的前面放著這麼多東西,但是我沒提到它們之前,這些雖然在你們的眼前但對你們沒有構成一絲毫之影響,原因是什麼呢?你壓根就沒有執著於它。

那麼我們平常為何在修行過程當中,有些事情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呢?由於你已經開始接納這個觀念。舉個例子,昨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裡頭我好像出門被車撞了,雖然自己不願意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早上一醒來,它是假的。假的同時你還是有點執著於它,就是這個執著,這一天你決定過得不好。可能你會被撞,可能不會被撞,但即便撞與不撞,你這一天決定是很煩惱的,就是由於執著它的緣故。夢,就像你前面所說的一切都是虛幻,但是多多少少你已經開始接納的原因,今天就會造成極大的情緒飄動,這就是我們天天告誡所有的人,別去執著,執著對我們沒有什麼利益,反倒對以下的修行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所以希望以下修學過程中要記住這一點,甚至我們平常也可以多看看一些教言,但是在修的過程當中和印證個人的見解必須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為你宣講,這一點非常重要!雖然不能說我多麼有經驗,這個經驗有多麼豐富,但多多少少平常在講解過程中都講解一些我曾經經歷過的一些事情。因為我光講解一些理論,即便怎麼說,我從十六歲離開家鄉直至今天在上師的身邊,雖然上師已經圓寂五周年,但是以上我一直都在上師的身邊,多多少少也學過不少的理論,所以僅僅從文字上說什麼為他人宣講,我想這個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最多要是前面的有些忘失,再把書拿回來多去背誦下,低著頭多去背背,我想它也會回來,但是這個即便怎麼說,還是文字上面的一些解釋,這個文字是針對什麼樣的人,咱們也不懂。所以現前為他人宣講過程中,必須根據個人的經驗為他宣講,這是最圓滿的法。所以平常多多少少還是講解我以前遇到過什麼樣的事,我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因此配同著它應該以下怎麼去修學等等。

總之,這麼講解的真正目的在於何處呢?就是告誡平常書本當然要看,當然要去學,但是一切都稱之為詮釋,只是從大體方面去尋找自己的方向,但是具體操作立為文字是遠遠不夠的。平常我也遇到很多人說我也在打坐。你是怎麼打坐的?看著書本上怎麼講解怎麼打坐。要記住,賢劫千佛沒一位把書本當做導師而成辦解脫者,這就說明什麼呢?我們可能也不會成為第一例,因為從多方面去觀待自己,我們真不如歷代傳承祖師。像歷代傳承祖師這麼高、這麼殊勝的根機,也沒有形成第一例,難道末法時代煩惱重重的我們,能依靠這樣的一個小小,也不能說小小,像這樣不全面的一個緣就能成為第一例,恐怕也很難做得到,大概就是這樣。

這些平常要多瞭解一些,我們有時候稍稍講一些法,主要在於什麼呢?平常在修的同時,有時候有一點導師的指點對我們以下修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這兩天講解過程當中也稍稍提示一些。因為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你若沒有共同前行的陪伴,以及對整體佛法沒有很好的瞭解,修行是很孤單,甚至感覺到也不能說是太淒涼,但總之並不是那麼很喜悅的一件事情。還不如我去參加法會,還不如我到一個地方去朝拜神山,當然裡面摻雜的世間成分、世間的觀念更多一些,無論怎麼說,反正我口裡就一直不承認我是和世間有什麼關係。比如我要去朝拜神山,我永遠不說我是去旅遊的,我就是去朝拜神山!但是我們可以去欺騙世上所有的人,但我相信,閻王爺這個,從古至今都說有閻王爺,我們把它稱之為這位老年人恐怕是很難欺騙的。所以,一再強調,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但是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我們時時都在講解,由於有著共同前行的基礎和陪伴,相信你以下的修行應該是,時時有很大的樂感和喜悅,我可不敢說,但多多少少會有的。若是不是太明顯的話,我希望在座間的時候多去學學《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備忘錄》、《聖者言教》等一系列教言之共同前行,多去學學對我們以下會創造很好的條件。

有時候我們也在想,我們當今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解脫,那麼解脫必須要從實踐當中成辦,理論可以作為方向,但是沒有實踐你永遠到達不了這個地步。比如我今天要去拉薩,光是想著是到達不了拉薩的,真想要到達拉薩,必須行動起來,何時到達拉薩就已經到達拉薩。雖然前者和後者都在說到達拉薩,但前者僅僅是一種想,後者才真的實踐、實現,也已經到達拉薩。我們今天在修的過程中也同樣一個道理,僅僅停頓在一個聞思上面,這麼說著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當然,達到這樣的境界,中途還要講解那麼多過程,因為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太遠了。理論一句話可以描述所有一切,但是現實當中,這麼一個短短的路程可能需要經歷十萬八千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都已經嘗試到一些——修行有多麼難!

我們先舉個例子,這兩天大部分弟子已經開始修學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我們先把安住修擱置一旁,僅僅從觀察修當中,以前我相信你在閱讀一些教言的時候,也知道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甚至好像當我知道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時候,生起一種無比的信心,就覺得原來是這樣的!但是真的有很深的定解嗎?恐怕不是這樣的,只不過是臨時感覺是這樣的。但是這種對空性的認識,它的影響程度有多大呢?基本上也就是那樣,想的時候,哦,原來是這樣,是空性,但實際上一點都影響不到一切。

先舉個例子,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能看見一切萬物,甚至可能令我們產生喜樂、痛苦、煩惱的事情比比皆是,當這些緣產生在你面前的時候,恐怕就想不到一切萬法的本性是空性。由於你平常所瞭解的這個空性太淡了,僅僅是表面層次的緣故,沒有進入到內心深處,所以還是會煩惱,還是會高興。再加上,由於我們平常所瞭解的這個空性道理沒有影響到夢中,晚上做夢的時候還是時時被夢牽著行走,它讓你哭,我們在夢裡哭個一晚上;它讓我們笑,一個晚上都在笑,總之,一切都是夢說了算,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習氣說了算,而不是我可以駕馭夢境。這就充分地說明了,因為一句話很簡單,說一切都是空性,但是要實現這個願望,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多多少少有一些道驗:這有多麼難做。

我們從第一次開始修學直至今天,修到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之間,已經有了多長時間的功夫?雖然好像知道一些道理,但是現實當中並沒有這樣的道驗,即便有也是非常非常弱,並沒有那麼強。因此,由於太弱的緣故導致成什麼呢?在出定的時候無法影響到出定,也無法影響到夢境。所以,只是在說的過程當中,你能說出一些空性之道理,平常還是與庸俗同道,和凡夫同道,把虛假當成真實之同道,我們還是這樣的!這就充分地說明理論和現實之間的距離是非常非常遙遠的。我們現前要把前面理論當中所說的空性,再變成實踐需要經歷多長時間呢?我相信都知道。但即便是這樣,由於陪伴共同前行的緣故,相信這個過程還是挺喜悅的,因為知道人活在世上真的需要兩面齊全。我們平常的觀點是什麼呢?根據當前的狀態,我們也並沒有說我今天一定要多麼多麼苦,並沒有這麼講解,而是根據個人的條件。那麼我就根據今天我自己的條件,世間過得好一些,在整個世間當中沒有什麼煩惱,修行的時間多一些,見解修得好一些,因此來成辦一切。所以今生快樂,未來的時候更加自在的人才叫勝利者,也叫贏家。

平常很多人做什麼事情都希望自己是贏家,一直希望自己能成功,一個真正的成功者是今生有快樂,臨終的時候有自在,未來可以解脫的才是真正成功人士。要不今生無論做得有多麼好,在臨終和未來當中無法實現你的願望,只能叫失敗者,原因是什麼呢?我們先舉個例子,可能很多都會說一生過得好好的,應該心滿意足了,真的那麼簡單嗎?從小直到現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吃過美食,甚至吃過很多次美食。小的時候可能是父母帶著我們去吃美食,大的時候憑藉個人的條件、能力去吃美食,我相信都吃過。甚至小的時候父母給我們穿一些華麗的衣服,當然這個華麗的衣服也沒有什麼標準,幾十年前所謂的衣服和幾十年以後,所謂的時尚也好、時髦也罷,也完全已經改變,總之在自己的感覺與他人感覺當中,我們前面也穿過,甚至後期憑藉個人的能力也穿過一些衣服,但對於今天來說還不是這樣嗎!尤其你對於這件衣服有多麼執著,白天可以穿著,晚上還得要脫的,是嗎?沒有一個人把什麼衣服都穿在被窩裡面。

總之,如同這個比喻,過去我們都享受過,但對於今天當下來說,像穿著,在誰面前穿著,當時可能還很風光,因為我們也知道穿衣服不是為自己穿的,一切都是為他人穿的。要是為自己穿的話,我這件衣服還挺舒服,但是都說“上師,不太好看”,原因是什麼呢?上面有幾個補丁。但我前兩天也告訴他們,我不是由於已經落到只能穿這件衣服的地步,因為這是當時父親給我做的。有時候我們還開玩笑,我說,哇!當時我父親真的好像有很高的智慧,有神通一般,因為那時候我很瘦,還是算很瘦,想想還不到20歲的時候做的這個衣服,現前已經胖成這樣了,穿起來衣服還好大,再胖一點還能穿,所以我就在想,我當時是怎麼穿的這件衣服?怎麼過來的?因為現在穿著還合身,那時候可能比到現前的身體不能說有一半,但是決定沒有這麼胖,那時候我都不知道這個衣服是怎麼穿過來的。大概就是這樣。

所以,光說到過去我做過什麼,對我們當前來說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人活在世上,現前一輩子都在快樂,尤其是面對死亡的時候能了脫生死,未來的時候解脫,他就是真正的成功人士,沒得說的!歷代傳承祖師就是我們的榜樣,尤其蓮花生大師也曾經說:“今生的時間越長也是稍許個月,未來的時間是無量的,來生當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現前就要進入佛門精進修法。”所以,兩方面我們都已經做得挺圓滿。

平常我也告誡所有的修行者,出家人更不用談了,你已經把世間所有的瑣事包袱卸下了,現前除了修行調伏內心之外,沒有什麼很多可想的,想得最多的也是為了願三界六趣一切眾生成辦解脫。對於在家居士來說,因為個人的福報,你身邊可能還會有很多很多(瑣事),但是要記住,由於調伏內心的緣故,時時處於和諧當中,不要產生那麼多的煩惱,煩惱對你真沒有多大的利益。雖然平常為了想發洩發洩自己內心的這個氣憤,但是這個發洩可能又傷及到他人,及傷及到自己,最終的結局一點都不好,所以這不是一個明智人做的事情。那麼真正明智的做法是,從當前發生這一切過程中,他及時可以調整,尤其在修行過程中我們就在改變這一系列。這樣一來,今生更快樂,在面對臨終的時候也能駕馭一切了脫生死,未來解脫。所以都必須要這樣,我們現前就在從事這樣的事業。

昨天稍稍已經講了直斷與頓超之間的差異,什麼叫直斷,什麼叫頓超,昨天上面已經說了一些。

下麵德欽郎巴又問蓮花生大師:【“未得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就觀修任運超越之光明,此種做法是否會令行者誤入歧途?”】比如說,若是沒有一個很好直斷的基礎去修頓超的話,這樣可不可以?這樣的修行會不會讓自己的修行趨入歧途當中,變成一種錯誤的修法?

【蓮師答道:“通達本來清淨之後,即可證悟內外諸法一味無別的本性”。】“通達本來清淨之後”指的是什麼呢?本來清淨,“本來”這個字在我們本性當中怎麼運用呢?用超越三時為“本來”的這個詞來概括或者描述。因為通常我們在世間的觀念當中都有時間的觀念:過去、現在、未來。“本來”指的是什麼呢?不是講解很遠的時候,而是講解完全沒有時間的觀念,沒有這個限制就叫本來。“本來清淨”指的是心的本體完全已經超越這個時間和空間,就叫本來清淨,如同《般若心經》所講解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當然它並不是僅僅憑藉言語去表達,而心性本身的特點已經完全超越意識造作,我們稱之為本來清淨。

當然,光憑這一句話,我們還是不大瞭解本來清淨應該是什麼樣的,那麼今天我們所修的本來清淨是怎麼在修呢?從觀察修和安住修兩方面去創造本來清淨。本來清淨本身的特點是什麼呢?是便智雙運的,要記住這一點。本來清淨的特點是便智雙運,方便和智慧是平等的,那麼今天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從總體當中應該有這樣的瞭解,要知道這樣的道理,因為本體的特點是便智雙運,那麼我今天在做的過程中盡可能往便智雙運方面靠近。當然,在修的過程中由於個人的能力,有時候可能會偏重一些方便,有時候偏重一些智慧,這並不叫做我們已經誤入歧途,而是憑藉自己的能力來成辦兩者平衡,達到一味。

就像我們這一段時間修的過程當中,正行的特點是什麼呢?觀察修和安住修。那麼這一座當中,如何觀察、如何安住呢?根據個人的條件,比如這一座當中,妄念過於太多、昏沉過於太重,那麼就靠方便法去對治;若是這一座當中覺得心稍稍平靜一些的話,就用安住修去對治,這種修法就叫止觀交替——先去觀察又安住,又觀察又安住。前面可能有時候觀察修多一些,安住修少一些,有時候安住修多一些,觀察修少一些,但是這樣反復修學,目的是最終達到一如,就達到兩者平衡——止觀雙運。這就叫勝觀,也就是心性的特點。

相對來說,我們在座的弟子裡,由於平常如是傳講的緣故,說“我這一段時間修行不太好”,“我今天修行不太好”的說法越來越少了,當然,你說完全不具備,因為我們還是一個凡夫,還是在修行的路途之上,所以難免會有這樣的一些情緒,這也很正常。但是多多少少由於我們本法講解的一種加持也好,或者已經認識到這個觀點的原因,多多少少這樣說的弟子已經少了很多了。

我們先舉個例子,以前我們總覺得由於昏沉太重、妄念太多的緣故,所以怎麼都修不下去,這時候多多少少告訴我們什麼呢?因為你的修行,自己已經有一個目標,我應該要怎麼去做,但這個符不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先擱置一旁不說,總之,在自己的觀念當中,決定有個我要怎麼去做。當然我們都知道,凡是所有修行者都認為昏沉和掉舉是漂泊輪回之根源,這也是歷代傳承祖師教言當中如是傳講的。但是,昏沉和掉舉如何運用?即便傳講,恐怕這個人從認識上,或者在瞭解上還是不夠透徹,所以導致成昏沉和掉舉一再強行壓制,想步入一種清淨狀態當中,所以天天煩惱。但是我們現前這種修法可不會是這樣的,昏沉和掉舉順著它而飄走的話,是漂泊輪回之根源,這是沒得說的,但是若能把它善加運用,把這個不好的運用到好的方面去做,這是成辦解脫唯一的條件。所以華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當中說“妄念越粗大”,當然前者是“若能善加運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說有妄念是好的,妄念越多越好。但是要記住,要知道該怎麼去調伏。

說到怎麼去調伏,可能很多人還是覺得我怎麼去調伏呢?因為我們前面講解觀察修,從中還講解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當然,你要想從另一個名稱來解釋,成熟口訣法當中意識轉為道用和智慧轉為道用,就是整體觀察修的方法。就是由於擁有這一點,昏沉和掉舉一切加以善用,所以就不需要再說昏沉和掉舉有多麼不好。當自己感覺到昏沉掉舉過於不好的時候,你可能理解還是有點偏袒,因為“善加運用”你已經擱置一旁,僅僅還是站在要壓制一切昏沉掉舉,處於一種無念狀態當中,但這種修法無垢光尊者曾經說過:“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禪天定?”指的是什麼呢?僅僅壓制一切昏沉和掉舉,處於一個寂止狀態當中,即便能實現你的願望,最終得到的僅僅是世間禪定。也就是說,別這樣去做的意思,這時候觀察修更為重要。

可能有些人會說,由於我的定力不足,這一座當中我一直期盼著自己的定力多一些,就是這個定力深一些,我可以長時間如如不動在一個境界當中,但是由於昏沉太重、妄念太多的緣故,所以沒法步入這麼一個境界當中,這該怎麼辦呢?這就是你的理解還是有一些偏袒。因為我們一再強調,剛開始入門直至究竟果實當中,它有一個次第道,那麼這個過程中,該怎麼去調伏一系列根據個人的條件來定奪,所以你也不需要有那麼大的情緒。你把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以及經驗豐富的導師為你所宣講的一系列方便銘記心中的話,我相信你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飄動。

舉個例子,第一次樹立本來清淨這個境界或者直斷的時候,我們所說的是根據個人的條件,說不定這一座當中一直處於觀察修當中,比如你在修上師瑜伽,天天都在觀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上。說到這個,還需要聲明一些的是,由於往昔的一種習慣,像顯宗一再強調一心不亂,因此所緣的對境也是唯一的,是某一個境。如果同時觀兩個法,就覺得這不是一心,認為“一心”必須要專注某一個相,“一心”必須要專注某一個點上,所以無論是持名念佛、有像念佛,他都專注某一個緣上,某一個相上。但是今天我們在修上師瑜伽的時候,既要觀皈依境,又要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那應該把重點緣到什麼上面呢?是上師的皈依境,還是重點所緣到念誦的心咒上呢?比如當把心專注到皈依境上的時候,這個心咒就不太那麼明顯。若是把心專注於念誦的心咒之上,就像我們顯宗所講解的持名念佛般,皈依境就顯得有些模糊,那到底怎麼為好呢?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有一點是什麼呢?過於太極端、過於太緊張的緣故、過於太專注的原因。

在有相定的時候,是需要緣一個相,就是專注在某一個境之上,但是專注的同時還要學會到自然,這就充分地告誡這個修行者不夠自然。“自然”指的是什麼呢?既不緊張又不松緩,既不外散也不內收就叫自然。過於緊張的人永遠處於某一個階段當中做得好,另一些就完全忘失。還有一點,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心性的特點可不是一心一用、二用、三用,而是多用、無量用,那為什麼說一心可以無量,可以用很多很多,原因是什麼呢?就充分地說明它是非常自然的。那麼今天我們修的過程當中可能不夠自然,但是也應該儘量往自然方面發展。尤其前面第一次修的過程中,由於自己的這個所謂的自然做得並不圓滿,所以難免需要專注在某一相之上的話,那麼這時候把皈依境作為重點,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同時做成一個自然,就是有一種習慣。因為我們通常有些事情,不一定說必須專注某一個相、某一個事情。我先舉個例子,你剛才到這邊來的時候是一步一步過來的,難道過來的時候,你的思想必須專注某一個步驟上嗎?左腳、右腳、左腳、右腳、跨大、跨小,你都能記得很清楚嗎?當然記得不太清楚。但難道你不是走過來,是飛過來的嗎?也不是,當然是走過來,所以有一種叫做習慣。

但是很多時候真的需要學會自然,別想到我剛一開始進入佛門的時候,我不懂自然,所以把一切擱置一旁。不懂就得學,決不能由於不懂和無知作為你的藉口。就像我們昨天講解,由於眾生心力有強弱,分為下品、中品、上品,可能有些人說,我剛開始入門期間必然是下品。不要光找個藉口,我相信你進入佛門的目的是為了迅速成辦解脫,這是特定的,那麼更應該往中品和上品方面去發展。們這樣講解的真正目的就知道,也不能說完全不足,但是裡面還要知道一些大小、強弱的區別,這就叫智慧。所以這時候,我們先把那心所緣到上師的皈依境之上,同時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但是相信蓮師心咒可能不太清晰,因為心主要所緣于上師皈依境的緣故,但是同時要學會自然。

但這個“自然”該怎麼自然呢?是的,我也知道要自然,雖然我知道自然,但不知不覺當中還是有點緊張,是什麼原因呢?第一,總體心態當中要知道我要自然。就像我們在修寶瓶氣的時候,壓住氣,配同著思想,我心裡要想著氣壓在肚臍之下。思想和氣好像覺得有什麼關係,當然有著非常大的關聯,到時我們還會繼續往下講著走。

現前也同樣一個道理,總體當中心裡要學會到我要自然,“自然”意味著什麼呢?因為總體當中你也開始在放鬆,這是一方面。當然僅憑藉這一點還不夠,還要配同著什麼呢?止觀交修本來就是創造自然的一種方便,尤其是持風。我們一再強調,在修的過程當中,稍稍把口張開,慢慢從口裡呼吸,若是長期如是去做,這個自然也就慢慢慢慢創造起來。若感覺到身體過於太緊張,當時做個深呼吸,稍稍停止一下呼吸,當感覺到有點疲勞也好,由於已經憋著氣的緣故,時間長了決定會感覺到挺不舒適,所以稍稍不舒適的時候,因為它和生圓次第不同,下面是僅憑方便來成辦智慧,上面是憑藉智慧來成辦智慧的時候,它總體當中的觀點是,應該盡可能往自然方面去發展,所以不要讓自己過於太勞累。感覺到稍稍有一些,但這個當然也根據你昏沉和掉舉起現的程度來看。昏沉和掉舉過於太重,那麼持風也好,當時憋氣的時間稍稍長一點,尤其是昏沉太重的時候,稍稍長一些,由於憋氣的緣故,昏沉早已經沒有立足之地。若是昏沉掉舉不是太重的時候,憋氣的時間不要太長,因為它和寶瓶氣完全是兩個觀念。剛剛說過,下面生圓次第是憑藉方便去成辦智慧,現前是智慧而成辦智慧,由於它本身的基礎和觀念不同,因此做的過程當中有著很大的差距。大概就是這樣,這個已經知道怎麼去觀。

那麼當有起心動念的時候,我們去觀察修,說不定這一座當中大部分都處於觀察修當中,天天都觀著皈依境、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稍稍感覺到心有些平靜的時候,繼續把心專注在上師的皈依境之上,那麼這種安住的時間,恐怕第一次短短的時間裡不會很多。比如一座為兩個小時,真正安住的時間,前後加起來有沒有十分鐘都不知道,多數還是處於觀察修當中,只能這樣。

什麼叫善巧運用呢?根據妄念起伏大小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就叫做善巧運用。那麼我們第一次修學過程當中,由於禪定的定力不足,所以觀察修必須作為重點。那時候不要給自己較勁:不行,我還是要安住,不行也得要安住,不是說無上竅訣大圓滿著重的是禪定,所以我必須行不行都要這麼去。但這麼極端修行者,最終對他的身心決定有一定的影響,修行應該是非常自然、非常輕鬆、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情,但由於你把這件事情當成了很極端,所以後面帶來的是很不好的結局!

所以,你現前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我相信你自己知道,那麼這時候根據自己的條件樹立兩種不同的方便法是最恰當的。別說我已經修了多長時間一直都處於觀察修當中,說觀察修不是起心動念嗎?有時候我就覺得,為什麼你一再和起心動念較勁呢?起心動念不好嗎?起心動念多好啊!有了起心動念我們可以生活,有了起心動念我們可以做很多事情,起心動念很好啊!說我們家有一個沒有起心動念的人,已經在床上“安住”了多長時間,現在我都已經不耐煩要繼續贍養他。所以,從這個觀念當中,沒起心動念不好吧?起心動念太好了!

但是,當然要知道該怎麼去運用這個起心動念,這一點就是我們修行者與不修行之間的區別。不修行者起心動念越多,跟順到它而走,所以天天煩惱。我們現前起心動念越多,加以善用,一切均變成智慧和功德,所以沒有煩惱,這就叫修行者!起心動念本身沒什麼可怕的,為什麼天天要給起心動念較勁呢?“上師,我雖然這麼在修,但是我總覺得有一些起心動念”。請問,你為什麼不說,你今天中午一直都在想吃飯,我的起心動念太重了,所以我不想吃飯了,可不可以?沒人這麼問的。只要離開這麼一個座位,這麼個小小的座位之後,起心動念沒有人去關注它,就是一到這上面,起心動念是不行的,就把起心動念當成是比世上最嚴重的傳染病還傳染病,把它看成太壞了,就是有了你這個東西,因此導致成我今天這樣的結局。但是出定以後萬事大吉,起心動念,他不僅僅那麼愛戴,甚至還在培養起心動念,不是嗎?所以說,要是真的重視一些的話,在出定的時候多重視一些。起心動念,我們把它分為善與惡兩種,多重視一下惡起心動念好不好?就是說,多善待一下善起心動念,多去對治一下惡起心動念,這是非常好的。

至於座上修學過程中你本身已經提起正念,一切都處於正法當中,那時候和起心動念較什麼勁呢?有就有吧,這是一個過程。就好比母親把小孩子一生出來,“怎麼一直還躺在床上,人家都是在外面掙錢”,因為他是嬰兒只能這樣。甚至不僅僅這一段時間這樣,以下還有爬、走,甚至你還要撫養他很長時間。到了後面,二十歲之前,不僅僅你要撫養他,後面你就要成為他出氣的桶,可能還要揍你多少次都不知道。後面長大成人以後他才知道你有多麼好,但這是以後以後的事情。

現前我們在修的過程當中要記住,有起心動念是很正常不過的,不要僅僅想到起心動念就是一個過失。因此我們一再強調這麼一個觀念,在《屠夫真言》中華智仁波切曰:輪回,也就是這個起心動念是需要斷除的,但是最初不依起心動念是無法成辦心性的,因此初次修行配同起心動念成辦解脫乃至關重要,還是講解起心動念善加運用的功德啊!以及《椎擊三要》當中曰:“若能善加運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沒有說它是過失。

所以,不要一再跟到個人的習氣:我想這樣、我想這樣,因為在修學過程當中,不要把這個我執拿得太多。有些人可能還沒到這個地步,甚至有些人已經修完這部法,就是尋覓心之過患。都已經說過“我”是不存在的,那還有那麼多的我,尤其在修的過程當中,無論在修行上,時間上面,你的我執比以前更多。那所謂的“我執”指的是誰是“我”啊?所以還是把這個放下吧,因為它是漂泊輪回之根源。

我們說首先要依止一位具德和具緣的導師,此時真的要把自己的身心託付給這位導師,一位真正具德上師決定不會欺騙你的,這是特定的,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先例。當然,也不能像老狗尋食般,見到所謂的一位導師去依止,那後面的結局是什麼樣的我也不知道,多數可能還是來自於不細緻觀察的緣故。當觀察好以後,真的要把身心託付給這位導師,要聽從導師的教言,這上面再不要去打折扣。好像在聽導師的教言,但下面我還是要把它改造一些,這樣對你以下的修行決定是一種障礙。

若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前講解方式是什麼樣呢?第一次修的過程當中,無論你的昏沉掉舉有多麼嚴重,只要樹立方便法,就是我們所說的用觀察修的方式去調整它,那永遠處於修行狀態當中。因為要記住,你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呢?當然都會說為了解脫,為了成辦自性。請問“自性”的特點又是什麼呢?當然都會說是便智雙運、體用一如、明空不二。那麼我們現前在修的過程當中,無論以方便還是智慧,是否都是成辦自性呢?若是的話,方便和智慧成辦解脫,哪個高哪個低呢?心性本身的特點當中,便智是雙運的,沒有哪個高哪個低。現前在調伏煩惱、成辦解脫的過程當中,兩者功德也是平衡的,哪來的那麼多把方便擱置一旁,天天都處於智慧當中呢?可能還是你的一種偏袒認識,認識不夠圓滿。若是一旦認識圓滿,我們時時都處於有昏沉掉舉就開始觀察修,當感覺到心稍稍平靜一點的時候,繼續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修止,那多輕鬆啊!永遠不要給自己較勁,永遠是平靜的、永遠是快樂的,因為我無論有昏沉掉舉或者是清淨,都在對治一切煩惱成辦解脫,那麼心情是非常舒適的。

所以,每次我遇到類似說這種話的人,平常就在這邊打坐心裡在想,我天天都在說這一句話,為什麼現前還有那麼多的疑惑呢?說白了,還是沒有遵照導師的教言,還是沒有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誨,而導致成今天所謂的我不會修、我修不下去等一系列現象。當然,若是沒有一個系統,沒有一個次第傳承,你說修不下去,這很正常,誰都修不下去,因為你今天永遠處於一個法當中,行不行就是它,所以今天行,明天不行的時候,難免會飄動一些情緒。但我們所調伏的一切方便可多的不得了,尤其也符合密宗的特點,密法與顯宗之間的差異主要在於見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由於修行方便多的緣故,所以我們很容易去對治一切煩惱,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去做。

當然,多多少少真的還是挺好的,但是有時候不知不覺會不會說我這段時間裡稍稍還是不錯的,心還是很容易定下來的。所以我這兩天一直都在想,以後要是往這方面過於極端的人,我真的要去找幾個藥,讓他永遠處於無念狀態當中。但又在想,這是不是一種犯罪啊?雖然滿足了他的心願,但實際上,我相信最終他也不會覺得這很好。有一天一醒來的時候,“繼續再吃藥嗎?”“不吃了,不吃了,這個不太好,因為天天處於無念狀態當中,一點都不好。”是不好,真不好!所以,不要天天想到無念,真的沒有多大的意義。

說平常我在修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幾個小時就過去了,這個好不好呢?一點都不好!這就叫悶厥和酣睡狀態,這和禪定一點都沒有關聯。有者會把禪宗歷代高僧大德的公案運用到此上,說虛雲老和尚傳記中講解,當時他在某個時候煮紅薯,一瞬間就入定了。後面出定的時候,鍋裡面全都長毛了,也就是說已經壞了,但是在他感覺當中如何如何。我們天天都在說,在描述某個功德的時候,他會著重從某一個觀念上面去引申。但先要知道,當時講解此公案的真正目的是什麼?他決定想增加讀者的信心。但增加信心所針對的人,需要你提供什麼樣的信心?你現前卻站在一個不同的角度,認為我的想法是……你是另一種根機,你卻把自己的個人見解添加於上面,那別人就會覺得有一點對不上,特定是這樣的!

相信虛雲老和尚,像這麼高僧大德的見解,可能不僅僅處於一個無念悶厥酣睡狀態,就像突然暈過去一樣,醒來後,我不知道這個過程暈了多長時間,但裡面紅薯全都長毛了,所以這就是他的見解。要是這個見解還需要靠禪定,當時外面有一個人拿著棍子往頭上一敲,恐怕也會暈過去一兩天,但這不是禪定。禪定不是為了暈過去啊!這當然不是虛雲老和尚的見解!

要永遠記住,悶闕和酣睡我們平常是在描述第八識阿賴耶識,永遠不講解它是心性,心性不是沒有智慧的。心性在空性一邊雖然講解空性,但是明瞭方面還是要講解智慧啊!在《金剛經》當中說,“應無所住”雖然講解空性,但是“而生其心”指的是明瞭,是講解智慧啊!心性不是沒有智慧。恐怕不像我們所瞭解一般,“上師,我這兩天好像有點像虛雲老和尚,因為突然不知不覺過去了。”虛雲老和尚不是這樣的!

尤其來自於禪堂,就是在漢地坐過禪堂的,因為每次在禪堂裡,一座的時間有長短,總體當中時間也不長,最多一個多小時,有些可能只有半個小時、四十多分鐘、五十多分鐘,時間不長,說這個時間裡,我完全不知道這個時間的觀念。我想多數還是處於什麼呢?因為當時禪堂裡頭吃的好,據說大包子,一個包子有這麼大,所以你想喝喝水也不需要禁止,完全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禪堂裡頭的生活就是這樣,口張著,包子就從上面掉下來。生活這麼好,再加上我相信你所坐的這個地方,恐怕這個禪堂裡面的老和尚也把墊子做得很好,軟軟的,再加上很多人穿上很厚的衣服,相信你一開始打坐已經進入這個狀態是很正常不過的,太舒適的緣故。因為每當我進入被窩裡頭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進入被窩就完全不知去向,一醒來怎麼已經到這個時間了。尤其是白天真不能進入被窩,一睡著,醒來的時候到底是晚上還是早上?好長時間才能反應過來,太舒服了!因為弟子們把下面墊得又那麼柔軟,上面穿得又那麼好,你不這樣才怪呢!所以這不叫做真正的禪定。

平常在實修過程中根據個人的條件樹立兩種不同的方便法,我相信以後我們在修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會好,尤其是見解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不要在那個時候與妄念和昏沉較勁。當然,提起正念是必不可缺少的,時時要提起正念,要知道我在做什麼。前面“知道”可能處於一個意識狀態當中,但是由於憑藉前面止觀交修,後面的“知道”就會變成智慧。所以我們把正念分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無造法性之正念”,指的就是這個。前者為意識,後者為智慧,這是一個過程,但你沒達到後面之前,把前面擱置一旁想去直接尋找後面,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是惠能大師,要記住這一點。這樣去修,相信我們以下的修行就會越來越好,剛剛所說的就是這樣。

一直都在講解“通達本來清淨之後,即可證悟內外諸法,一味無別之本性”。就是慢慢先是止觀交修,後面就達成止觀一如。但止觀一如,我們現前不能僅僅順著文字來說,文字當中“一味無別之本性”又指的是什麼呢?因為在我們修的過程當中還有一個過程,止觀感覺到已經雙運的時候還要分為了義和不了義。第一個階段可能是不了義,也就是說,總體當中已經和本性相關也好,很濃的成分在裡面,但同時還有這樣一些意識的成分在裡面,所以我們通常把它稱之為“不了義之勝觀”。勝觀本身沒有不了義和了義,這是根據我們的修行程度來樹立,要記住啊!勝觀永遠不能講解不了義勝觀,勝觀本來就是了義的,但是為什麼我們前面還要講解不了義和了義,這是根據我們的修行程度而言。

我們先舉個例子,我手裡拿的這個紙,它本來是很清淨的,我在上面放個小小的一個微塵,你說這是純粹的紙嗎?不是的,因為上面還有一個污點,只不過是我們看不見而已,並不能說這就是很純的紙,因為上面已經有污點。從這方面講解了義和不了義,但“勝觀”這個詞本來就沒有什麼了義不了義,它本來就是清淨的!以後用詞要恰當一些。說等兩天,佛也有了義和不了義的佛,人家不給你一耳光才怪,是嗎?因為勝觀指的就是佛的一種境界,你卻說這個也有了義、不了義。從我們成辦佛的角度而言,已經越來越靠近於佛,它已經不能純粹樹立意識狀態當中,已經有很強的勝觀。但是這個“勝觀”,它又不是最純正的勝觀,裡面摻雜於少少意識成分。不能叫做全是意識,因為已經有勝觀的成分,也不能說純粹是勝觀,所以我們只能在從中樹立這麼一個名稱,叫“不了義”和“了義”,要知道用詞是怎麼用的。那麼修到這個時候,憑藉這個“不了義”逐漸開始修學達到“了義”,這個過程我們還會繼續講解,因為到達某一個層次,它的觀察和安住等一系列有很大的差異,這個平常修的時候一直都在宣講。

最終達到圓滿一味,就是便智雙運的時候,圓滿雙運的時候,【在此基礎上再體味、修持任運超越所講到的有關覺性妙用、明點等的義理,則身心內外之一切貪執皆可自然滅盡無遺。】在這樣的基礎當中我們先不說,上面所說的“諸法一味無別的本性”指的是圓滿已經實證本性的話,就用不著修頓超了。成佛以後還有個頓超可修,那就說明佛以上還有一個佛,當然不是這樣的!我們剛剛已經說過,頓超或者是直斷一切都是為了成辦心性。那麼上面所講解的“諸法一味無別之本性”指的是什麼呢?就如同我們剛剛樹立的兩個詮釋,就是不了義和了義。在不了義的基礎當中去修學頓超的話,你這個不了義轉化成了義來得更快。

頓超從另一個解釋當中叫做“跳躍”,比如說五道,先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學道、無學道。但頓超修行它叫跳躍,比如你在加行道的時候,直接跳到無學道成佛了,就不需要經歷下面這些過程,因為它有個殊勝的修學方法,這就叫頓超!但必須有這樣的基礎。有這麼一個基礎再開始修學頓超的話,所謂的那時候呈現的一切,無論是眼前呈現的圓空光還是金剛鏈,包括是文武壇城等等等等,一切均與本性相對之間是一如的,可永遠不會順著——來了個東西,這又是什麼?又來了個東西,這又是什麼?永遠不會是這樣。因為這時候多多少少已經可以執受本性,已經有禪定,這也就是當前亞青寺為何先講解直斷後講解頓超的原因。

所以你不會一味去追求我要眼前呈現什麼,要不就會變成,以前有一個也不能叫做瘋瘋癲癲,但是平常做的很多行為總覺得好像與眾不同的這麼一個老和尚。有一次修頓超,因為他對我還是挺有信心的,所以每次都會跑到我的身邊,有一天跑過來說,我今天好像有一種境界想在你面前說說。我說,好啊!他說我在修的過程當中出現幾個明點,前面兩個明點完全可以作為兩個眼睛來用,但下面有個明點只是歪了一些,也可以當成鼻子來用,唯一缺的是沒有一個嘴,下面要是再有一個明點就有點像嘴了,這樣我可以把它成為後面各式各樣的光,可以把它形成是一個佛的頭。佛頭也不是這樣去變的吧?這樣去找的吧?甚至還問這個怎麼樣?我現前能否可以把這個直接說給上師聽?天哪!我說,上師真的平常性格非常好,如果性格再粗暴一些,不給你一耳光才對,這哪像佛像?眼睛也沒有,哪個眼睛是圓圓的?鼻子也是有長的,這樣也不是一個圓圓的鼻子,哪個人的鼻子是圓圓的?亂說的!就會變成這樣的。天天都想自己琢磨,創造一個相出來,這個像不像一個東西?那個像不像?完全是憑藉他什麼呢?想像力。想像力很豐富的人決定在頓超之中可以創造出很多,那個拉過來,這個拉過來,這個又像一個東西。甚至有些時尚一點,誒,這個像不像,巴黎不是有個塔,叫什麼塔?埃菲爾鐵塔。是否像巴黎那座塔?反正全世界有很多很多很好的美景,長長的一條,這像不像中國的長城?是的,無論是清淨、不清淨都是本體之妙用,這倒也不奇怪,但是恐怕也不是這樣呈現的吧!這個像不像布達拉宮?有點紅。但反正世界上建築最好的都樹立在這個像不像,當然這些都是很時髦的人哪。但這些都是靠自己的想像力,這不是頓超,頓超不是想出來的,真不是想出來的。尤其要去想,那可糟糕得一塌糊塗!

我在上面稍稍透露一些我第一次修頓超的時候,第二天就在前面呈現一尊很大的釋迦牟尼佛像,可不是想像的啊!尤其這個時間是下午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因為頓超著重的是早上和下午的光色會更強一些,時間不長,可能就是十多分鐘。那一段時間我心情可好,當太陽落山以後,順著光,佛像也就慢慢慢慢消失了,但回向我都不知道我是怎麼回向的。那天回到家以後,真的不知道到底我要吃飯還是不吃飯,在外面走著的時候心裡可高興得不得了,因為我是見過佛的人啊!這是多大的光榮!我們說我是去過聖地的人,都覺得很光榮,但是聖地只是一個舊址,什麼都沒有,他都覺得很光榮,但是我那天可是真正見到佛的人哪!因此,走的時候基本上頭都是往上抬,不往下看。

但是最糟糕的是第二天起,第二天早上當然還是帶著那個喜悅,因為第一天我已經有了,雖然看見這個像是兩天前的下午。第三天我想,昨天看見,第二天決定會有的,第二天早上一看,真沒有。找啊!左邊右邊,有時候看看,怎麼今天怎麼沒有了?有時候頭動一下。昨天的喜悅早已經不知去向了,痛苦緊接著開始降臨到我的身邊,一直找、一直找,這一座我都不知道是怎麼過去的,一直都在眨眼搖頭,又看看左邊,又看看右邊,怎麼昨天那麼好的景色,今天就沒了呢?就這樣等待著二十天以後,因為過了幾天我真正才明白過來,我今天可不是在找誰啊!我是在修見解啊!這兩天我在幹嘛?真的好像著了魔一般,後期我才真正調整過來,到二十天左右才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之中。所以說,找是找不到的,我都找過的,二十天當中。

前面就叫業風飄動之相,因為那十分鐘的時間裡,我可以起心動念,但當然眼睛是如如不動的,一動我就怕它會消失,這個我做得到,但心裡還是默默地高興得不得了。也就是說意識可以摻雜,沒有什麼很好的見解,但是它還是具有的,因為它是業風飄動之相,不是覺性妙力之相,不需要有見解的去攝持也好、執受著見解,但是它是遷變性的,前面一瞬間就有,下一瞬間就消失了。因此,我們現前所講解的真正的頓超是在執受見解的基礎之下呈現一系列,永遠不會像我剛剛所說的這麼去尋找。時時都處於境心一如當中,即使沒有那麼很深刻的印象,但總之還是在這麼一個狀態當中去修學,不會太執著。就不會像有些人說:“上師,我也知道在你面前是不能執著的,但是在多少多少年前,我呈現過這樣的一個形象,但你要記住,我是不執著的。”多少年前的事情還掛在嘴邊說不執著,我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執著。若是真正有一個實有的東西,恐怕你會放在一個鋼鐵的匣子裡面,說,你看,打開一個,像俄羅斯有一個用木頭做的,外面是一個人的形,打開裡面還有一個,再打開裡面還有一個,打開打開……到後面,只有這麼小小的還能打開,我想你決定會裝到這麼一個裡面。什麼叫“幾十年前、十多年前,甚至前兩三年我出現過這樣的相,我是不執著的”,但你看看這又是什麼意思?這還不叫執著?!

所以平常修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再強調一切萬法的本性,那就得當成一切都是虛幻的,別去執著,因為執著以後,就會影響到你的情緒。真正有了見解以後,你也不需要說它好與壞,時時處於境心一如當中修學。所以必須有這樣的基礎,前面講解的就是這樣。

【則身心內外之一切貪執皆可自然滅盡無遺。】這樣才能消除一切貪執,甚至像貪嗔癡一切煩惱自然當中會消盡,完全變成沒有足跡,就是由於執受空性的原因,有了直斷的基礎,要記住這一點,所以我們平常的修學方式也是這樣的。

【未達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修持任運超越時就會以二取執著來觀修明點,】就像我剛剛前面所說的這個比喻一般,【如此修行就會像孩童採花一樣了無實義。】這個好、那個好,能不能看小孩子在花叢中見到花,即便找到花,也叫做業風飄動之相,對成辦解脫沒有一點點利益!

【即便圓滿見到了明點等外境的顯現,但內在智慧、功德及證悟還是無法現前,因此不可能真實證達法界之究竟本性。】就是這樣,我們剛剛一再強調,因為僅憑藉前面的一些公案就能知道。但是還有一點,有時候業風飄動之相,它不僅僅是一個相,有時候可能還會給你授記、說話,當然也是自己的感覺當中啊,會給你授記很多很多,但是這一系列,前面必須要認知一切都是虛幻的。很多時候由於前面不懂這些道理的緣故,只要真有這樣的一些顯現,很容易去執著它,所以說,無論在修學直斷與頓超期間出現什麼樣的形象都不宜執著。當然,有了直斷的基礎,更不會去執著於它,因為執著講解凡夫,無執著是講解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講解的前面沒有直斷的基礎修學頓超是沒有很大的利益。

再問,我一生當中好像沒修過頓超,那麼僅憑藉當前的直斷,能否也能如實呈現頓超之顯相呢?決定可以的!緊接著我們以下還會講解虛空三振竅訣,當然虛空三振竅訣是需要一個地處條件,因為它必須面對很寬闊的虛空,你真的要修的話,要不在高層樓上,反正前面沒有什麼可障礙的地方,下面我們還會講解,當時如是修學也能呈現頓超的顯相,但是還需要知道的是,修學頓超的目的也是為了證悟心性,與直斷所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只不過這個頓超,從我們密乘當中怎麼分呢?密法總分為外三部、內三部。外三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內三部: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和大圓滿。大圓滿還要分為心部、界部和竅訣部。大圓滿分為心部、界部和竅訣部,是從執受本性專講直斷的角度當中分為心部、界部和竅訣部。竅訣部是,既是直斷與頓超一個圓滿境界,但又從頓超的角度下面還要講解外、內、密、極密四個滴,那麼圓滿頓超的境界是極密心滴,就叫頓超,因為除此以外密法也沒有更高的法,但是它們直斷的基礎都是一如的。下面外內密當中講解頓超,它有些是局部性的,並不是很圓滿。圓滿,像《大圓勝慧》等一系列傳講方式是極密心滴,是頓超角度當中最圓滿的法。但是修學這樣的法,地處條件必須要具備,甚至前面見解基礎必須得有,要不修這樣的法也起不了什麼作用。

今天開始我覺得頓超那麼殊勝,那我應該要去尋求一個頓超,這兩天也從各地地方來一些藏傳佛教的堪布活佛,我們都知道成都這個地方,像各地地方來的導師們也挺多的,所以平常他們也在從事自己的事業,同時也想在我這邊求一些頓超。但當時我就想,講個法性中陰還可以,但是講解《大圓勝慧》,因為前面還要講解前行部分,你壓根就沒有這個條件,雖然他們口倒張得很大,也希望能得到最圓滿的一個法,但是有時候作為這個傳承的,不能叫做繼承人,就是遵照這個傳承的修行者,我們必須執受我們導師所傳講的三昧耶戒以及本傳承的三昧耶戒。有時候這麼在想,因為地處條件不允許,沒有一個修行地處的緣故,大概就是這樣。

今天咱們就講這麼多,這兩天身體好一點的話,大概在星期六、星期天兩天講解一些,明天開始大部分又要上班,上班期間我們就不講解,明天也就和新來的弟子聊聊天。因為我這一段時間身體也不是太好,真不是太好,但是這個也不是這兩天身體才不好,而是已經很長很長了,近十五年之前就開始一直身體不好,也不是這兩天。所以有時候,當稍稍好一點的時候,咱們就這麼短短的時間當中聊聊天,我想這對你們當前修行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為相對之間真的很不錯很不錯,但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還需要更加精進修著法走。

大概就是這樣,我們以後進進出出的時候,還是要多注意到一些。

附本講內容:

    我再問:“未得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就觀修任運超越之光明,此種做法是否會令行者誤入歧途?”

    蓮師答道:“通達本來清淨之後,即可證悟內外諸法一味無別的本性,在此基礎上再體味、修持任運超越所講到的有關覺性妙用、明點等的義理,則身心內外之一切貪執皆可自然滅盡無遺。未達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修持任運超越時就會以二取執著來觀修明點,如此修行就會像孩童採花一樣了無實義。即便圓滿見到了明點等外境的顯現,但內在智慧、功德及證悟還是無法現前,因此不可能真實證達法界之究竟本性。”


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3
普巴紮西仁波切


下面我們繼續探討蓮花生大師的這部教言。這兩天咱們講得最多的是在修的過程中如何修行,以及修的整個過程一些境界也好,包括一些覺受在內。

作為一個修行者,我們平常在印證見解的同時,還會講解很多修行之方法,這也意味著若修行之方法沒達成圓滿之前,如實實證心的本性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我們平常對共同外前行講得也挺多的,共同外前行講得多的原因是,因為從實修本身的角度來說,沒有共同外前行的陪伴,修行真的是非常非常難行的。但這一點我們平常一再說歷代傳承祖師的足跡有多麼多麼殊勝,甚至很多人把歷代傳承祖師的足跡當作自己當今修行的榜樣,這也充分地告訴我們什麼呢?修行從某種角度來說,它並不像其他時候做的善事一般,因為其他的善行相對之間還算是挺容易的。但是實修與平常我們所謂的很多善行相比,相對還是挺複雜的。那麼這個複雜也好,艱難的行為,若沒有共同前行的陪伴,如是修行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共同前行的重要性。

平常修學共同前行的時候,既需要在座上的時候觀察修,還需要座間的時候多去閱讀一下共同前行方面的教言,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若是沒有這些陪伴,我們即便講解以下的這些見解,當然聽時好像是這樣的、那樣的,但是最終還是很難證悟到這樣的見解。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共同前行對我們來說有多麼重要,這一點我們平常無論講解什麼法都一再強調,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修行者,平常對共同前行方面還是要做得多一些。

包括修上師瑜伽或成熟口訣法的時候,我們一再強調兩種修學方法,一種是觀察修,一種是安住修。在觀察的過程中一再強調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業之因果的重要性,因為有了它的陪伴,無論我們以下如何修行,我相信修行就會越來越精進、信心會越來越增上,對我們以下成辦解脫會創造很好的條件。當然,剛開始入門者,由於對共同前行的認識僅僅處於一個標題,就是僅僅知道人身是難得的、壽命是無常的、輪回是痛苦的、因果是不虛的,僅憑藉這一點,你內心當中的感受決定不會很深。那麼這個時候該怎麼辦呢?還需要多去閱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業之因果方面的一些教言。比如《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備忘錄》《聖者言教》等等,平常應該多去閱讀一些,這對我們以下修學能創造很好很好的條件。

包括我自己在修學過程中平常也在想,何時離開共同前行的時候,基本上很難處於善行當中。當然,說是我在修善,但是當在行善的時候充分地說明什麼呢?充分地說明你現前還是處於與共同前行同時陪伴在一起的狀態當中。就像剛剛所說的,對於共同前行等一系列會做得很好的原因,後期在修行過程中會更加精進,這也是我們一再強調共同前行重要性的原因,所以希望我們平常在修的過程中,共同前行還是要多重視一些。

下面我們講解的是如是修行的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樣的境界,從見解本身的角度會出現什麼樣的境界,這個境界還要分為很多次第道,這個次第道還會出現什麼樣的覺受等一系列顯現,今天我們繼續往下看。

【我接著又問:“修持此法時,增減之覺受又如何?”】

緊接著德欽郎巴又問,修持此法的時候,就是說在修禪修的時候,增減之覺受又如何?就是說修這個法的過程中會增加什麼樣的覺受,會減少什麼樣的一些逆緣?

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這一點,相信從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我們都從事著很多很多善行,那麼在從事很多善行的過程中,有些時候行持善行,我們只重視它的過程,就是說我今天已經做了多少件善事。有時候著重於什麼呢?觀待自己的內心,著重逆緣有多麼消盡,順緣——見解有多麼增上。當然從某種角度來說,形式上面兩者都稱之為善行,但是與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以及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言對比的話,前者當然更為殊勝,也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時時觀待自己內心,追求解脫這樣的法更為殊勝。因為要記住這一點,在《普賢上師言教》《功德藏》之中說:“只順善惡意差別,不順善惡相大小”,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告誡我們在修行的路途之上,要多重視一些你的逆緣煩惱有多麼消盡、功德有多麼增上,從這個角度立我們這一段時間的修行有沒有增上,而不在於你平常所做的善行有多麼大、數量有多麼多。

剛剛我們說過,從我們初次進入佛門乃至今天來說,這個過程也有很多很多變數。剛進入佛門,當然有些現前可能也是這樣的,他們最著重的是過程,就是說我應該要做一些什麼,時時都在追求我要做一些什麼。無論是身作禮拜,或者是到各地地方去朝拜神山,以及我口裡念誦不同的心咒、不同的咒語等等。因為這時候著重的是這個過程、數量,做的這個善行,而不太著重我的心調伏多少。當然我們也不能直接說這種做法沒有功德,我相信憑藉這樣的修行,能消盡自己的逆緣、功德增上,能起到切實之作用。但是與直接修行對比(還是不足),因為漢傳佛教當中也有一句話:“從根本上用功”,“根本”指的是什麼呢?在講解決斷心之根本的時候已經說過心在主導一切,那麼從心上面下功夫的話,就不需要太著重於身體做了多少、語言做了多少,因此時時可以觀待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說,當你對法有所瞭解,甚至已經開始步入更高——從精進的角度也越來越精進,從信心的角度也越來越有信心的時候,那麼此時所觀照的並不僅僅是一個過程,不僅僅專注的是一個數量,而是在於什麼呢?而是在於我的內心調伏多少。

所以,我們這段時間一再強調所有的修行者,你在這一陣時間裡可能修了不少的法,無論是學了一些理論,從密乘的角度,當今有很多導師都在講解生起次第修本尊,可能你天天都在修本尊。圓滿次第方面,雖然講解他身方便法和解脫方便法,但是像我們這樣的傳承著重的是解脫方便法。解脫方便法相對之間對氣脈明點也講的稀少,當然與圓滿次第相關的修法也會講解一些,但是著重講解圓滿次第這樣的時候也稀少。或者是修學密宗無上竅訣大圓滿,主要講解直斷與頓超。無論修學什麼,我們都不講解你修了多長時間,而是在講解什麼呢?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內心有多少改變。比如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有多麼增長。

當然,有時候我們在探討順緣的時候,僅僅講解功德,功德意味著你的見解也如是在增上,這就是我們通常為何講解直接調心的緣故,因為我們這種修法稱之為在根本上用功,也非常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我們今天的做法不僅僅口裡在說“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調伏內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實際上也這麼在做,這就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因為我們不太著重於過程。甚至華智仁波切曰:“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心是一切法的根源,調伏自己的內心是歷代傳承祖師的演說目的。這也充分地告誡我們,今天我們無論自己修行,包括平常在問一些問題的時候,都要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再強調,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遙遠的地方,而在清淨心之中。

這一點,在修學成熟口訣法的弟子們,當修到境心是否為一如的時候,大部分都已經回答過了。此時也在講,上至西方極樂世界,下至三惡趣,一切都來自於心的顯現。當內心清淨的時候,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當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無論你處於什麼樣的環境當中,它都是三惡趣。這一點,不僅僅我們這一段時間所修的這個法當中已經得知,甚至漢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也是如是講解的。惠能大師曾經說:“一心向善者,西方極樂世界即在眼前”,還是講解唯心淨土,也就是告訴我們,當你內心何時清淨的這一瞬間,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你不需要再去打造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和這樣的一些情景,因為自然呈現西方極樂世界。當你內心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時候,眼前的形象即便有多麼好,由於你內心永遠不清淨的緣故,所以看見的一切都是不清淨的。

所以我們平常著重這一方面,時時都在告誡所有的弟子,時間當然需要,後面的果實對次第根機來說,時間也是挺重要的,因此在時間方面多精勤一些,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結果:你的內心改變多少。光說我修過多少多少,真的和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常遙遠的,時時要銘記心中,我們修行的目的是今生快樂、臨終自在、未來解脫,當沒有達成這個目標的時候,無論你所從事過多少善行,說到不客氣一些的話,你真沒有一絲毫之功德!因為西方極樂世界並不在某一個據點,因此要憑藉個人清淨心去面對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說,你離西方極樂世界以及解脫有多麼遙遠,我相信不需要去問誰,問問你自己就知道了。因此,無論你現前行持什麼樣的法,都時時要觀待自己的內心為重中之重。

當然,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之下,我們可以樹立更多的時間去修行。但是當條件不允許的時候,即便不能抽出很多的時間精進修法,但是更著重於自己內心。座上我們如是在關注自己的內心,座下的時候更應該關注自己的內心,要時時想到我今天在想什麼、我今天在做什麼。當與善相關的事情及時回向三界六趣一切眾生;當與惡相關的一切事情必須及時做懺悔清淨,這就叫修行者。

下面我們從見解的角度講解,憑藉我們當前的修行能消盡什麼樣的逆緣,功德會怎樣增上?從這個角度講解。但要記住,對於次第根機來說,首次以止觀交修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很多時候,由於我們平常的思想偏重于安住修的緣故,無論在什麼時候,不知不覺,行不行都要安住,因此在回答一些問題的時候都在說,由於這一段時間心過於散亂,因此安住不下來,這該怎麼辦?從某種角度來說,可能是你的心過於太散亂的原因造成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你這種修法是不是不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一些教言呢?歷代傳承祖師從我們這個傳承的角度來說,妄想多與少,從某種角度並不是一種過失。華智仁波切曰:“輪回雖為所棄法,然初不依輪回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回性尤要”,還是講解這個逆緣或者妄想怎樣轉為善用。甚至華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當中曰:“若能把逆緣轉為善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就是告誡我們妄念越多越好,並沒有說妄念越少越好。

那麼我們平常為什麼一再希望自己妄念少一點?時時都處於自己所願望的,在一個無念的狀態當中安住呢?這個從某種角度來說,還是不符合於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原因在何處呢?因為你是次第根機。次第根機意味著你當時即便能把心安住在無念的狀態當中,但這個無念狀態多數還是在於寂止狀態當中。寂止意味著什麼呢?無垢光尊者曰:“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若禪天定?”就是光知道把心安住在無記、無念的狀態當中,即便實現自己的願望,最終得到的僅僅是世間禪定。

至於世間禪定不能獲得解脫,我們一再強調,色界和無色界的禪定雖然臨時可以壓制一切妄想,但是由於見解本身處於寂止狀態的緣故,甚至在這樣的時間當中可以處於多少個劫,但最終當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會墮落三惡趣,這就說明寂止不能成辦解脫。當前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而不是單純是寂止,因此第一次修學期間要認識到這兩點之差異,這對我們以下修行能起到切實之作用。所以無論這個時代的人修學什麼樣的法,只要打坐者基本上都處於這麼一個狀態之中,這就充分地說明他還是對心性的認識不足,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後在修的過程中要記住這一點。

對於次第根機來說,前面有妄想,會有很多昏沉,那麼這個對你來說並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首先要認清個人的身份——我是凡夫,無始以來至今造的罪業也挺多的,習氣也很重,因此有妄想和昏沉是很必然的事。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就要把這個妄想和昏沉轉為善用之中,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講解的正行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個是觀察修、一個是安住修。也就是起心動念過於太多、昏沉過於太重的時候,咱們用方便法,也就是觀察修去對治它;當心感覺到稍微平靜一些的時候,就用安住修去對治它。

但有人問,觀察修和安住修對治煩惱的力量是否有大小?沒有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今天所修的一切都是為了成辦解脫,解脫本身的特點是便智雙運,方便和智慧是一味、是平等的。那麼充分地告誡我們,在心性完全赤裸的時候本體和妙用是一如的,方便與智慧是一味的,今天在修的過程中也應該如是去瞭解。怎麼說呢?無論以方便對治煩惱,或者是以智慧安住對治煩惱,在煩惱對治之上是一如的,沒有絲毫之差異。記住這個觀點,相信你以下修行過程中永遠不會被妄念過多而打敗,以及昏沉過於太重而打敗你,永遠不會的,這就叫做善巧運用。

雖然我們時時都在講解這樣的一些觀點,但是很多人在運用過程中還是隨著個人的習氣在飄動,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個對我們以後修證會造成極大的障礙。因此,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我們平常講解的目的就是告誡所有的人在修行過程中要如是去運用。別行不行,說我現前這段時間一直都在修這樣的法,現前應該可以安住修了。無論當時昏沉、掉舉有多麼沉重都擱置一旁,用強行方式壓制昏沉與掉舉,臨時即便感覺到自己很舒適,就覺得滿足自己的心願,我天天都在安住。但是從對治煩惱、智慧增長等一系列之上,是很難做到一個圓滿。

因此,我們這段時間也一再強調所有的修行者,當然有些不一定接納剛剛這種觀點,因為一再強調禪定,禪定來自于安住修,那麼為何要注重講解方便法呢?我們先講個如是修行的功德。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已經修了一陣時間,那麼自認為自己的禪定很了不起,以及覺得剛剛的這種觀點對自己來說有些不符合的人,先問問自己,我們憑藉觀察修,當對它生起定解的時候,這種定解會影響到你的出定和夢境,也就是說,晚上做夢的時候,第一時間就認識到夢是虛幻的。那麼問問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弟子,我相信昨晚上你也做過夢,甚至有些為了找一些理由和藉口,說我平常很少有夢。沒有夢意味著還是在無記狀態之中,我們現前需要的是在清明當中創造智慧。在夢裡,無論是有夢還是無夢,一瞬間能知道一切都是虛幻,並且如同我們平常在座上修行一般,能執受自己的見解嗎?即便不能,所謂的這個見解,即便是在觀照之中,能做到這個觀照嗎?

很多很多時候,我們的夢境狀態是什麼樣的呢?我相信由於宿世的因緣,可能會夢見很多很多去世的人。但是在夢裡,你永遠不知道他已經去世,你決定會把他當做是真正的,就和以前活著一樣。原因是什麼呢?你壓根就不知道夢是虛幻的。當你不能駕馭夢的時候,夢裡呈現的一切,都是順著它的力量牽著你走,你永遠不能駕馭它。這也充分地告訴我們,當然安住修達到一定的時候具有一系列功德,是沒得說的,但是觀察修沒有到位之前,也會出現類似不足的地方。所以說,不要一貫按照自己的觀點去做。

剛剛說過,按照個人的觀念去做,它可能給你帶來一些舒適狀態,原因是什麼呢?符合我個人的私心。尤其是臨時遵照這樣的方法去修,當煩惱不太沉重的時候,好像覺得很舒適,能實現個人的願望。但要記住,我們可不僅僅實現個人的願望,僅憑藉實現個人的願望,還用得著修嗎?因為你修行的目的,看似僅僅是把妄念壓制,沒有像你剛剛所說的被妄念牽著行走,你自己能控制一切,那就吃安眠藥啊!何必還需要靠這樣天天都去打坐呢?沒有什麼意義的。

可能你們會問,你平常修行期間也是這樣嗎?永遠是這樣的!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這是我們修行一貫的方法。就是由於長期如是觀照的緣故,比如說,平常無論出現什麼樣的夢境,你在夢裡就知道我該怎麼做,與現實生活沒有絲毫之差異。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弟子要記住這一點,修行首先要知道我該怎麼做,大體當中要知道修行之方法,那麼在運用過程中才會做得更圓滿,剛剛所說的就是這一點。

觀察修和安住修決定不能順著個人的意願,我想幹嘛就幹嘛,漂泊輪回的眾生就是順著個人的私心。尤其在座的大部分弟子都已經修到尋覓心之過患,說“我執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因為有了我,相對就有他,他對我的感覺而產生貪嗔癡,也就是說,八萬四千種煩惱根源就是我執。那麼這個我壓根就不存在,把一個壓根不存在的我當做真正的我,而形成一切煩惱的根源。”說的挺好啊!那麼在修的過程中是不是這麼做的呢?以及在現實生活當中是否也是這麼做的呢?若不是這麼做,那麼多的煩惱為何又在你面前呈現呢?我們現前都說成熟口訣法已經修完了,成熟口訣法能修得完嗎?從講解勝觀起,第一,決斷心之根本,都說心在主導一切,那麼你在修行過程中,問問自己著重於身體還是著重口,還是著重心呢?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著重語。比如說我的理論、口才有多好,我今天能念誦多少心咒,我今天能念誦多少儀軌、經文等等,我相信你決定會著重你的語。不是一再都說心在主導一切、心在支配一切嗎?說的時候就這麼說說,但做的過程中還是順著個人的意願。所以,我們平常如是傳講的目的就是要把這種修法改善一些,要符合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

第一次修學過程當中,即便時時處於觀察修之中也非常好啊!原因是什麼呢?它也在對治煩惱。別光想到,哦,都開始說我要修禪定,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但我現前時時都處於觀察修當中,要不觀皈依境、念誦著心咒,要不天天觀共同外前行——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業之因果,要不天天祈禱著上師、發菩提心等等,何時我可以安住呢?這根據你的定力來定奪。當你已經開始步入禪定,甚至禪定越來越好的時候,不需要說我要安住多長時間,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這就是我們一貫用的善巧運用。也就告誡我們,初次修學過程中,即便多數時間都運用到觀察修上,還是要在觀察修上面多下功夫。

這兩天我遇到這樣事情的人越來越少,往昔我就聽說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說法,說上師瑜伽難修,阿彌陀佛好修。請問,阿彌陀佛,無論是持名念佛、有像念佛還是有想念佛,還是一再強調一心不亂。當時他所說的觀察修可能並不像我們現前有很多很多觀察方法,而是僅僅在一個觀察之中,比如說這個觀察就是所緣著某一個相之上;持名念佛的時候,把心所緣到念誦的咒語之上;有像念佛的時候,就專注在某一個像之上做念佛。但是與我們當前修學上師瑜伽沒有絲毫之差異。

今天很多人說修不下去的原因是完全順著個人的意願,因為我第一時間就要讓一切妄想止息,達到長時間無記狀態當中,就是一個平靜的狀態當中,做不到的時候,認為我現前沒有這樣的根機,實際上與這個傳承完全背道而馳。因為要記住,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解脫,而不是僅僅壓制一切煩惱。當煩惱消盡以後,因為這兩天有很多人都在問:“上師,該怎麼辦?順著年齡增上,好像我的記憶力越來越衰退,甚至剛剛所想的事情一瞬間就忘失,這樣發展下去我會不會變成老年癡呆症、植物人一類?”很多人擔心這方面,但是很多人喜歡這方面,我都不知道到底應該變成什麼樣的人?你不是說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一再壓制妄想,樹立在一個無記狀態當中,若是這樣的話,老年癡呆症和變成植物人應該是你的追求目標、一個目的地,但是我相信誰都不喜歡變成這樣。那為何在座上一再強調要這麼去做呢?所以,希望止觀交修要做得圓滿一些,意義非常廣大、意義非常廣大!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曾經說過,觀察修一旦要是到位,既可以通達一系列理論,並且對當下調整一切煩惱起到切實之作用。尤其是這種觀察修達到一定定解的時候,無論在有意、無意狀態當中,都能對治一切煩惱,這也就是我們剛剛一再強調的功德,所以決定不能行不行都要這樣。但可能有些人問,某些根機一瞬間就可以做到這一系列嗎?可以啊!當下可以執受止觀雙運,但恐怕這不僅僅說出來就能達得到的。尤其我們在講解三種智慧的時候,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和實相般若決不能混為一談。我從書面上瞭解以及憑藉個人的觀照得到的一些結論,認為這已經達到實相,完全是兩個概念,這一點我們以上說過了知、覺受和證悟之間的差異。前面我們就不說那麼多,下面繼續遵照這部教言做解釋。

【蓮師回答道:“修持這個法門時,】蓮花生大師是所有紅教的唯一根本上師,紅教稱之為舊教、舊譯,舊譯通稱為密宗。所以要記住,我們在講解這個法的時候要樹立在密宗當中。

【初學者會滅盡煩惱與分別念,現出安住之覺受,此則名為寂止;】下面所講解的寂止、勝觀和止觀雙運,它是站在一個禪定的角度當中。一個禪定從不同的角度講解寂止、勝觀和止觀雙運,怎麼講解呢?我們一直都在講解心的本性,它是明空不二。從單單空性的角度而言,下面印證它叫寂止;從明瞭的角度稱之為勝觀;兩者何時達成一如的時候,叫止觀雙運。

通常寂止和勝觀是怎麼解釋、宣講的呢?單純的寂止是一個無念狀態,當然也是單單的一個空性,但這個“空”是很難滅盡煩惱與分別心的,即便叫“滅盡”也只能叫做壓制煩惱與分別心,單單的寂止只能起到這個作用。原因是什麼呢?色界和無色界天臨時雖然沒有煩惱及分別心,但是處於壓制狀態當中,當何時因緣和合的時候,這種妄想和分別心還是會在他面前呈現,因此會形成墮入三惡趣的因。所以我們在前面解釋寂止、勝觀期間,比如單純講解寂止的時候,“滅盡煩惱與分別心”,寂止本身是不能斷除,這個“滅盡”也只是臨時壓制,要記住這一點啊!

還有一點宣講方式,就是說,一個圓滿的見解從不同的角度印證,那麼這時候前面“滅盡煩惱及分別心”是合理的,因為它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講解。比如說,當在描述某一個人,人是一個整體,無論從前面、後面,還是從側面,無論從哪一方面在描述的時候“他不是牛、他不是馬”等等,因為他是人,這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描述而已。但要是單單站在寂止、勝觀的角度講解“滅盡”,必須懂得它是壓制。這有什麼意義呢?壓制、壓制,斷除就叫斷除,總之沒有煩惱和分別心,不就是一樣嗎?不一樣的,不一樣的。比如春天的時候,草都是有根的,當因緣和合,也就是天氣開始變暖的時候,它就會長出綠色的草。但是當時你用一個石頭把它蓋住,雖然臨時看不見這個根長出來的草,但是時間一長,它會從邊上長起來,由於根存在的緣故,只是臨時僅僅壓制而已。或者是我前面有那麼多的東西,我現前用一塊布把它蓋上,臨時在我們眼前看不見這一系列,但是並不代表這一系列已經不存在。何時上面的布拿掉的時候,下面的東西仍舊存在,所以它就叫“壓制”,不能叫做“完全斷除、已經滅盡”。把這些東西拿掉,桌上沒有東西,和一塊布蓋住這個東西,完全是兩個概念。拿走以後上面就沒東西了,但是蓋住,當上面這一層取掉的時候,下面的東西仍舊存在。所以兩者不同的區別就在此上。

因此,當前也有很多修學寂止的人,認為我平常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臨時由於禪定、這個寂止的緣故,可以止息一切煩惱,就覺得我現前可能煩惱逐漸消盡,甚至沒有煩惱,但並不是這樣的,當遇到逆緣的時候,你往昔有多大的煩惱,當時還會產生多大的煩惱,這就是寂止本身的缺點。

可能很多人會說,寂止若一再是缺點,那為什麼我們前面還要講解一個寂止呢?對於次第根機來說,寂止本身處於很多缺點當中,是站在更高勝觀的立場之中觀待它的,因為什麼事情都有相對性。舉個例子,站在煩惱非常熾盛的人來說,就是煩惱非常非常重的人來說,寂止已經是很高的境界,原因是什麼呢?因為當前沒有那麼重的煩惱。但若要處於勝觀的狀態當中去看待寂止的話,臨時雖然沒有煩惱,但是並沒有斷除的緣故,遲早還會產生類似這樣的煩惱,所以它處於一個不足的狀態之中。因此,什麼事情都要用相對論去解說,這樣一來,我相信我們怎麼解釋就覺得好說一些。

但有些人可能會說,若是相對性的話,我今天把它說成是功德、過失,還是一樣的。不一樣,不一樣!因為我們修行者修行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勝觀,這一點必須要銘記,所以從認識的角度,必須處於勝觀的狀態當中去觀待一切。那麼修的時候,寂止臨時作為一個憩息地、休息的地方來成辦更高的見解,當然可以,但是不能把它當做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這就變成一種過失了,要記住這一點哪!要不呢,我就怕你們按照書本上的這個教言去瞭解,依這個去認識寂止和勝觀的話,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為它所講解的方法有些不同。

我剛剛已經說過,單純講解寂止的時候,只講解無念狀態,完全不傳講什麼勝觀。尤其《時輪金剛》當中曰,當寂止達到一定的時候,當時的勝觀還是非常非常渺小的,如大海來作比喻。比如你有如大海般的寂止,那麼此時所具備的勝觀只有像一條魚。大海太大了,裡面的魚顯得太渺小,甚至可以說感覺不到,這就是單純的寂止。但是我們現前把這個寂止作為成辦勝觀之一個臺階,這是非常好的,所以為何前面一再講解定力,目的就在此上。

這兩天很多人都在修寂止,寂止總分為有相定和無相定,無論是不淨觀還是清淨觀,總之都在修寂止。但是好多人認為,我只要知道把心專注在五方佛的標誌,比如說中央毗盧遮那佛的標誌,白色的法輪,要不這麼一個花朵,要不所緣一個這樣、那樣的……就覺得我會觀,這樣就可以嗎?會觀不行的。我們這麼修的真正目的是為了達到定力,就是說在這麼一緣當中,可以讓自己心安住很長時間,要培養這個定力。但這不是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因為我們還要實現更高的境界,所以它只能作為基礎。

這一段時間我自己也在想,前面我們所修的成熟口訣法的弟子們相對亞青寺的時間來說是稍稍長一些,但是我覺得這個還短了。因為這一陣時間裡,憑藉這樣的修法讓自己的定力已達到極頂者還是稀少的。這也充分地告訴我們,我們前面所培養的寂止還是過於太弱,所以在這方面還要多下一些功夫。有時候時間長真是一件好事,我昨天給某一個出家人說,我們身邊有很多很多已經修到覓心法的弟子,也把它稱之為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第一次在修一陣時間期間,無論是他的口才,包括他的經驗很不圓滿!不說圓滿,很不足!由於短期時間所修出來的經驗不足,再加上當你在回答過程當中都是吞吞吐吐的,很不圓滿。但是我們在後面留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前他們的經驗越來越豐富,由於平常也觀照很多很多書本,就是閱讀很多書本,再憑藉個人的經驗,所以現前講起來的時候,我這兩天在想,真的可以給他們講更高的法了。

“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還是處於什麼呢?處於意識轉為道用的範圍當中,還稱之為顯宗的法,我們還沒有講解密宗啊。那密宗,什麼是密宗呢?密宗一再強調稱之為果法,那麼當然是智慧轉為道用。意識轉為道用是實在沒有辦法的前提之下為次第根機先打一個基礎,在這樣的基礎當中,我們才開始講解密宗,所以我們都沒有講到密宗。密宗可不是僅僅處於觀照之中,因為它是果法,果法還在於觀照之中,那怎麼都凸顯不出來顯密之間的差異。我們不是說見解不迷惑嗎?它不僅僅是觀照之中不迷惑,而是實踐當中、現前也不迷惑,所以當然處於果法當中、智慧當中,而不在於意識範圍之內。所以修行稍稍時間長一點對他的意義非常廣大。但是有些人急於求成,你說多少天,我就修多少天,甚至不夠圓滿的時候說 “上師,是否你聽得不是太清楚,我重新再說一遍如何?”等等。即便你說十遍、二十遍,可能也就是這樣。因為這個經驗不是光口裡說出來就有經驗,經驗是長時間積累出來的這麼一個境界,恐怕這不是光靠口說出來就能說出經驗,所以這方面要多下一些功夫。

我們剛剛已經說過什麼叫做寂止,單純從一個圓滿自性的角度來說,空性方面稱之為寂止。下面再看看,【而後明瞭覺受現前,這就叫做勝觀;】“而後”,前面單純在寂止當中,配同著眾多方便法而達到的一種光明境界稱之為勝觀的話,當然,就像我們前面所講解的,它有一個次第道。若是單單講解空性為寂止、明瞭為勝觀的話,那麼僅僅講解自性的特點,這與《呼喚上師本論》華智仁波切的教言當中講解,因為密法主要在於三個要訣當中:印證見解、斷定自決和解脫自信,這就是純粹的密法,勝喜金剛為文殊友所傳的就是這《三句精要》。《呼喚上師本論》是華智仁波切著述的,這一部法主要處於這三個精要當中哪一部精要呢?斷定自決,在一法當中圓融所有一切法。因為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名稱、什麼樣的方法去概述它,都是在一個見解當中不同的方面去描述。

所以我們剛剛所說的,若是把起初“滅盡煩惱與分別心”當成是“滅盡”是一種斷除來理解的話,後面的寂止和勝觀都處於在自性反體當中而言說的。但是前面的“滅盡煩惱與分別心”若是理解成臨時能壓制一切煩惱與分別心的話,就可以按照剛剛所說的,寂止多數處於無念狀態當中。後面在寂止狀態當中,要記住這一點,單純憑藉寂止,沒有眾多方便的輔助,這個勝觀很難呈現,所以為什麼說色界在一禪當中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無色界天安住八千個大劫,最終還會墮入三惡趣的原因是什麼呢?憑藉寂止本身的能力來達到更高的境界,是有點難做得到的,所以還需要配同方便法。配同方便法也意味著我們平常修的過程中,觀察修的重要性就在此上,要記住這一點。

一直都說我的這個見解怎麼可以進化到更高的見解當中?當然,見解本身很重要,同時還要有很多方便法的輔助,這樣你的見解才會增上。所以,一味的安住在一個無念狀態當中,即便實現個人的願望,要記住,你這個時間可能僅僅一兩個小時。

平常我的應變能力很差,有一個聲音的時候,這邊我在說話、那邊又在說話,所以應變能力很差,所以你們在下面搞一些小動作的時候我會順著它飄,這時候我口裡在說什麼也會忘失。

從因果本身的角度來說,有些剛入門的人並不知道這些道理,但是慢慢慢慢懂得道理以後,因果,比如一個小小事情會導致成非常嚴重的惡果都有可能性。以前喇嘛仁波切帶著我們到五明佛學院謁見法王如意寶,當時我們已經去過一兩次了,前面第一次是上師帶著我一個人去的,後面我們再去第二次,人也不是太多,第三次去的時候基本亞青寺想去的所有人都到五明佛學院。亞青寺那時候修行很好的人也挺多,只要法王如意寶有時間的話,上師陸續讓這些修行者把自己修行的一些經驗彙報給法王如意寶。

法王如意寶為了亞青寺過來那麼多的弟子,就講了一部法。那天講著講著,那個喇叭就沒聲音了,好像在講《佛子行》,喇叭就沒聲音了。當時那邊的人就開始忙,大概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又把它搞好了。做完以後,法王如意寶說,這個人,剛剛看似,當然他也不是有意的,因為這些機器化的東西並不是人說了算,它什麼時候沒有聲音、怎樣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法王如意寶說,由於你前面並沒有用心把該做的事情做好的原因,所以僅僅在講法期間停頓這麼幾十秒鐘的時間,你一輩子扛著槍到山上去打獵的罪過,和今天由於這樣一個小小的因緣而導致成幾十秒鐘時間沒有講成法這個因果若做個對比的話,後者今天這個過失大於你一輩子扛槍到山上打獵的過失。所以當時法王如意寶就祈請所有的僧眾為這個人多念一點金剛薩埵心咒,就是清淨他的罪業。想到這些我們就知道,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動作可能會導致成很大的惡果。當然剛入門期間很多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我們平常也一再強調要多去學習一些理論。

剛剛所說的勝觀是什麼呢?後面在寂止當中越來越明瞭。寂止處於什麼狀態呢?我們再講得更細緻一些的話,當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進入一種空性的狀態當中。當時這個“空”的感覺,第一次可能具備“我把心安住在空性狀態當中”,慢慢慢慢這個正念也沒有像前面般那麼明瞭,逐漸開始越來越迷惑起來也好,因為處於無念的狀態,這個明瞭不太那麼光明,所以這時候僅僅處於一個無念狀態當中,也就是說,很長的一段時間不知不覺就過去了。平常五分鐘的時間都很難熬,但是當處於這個狀態當中,幾十分鐘時間已經過去了,在他的感覺當中如同剛入定般,這叫純粹的寂止,沒有智慧的禪定就叫寂止,它就是這麼一個狀態。多數我們把它稱之為什麼呢?叫第八識阿賴耶識和前五根識。單純的寂止啊!

但與它不同的地方是,只要與後面講解的“而後明瞭覺受現前”作比較的話,此明瞭覺受能增長多少,那麼就會與前者越來越分離。比如說,第八識是悶厥、酣睡狀態,但“明瞭”稍微增上的時候,無念與第八識阿賴耶識相同,但是由於有了“明瞭”,已經開始遠離於它,這上面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你只要想做一些比較的話。但是無論怎麼樣,寂止多數處於什麼呢?無念狀態當中。不知不覺這個時間就過去了,完全沒有什麼感覺,叫寂止。

後面僅憑藉這個禪定和配同眾多方便的原因,這個“明瞭”越來越增上。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在很清明的狀態當中,也不像前五根識一般。前五根識,五根起作用,但是意識處於迷惑狀態當中,說是明瞭,因為它也是在相對第八識說是明瞭之外,也感覺不到什麼明瞭。但是我們剛剛所講解的勝觀,它的“明瞭”處於什麼呢?因為很多人都在說,我把心安住在空性狀態當中,又看得見一切,能聽得著一切,但是與前五根識對比,這個“明瞭”強得多了,它不是傻呆呆的狀態當中,決定是這樣的,這時候已經開始趨向於勝觀。但真正的勝觀,這就叫勝觀嗎?當然不是。因為這裡頭只是講解一個過程,當“明瞭”已經開始越來越增上的時候稱之為勝觀。

有時候名詞不要把它稱為一個特定的法,有些名詞可能用在這樣上面,有些名詞用在這上面,所以就要知道這部教言是處於什麼一種狀態當中宣講的,這個名詞是怎麼運用的,因此不能把所有一切名詞都運用到一個點當中。我們說,八萬四千種法門稱之為詮釋。見解本身是實證的、是現前的,但描述它的一切都叫詮釋。詮釋的,今天可能高一點、明天可能矮一點,這都很正常。通常我們在講解勝觀的時候,講解心性的特點為勝觀,那這時候這個見解很高了。但現前這裡面後期還要講解止觀雙運才稱之為真正的見解。單純的“勝觀”只是在前者寂止的基礎當中明分越來越增上,稱之為勝觀,但這個,我想在座的很多修行者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這也可以說明我們的見解逐漸往好的方面在發展。怎麼說呢?比如當你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有時候完全進入到一種無記狀態當中,不知道這個時間是怎麼過去的,這就叫寂止。臨時可以壓制一切煩惱及分別心,即便臨時沒有這些逆緣,但它也是單純世間寂止,叫世間的禪定。

以前密勒日巴時代,有個小孩子想在密勒日巴身邊學一些禪定。密勒日巴講了個禪定,小孩子一入定,就入定了七天七夜。當從定中出來的時候,身邊所有家人都聚集在他身邊,小孩子問:“是不是我該回家了?”在他的感覺當中僅僅是一瞬間,但實際上已經過了七天七夜,因為他不知道這個時間的概念,處於一個無念狀態當中。可能有些人會說:“不是說心性的特徵也是超越時空嗎?那麼沒有時空,就說明它就是心性。”當然不能以這個來說!寂止狀態當中,臨時你也感覺不到這個時空,但是“感覺不到”和“完全已經沒有時空”是兩個概念。前者僅僅處於無念狀態當中;後者是有智慧,已經超越一切時空,是智慧超越時空;前者僅僅是無念狀態,臨時沒有感覺到時間與空間。所以此兩者要分開。

前面就是這樣。後面是當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都說很清明的狀態當中,雖然臨時沒有專注某一個相之上,但眼前所具有的一切,不僅僅能看得見前面,連側面、後面都好像很清清明明瞭了一般,很清明。由於當時沒有形成粗大意識的緣故,因為粗大意識是專注某一個相之上,因為這時候並沒有專注某一個特定的相,甚至在寂止的基礎當中稍稍有一些明瞭增上的時候,他就會有這種感覺——很清明的狀態當中。但是這個“清明狀態”,只是在寂止當中“明瞭”比前者更增上一些,並不代表它就是圓滿的自性,要記住這一點。

在很多人心中,前面的寂止和勝觀,聽起來當然勝觀的見解更高於一層,但是從個人感覺來說,可能很多人更喜歡寂止。說我這一陣時間,一瞬間幾十分鐘一下就過去了,但是剛剛所說的勝觀是在清明狀態之上,還有一些時空的感覺,沒有像前面一般一瞬間時間就過去了,因此我還是想像前面一般。但要記住,我們今天所修的不是僅僅時間過得有多麼快,而是在於成辦解脫。與前者對比,當然後者功德更為大,所以以後要這麼去修。

還需要瞭解的是,要讓後面的見解越來越增上,憑藉前面的寂止當然為基礎,同時還要有很多方便的輔助,所以一再強調觀察修決不能擱置一旁,意義非常廣大,要記住這些。這兩天不是也有很多人都在說,我是修了很長一段時間,所謂的“清明狀態”也稍稍有些,但是一直處於清明狀態當中沒有更高地增上。一方面,是由於你的時間過於太短,因為這兩天也有很多人說,我每天都在修上師瑜伽,但是他的時間大概處於一個小時左右。第一次一個小時左右已經很不錯,但修了很長時間以後還是處於一個小時當中,還是過於太短。怎麼說也要有一個半小時為基礎,底線直至兩個小時之間,必須有這麼一個時間,要不你的見解不會有很好地增上。

第二是什麼呢?可能你還是順著個人的心願,行不行都在平靜狀態當中,很少運用方便法,也就是觀察修。即便有一些妄想和昏沉產生,也稍稍做一個持風,停止呼吸,先排出一個氣,停止呼吸,稍稍做一些,當時感覺到妄想沒有那麼重的時候,繼續開始安住。可是可以的,但是我們一再強調根據妄念起現的程度來樹立不同的方便法,有時候真的還需要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觀想皈依境,包括共同前行等等,也是很有必要性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明瞭。

【當二者雙運時就稱為止觀雙運。】

當前面的空性——寂止,和後面的明瞭覺受——勝觀,二者雙運的時候就稱之為止觀雙運。也就是我們說“止中有觀,觀中有止;空中有明,明中有空”,兩者合為一體的時候,它就叫“止觀雙運”。但這個,前面的這一系列基礎沒有達到很高的地步之前是很難做得到的。我們把後止觀雙運稱之為自性,那麼前面沒有很好的寂止基礎來成辦勝觀的話,很難達到雙運。也可以這麼說,前面所印證的勝觀當中是否也有相似的明空不二、止觀雙運呢?是有的,勝觀是有的。但是寂止當中的勝觀是非常非常少的,如同《時輪金剛》所講解“寂止如海,勝觀如一條魚”,所以那時候的“明瞭”是非常非常小的。

但是在勝觀的時候不同,寂止——空性方面當然存在,同時明瞭增上。這個“明瞭”還沒有達到自性當中的光明境界,但相對之間明空不二比前者已經高於一層,這是特定的。何時達成一如的時候,也就是《般若心經》所講解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空”字為寂止,“色”字為勝觀,兩者何時達成一如的時候,就叫“止觀雙運”。大乘教法當中稱之為什麼呢?叫緣起性空。這個見解已經非常高。緣起性空本身的特點應該是什麼呢?龍樹菩薩曰:“我沒有絲毫之承許,所以我的見解是最清淨的。”沒有絲毫之承許”指的是什麼呢?完全已經從意識造作之中超越。禪宗有一句話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就是說,這個見解已經超離一切言語,不在意識時空當中,所以就叫“實相般若”。

在印證這三個過程中,總體當中已經知道自己現前處於哪一個階段上。當然很多人都會說,我現前可能也就是在勝觀的範圍當中,有些可能說我現前處於寂止狀態當中。但這個“寂止”從某種角度來說真的不是那麼好修,一次、兩次可以達到長期寂止狀態當中,但是長時間達到寂止,這個定力還需要長期地修煉,可不是修這麼一兩天的時間就能達成一個很好的定力,很難做得到。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有第二部階段勝觀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你在修的過程當中多多少少有這麼一些感受也是很正常的,臨時也沒有什麼粗大煩惱,也沒有很強的分別心,所以處於一個明空不二當中,也就是一個清明狀態當中,這個覺得好像都具有。但實際上,我們所謂的這個“清明”是非常非常弱的,與勝觀本身所講解的“清明”對比,真的是天地懸隔之別,完全是兩個概念。因此,有時候我們講解一些功德,有些講解不足的地方,目的就在於還需要串習,還需要精進修著走,否則這個見解可能會一直停頓在這麼一個狀態當中。

上面我們不僅僅要印證什麼是見解,還要知道達到更高的見解需要配同什麼樣的方便,一再強調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光想著我現前處於什麼樣的見解當中,無論這個見解有或者是無,我們現前就要培養把它變成有。沒有的話,把它變成有;有的話還要變成讓它更加增上。最重要的是,見解本身的基礎當中還要配同很多方便輔助,這樣一來,你的見解會增長得更快。

當然,這個僅僅講解實修過程中,同時還得有什麼呢?就是“定”,還要講解一個“戒”。平常真的要好好護持個人的戒律啊!都認為我在座上只要精進修法,憑藉它的力量見解會迅速增上,當然也可以,但是所謂的配同方便不僅僅是座上的方法,還需要座下等一系列持戒,這些都很重要,因為它也會輔助你的見解迅速增上。因此,無論你現前是出家人還是在家居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和密宗三昧耶戒,應該平常多閱讀這方面的教言,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看看是否自己身心已經觸犯這些戒律。若是觸犯的話,過失非常大。因此我們一再強調,為了清淨觸犯一切戒律的過失,所以每天念誦21遍百字明、108遍金剛薩埵心咒,也是很有必要性的。

平常一方面犯著戒,一方面光念誦著走,這個還有點不圓滿。原因是,在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的時候同時要具備四力。四力當中,在念誦金剛薩埵當中兩個力已經同時具備,但是還需要配同兩個力,就是懺悔和立誓。懺悔,我相信你在念誦金剛薩埵期間是具有的,但立誓,你是怎麼立誓呢?“從今以後即便縱遇命難,我再也不會犯以前所造的這些罪業。”若已經在佛菩薩面前立誓“我不再去造這些罪過”,再去造的話,就已經欺騙了金剛薩埵、欺騙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失也挺大的。一方面犯著戒,一方面念誦著走,但是有意當中盡可能別這麼去做。就這樣,這三種過程大概已經知道了。

【此時,三種覺受會紛然呈現:】

緊接著此時有這種顯現的時候,三種覺受也會自然呈現。三種覺受指的是樂、明、無念三種覺受。樂、明、無念三種覺受,我們先不按照詞句來解釋,先講解光是一種覺受。“覺受會自然呈現”,“覺受”指的是什麼覺受呢?覺受有賢覺受和劣覺受,就是好的覺受和不好的覺受。好的覺受就相當於下面所講解的樂、明、無念三種覺受,相對之間還是偏向於一個好的方面;但還有一個偏向於壞的方面,就是貪嗔癡煩惱熾盛。比如說,某一個階段當中我的煩惱已經沉重得不得了,甚至很多很多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思想,我自己都想不到的妄想一直在大腦當中旋轉,它已經開始影響到個人的情緒,都不知道該怎麼去辦,就已經煩惱到極頂,這就叫做不好的一面,叫“劣覺受”。兩者都會產生,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在修行過程中無論有什麼樣的覺受,都不能順著這個覺受走,因為它只是臨時出現的一種現象,只要不去專注它、關注它,過一陣時間它會消失。越關注它,在你面前呈現的時間會越長;越不關注它,對你的影響就會越小,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別去執著。

這些覺受從某種角度來說,呈現覺受本身是一種好的現象,就是說,當你一切修法已經歸入正道的時候,就會呈現不同的覺受,尤其在薩迦派的教言當中,把這一系列稱之為一種功德。呈現覺受是一門功德,但緊接著由於個人的運用方式,到底會變成功德還是過失,就要看你自己。比如說,當這些顯現呈現你面前,你平常還是按照正常的方式去修行,它就是悉地,是一種功德,沒得說的,是見解增長之過程;但一旦要是過於太專注它、太執著它,一切均變成一個什麼呢?魔障。

剛剛我們所說的是憑藉個人的修行呈現的一種覺受,此“覺受”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描述,從自己修證的角度來說,是見解逐漸增長之一個過程;但是從外緣來說,是世間空行母在考驗你修行者的能力。所以,當你修到一定的時候,世間空行母會呈現不同的形象考驗你,看你修行如何。她怎麼考驗你呢?在你面前呈現不同的覺受,可能有時候是好的覺受,有時候是壞的覺受。好到佛菩薩親自降臨到你的身邊來授記你,壞的時候煩惱沉重得不得了,甚至說不定一瞬間一個年輕人就變成一個老年人,或者前面好的顯現突然變成非常不好,這一系列都叫“覺受”。只要不關注它,一切一瞬間就會改變。

我們繼續往下講解,外緣世間空行母考驗你修行者的能力,我們在座的每一個人面前,世間空行母都會考驗你,她會在你面前呈現不同的覺受。有時候讓你呈現一個相,有時候讓你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感覺,看你怎麼去對治它。若你遵照歷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以及當時導師為你所傳講的教言,一切不關注它,無論怎麼呈現都按照正常的方式去調整的話,就叫“世間空行母融入你”,叫“悉地”,因為你已經駕馭它了,所以叫悉地。但你要是對它產生執著的話,太關注它的話,你已經被世間空行母駕馭,這種覺受就變成魔障了。悉地和魔障只有一線之隔,看你怎麼去解讀和運用它。

據說以前有位修行者在山上閉關,有一天中午,天空中出現一朵五彩雲朵,上面呈現蓮花生大師,周圍圍繞著十方諸佛菩薩,有很多很多佛菩薩。蓮花生大師親自在對面虛空為他授記,說:“你是一個很有善根的人,但是今生以這樣出家的身份去度化眾生,你的事業不廣大,你應該以在家的方式去度化眾生,事業更廣大,所以你以後的另一半,如今在什麼村莊裡面,她的名字叫什麼”等等。做完授記以後,蓮花生大師形象慢慢慢慢就消失了。這時候這個和尚完全不知道什麼叫覺受不覺受,總之已經見到蓮花生大師以及很多很多佛菩薩,並且已得到蓮師的授記,認為這是一件好事,所以他直接回家,開始準備自己的行李去尋找他的伴侶。

在路上,他的上師正好在路邊搭著帳篷閉關,他想,前兩天閉關也是上師讓我閉關的,今天由於中途出現這樣的事情,我出關也應該給導師說一下,所以就到導師身邊。一進房間,導師就說:“違緣障礙。”他想,為什麼是違緣障礙呢?導師說:“你剛剛所呈現的就叫覺受,你要是順著它走就叫魔障。”就像我們剛剛所說的,世間空行母已經駕馭你,它已經束縛你了,所以就變成魔障。因此導師告訴他:“你今天還是返回到自己的修行當中繼續修行,因為它是一個魔障。”從此以後,他從魔障中超越,獲得圓滿之解脫。

這就充分地告訴我們什麼呢?在以下的修行裡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現象,有時好得不得了,甚至他心通都有,他想什麼我好像都知道一般;有時候煩惱沉重得不得了,當然不是有意,好像無意當中產生很多誹謗導師的念,甚至連修行都已經就懶得修行,甚至還會產生很不好的念等等,這些都稱之為什麼呢?叫覺受,它是不好的一面。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我們今天必須認清它,一切都是虛幻的,一切都是一個過程,只要我不關注它,過一陣時間這種感覺就會消失。當然你說這種感覺對你不會產生絲毫之情緒,因為我們都是凡夫,這可能會,但只要不太關注它,它在你面前居住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你越關注它,它在你面前的時間就會越長,無論是好的覺受、壞的覺受。

有些人非常煩,前面修行還挺不錯,這兩天煩惱已經重得不得了,天天想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需要打個卦嗎?還需要去念一些大白傘蓋、獅面佛母等一系列回遮文,回遮回遮像這些惡緣等等。你越關注它,它在你面前住的時間就會越長,所以會影響你的情緒,到後面的時候,有些只能放棄修法了,修不下去了!所以我們一再強調,修行和其他的很多善行對比的話,修行比其他善行更難,難在於什麼呢?當然,坐在一個地方,按照平常修什麼法,修修法,這倒很輕鬆的事情,但最怕就在於世間空行母考驗你呈現不同覺受的時候。勝利者會超越一切獲得解脫;失敗的人在這個時候容易失敗,就會放棄一切。如果好的覺受產生的時候過於專注它,就認為我的事業已經產生,因為我好像知道你心裡在想什麼,所以就開始從事個人的事業,這樣一來對你成就又造成影響了;要是劣的覺受的話,壓根對這個法不感興趣,不修了,就放棄一切,當然完全失去解脫的機會。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所以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也要記住,覺受就是這樣的,因此以後真需要懂得這些啊!

以前我在禪院的時候,有時候我把它稱之為寂止,因為在禪院也可以講解寂止的功德,有時候也講解一些覺受。我第一次在禪院修行之時在亞青寺已經有兩三年的修行基礎了,第一次在亞青寺禪院修行的時候,無論在座上甚至在出定的時候,那一陣時間裡,離我住的地方大概一、兩百米以外,誰要是來見我,他手裡拿著什麼、是什麼樣人,我一瞬間就知道。但這一系列稱之為什麼?可能從覺受的角度來說是明覺受、好的覺受,因為下面要講解樂、明、無念三種覺受當中的明覺受。甚至我在亞青寺給很多弟子們講法期間,江達那邊的一位出家人,那天他家人過來給他送一些糧食,同時在亞青寺轉一些塔,他說他在房間裡面打坐,他的家人在外面做飯,他從牆裡面能直接通徹看到牆外面他們做什麼事情,看得一清二楚,這就叫“明覺受”。甚至有人心裡想什麼,你都知道他在想什麼,也是明覺受。那一段時間裡,有時候眼前一亮,在黑暗當中如同突然來了一個光,就是一個燈,亮個燈一般,家裡什麼東西如同白天看得清清楚楚的時候也很多的,明覺受就是這樣的。

但是劣覺受,有一次我在禪院裡頭打坐,突然眼前好像有些白光,但是這個白光也是淡淡的,淡淡當中突然呈現一個,因為這個在我的感覺當中,我是住在房間裡頭,但是在我的精神世界和這個境界當中,完全沒有時空了,就是超越這個房子,就像整個宇宙、整個空間當中呈現很大很大的一個形象,手裡拿著怪怪的東西,臉以及身上的長相也怪怪的就在你面前。前面我真的毫毛都已經立起來了,有點恐懼。後面想到,上師一再強調我們劣覺受(不要執著),為什麼平常偏重賢覺受而對劣覺受產生恐懼感呢?因為一切都是虛幻的,就這樣。

甚至有時候在修本尊的時候,平常我們觀本尊就像繪畫和雕像一般,但在那天怎麼觀本尊,頭在上面、身體在下面,中間好像被割斷一樣。我心裡想今天怎麼著了魔,有意去觀也觀不出來頭和身體分開的這麼一個相啊,但現前無論怎麼想,本尊都會出現這麼一種現象。那天我可煩惱得不得了,到後面,心裡突然就像醒過來一般,我可不能去執著它,無論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都是佛菩薩在加持自己。因為那時候不懂很多見解、境心一如,但盡可能往這方面發展。如果已經懂得一切佛菩薩以不同的形象度化你,也可以啊!為什麼不能僅僅用頭來加持你,不能僅僅身體來加持你,何必還要把世間的很多很多好與不好的概念添加在佛法當中呢?這麼一來,這種顯現也慢慢慢慢消盡了。

也就是同時那個冬天,大家都在閉關的時候,我們家鄉有一位和尚,他說他在打坐,打坐完準備開始睡覺的時候,現在亞青寺稍稍有些燈之外,以前還是需要靠蠟燭,所以只要一打坐就把蠟燭熄滅,在黑暗當中就開始打坐。晚上的那一座已經打完了,準備開始休息,把燈一亮,看見我們家鄉的一位老太婆就坐在他的面前。他嚇得,突然把鋪蓋往頭上一蓋,心裡撲通撲通的,心臟在跳,天哪!怎麼這個老太婆一下就跑到家裡來了呢?但是不可能的,因為那個老太婆第一身體不好;第二,尤其冬天突然跑到亞青寺,冬天很少到亞青寺來的;第三,外面的院門全都關著,裡面的房門也關著,怎麼一個老太婆就跑到前面呢?他想可能是假的吧,把鋪蓋稍稍打開往那邊看,還看著他在笑,他嚇得整個晚上就不敢睡覺。第二天他的心情非常不好,我就帶著他到上師身邊,上師說:“這一系列都是一種覺受,別過分去執著。”稍稍好一些之外,若是順著他當時的那種恐懼,還是會產生恐懼的,這樣下去對他的精神決定是一場非常大的打擊,所以這些都稱之為劣覺受。

反正各式各樣的覺受就是這樣的,但這些都是能看得見的。甚至在修行過程中他人可能看不見,在他眼前可能沒有這些景象,但是他心中有不同的感覺,這些都稱之為覺受。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別去執著覺受。有,它是很正常的,但是過分去執著它,尤其最討厭的是,好的覺受稍稍住的時間長一些對你來說傷害不是太大,反正心中還是挺快樂的。最討厭的是不好的覺受呈現在你的面前,一旦要是關注多一些的話,它住的時間就會更長,所以它對你內心的影響就太大了,因此最終可能你只能放棄一切修法。所以,不要去執著,心中提前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我在修行的路上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覺受,一旦產生,我也不太關注它、不去想它,按照正常方式去調伏。因為我今天修行的目的不是想看見什麼,也不是讓自己產生什麼覺受,而是為了成辦解脫。也不要僅僅想到當覺受產生的時候我好好看看它,雖然我不是太關注它,但明天我想在誰面前好好說一下。就像這一段時間晚上做夢的時候,有些夢很自在,夢中就想把這個記下來,明天說說也挺好的。但是太執著它,還會對自己產生極大的一些影響,所以盡可能別往這方面發展。

今天大概就這樣吧。從昨天開始,可能我有點感冒的原因,身體也不太好,反正就這麼吞吞吐吐地講了這麼多,今天就講這麼多吧。但今天我們主要所瞭解的是,前面三個層次以及後面三種層次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覺受,主要講解這些經驗。但要記住,我們修行的這一系列都是值得關注的地方,無論從見解的角度需要關注,還要讓自己的見解逐漸增上需要配同什麼樣的法,這個更需要關注。當然,我們平常所講解的法當中都具有這一系列條件,但只不過是我們平常對它的認識度大與小。甚至後面在修學整個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覺受,這也是很正常不過的,總之,決不能順著這個而漂。無論出現什麼樣的覺受,要記住,不能執著它,當執著它的時候,一切都變成魔障。魔障和悉地只有一線之隔,只要你去執著它的時候,無論當時情景有多麼好,都叫做魔障。因為要記住,漂泊輪回的根源是執著,為何稱之為魔障,魔障指的是什麼呢?它會障礙你解脫,成辦解脫以及呈現的一系列功德之障就叫魔障。那麼悉地指的是什麼呢?由於能按照正常的方式調伏內心、不關注於它的緣故,“悉地”指的是讓你見解迅速增長之這麼一個機會,也可以創造這麼一個輔助,這就叫悉地,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成就,也叫加持,由於不執著而獲得加持。要記住這一點,執著而形成魔障和不執著而得到悉地,此區分應該得懂,這也是我們今天著重所講解的地方。

我相信多多少少在座的每一位元修行者都會有今天所謂的這些感覺,要記住,決不能順著它而漂。甚至很多都說,我現前這種感覺時間過於太早,所以感覺到挺煩,這是你過分執著的原因造成的。停留多長時間,就好比你是主人,今天來了個客人,他在你家待多長時間,如果你一直抓住他:“別走,別走。”這樣的話可能他在你家待的時間會長一些;若是你不拽住他,他就覺得該走的時候,他就走了。現前還一直停頓在你家不走的原因,是你天天抓住他不放,人家怎麼辦呢?只能在你家待著。讓他待在家裡,你又煩,哎喲,煩得不得了,那你就把手鬆開,讓他走唄,但你又不把手鬆開,所以兩者之間天天產生矛盾。又要去執著,但執著又造成煩惱,所以都不知道該怎麼辦,那麼最佳的方法是不要去執著,一切都是虛幻的。

第一是虛幻的,第二,從功德的角度來說,它是逐漸增長之過程。這個過程雖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執著已變成壞事了。帝洛巴曾經對那洛巴說:“顯現不會束縛你,漂泊輪回的根源,以及產生一系列痛苦的根源是執著,所以要斷除執著,那洛巴。”因此我們把這部教言也立在自己的修行當中,無論有什麼樣的現象,這個不要緊,只要你不關注它。就像我面前擺著那麼多的東西,只要你不專注它,它永遠不會影響到你。但是最可怕的是,你開始專注它的時候,它多多少少根據你的執著而影響到你的情緒。因此,要讓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情緒,最佳的方法是不要去執著它。就像我們進來的時候,前面有東西,有些人影響到他的情緒,有些人沒影響到他的情緒。面前有這些東西是平等的,但是有些人影響到他,有些沒有影響,原因是什麼呢?就看看你要是去惹它的話,它會影響你;你要是不去惹它的話,它就不會影響你。

現在好像好了,我這兒以前一塊石頭掉下來打在頭上,鮮血流得不得了。但那天是什麼原因呢?在我們家旁邊有個衛生院,不能叫醫院,就是鄉村的那些看病的地方,裡面養著一條狗。有一天早上,說是這條狗出來把一個老人咬住了。咬住了就咬住了,反正高原地方不像漢地地方一般,只要咬住就開始找他們去算帳等等,這個在高原地方很少。但是我們幾個小孩子就想,那個老人他本來就沒惹你這個狗,你還去咬他,所以我們幾個人就想去教訓教訓這個狗。但是因為小孩子太小的原因,牆又高,就爬不上去,所以我說:“看我的!”我就從那邊跑過來,上面都是用泥和石頭砌的牆,上面有一塊看似有點大的石頭,但是這個石頭是長長的這麼放著,它很窄。你要是長長對著裡面的話,可能還能把我支撐上去,但是它是這麼側著放在上面,我就抓住上面,石頭掉下來打在我頭上,鮮血可流得不得了。當時父親就過來開始給我塗藥,因為父親是後期開始做一些獸醫方面的工作,有一些酒精、碘酒一類的,就給我擦,說:“你要是不去惹狗的話,你今天還會挨這個石頭嗎?一切都是你自己尋找的。”看來真的是這樣,只要我不去惹這條狗,這塊石頭決定不會打在我的頭上。

就像我們現前修行過程中也是這樣,出現一些覺受是很正常的,就像當時這條狗在我們村莊裡頭是很正常的,但只要你不去惹它,這塊石頭不會掉下來打到你的頭。就是說,只要你不去惹這些覺受的話,覺受它本身是見解增長之過程,那麼對你來說不會產生什麼影響;但是你一旦要是專注、執著這個覺受的話,它會對你解脫形成極大的障礙。所以說,我們要學會盡可能別去執著。這也是今天我們說得最多的地方,這個不得不講解一些,因為下面還會講解樂、明、無念三種覺受,尤其真的身體需要好一點。好一點的時候,無論是教證還是理證就會講得更多一些。但是這兩天可能是有點感冒吧,感覺到挺累的。

大概就這樣,今天就講這麼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